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求教一个冷门知识,一战和二战的德国军官通常都是怎么培养的?

回答
关于一战和二战德国军官的培养方式,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且不那么广为人知的领域。它们不像我们现在理解的军事学院那样流程化,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并且深受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

咱们先从一战说起。

一战时期:普鲁士传统的延续与“贵族军官团”的余晖

一战时的德国军官,尤其是陆军军官,很大程度上还是继承了19世纪普鲁士军队的培养模式。这个模式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精英主义、社会阶层与军功、军事教育的专业化初步显现。

军官的“身份”与社会背景: 在普鲁士时代,军官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社会身份,一种荣誉。出身于贵族家庭,特别是容克地主阶级,是成为军官的传统敲门砖。贵族家庭往往从小就灌输荣誉感、责任感、领导力等“军人美德”,而且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子女进入军校,甚至在晋升初期也能承担一定的开销。这种社会背景的筛选使得军官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同质化的群体。
陆军军官学校 (Kriegsschulen): 这是主要的军官培养机构。想要进入军官学校,通常需要完成中等教育,并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这些考试不仅考察学业成绩,还会考察身体素质、意志力以及一定的背景审查。学校的课程非常扎实,除了战术、战略、历史、地理等军事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大量的体能训练、射击、马术、刺刀格斗等实践技能。教育风格非常严谨、纪律性强,强调服从和对国家的忠诚。
军校之外的“学徒期”: 从军官学校毕业后,并非直接授予军官头衔,而是作为“候补军官”(Fahnenjunker)加入部队进行实践训练。这段时间就像一个长期的实习期,在部队里接受老军官的指导和考核,表现优异者才能最终被任命为少尉(Leutnant)。这个阶段是对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检验。
军功与晋升的“机会”: 虽然社会背景很重要,但军功也是军官晋升的关键。特别是在战争期间,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卓越指挥能够让出身普通家庭但才华横溢的军官脱颖而出。比如,一战中就有不少杰出的军官是从普通士兵或低级军官一步步爬上来的。
参谋体系的早期发展: 德国军队在参谋体系的建设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参谋部官员的培养是另外一条更具学术性和专业性的道路。那些在军官学校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有机会被选送到更高的军事学府,例如柏林军事学院 (Preußische Kriegsakademie)。这里培养的是未来的参谋军官,他们需要具备更强的战略思维、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军队大脑的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一战时期德国军官的培养,更像是一种 “社会精英+专业军事训练” 的模式,其中社会阶层的影响力依然显著,但专业化的军事教育和军功也逐渐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战时期:变革、效率与新的挑战

进入二战时期,德国的军官培养体系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转变,这既有继承,也有适应新时代战争的调整。

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与“秘密”重建: 一战战败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队规模和装备进行了严格限制,陆军被限定在10万人以下。这意味着传统的庞大军官团需要精简,培养新军官的规模也受到制约。然而,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就已经开始秘密进行军事力量的重建和军官的培养,为日后扩军做准备。
国民义务兵役制的恢复与广泛的军官来源: 纳粹上台后,大力扩充军队,并恢复了国民义务兵役制。这极大地拓宽了军官的来源。不再仅仅是贵族或特定阶层的专属,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社会背景的年轻人都有机会进入军官行列。当然,政治忠诚度和对纳粹主义的认同,成为重要的筛选标准。
陆军军官学校的改革与“政治教育”的渗透: 军官学校(例如波茨坦的军官学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战性。课程设置更加现代化,强调机械化战争、空地协同等新的战术理念。同时,纳粹的政治意识形态宣传也开始渗透到军官教育中,强调“元首”(Führer)的领导地位、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以及牺牲精神。
国家政治教育机构 (Nationalpolitische Erziehungsanstalten, NPEA) 和 希特勒青年团 (Hitlerjugend):虽然不是直接的军官培养机构,但这些纳粹控制的教育机构在潜移默化中为军队输送了大量“思想合格”的年轻人。它们灌输纳粹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对国家和领袖的绝对忠诚。这些年轻人往往在早期就展现出服从性和某种程度的领导能力,为他们日后进入军校或成为低级军官打下基础。
“骑士”精神的重塑与“模范士兵”的培养: 虽然贵族背景的军官在数量上有所下降,但纳粹试图重塑一种“新骑士”精神,强调荣誉、勇气、奉献和对国家的绝对忠诚,但这种精神被扭曲和极端化了。军官培养依然强调领导力、责任感和对下属的关怀(但也包含严酷的一面)。
后备役军官的培养: 随着战争的扩大,德国也大量培养后备役军官,以应对不断扩大的战线和巨大的伤亡。这些人可能在战前接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或者是在战争期间被选拔出来,经过短期但密集的训练后迅速补充到基层指挥岗位。
空军与海军的独立培养体系: 空军和海军有自己独立的军官学校和培养体系。例如,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学校”(Jagdfliegerschule)和海军的“海军学校”(Marineakademie)等,它们有着各自的专业训练重点和文化传统。例如,空军更强调个人技术和胆识,海军则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和严谨的纪律。

总结一下,二战时期德国军官的培养,可以看作是在继承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精益求精”(虽然有时是服务于邪恶目的)基础上,加入了纳粹的“意识形态控制”和“全民皆兵”的元素。

来源更广泛: 社会背景的限制减弱,但政治忠诚度成为硬性门槛。
训练更现代化: 适应机械化、立体化战争的战术和技术被纳入课程。
意识形态渗透: 纳粹主义的政治思想成为军官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效率与规模并重: 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同时,为了满足战争的巨大需求,培养速度和规模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总体来说,德国军官的培养,无论在一战还是二战,都体现了一种对军事职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其背后社会文化影响的深刻理解。尽管其最终服务于一个罪恶的政权,但其在军事教育和人才选拔方面的某些经验和模式,也确实是值得后人研究的。

希望我讲得够详细,而且没有太多AI的味道。我尽量从历史的演变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来展开叙述,而不是泛泛而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培养”我不清楚,具体需求和要经过什么训练倒是知道些许

先谈二战的,一战和之前没去了解(这里是陆军军官,虽然空军也差不多。海军暂不清楚)

二战德军的军官主要分为五类:

  • A类 - 现役军官(aktive Offiziere)
  • B类 - 补充军官(Ergänzungsoffiziere)
  • C类 - 预备军官(含Reserveoffiziere(后备军官,35岁以下的预备役军官)和Landwehroffiziere(民兵军官,35岁以上的预备役军官)后统一为Offiziere des Beurlaubtenstandes(休假军官))
  • D类 - 战时军官(Kriegsoffiziere)
  • E类 - 退役军官 (含Offiziere zur Verfügung(退役军官,退役15年内可召回,简称为军衔加z.V.)召回现役则会改称Offiziere zur Dienstleistung (召回军官,简称为军衔加z.D.),和Offiziere ausser Dienst(退休军官,简称为军衔加a.D.))

C类和E类好理解所以不废话

B类主要为负责补给和后勤的行政类军官,于防卫军年代创立用于腾出现役军官给实际军事单位,不负责指挥作战单位。

所以我们主要聚焦于A类和D类

A类 - 现役军官(aktive Offiziere)

普通士兵若要想成为德军军官首先要满足以下条件:

  • 有一定知识水平,具体的说是“Abitur”(既能考上当时大学的成绩)
  • 25岁以下
  • 未婚
  • 雅利安血统(40年后新增)

满足以上条件可在入伍后递交申请,通过考核后和所在单位团长批准便会成为Fahnenjunker(旗手跟班,1940年改名为Soldat(Offizier-Bewerber)(列兵(军官志愿)))或是若已升至一等兵军衔则会成为Fahnenjunker-Gefreiter(一等兵旗手跟班,1940年后改名Gefreiter(Offizier-Bewerber)(一等兵(军官志愿))。当然你也要和其他列兵一样通过基础和进阶新兵营(Grund-und Vollausbildung,约8周基础训练后接4到8周的进阶训练,不同进阶训练时间是因为兵种需求)

然后便会就读Kriegsschule(军事院校,约8周的基础军官课程)此时军衔会晋升成Fahnenjunker-Unteroffizier(下士旗手跟班,40年后改为Unteroffizier(Offizier-Anwärter)(下士(军官候补)),42年改回原称呼)

后就读Truppenschule(兵科军校,教导特定兵科知识,16周,特殊兵种如工兵、医科要去Kriegsakademie军事学院就读更长的时间)此时晋升为Fähnrich(旗手,40年后改名Feldwebel(Offizier-Anwärter)(中士(军官候补),42年又改名为Fahnenjunker-Feldwebel(中士旗手跟班))(德国人你烦不烦)

后进行Felderprobung(实习考核,8周时间)此时会升为Oberfähnrich(上等旗手,医科中称呼为Unterarzt(准医师)、Unterapotheker(准药剂师)和Unterveterinär(准兽医),等同于Oberfeldwebel(上士)这回终于没改过名)

若考核通过便会成为Leutnant(少尉)入伍,考不过回归原职等再次批核

注意!这里Fahnenjunker这类军官志愿和候补等级和兵种Pionier和Wachtmeister等特殊军衔称呼一样,不是独立军衔,没有特殊权力(但有特例,如上面那一票准医师便挂着士官军衔但享有军官待遇),只是代表志向成为军官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16-17岁便可就读的Kadettenanstalt(军官预校,因为凡尔赛条约的原因德三年代没有正式的军官预校,但肯定有偷偷开办),出来直接是军官候补;和现役士官能就读的Offizieranwärter-Lehrgang(军官候补进修班)

当然这些只是简化版,有些具体过于复杂难以讲清,大部分时间都是要等上面有空缺才能等到你上,所以防卫军年代有当了10多年还没升上去的军官志愿

忘了说,所有军官志愿和军官候补在肩章上有多两道银杠(手臂上有两道银杠的是军士长Hauptfeldwebel,不要去惹)

当然和大部分德军的训练时间一样,战争后期训练时间可能缩到只有战前的一半

D类 - 战时军官(Kriegsoffiziere)

战时军官主要由现有士官晋升而成,战争结束后需要经过考核来决定是否可以晋升为现役军官(不过德三的战时军官好像似乎没有能成功晋升成现役军官的呢,Hmmmm,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由于德军士官分类复杂,所以晋升流程也复杂。

  • 30岁以下的Unteroffiziere ohne Portepee(下士官)需要在所在部队指挥官的推荐下才可就读军官候补进修班,在结训通过考核后晋升为Offizieranwärter(军官候补)在现有军衔前加上“Fahnenjunker”,如Unteroffizier(下士)会变成Fahnenjunker-Unteroffizier。
  • 30岁以上的下士官毋需就读军官候补进修班,在现有单位呆满1年后单位指挥可提升其为军官候补。
  • Unteroffiziere mit Portepee(上士官)若战后不进入现役军官服役的话,则毋需就读军官候补进修班和可随时晋升为军官候补。
  • 服役满5年或以下的Berufsunteroffizier(专业士官,从士官预校出来准备在军队里呆一辈子那些)需就读军官候补进修班,在结训通过考核后晋升为军官候补。
  • 服役满5年以上的专业士官毋需就读军官候补进修班,可由单位指挥官随时随地晋升为军官候补

所有军官候补于晋升15个月后自动晋升为少尉,前提是在这之前别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