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沙皇俄国有没有条件在一战搞中立,坐收渔利?

回答
沙皇俄国在一战中是否有可能采取中立政策并从中获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如果”的问题。从历史事实和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来看,沙皇俄国“坐收渔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沙皇俄国卷入一战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沙皇俄国为什么会参战,而不是选择中立。其参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其长期的地缘政治战略、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内部政治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斯拉夫主义与巴尔干政策: 这是最直接和最核心的原因。
民族认同与责任感: 俄国自视为泛斯拉夫主义的保护者,对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民族(如塞尔维亚人)抱有强烈的同情和责任感。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惩罚性行动,在俄国看来是对斯拉夫民族的压迫,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扩张主义倾向: 俄国一直觊觎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希望能够获得对黑海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从而打破其在黑海的“内海”地位,获得通往地中海的自由出口。
战略利益: 通过支持塞尔维亚,俄国可以牵制奥匈帝国,并削弱德国在巴尔干的影响力。

2. 与法国和英国的联盟关系(三国协约):
战略平衡的需要: 德国的崛起和其在欧洲大陆的强大影响力,促使俄国寻求与法国和英国结盟,以形成制衡。在普法战争后,法国一直寻求复仇和削弱德国。俄国与法国的联盟可以分担德国的军事压力,同时也可以获得法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对德国扩张的担忧: 德国“三国同盟”的形成,以及其“东向”战略的潜在威胁,也让俄国感到不安。三国协约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德国及其盟友力量的反应。

3. 国内政治的考量:
转移国内矛盾: 20世纪初,俄国国内政治动荡不安,1905年的革命虽然被镇压,但民众的不满情绪依然高涨。沙皇政府可能希望通过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巩固统治。
民族自尊心: 俄国在之前的俄土战争中取得了对奥斯曼帝国的优势,并在巴尔干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袖手旁观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行动,将损害俄国的国际威望和其在斯拉夫世界中的地位。

二、 沙皇俄国实行中立的潜在条件与障碍

如果沙皇俄国想要在一战中保持中立并坐收渔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以及存在哪些根本性障碍?

潜在的有利条件(但非常有限):

1. 地理位置的隔离: 俄国本土远离西线的主要战场,理论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直接卷入战场。
2. 军事实力: 俄国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军队规模,理论上足以自保。
3. 潜在的经济利益: 如果德国和法国、英国等国陷入大战,俄国可以继续向交战各方出售原材料(如粮食、石油等),或者以中立国的身份进行贸易,从中赚取差价。
4. 外交空间: 在战争初期,各国都在争取俄国的支持。俄国理论上可以利用这种地位进行外交斡旋,为自己争取利益。

根本性的障碍和不可能实现的原因:

1. 地缘政治的“零和博弈”性质: 在1914年的欧洲政治版图下,巴尔干地区是俄国、奥匈帝国和德国势力范围交汇的核心区域。俄国在中立,不代表奥匈帝国和德国不会在巴尔干地区扩大影响。反而,如果俄国保持中立,奥匈帝国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处理塞尔维亚问题,这与俄国的战略利益是直接冲突的。
黑海海峡的诱惑: 对俄国而言,控制黑海海峡是比任何贸易利益都更重要的战略目标。一旦战争爆发,俄国会认为这是打破英法海军对海峡封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时机。如果俄国中立,那么英国和法国就更有可能在战争中获胜,并可能因此巩固他们对海峡的控制,或者在战后协议中不予考虑俄国的利益。
德国的威胁: 德国在俄国西翼的军事力量是巨大的。如果俄国中立,德国仍然是俄国潜在的战略对手,并且可能在战后更强大。俄国与法国的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分散德国的力量,避免德国集中精力对付俄国。

2. 联盟体系的约束:
《俄法同盟条约》: 俄法之间存在军事同盟条约,要求在对方受到攻击时提供支持。虽然并非是自动参战,但法俄之间围绕德国的战略协调非常紧密。法国在俄国问题上给与了很大的支持,也期望俄国能够牵制德国。
三国协约的默契: 尽管俄法英三国不是一个完全紧密的军事同盟,但他们在对抗德国及其盟友方面存在共同的战略目标。如果俄国突然宣布中立,将严重削弱三国协约的力量,也可能导致协约国在战略上的孤立。

3. 国内政治的薄弱基础:
民族主义的驱动力: 如前所述,1914年沙皇俄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尤其是对斯拉夫兄弟的保护欲。在这种情绪下,政府很难以“中立”来回应,否则会被视为软弱和背叛。
贵族和军方的保守势力: 俄国的贵族和军方许多人都倾向于强硬政策,并认为通过战争可以巩固沙皇的统治和提升国家的地位。他们不太可能支持一种被视为“胆小”的中立政策。
政治改革的停滞: 沙皇政府始终未能有效解决国内的社会经济矛盾和政治诉求。战争提供了一个转移注意力的机会,也可能被视为是重塑国家凝聚力和权威的方式。

4. 经济发展的现实:
原材料依赖性: 尽管俄国拥有丰富的原材料,但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对西方技术和资本的依赖性很强。如果坐收渔利,意味着在战争中扮演一个纯粹的经济“中间商”,这并不能根本上改变俄国经济落后的地位,也无法通过战争来促进其工业化。
战争的消耗与回报不对等: 即使俄国能够向交战国出售原材料,其自身也在军事准备上投入巨资。而如果中立,就无法像参与战争的国家那样通过战时合同、掠夺等方式来获取更直接的经济或战略利益。更重要的是,俄国缺乏快速的工业化能力来满足持续的大规模战争消耗,长期中立也难以保证战后在国际格局中获得优势。

5. 国际关系和战略误判:
对战争持续时间及结果的误判: 当时许多国家都认为战争会很快结束,并且都希望通过参战来获得战利品。沙皇俄国可能也认为,在短期内通过支持盟友,可以在战后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地区影响力。
对德国实力的低估: 俄国可能低估了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也可能误判了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三、 结论:沙皇俄国坐收渔利的可能性为零

综上所述,沙皇俄国在一战中实行中立并坐收渔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其参战是地缘政治、民族主义和国内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是一个深思熟虑(尽管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战略选择。

简而言之,沙皇俄国无法真正意义上“坐收渔利”的原因在于:

战略上的不可行: 巴尔干问题和黑海海峡的控制权是俄国不可放弃的战略利益,而中立无法保障这些利益,反而可能让对手进一步扩张。
政治上的不可能: 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贵族军方的保守倾向以及转移国内矛盾的需求,都使得沙皇政府难以选择中立。
联盟的约束: 与法国的同盟关系以及三国协约的整体战略布局,都要求俄国不能袖手旁观。
经济和军事的短板: 俄国经济和军事实力与德奥相比存在差距,长期中立并不能解决其根本性问题,也无法保证其在战后获得应有的地位。

相反,沙皇俄国过早的参战和持续的战争消耗,极大地加速了其国内政治经济的崩溃,最终导致了1917年的革命和沙皇统治的终结。这与“坐收渔利”的设想背道而驰。如果俄国真的采取了中立政策,其国内的矛盾可能以另一种方式爆发,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利益也几乎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法俄同盟稳固,法国是债权国,俄国必须帮法国一把所以俄国没法置身事外的人是不是搞错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1914年7月危机里到底是俄国帮法国还是法国帮俄国?

所有从条约的角度说俄国没有选择余地的人其实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一战最先搞军事动员的、最先搞总动员的都是俄国。在七月危机里法国是对俄国的军事动员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而不是逼迫俄国赶快动员来救自己的。

在一战这件事里真正有机会考虑要不要遵守条约义务的国家是法国而不是俄国。俄国是欧洲战争的真正发动者,俄国有充分的机会在7月危机选择是否要采取军事行动,也有充分的理由去征询法国是否会支持俄国。而且他们还有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就是法国总统、总理的访问。俄国首脑可以面对面的征询法国总统和法国总理,一旦俄国与德奥爆发战争法国愿不愿意参战。而法国总统不但向他们做出了保证,甚至公开威胁奥匈帝国的外交官说“塞尔维亚有朋友”。是法国的保证,鼓励了俄国冒险,而不是法德爆发战争,俄国决定遵守国际义务。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俄国是否可能在一战爆发的情况下保持中立。而是如果俄国在七月危机里采取一种慎重的态度,不进行军事动员去威慑德国。甚至不在德国已经感受到了威胁的情况下还把本来就是半遮半掩的“局部动员”直接升级为“总动员”。战争都可能避免。

塞尔维亚只是俄国的巴尔干野心的棋子,而不是俄国的生命线。俄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它的军事实力、铁路里程、工业实力都在快速发展。如果俄国能够在1914年保持慎重,直接告诫塞尔维亚人不要采取盲目的冒险行动、节制本国的恐怖分子,就有可能避免萨拉热窝事件。

即使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如果俄国不对塞尔维亚提供武力支持,塞尔维亚也会妥协。塞尔维亚向德奥妥协,对俄国国家的影响并不大。却能给俄国争取到更多的和平发展的机会。俄国和德奥的实力比会逐渐接近甚至拉开差距,那时候俄国重返巴尔干是顺理成章的问题。

但为什么俄国一定要在巴尔干为了塞尔维亚冒险呢?因为塞尔维亚问题上再次退缩对俄国来说是正确的选择,但对沙皇和君主制来说却未必是好事。为了在革命、十月敕令带来的宪法和杜马的约束面前重振君主的权威。罗曼诺夫王朝已经越来越把自己和民族主义、泛斯拉夫主义捆在一起。

是沙皇不能在塞尔维亚问题上退缩而不是俄国。俄国需要和平和发展的机会,但罗曼诺夫王朝不能允许自己第二次被德国吓退。于是当俄国的利益和王朝利益不符的时候。尼古拉二世果断的选择王朝的利益。如此而已。

user avatar

我知道最近学界和舆论界时兴说 “沙俄总动员应该为一战爆发负责”,但我认为这么说是错误的。

国际社会是一个无政府体系,国家对别国的真实意图只能作最坏的打算。特别是在北欧平原这样一个无险可守的地形上的法德俄三国。

不趁着德奥侵略刚开始,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发动总动员,难道还等他们整合好了整个欧洲的工业实力再来打你?

要俄国放弃盟友,隔岸观火,坐视德-奥联盟整合中欧、西欧与东南欧,这种事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不过是在二十年后:

隔岸观火的过程:

隔岸观火的后果:德国整合了欧洲


隔岸观火的后果:

隔岸观火的报应:


一战俄国及时动员,至少分散了施里芬计划的兵力,避免了法国被德国很快占领,使得德国最终被耗干,后来的苏俄即使战败了也能拿回实地。

当然,俄国无论是总动员还是隔岸观火,几十年后都会被骂成“和德国合谋”( ´◔ ‸◔')发动一战/二战的罪魁祸首,所以不如选一个保自己的方案, 按照美国人的说法:

被十二人审判总比被六个人抬着要好
BETTER TO BE JUDGED BY TWELVE THAN CARRIED BY SIX.
user avatar

无论你是否相信费舍尔理论,当时德国国内确实有一票人认为协约国越来越强,时间优势不在德奥,晚打不如早打。这个理论的基础是,俄国的改革对俄国的绝对国力肯定是正面提升,意味着更强大的工业实力、更快的动员速度和更多的常备军。所以站在俄国的角度,应该是倾向和平发展避免开战的。

尼古拉二世在日俄战争的惨败后名望扫地,帝俄外交从宫廷派转移到以农业大臣克里沃舍因和外长萨佐诺夫为代表的杜马联系更紧密的自由派的手中。传统认这帮自由派受到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沙文主义小市民舆论的掣肘,泛斯拉夫情结入脑。

实际上自由派对巴尔干斯拉夫国家完全是踏脚石的态度。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逼近君士坦丁堡时,自由派已经在讨论一旦保加利亚占领君士坦丁堡,就立即对保加利亚动武,全然不顾两国半年前还好到派军事顾问团。奥匈在1913年10月警告塞尔维亚必须撤出阿尔巴尼亚时,帝俄秘密照会奥匈表示支持。直至七月危机,萨佐诺夫一直试图游说各国恢复奥斯曼对阿尔巴尼亚的控制,阻止塞尔维亚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


在七月危机时,帝俄决策层对世界大战的爆发不能说是乐见其成,至少也是放任的。而这种决策思路的形成恰恰是因为帝俄决策层觉得“时间优势不在俄国,晚打不如早打”。

俄国参与世界大战的最大动机是夺取君士坦丁堡,但是帝俄决策层已经意识到夺取君士坦丁堡是有窗口期的。随着奥斯曼的军事现代化,这个窗口期可能永远关闭。

在1878年柏林会议的海峡制度下,俄国军舰不能在任何情况,哪怕是和平时期通过两海峡。俄国购买的无畏级战舰也无法部署到黑海,黑海舰队的升级只能依靠黑海船坞本地造舰,帝俄黑海舰队的第一艘无畏级要到1915年底才能下水。而相反奥斯曼海军提出了庞大的购舰计划,从英国订购的两艘无畏级,从意大利买的三艘小型现代化战舰,加上另外谣传的从美洲国家购买的3艘无畏级。在7月危机前夕,俄国所有阻挠英国交船的尝试都没有成功。

这对自由派的“国家安全”概念几乎是毁灭性的。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奥斯曼舰队几乎确定取得黑海制海权。一旦奥斯曼倒向敌国,整个黑海沿岸都处于随时被敌军登陆的状态,而俄国不可能把黑海沿岸安全建立在奥斯曼遵守海峡制之上。实际上一战时奥斯曼就选择倒向德国,破坏两海峡制度,戈本号和布雷斯劳号一艘重巡一艘轻巡就让整个黑海舰队丧失意义。


我们现在非常清楚,1913年底的利曼事件时,帝俄外长和军方就想过发动世界大战,彻底解决海峡问题。利曼·冯·桑德斯是奥斯曼的德国军事顾问,奥斯曼准备把他提至君士坦丁堡第一集团军的总司令,遭至俄国和法国的强烈反对。俄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吉尔斯已经明确向国内警告丧失窗口期,乃至彻底丧失黑海制海权的问题。

1914年1月大臣会议讨论对德开战。支持开战的包括外长萨佐诺夫,时任总参谋长日林斯基,陆军大臣苏霍姆林斯基,海军大臣格里戈里耶维奇。主和派主要是大臣会议主席科科夫佐夫。科科夫佐夫认为英国的参战保证不够明确,最终大臣会议作出决议,继续同德国就利曼任命谈判,仅在确保英法支持的前提下才对德开战。俄国在5月阻止英国交船的尝试没有成功,


部分动员的问题在1912年11月的加利西亚对峙时的大臣会议上讨论过一次,当时科夫佐夫明确表示“仅仅是部分动员,也会导致奥匈总动员,从而导致全欧战争……无论我们自己限制动员仅是动员,对手也会认为我们准备开战。”这个会议上萨佐诺夫支持科科夫佐夫。理由是“俄国在这么关键的动员事项上,不能不事先咨询法国。”

在七月危机前,萨佐诺夫明确知道,俄国部分动员会导致德国动员,从而导致世界大战爆发。那为什么萨佐诺夫在七月危机时会支持部分动员呢?那肯定是获得法国的支持了。

整个七月危机期间,法国的驻俄外交系统表现得很不寻常。萨拉热窝事件后,法国驻俄大使莫里斯·巴列奥略第一次向国内汇报的帝俄外长的反馈,是7月6日。显然法国大使大概率是有和俄国沟通私下的。7月23日,法国总统对俄高访,因为法俄峰会的档案是一战史的最大文档断层,我们不清楚法国对俄国到底煽动到何种地步。普恩加莱总统到死也没有透露他到底和沙皇说了什么,但是从事后法国的反应,法国给到了帝俄很大的信心。

至于英国,通过局势升级导致德国率先宣战,的确对英国加入是有利的(即便英国没有任何条约义务)。7月28日萨佐诺夫通知军方开始正式部分动员,同日他给英国发了一个声明,宣布部分动员仅仅在莫斯科、敖德萨、基辅和喀山。但是这个声明没有给驻伦敦大使,而是通过驻柏林代办转给俄国驻英大使,而驻英大使等到第二天的中午才转给英国人,而且没有直接给到格雷而是给到亚瑟·尼克尔森爵士。俄国的和平努力到底是真心诚意的,还是演给英国看的,那就见仁见智了。


自由派的顾虑确实是存在的:在七月危机对奥妥协,抛弃塞尔维亚也不能改善俄国的战略安全,只会使俄国的安全更糟。英俄协定也阻止不了英国向奥斯曼卖船(英国的政策仅仅是奥斯曼的海军不能强于希腊)。虽然俄国在发展,但奥斯曼也在发展,越来越亲德。这种威胁是难以被德俄友好的口号解除的。

七月危机是法国支持,利用局势升级拉英国下场的千载难逢夺取海峡的机会(事实英国也确实被拉下场了)。而抛弃塞尔维亚是确定的损失,大概率引起自由派垮台。这个选择几乎是确定的。

user avatar

不过沙皇身边确实有人极力反对和德国开战。

但是我觉得完全不是因为他是明白人⋯⋯

user avatar

一个字:没。

三国协约不是开玩笑的。俄法关系那么铁,法国还是世界头号放债国,怎么着也得帮法国一把。再加上俄国一直不变的“君堡情结”和对巴尔干一众斯拉夫小弟的支持,以及对“温水不冻港”的无穷渴望,就算尼二想中立(看在威廉二世是他表哥的份上),下头的一众亲王、大臣也不答应。

再看看俄国国内始终不稳的民心,以及发展还不错的经济(作为后盾),尼二也想来次“必胜的小规模战争”来争取人民支持、提升自己的威望、消除(暂时消除)内部矛盾。所以,开战了。

实际上根据德国总参的计划,是要对俄国先下手为强的(俄国战前经济发展不错,再过几年就不好打了,早打早除隐患)。可没想到俄国人这么实在,法国人一说要帮个忙二话不说打进东普鲁士……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作为重要的局内人,沙俄不可能在自己不参战的前提下,坐观英法德奥相互厮杀;但有机会可以避免一战的发生。

===欧洲五列强参战的直接原因===

奥匈帝国参战原因:皇储夫妇被刺杀,而刺客隶属于塞尔维亚政府的情报组织;

俄国参战原因: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俄国传统盟友保加利亚被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联手击败,而沙俄作壁上观。保加利亚就此倒向同盟国阵营,塞尔维亚成为俄国在南巴尔干半岛的唯一盟国。为防止塞尔维亚被奥匈控制,俄国选择武力干预奥匈-塞尔维亚战争。

德国参战原因:①依据《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非签署本条约的一个大国威胁到缔约国之一的国家安全,而该缔约国被迫与其进行战争时,其他缔约国有义务对它们的盟国保持中立,井保留在适当时参战的权利”,德国可以选择维持对奥匈的善意中立或者参战。但德国预判此时抛弃奥匈,虽然能在迫使奥匈让步的前提下化解本次危机,但将会导致三国同盟瓦解,招致地缘环境全面恶化。最终,选择参战。但慑于《法俄同盟》,为避免两线作战,决定实施《施里芬计划》,先集中全力绕道比利时,迂回击穿法国防线,再徐图俄国;②俄国已经抢先进行全国动员,远超与奥匈作战需要。据此,德国判断,在本轮冲突中俄国已将自己列为假想敌,并怀疑俄国针对德国的动员速度优势,意图先动员再宣战。

法国参战原因:①依据《法俄同盟》,德俄交战时,法国应该全力攻德;②德国已经考虑到法俄同盟,采取先发制人的方式进攻法国;

英国参战原因:德国实施《施里芬计划》,试图占领英吉利海峡东侧的比利时,该地区自1815年开始即为受英国“特别关照”的中立区,招致英国对德国意图的误判,因而参战。顺便提一句,英国其实在英法《诚挚条约》、《英俄条约》采取了一贯的“光荣孤立”政策,其中并没有军事义务。

===分析===

以上可见,

①英国、法国参战,很大程度上属于条约义务和直接威胁下的“应激反应”。

②德国对战争的扩大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其战略目的其实是防御性的,参战是为了避免三国同盟解体,导致的东西线有法俄同盟,而南线奥匈中立的极端状况的出现。德国试图采用战术上的攻击姿态,实现战略上的防御,关键是既要做到有效吓阻,而实际发生时又不能真的卷入其中。显然德国没有掌握好平衡,但德国可选的策略其实非常有限。

③奥匈帝国除了参战几乎无路可走,作为一个君主制国家,如果储君被外国情报机构刺杀而都能无动于衷,帝国内官僚机构谁还是安全的?奥匈只能挟“道义”向塞尔维亚强硬表态,即使不能获取实际利益,也需要得到某种“台阶”和“保障”,避免内部动荡为反对势力所趁。

④俄国的参战其实非常值得玩味,经历了日俄战争、英俄条约后,沙俄在远东、中亚的势力全线收缩,沙俄内部矛盾也充分显现。沙俄的对策也趋于保守,采取法俄同盟牵制德国、以俄塞同盟遏制奥匈,认为足以自保。沙俄自以为作为五大棋手之一,正在下一盘大棋,没想到被棋子塞尔维亚利用,在俄塞同盟期间刺杀了奥匈储君,几乎掀翻了整张棋盘。此时,沙俄其实还有选择,只要沙俄不向塞尔维亚背书,塞尔维亚几乎必然让步;只要德国不向奥匈背书,奥匈很可能也不敢妄动。只要作为非当事方的德俄能达成一致,既让奥匈得到某种“公道”(或者说“台阶”),足以不授人以柄,又能不破坏巴尔干地区已达成的均势。比如,更替现有的塞尔维亚政府,追查责任人,甚至引入英国、意大利势力等。但是,沙俄不愿意塞尔维亚亲俄政府倒台,最终塞尔维亚这个不安分棋子的“火中取栗”成功将整个欧洲拖入了大战。

综上,作为重要的局内人,沙俄不可能在自己不参战的前提下,坐观英法德奥相互厮杀;但有机会可以避免一战的发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沙皇俄国在一战中是否有可能采取中立政策并从中获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如果”的问题。从历史事实和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来看,沙皇俄国“坐收渔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沙皇俄国卷入一战的根本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沙皇俄国为什么.............
  • 回答
    沙皇俄国,即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下的俄罗斯帝国,其强大之处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在18世纪至19世纪的“黄金时代”。然而,它的强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并且其强大程度也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要详细了解沙皇俄国的强大,我们需要从其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版图和文化影响力等几个维度来.............
  • 回答
    要说俄罗斯(包括沙皇俄国和苏联时期)的冷门知识,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挑几个我自己觉得挺有意思的,尽量讲得细致点,希望能让你耳目一新。1. 沙皇俄国的“沙皇”头衔,并非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很多人一想到俄罗斯统治者,脑子里立刻就是“沙皇”(Tsar)。但你知道吗,这个词其实是源自拉丁语的“Caesa.............
  • 回答
    沙皇俄国(18世纪至1917年)和苏联(19221991年)在粮食供应问题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各自的历史背景、经济政策、社会结构和国际环境。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两者在粮食供应上的不同表现及原因: 一、沙皇俄国的粮食供应特点1. 农业基础与出口地位 沙皇俄国的农业以封建农奴制为基础,尽管效率低.............
  • 回答
    沙皇俄国未能完全同化喀山地区,而相对成功地同化了萨马拉地区和伏尔加区域的鞑靼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不同地区鞑靼人社群的特点以及沙皇俄国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同化”的概念。在沙皇俄国的语境下,同化通常意味着: 语言同化:.............
  • 回答
    锻造钢铁巨兽的独特思路:沙皇俄国无畏舰设计思想的形成之路沙皇俄国对无畏舰的渴求,并非仅仅是跟风列强,而是掺杂着浓厚的民族自尊、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对自身工业化进程的现实认知,最终孕育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设计理念。这段历史,就像一段激昂的交响乐,充满了雄心壮志、技术挑战和最终的悲情落幕。一、 对大海的深沉渴望.............
  • 回答
    俄罗斯这个国家,无论是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还是苏联,确实不像古代中国那样经历过长时期、被异族全面统治的灭国之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其地理环境、历史演进、民族构成和政治制度的独特性。首先,地理环境是俄罗斯能够避免被异族全面征服的关键因素之一。 俄罗斯大部分疆域地处东欧平原,虽然地域辽阔,但其核.............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近代清朝和沙皇俄国,同为封建体制下的国家,一个饱受列强欺凌,另一个却能跻身列强行列,这背后涉及到的是两国在政治体制的稳定性、经济结构的韧性、军事现代化的程度、社会动员能力以及战略思维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较量。首先,让我们掰开了聊聊两国的政治体制的稳定性。清朝,尤其是到了近代,其政治体制.............
  • 回答
    一战前德国之所以不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反而与奥匈帝国结盟并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大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一、 德国对俄国的传统敌意与战略不信任尽管在某些时期德国与俄国有过短暂的.............
  • 回答
    十九世纪的英法等国对沙皇俄国的实力,以及俄国为何会被冠以“欧洲宪兵”的称号,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其中既有历史事实的映照,也夹杂着各国政治考量和舆论宣传的成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时代的欧洲格局。英法等国对沙皇俄国的实力认知:一份复杂的图景简单地说,英法等国对俄国的实力认知.............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极具颠覆性的假设,我们不妨深入挖掘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东欧占据主导地位的不是苏联,而是由一个沙皇统治的俄罗斯,历史的车轮将会被拨向一个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的方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沙皇俄国”这个概念在那个时间点意味着什么。 历史的车轮已经滚过了1917年,俄国革命将沙皇.............
  • 回答
    近代的三个庞大帝国——大清、奥斯曼土耳其和沙皇俄国,它们在世界格局的剧变中,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大清和奥斯曼土耳其先后沦为“西亚病夫”和“东亚病夫”,任人宰割;唯独沙皇俄国虽然也经历了种种危机,但却能挤身列强之列,甚至在某些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
  • 回答
    玩钢铁雄心4的沙皇俄国线,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历史的沉重和发展的压力。跟红俄那条直来直去的工业化路线相比,白俄线确实需要玩家心思更细腻一些,步子也更稳一些。种田,这仨字在白俄线里就跟艺术品制作似的,得精心雕琢,一步错,步步错。开局的底子:贫瘠的土地与复杂的局势咱们得明白,沙皇俄国开局是什么样?一穷二白,.............
  • 回答
    要比较苏共最高领导人与俄国沙皇谁的权力更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权力的来源、性质、运作方式、合法性以及实际的行使范围。这两者都曾是各自时代俄国最高统治者,但其权力的基础和运作方式截然不同。一、 俄国沙皇:神圣君权与世袭统治俄国沙皇的权力根植于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核心特征可以概.............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康熙和彼得大帝调换了国籍,分别成为彼此的统治者,那历史的车轮必将碾出全然不同的印记。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景象。场景一:康熙·俄罗斯沙皇想象一下,年仅八岁的康熙,不是被满族八旗拱卫着登上紫禁城,而是被赋予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皇冠,成为俄罗斯的沙皇。这.............
  • 回答
    俄国的历代沙皇,如果硬要用中国传统的庙号来对应,那确实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毕竟,这两者在起源、意义、以及上庙号的逻辑上都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不过,既然是“按中国传统庙号怎么上”,我们就姑且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来探讨一下如何将俄国沙皇的生平事迹,塞进中国庙号的框架里。要给沙皇上庙号,首.............
  • 回答
    俄国内战中,以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为首的白军未能统一拥护一位沙皇皇室成员,并由此统一思想、整合力量,这是导致他们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与白军内部的“统一”困难: 保皇派 vs. 共和国派: 即使是反布尔什维克的力.............
  • 回答
    在探讨沙皇为何称呼清朝皇帝为“博格多汗”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这个称谓的起源和含义。“博格多汗”的起源与含义:“博格多汗”(Bogdo Khan)并非俄语词汇,而是源自蒙古语。在蒙古语中,“博格多”(Bogdo)意为“神圣的”、“尊贵的”、“伟大的”;而“汗”(Khan)则是古代蒙古和突厥语族中最高统.............
  • 回答
    沙皇炸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令人胆寒的力量。即便是它“缩水”到六千万吨TNT当量,其破坏力也足以改写历史书中的记载。如果真的按照设想制造出约一亿七千万吨TNT当量的版本,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已经超出了普通人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想象范畴,更像是一个人类文明的终极噩梦。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当量这个.............
  • 回答
    俄罗斯之所以盛产寡头,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复杂层面的问题。从沙皇时代到斯大林时期,再到叶利钦和普京,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转型过程,以及其固有的权力结构和文化,都为寡头政治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一、 沙皇时代:权力的集中与早期特权虽然“寡头”(Olig.............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