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时俄国退出战争对德国有什么不利影响?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在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最终于1918年3月3日与同盟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正式退出战争。这一事件,尤其是俄国退出战争,对德国在战局上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虽然短期内看似减轻了德国东线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其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赢了战局,输了战略”的典型案例。

表面上的“解脱”与随之而来的隐患:

毫无疑问,俄国退出战争最直接的好处是德国可以将原本部署在东线的大量兵力调往西线,以期在1918年发动一次决定性的攻势,打破西线的僵局。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府看来,退出战争是优先完成革命和巩固政权的首要任务,为此他们不惜付出巨大的领土和经济代价。

然而,这份“解脱”是建立在极其苛刻的条约上的,而这种苛刻,也恰恰为德国埋下了日后难以弥合的隐患:

1. 对俄国赔款的预期落空,财政压力更大: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虽然规定了俄国巨额的战争赔款,但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俄国政府对此几乎没有履行。对于一个早已因长期战争而濒临崩溃的德国来说,原本寄予厚望的从俄国榨取战争赔款以缓解国内经济压力的计划彻底落空。这意味着德国需要独自承担战争的沉重财政负担,并且失去了从东方获取大量资源的希望,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物资短缺和民生困苦。

2. 新获得的东线领土的“鸡肋”性质: 德国在条约中获得了广阔的东欧领土,包括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这些地区虽然地域辽阔,但当时却饱受战争摧残,经济凋敝,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德国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消化”这些地区,进行所谓的“管理”和“开发”,还要面对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反抗。这使得德国的军事和行政资源被进一步分散,并没有真正带来预期的经济和战略上的红利,反而成为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3. “粮仓”的承诺并未兑现,补给难题依然存在: 德国寄希望于控制乌克兰等富饶的农业区,以此来解决国内严重的粮食和物资短缺问题。然而,革命后的俄国,尤其是被战争和内乱搅得天翻地覆的俄国,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即便德国占领了这些地区,也无法立刻恢复生产并大规模地向德国输送物资。相反,德国士兵在当地驻扎,反而成为了新的掠夺者,激化了当地矛盾,使得物资的稳定供应成为奢望。因此,德国从俄国获取物资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美丽的泡影。

4. 分散了西线的战略重点,并最终证明是徒劳的: 德国为了在东线取得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军事资源。当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迅速将数个军从东线调往西线,企图发动“皇帝攻势”(Spring Offensive),一举击溃协约国。然而,这次攻势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兵力补充不足、后勤压力巨大、以及协约国在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尤其是在美国参战后),最终以失败告终。德国在东线的“胜利”并没有为其在西线带来决定性的优势,反而因为在东线投入过大,其在西线最终的失败也更加惨烈。

5. 民族主义情绪的恶化,反而助长了德国国内的分裂: 德国在东线扶植了亲德的傀儡政权,试图建立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东方势力圈。然而,这种干涉主义的政策,以及德国军队在占领区的暴行,激起了当地人民强烈的民族主义反抗情绪。这种反抗情绪,加上国内对战争的厌倦和对经济困境的不满,使得德国国内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国士兵和民众的士气都已崩溃,最终导致了1918年的十一月革命,德皇退位,德国战败。

更深层次的战略性失误:

从更宏观的战略层面来看,俄国退出战争对德国的负面影响更加深远:

暴露了德国战略的短视和对自身国力的误判: 德国急切希望通过速战速决来解决战争,将宝贵的兵力和资源投入到与俄国的战场上,并在其退出战争后,再次孤注一掷地将剩余力量压向西线。这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战略,忽视了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低估了协约国的韧性和美国的潜力。俄国退出战争,虽然短期内减轻了德国的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格局,反而使得德国失去了更多的战略选择。
错失了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的可能性: 德国在东方采取的强硬手段,以及对俄国主权的粗暴干涉,进一步加剧了整个欧洲的紧张局势。如果德国能够采取更灵活、更具有弹性的外交政策,也许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或者找到更具建设性的和平解决方案。俄国退出战争,使得德国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但德国却选择了继续推进其军事冒险。
削弱了德国的国际地位和道德权威: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苛刻条款,以及德国在占领区的所作所为,使得德国在国际上声名狼藉,也为其战后的孤立和惩罚埋下了伏笔。尽管俄国实力不济,但其退出战争本身,也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而德国的粗暴行径,并没有赢得任何国家的尊重。

总而言之,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在表面上减轻了德国东线的压力,使其能够将兵力调往西线,但由于其在东线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以及对新占领地区和资源的错误判断,加上未能解决国内经济和民生问题,最终使得德国的战略决策变得更加被动和冒险。可以说,俄国退出战争,非但没有成为德国的“救命稻草”,反而加速了其最终的崩溃。这份“胜利”的甜头,很快就被其随之而来的战略困境和国内危机所吞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有利影响看上去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说不利影响,则不能仅仅从简单地数值对比上去看了。

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最大的不利影响,便是其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加入协约国阵营提供了推力,这一点,几乎可以称得上锁定了同盟国集团的败局。

正如我们通过纸面数据对比所看到的那样,俄国的退出,让欧洲战场上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平衡发生了逆转。由于德国可以将精力集中于西线,故而在短时间内,为英法两国造成了极大地压力,在特殊的历史时代下,形成了对协约国极为劣势的舆论态势,让很多悲观主义者对德国产生了恐惧,比如中国在争论是否参战时就有对于德国“乘西伯利亚铁路直捣北京”的担心。这种欧洲战场看上去的均势失衡,甚至偏向于德国,使美国变得很有必要下场干预,以确保其国家利益。

同时,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在宣传上为美国扫清了一个绊脚石——协约国里没有了专制国家,妨碍美国参战的最后一个保留意见也消失了。

另外,十月革命之后,俄国退出战争实现了和平,也对德国国内的局势产生了一定的,相对于帝国政府而言的不利影响。近一阶段在俄国所发生的事件,点燃了“人们迅速达到和平,同时结束帝制的希望”。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社会所造成的破坏性是空前的,为德国人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但是在战争的狂热宣传与德国政府的强制力管控制下,在整体上,德国人民虽有怨言,但是仍然服从帝国政府的战争政策。然而,俄国劳动者通过革命掌握国家机器实现和平,是对德国人民的一个极佳的宣传,同时革命的成功,似乎也为德国的革命提供了一个看上去行之有效的范例。这让德国社会变得更加不稳定,帝国政府不得不时刻担心德国亦被红色分子颠覆。而事实证明,其后德国所发生的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响。

当然,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如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导致德国在西线采取了冒进政策从而犯下战略上或战术上的失误等等,能力所限,不再加以分析。

user avatar

1、将奥地利和土耳其从毁灭中暂时拯救出来的结果就是同盟国内部产生了非常大的利益冲突,对俄国的切割让德国与奥地利和土耳其的联盟产生了裂痕,双方甚至发生了火并行为。

2、德国为了扩展占领区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兵力,德军没有如设想中那样调遣过多军队前往西线,反而对像无底洞一般的乌克兰国投送了大量的兵力。

3、俄国并没有真正倒下,只是暂时失去了还手之力。当被西方舆论评价甚高的俄罗斯共和国被内部革命消灭时,德国实际上已经处于了道义上的下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在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最终于1918年3月3日与同盟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正式退出战争。这一事件,尤其是俄国退出战争,对德国在战局上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虽然短期内看似减轻了德国东线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其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赢了战局.............
  • 回答
    想象一下,历史的长河绕了一个巨大的弯,俄国,那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庞然大物,没有在“一战”的泥沼中沉沦,而是继续与同盟国斡旋,直到战争的终结。那么,今日的中东,又将是何种一番景象?首先,奥斯曼帝国的命运将截然不同。失去了俄国在东线战场上的持续压力,加上内部的民族矛盾和阿拉伯起义的迟滞,奥斯曼帝国或许.............
  • 回答
    一战前,俄奥关系因巴尔干问题日趋紧张,但俄国并未选择直接入侵奥匈帝国,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原因,绝非一时冲动或战略失误可以解释。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俄国的国力、外交态势、战略考量以及奥匈帝国的实力。首先,从军事实力上看,尽管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行了大量的军事改革和现代化,但与老牌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感人且发人深省的故事,它在战争的残酷背景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事件的背景和可能的过程:这个故事发生在俄乌冲突之中,虽然具体时间和地点可能因信息传播的变体而有所不同,但核心情节是清晰的: 战争的残酷: 俄乌冲突是当前世界上最激烈的冲突之一,炮火、导弹、枪击是家常便.............
  • 回答
    南斯拉夫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其中塞尔维亚/塞族(Serb)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立场也常常与西方国家以及中俄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塞尔维亚/塞族为何不希望南斯拉夫解体?塞尔维亚和塞族人民对南斯拉夫统一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新南斯.............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充满挑战的历史假设。如果俄国在1917年没有发生革命,而是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其走向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探讨是否会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一、 俄国继续参战,可能出现的内部局面:1. 政治上的“君主立宪制”或“混合政体”.............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俄国在德国、奥匈帝国等国的战俘的遣返过程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详细的讲述:一、 战俘遣返的背景与复杂性 战俘数量巨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作为协约国成员,与同盟国(主要为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双方俘虏了数量庞大的对.............
  • 回答
    俄国在一战中获胜的可能性并非为零,但即便获胜,其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也极有可能对其胜利的成果和战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俄国在一战中获胜的可能性,以及假想俄国获胜后可能出现的战后格局。 俄国在一战中获胜的可能性分析要分析俄国获胜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审视其在一战初期的优势、劣势以及.............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关于日俄战争中德国若是选择支持俄国,进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阵营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其可能性与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首先,让我们回到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那个时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
  • 回答
    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确实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它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工业产值一度超过俄国,是当时欧洲的五大列强之一。然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尤其是在东线战场面对俄军的攻势时,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重历史、政治、军事和战略层面的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的强大与内在的.............
  • 回答
    一战前德国之所以不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反而与奥匈帝国结盟并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大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一、 德国对俄国的传统敌意与战略不信任尽管在某些时期德国与俄国有过短暂的.............
  • 回答
    一战后,横亘欧洲中部的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和俄罗斯这四个庞大的帝国,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轰然倒塌,重塑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帝国终结史中,唯独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王朝付出了被彻底灭门的惨痛代价,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一、 根基已深、积重难返的社会矛盾:要理解.............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经典“假设”问题,具有相当的探讨价值。如果一战初期德国将重心放在东线俄国,而在西线采取守势,其结果将是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来评估这种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成功或失败因素。德国“施里芬计划”及其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德国在一战初期的既定战.............
  • 回答
    沙皇俄国在一战中是否有可能采取中立政策并从中获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如果”的问题。从历史事实和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来看,沙皇俄国“坐收渔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沙皇俄国卷入一战的根本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沙皇俄国为什么.............
  • 回答
    您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它触及了俄国革命史上一个核心的矛盾:为什么一个注定要垮台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战争是革命的催化剂,而一个已经掌权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坚持内战却未能引发新的革命或政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俄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以及这两个不同政权在战略、合法.............
  • 回答
    这日子,就像一根绷得紧紧的弦,稍不留神就得断了。咱们老百姓,生下来就是为了活着,为了填饱肚子,为了儿女能活下去。可这年头,活着本身就成了件难事。一战,那年头……1914年,刚开春,外面就刮起了妖风。先是报纸上天天说打仗,说打那个德国佬,说他们欺负咱们斯拉夫兄弟。男人家,一时间都挺着胸脯,觉得这是保家.............
  • 回答
    这篇内容不包含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迹,而是基于现有公开信息和军事常识的分析。“俄乌之战”爆发后,前乌克兰军队在面对俄罗斯时,能否“有一战之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包括其兵力、装备、训练、士气、战术以及外部支援等。简单地说,答案并非“是”或“否”那样绝对,而是要看“一战之力.............
  • 回答
    一战期间,俄国如果选择保持中立,隔岸观火,并像美日那样向交战双方出售商品,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设想。从纯粹的经济角度来看,这种“坐收渔利”的策略似乎比卷入血腥的战争更为明智。然而,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其走向往往比任何纸上谈兵的推演都要复杂和残酷。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如果沙皇俄国采取这样的路线,可.............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之间,法国的境遇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国力衰退”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扯着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一战后的法国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整个法国的北方工业区,曾经是它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贝当元帅这位历史人物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一面。你说的“一战时是爷们,二战时就……”可以理解为对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角色和形象的强烈反差感到困惑。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战的贝当:战神与防御大师首先得说,一战时期的贝当,绝对是法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