问题

一战德国通过治安战和玉碎冲锋死不投降可以耗走列强吗?

回答
在一战末期,德国是否可以通过“治安战”和“玉碎冲锋”来耗走列强并最终避免战败,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假设。从理论上讲,这种策略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几乎不可逾越的困境。

为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治安战”和“玉碎冲锋”这两个概念,并分析它们在一战德国面临的现实情境中的可行性和后果。

理解核心概念

治安战(Gegenoffensive / Defensive Operations): 在这里,将“治安战”理解为一种持续的、消耗性的防御战,其核心目标不是通过大规模、决定性的进攻来消灭敌人,而是通过顽强的抵抗、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拖延时间,并利用地理优势或工事优势不断挫败敌人的进攻,从而让敌人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最终丧失继续作战的意愿或能力。它强调的是“消耗”和“拖延”,而非速决。
玉碎冲锋(Himmelfahrtskommando / suicidal charges): 指的是在明知希望渺茫甚至必死的情况下,依然发起具有极高牺牲率的冲锋,其目的是在短时间内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物质打击,或者在特定区域制造混乱,为整体战略争取一线生机。这种战术的本质是基于一种“不惜一切代价”的信念,追求一种象征性的胜利或极端的破坏力。

一战德国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1917年末至1918年初,德国的整体战略态势已经非常不利:

资源枯竭: 陆上封锁导致德国的补给线被严重切断,工业生产和兵员补充都面临巨大压力。国家经济濒临崩溃,民众承受着饥饿和疾病的折磨。
兵力劣势: 随着美国参战,协约国的兵力开始逐渐超越同盟国。虽然德军在东线击败俄国并获得了喘息之机,但西线的兵力劣势依然明显。
士气问题: 持续的战争、严酷的后方条件以及不断增加的伤亡,已经严重影响了德国士兵和民众的士气。虽然宣传机器仍在运转,但厌战情绪在蔓延。
政治孤立: 德国在国际上日益孤立,其盟友(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也相继走向衰弱。
技术劣势的显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协约国在坦克、飞机、火炮等技术装备上的优势也在逐渐显现。

理论上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分析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是否有可能通过“治安战”和“玉碎冲锋”来“耗走”列强?

1. 通过“治安战”消耗列强:

优势:
德国的防御能力: 德国军队以其卓越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术素养而闻名。在防御战中,德军能够构建坚固的工事(如兴登堡防线),有效利用地形,并发展出新的防御战术(如渗透战术)。通过“治安战”的模式,德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防御方面的特长。
拖延时间: 如果德国能有效地阻止协约国的进攻,并让他们付出高昂的伤亡,理论上可以增加协约国内部的厌战情绪,并给他们国内的政治压力。尤其美国虽然参战,但其陆军大规模部署和投入战场需要时间,拖延时间可能会影响其参战的“时效性”。
利用局部优势: 在某些区域,德军可以凭借其防御工事和训练有素的部队,在局部战场上制造协约国的重大损失。

劣势与挑战:
资源上的持续劣势: “治安战”本质上是消耗战,而德国在资源(人力、物力、经济)上的劣势是结构性的,难以通过防御战来弥补。每一次成功的防御都意味着消耗了宝贵的弹药、人力和物资。长期的消耗战只会加速德国的崩溃,而非消耗对手。
无法打破战略僵局: “治安战”最多只能维持现状或延缓失败,但难以主动打破僵局,更不可能迫使对方“投降”或“放弃”。协约国拥有更充足的兵力和资源,可以通过持续的进攻和轮番的打击,最终迫使德国的防线崩溃。
心理上的压力: 长期处于被动防御状态,且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对德国士兵和民众的士气会产生长期、巨大的负面影响。
技术的更新: 协约国在战争期间不断发展新的作战方式和装备,如大规模的炮击、新的坦克战术等,这些都会不断给德军的防御造成新的威胁。

2. 通过“玉碎冲锋”耗走列强:

优势:
制造短期震慑和心理影响: 具有极高牺牲率的冲锋,如果在短时间内能给敌人造成重创,或者在特定关键时刻制造混乱,确实可能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战术目的,例如挫败对方的士气或打乱对方的进攻部署。
表达“不投降”的决心: 这种战术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军事意志的体现,在宣传上可能会暂时提升士气,并且向敌人表明“我们不会轻易屈服”的信号。

劣势与挑战:
加速自身灭亡: “玉碎冲锋”的本质是加速自身的消耗,且效率极低。在资源本就匮乏的情况下,进行这种高死亡率的冲锋,只会让本已捉襟见肘的德国军队更快地失去战斗力。它牺牲的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而这些人力是德国最需要用来维持战线和进行有组织的防御的。
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对方: 协约国拥有巨大的兵力和资源优势,即使面对“玉碎冲锋”带来的短期伤亡,他们也可以通过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来弥补。对于一个整体实力占优的国家来说,对手的“玉碎”只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并不会让他们因此“放弃”。
战略上的不明智: 在战略上,这种战术完全背离了“消耗对手”的目的,反而加速了自身的消耗。它无法改变战争的根本走向,因为战略胜利是建立在整体实力的基础上的。
道德和人道主义的灾难: 从人道主义角度看,这种战术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牺牲。即使在战争最残酷的时期,也需要考虑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兵力。

历史的真相:春季攻势的教训

德国在1918年确实发动了所谓的“春季攻势”(Kaiserschlacht),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尝试性的、大规模的进攻,而不是纯粹的“治安战”或“玉碎冲锋”。然而,这次攻势的最终结果恰恰说明了这种策略的局限性。

春季攻势初期,德军运用渗透战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造成了协约国前所未有的伤亡和混乱。但由于以下原因,攻势未能达成战略目标:

后勤补给问题: 德军的后勤系统无法跟上快速推进的部队,导致弹药、燃料、食物短缺。
兵力消耗过大: 虽然取得战术进展,但德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这进一步削弱了其本就有限的兵力储备。
协约国强大的抵抗和反击: 协约国迅速调整战术,依靠强大的炮火支援和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重新稳住了战线,并开始进行有效的反击。
美国军队的到来: 随着美国援军的陆续抵达,协约国的兵力优势愈发明显。

春季攻势的失败,进一步耗尽了德国最后的战略预备队,并导致其士气和意志的彻底崩溃。

结论:理论上的可能性与现实的残酷

从理论上讲,如果德国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顽强和高效的方式进行“治安战”,同时运用极其有限且精准的“玉碎冲锋”来制造特定的战略机会,并且同时寄希望于协约国内部爆发严重的政治危机或厌战情绪,那么“耗走列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主要原因在于:

1. 资源决定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总体战,是工业、经济、人力和资源的较量。德国在资源上的劣势是结构性的,无法通过任何战术上的精妙来弥补。持续的消耗战只会加速其自身的灭亡。
2. 无法打破战略均势: “治安战”只能维持防御,而无法主动打破僵局。协约国拥有兵力和资源上的优势,可以通过持续的压力最终压垮德国的防御。
3. “玉碎冲锋”是自杀行为: 在资源和兵力都不占优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玉碎冲锋”是一种战略上的自杀,它加速了德国的灭亡,而不是消耗了对手。
4. 对手的韧性: 虽然协约国内部也存在厌战情绪和政治分歧,但他们的国家体量和资源储备远超德国,能够承受更大的损失并维持战争。特别是美国的参战,为协约国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因此,历史已经证明,即使德国军队拥有卓越的战斗力和防御能力,也无法通过“治安战”或“玉碎冲锋”来“耗走”列强。这种策略在面临国力悬殊的情况下,只会加速自身的失败。德国最终的战败,是其国家整体实力和资源枯竭的必然结果,而非单凭战术上的选择就能避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之前看到的一个某个关于p社四萌的答案(

「P 社四萌」玩多了会使玩家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错误认知? - 胡子羊的回答

)中所指出的此类作品(不见得只是P社四萌,还可以是纳兔,波兰球,黑塔利亚等等)对人的一种三观毒害,即把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国族视为一个单一的实体。

德国无产阶级在流血,可以说已经流尽了血。德国垄断军火商在赚钱,这场世界大战里每有一个人死掉,不管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自己的士兵,都会让德国军火商取得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谈一个单一的德国有何意义?

根本不存在这么个德国。

存在的是两个相互割裂、相互对抗的群体:一边是德国的资本家、容克地主、将军、政府高官,上至皇帝;一边则是士兵、工人、农民。

你说的这些东西前半个德国都想过,甚至打算乃至已经实施过,到1918年德国已经在征召16岁的未成年人参战(当然,这和1945年另一个被一些人津津乐道的德国征召12岁小孩相比还是显得太“人道”、“普世”了一些)。事实上,这前半个德国为了延续自己的存在已经什么都不吝使用,毒气、战略轰炸、无限制潜艇战,在这场大战中全都司空见惯了。现在他们还要进一步总体战,要用舰队去和英国人拼命赌运气。不过不幸的是,这些宏大计划的执行者,也就是唯一要为这些计划承担后果的后半个德国已经受够了;而更不幸的是,这前半个德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早已把武器交到了后半个德国手里。那历史的决定权也就不再在前半个德国手里。

“全民动员”?那好,你看,这就是大战后期第二帝国的“新兵”。

很遗憾,相对于二十五年之后,当时德国统治阶级的统治手腕还没那么强,蒙蔽人民的方式也没那么高明,糊弄百姓的许愿已经破产,就连自己的军事冒险也就是1918年的“皇帝会战”也失败了。而人民,经过四年的受欺骗、受压迫、流血牺牲,已经明白过味道了,而等他们一明白过味道来,情况就完全改变了。在水兵起义之后,前一半德国终于醒悟到:如果投降,尚可以继续当这前一半,继续吃香喝辣,只不过是在协约国的刺刀和不平等条约下当得憋屈一点;如果不投降,那结果就是像尼古拉二世的先例那样——连当活人的权利都没有了。

德国资产阶级想活着吗?想。

想吃香喝辣吗?想。

于是德国就投降了。

你说的这些措施,说来说去就是总体战。那我就这么告诉你:到了这种时候,总体战就是第二帝国的丧钟。

user avatar

"交好苏俄共同打击沙俄残党,整合东欧资源"

额.....我们顺一下时间线

1917年:西线由于尼韦尔攻势爆发了法国的大兵变,而在东线,俄国依靠士兵和工农发起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夺得了政权。

1918年到1919年的事情就比较多了:

在东线,德国攻入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随即在德国刺刀保护和支持下建立了波兰、芬兰、乌克兰、波罗的海国家的白色相簿或军队。

布列斯特和约、俄国内战,英法日美军队下场武装干涉俄罗斯革命,附带让其士兵接受布尔什维克再教育。

但此时的德国早就已经后院失火了——维也纳、布达佩斯、布拉格等城市工人政治罢工,要求与苏俄签订民主和约。柏林50万工人罢工要求按苏俄建议,缔结不割地不赔款和约。

一如马前卒先生在

历史上有哪些影响很大的军队哗变事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又是如何解决的? - 军事

所提到的:

让无产阶级,当时“法律上的贱民”,为贵族和统治阶级的国家流血送命,简直是再智障不过的事情。——无产阶级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爱着大青果,大青果不爱他们,还要他们送死,那现在无产阶级手头有了步枪,有了大炮。要让大青果完蛋也是情理之中。

换言之,要德国人继续为了威廉二世的德意志帝国作战已经变得极其不现实。哪怕威廉在9月下诏改革,试图通过政治上的改良与让步来换取德国人民的忠心。

鲁登道夫恼怒异常:“......从乌克兰调往法国前线的德国部队已经染上布尔什维克主义,丧失了战斗力,甚至成为了极其危险的因素,因为他们连带瓦解别的德国部队....”

在西线德军发动了1918年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最后在损失了大量兵员后无疾而终。

6月份开始奥匈工人发动总罢工,军队哗变,非德意志民族宣布要求独立和建立民主共和国、苏维埃政权,直接导致了11月奥匈帝国的崩溃。

11月份,德国基尔水兵起义建立水兵苏维埃——由此开始,德国各城市纷纷爆发革命,德皇退位,一战结束。

而为了镇压革命,极右翼组织“钢盔队”、“自由军团”被迅速组织起来,并投放于德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波兰。

对此,战胜国意外的无动于衷,他们认为,相比布尔什维克这个心腹大患来说,德国军国主义不过是“疥癣之疾”而已。历史学家G.S.Graber认为,猖獗一时的“自由军团”就是凶残暴虐的党卫队的始祖。他评论道:
除了组织形式稍有不同,自由军团和党卫队干的就是一模一样的勾当。
所有的党卫队暴行,都可以从1918年到1921年间自由军团在德国本土、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所作所为中找到端倪。
希姆莱及其党羽不过是利用国家权力和残暴的手段,把早已存在的偏见和歧视付诸实践罢了。

德国军队在大街上枪决“共产党”。

在“自由军团”和英法干涉的帮助下,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匈牙利、巴伐利亚、斯洛伐克等的苏维埃国家或政权被消灭,波兰抵挡住了苏俄攻势并划走其大量领土。

如果德国“联合苏俄”,我倒是感觉根本轮不到德国来整合“东欧资源”,用脚后跟都能想到,如果当初德军没有给苏俄留下一堆德味加强型绊子,红军顺顺当当的进抵至德波边境。

你让巴伐利亚苏维埃和德国水兵苏维埃怎么想,对不对?

你让斯洛伐克苏维埃和匈牙利苏维埃怎么想,对不对?

从德波平原到中国广州,曾经近在眼前的全世界革命的胜利。

当初苏俄的战略突击力量,由“世界上最伟大的骑兵统帅”布琼尼率领的第一骑兵集团军从高加索到乌克兰,以骑行战斗行军边打边走行进1600公里,用了60天。掐指一算,从乌克兰出发到柏林也就1300公里的样子,攻至匈牙利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还要近一些,900公里。

苏俄把这些士兵工农政权、革命组织稍微“整合一下”,我大德二,还有英法意呆在波涛汹涌的全欧洲革命之下,还有几天好日子可过?

要知道,哪怕进入俄国干涉革命的外国干涉军,很多士兵也成为了“红脑壳”,从而发动兵变和建立共产党。例如1919年法国侵俄黑海舰队哗变,以及将共产主义思想带入日本从而建立起日本共产党的“西伯利亚派遣军”士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更不必多说。

这时一帮列强已经没有什么“反共防疫线”,要在国内动荡,赤党雄起的情况下,和这一帮子满心“世界革命”,立志“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做邻居。

自掘坟墓,不过如此。


附:当年苏俄还很一本正经的讨论过,一旦欧洲革命胜利,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首都应该设在柏林还是巴黎……

附②:共产国际的工作语言一直都是德语。

“世界革命!”——1927年,苏联民众集会声援中国革命:“不许侵犯中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一战末期,德国是否可以通过“治安战”和“玉碎冲锋”来耗走列强并最终避免战败,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假设。从理论上讲,这种策略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几乎不可逾越的困境。为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治安战”和“玉碎冲锋”这两个概念,并分析它们在一战德国面临的现实.............
  • 回答
    关于一战和二战德国军官的培养方式,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且不那么广为人知的领域。它们不像我们现在理解的军事学院那样流程化,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并且深受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咱们先从一战说起。一战时期:普鲁士传统的延续与“贵族军官团”的余晖一战时的德国军官,尤其是陆军军官,很大程度上还是继.............
  • 回答
    关于满语与其他满洲通古斯语支语言(如鄂伦春语、赫哲语、乌德盖语、奥罗奇语等)的通用程度,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总的来说,它们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性,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理解,但并非完全通用,也无法实现流畅的交流。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一、 满洲通古斯语支的共性与差异首先,我们需要了.............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军官团选择抛弃威廉二世,而二战时却选择坚决打到底,这背后是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在政治、社会、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性质上截然不同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军官团忠诚度变化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期德国军官团的构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背负的使命感。一战末期的德国:帝国末路与军官团.............
  • 回答
    一战前德国之所以不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反而与奥匈帝国结盟并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大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一、 德国对俄国的传统敌意与战略不信任尽管在某些时期德国与俄国有过短暂的.............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到德国最出色的坦克,那一定非 A7V 斯托尔姆潘策瓦根(Sturmpanzerwagen A7V) 莫属了。虽然它的数量不多,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也并非决定性,但作为德国在一战中为数不多、也是唯一一种真正投入实战的坦克型号,A7V 绝对是那个时期德国坦克制造能力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令.............
  • 回答
    要理解一战德国为何最终选择投降,需要将目光投向战争的各个维度:军事、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心理。这并非单一原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逐步压垮德国战争机器和国民意志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军事上的僵局与崩溃:战争初期,德国对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寄予厚望。然而,马恩河战役的失利,使得西线陷入了漫.............
  • 回答
    要说一战德国“作死”,其实这是一个相对宏观且带有事后诸葛亮色彩的判断。从德国当时的视角来看,他们的很多决策并非出于纯粹的“作死”,而是基于一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对自身实力和未来走向的判断。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合理的决策,最终将德国推向了深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拆解:1. 狂妄.............
  • 回答
    一战时期,德国皇帝的“皇帝攻势”(Kaiserschlacht),也被称为1918年春季攻势,无疑是德国在战场上最后一搏,也是一场极具野心和风险的赌博。要评估其“成功”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和协约军的态势、攻势本身的战略与战术,以及最终导致其失败的关键因素。攻势的背景与德军的绝望:到了1.............
  • 回答
    一战时期德国士兵的头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斯脱林”(Stahlhelm)上的尖铁,也就是那个突出的尖端,是不是普遍都带着?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首先,要说“普遍”带尖铁,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德国在一战初期确实普遍装备了一种带有尖铁的头盔,那就是著名的 M1916型(或称“斯脱林”.............
  • 回答
    一战德国确实因为两线作战而元气大伤,最终落败。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何到了二战,德国似乎又一次走上了这条看似不归路的“老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蹈覆辙”可以概括,而是当时德国的战略思想、政治目标、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局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战德国两线作战的“教训.............
  • 回答
    关于一战德国如果未爆发内部问题能否体面停战的设想,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AI痕迹”,回归到那个时代德国面临的真实困境,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到1918年,德国已经筋疲力尽。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全面枯竭。军事上的僵局.............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确实没有再进行类似日德兰海战的、规模巨大的舰队决战。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想打”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德国海军的战略定位、实力对比、战争的整体态势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战略定位的困境:从“无畏舰竞赛”的胜利者到“封锁”下的无奈德国.............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爆发的十一月革命,与二战末期德国的顽强抵抗,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截然不同的内外环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两者之间,不仅仅是时间的间隔,更是政治、经济、社会思潮以及战争性质上的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回到一战的德国。那时的德国,虽然一度是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但战争的.............
  • 回答
    假设这样一个假设性的情景:二战爆发前,德国海军(Kriegsmarine)奇迹般地继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支庞大的公海舰队。这支舰队,在被严密限制的《凡尔赛条约》下,几乎被剥夺了大部分有作战能力的舰艇,如今却如同被激活的幽灵,重新出现在德国的港口里。这无疑会给当时的德国海军战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
  • 回答
    关于“一战德国著名坦克谢尔曼射速350发,重56吨”这种说法,这确实是个典型的“神剧”桥段,它在历史上是完全不成立的,并且充满了谬误。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传,以及它与真实情况的巨大差异:首先,要澄清一个最核心的事实:谢尔曼坦克(M4 Sherm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生产的坦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理解。与其说一战德国“只是靠国力”,不如说是一战德国的军事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工业基础之上,但其战术思想在面对新的战争形态时,显露出了一些局限性。而二战德国,特别是其闪电战,则代表了对战术理念的革命性突破。我们不妨从.............
  • 回答
    评价一战德国的国王级战列舰,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看,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得看看它们在一战中的表现、设计理念以及作为当时德国海军实力象征的意义。设计理念与技术亮点:德国国王级战列舰(KönigsKlasse)是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一型主力舰,可以说是德国海军舰艇设计理念的一个集大成者。她们代.............
  • 回答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最终战败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尽管他们被认为是德意志帝国在战争末期的“幕后皇帝”,在军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正是他们的战略决策、政治影响力以及对现实的脱节,将德国一步步推向了深渊。首先,从军事战略层面来看,他们最显著的失误在于1918年的“春季攻势”.............
  • 回答
    要说一战的德国和二战的德国谁更厉害,这就像问一个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一个是初出茅庐但潜力无限的少年,谁更能打。答案其实挺复杂的,得看从哪个角度去比较,以及你衡量“厉害”的标准是什么。咱们先聊聊一战的德国。那时候的德国,可以说是在欧洲大陆上一个令人敬畏的军事强国。从政治体制上讲,德意志帝国刚统一不久,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