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沙皇俄国独特的无畏舰设计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
锻造钢铁巨兽的独特思路:沙皇俄国无畏舰设计思想的形成之路

沙皇俄国对无畏舰的渴求,并非仅仅是跟风列强,而是掺杂着浓厚的民族自尊、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对自身工业化进程的现实认知,最终孕育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设计理念。这段历史,就像一段激昂的交响乐,充满了雄心壮志、技术挑战和最终的悲情落幕。

一、 对大海的深沉渴望与“无敌舰队”情结

沙皇俄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强国。其辽阔的疆域,几乎被陆地所包围,只有少数几个港口能够通往世界海洋。但即便如此,沙皇们对于大海的渴望却从未减退。彼得大帝以来,俄国就一直梦想着拥有能够与欧洲列强抗衡的强大海军,实现所谓的“无敌舰队”。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尤其是在海上力量上的捉襟见肘,让俄国人深刻认识到,没有一支现代化、强大的海军,其全球战略抱负将永远是镜中花、水中月。

当英国人于1906年推出划时代的“无畏号”战列舰,宣告了旧式前无畏舰时代的终结时,俄国海军界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这标志着海战模式的剧变,沙皇俄国必须迅速跟上步伐,否则将面临被时代抛弃的危险;另一方面,这更是一个民族雪耻、重塑海军荣光的绝佳机会。

二、 地缘政治的制约:波罗的海的窘境与黑海的挑战

沙皇俄国海军的力量分布,在地缘政治上有着显著的制约。其主要海军基地集中在波罗的海和黑海。

波罗的海舰队: 这个区域的局势极为敏感。波罗的海被德国和瑞典等国环绕,海峡狭窄且易受封锁。在这里部署的无畏舰,必须具备一定的机动性和能够应对复杂水文条件的能力。同时,俄国人深知,如果与德国爆发冲突,波罗的海将是第一战场,必须在那里建立起优势。

黑海舰队: 黑海的出海口——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随时可能被关闭。这意味着黑海舰队一旦被围困,将与主力舰队失去联系,作用大打折扣。因此,黑海舰队的无畏舰,在设计上需要考虑到其相对独立的作战能力,以及潜在的对奥斯曼海军的压制作用。

这些地理条件的限制,促使俄国的设计师们在思考无畏舰时,需要兼顾多种因素。他们不可能像英国那样,拥有广阔的海洋进行自由的部署和作战。每一次的下水,都意味着将钢铁巨兽送入一个相对封闭且充满挑战的环境。

三、 对自身工业能力的清醒认识:效率与可靠性的权衡

与老牌海军强国相比,沙皇俄国在重工业和造船技术方面起步较晚,且发展不均衡。虽然他们能够依靠进口或与外国合作来获取先进技术和设备,但国产化能力依然是瓶颈。这种现实情况,直接影响了俄国无畏舰的设计思路:

追求“够用就好”: 俄国设计师并非一味追求极致的性能。在有限的工业产能和技术基础上,他们更倾向于设计出在性能上能够满足基本作战需求的舰艇,并且更注重设计的稳健性和可靠性。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不会像英国人那样大胆地尝试一些过于前卫、但可能增加技术风险的设计。

对技术引进的依赖与本土化尝试: 在早期,俄国无畏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英国和法国的经验。例如,经典的“弩炮级”和“甘古特级”等都带有明显的英国设计风格的影子。然而,俄国人也试图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进,尝试加入一些符合自身需求和特点的设计元素。

对弹药装载的重视: 考虑到潜在的长期消耗战以及战场补给的困难,俄国海军对无畏舰的弹药装载量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一些设计上的细节,体现了对火力持续性的考量。

四、 设计理念的体现与独特之处

基于以上背景,沙皇俄国的无畏舰设计思想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重炮巨舰”的倾向: 俄国人对大型主炮情有独钟。在早期无畏舰的设计中,他们倾向于采用口径更大、但数量相对较少的重型主炮。例如,“甘古特级”装备了4座三联装12英寸(305毫米)主炮,虽然单舰火力密度不如一些采用双联装炮塔的设计,但其炮弹的重量和威力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设计也与俄国海军“以质量取胜”的传统理念有关。

高速化与“轻量化”的早期尝试: 与英、美等国在首批无畏舰设计上普遍追求相对较低的航速不同,俄国人对高速性能有着特别的关注。他们早期设计的“甘古特级”战列舰,在设计航速上达到了23节,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水平。这种对速度的追求,可能与波罗的海相对狭窄、需要快速机动的环境有关,也可能是在与德国海军潜在的快速巡洋舰对抗中考虑的因素。然而,为了实现高航速,俄国人在舰体结构、装甲布局以及动力系统上进行了一系列权衡,有时也导致了装甲防护上的相对牺牲,以及舰艇在稳定性上的某些问题。

对船体设计的细致考量: 由于波罗的海水文条件复杂,冰期长,而且俄国海军的舰艇需要长时间在各种海况下服役,因此俄国设计师在船体设计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他们注重船体的适航性,试图设计出在恶劣海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稳定性的舰体。一些设计在船体中部加强了结构,以应对波涛的冲击。

对防护的务实考量: 俄国人深知自己在工业实力上的不足,因此在装甲防护方面,他们往往会根据现有技术和生产能力来确定一个“合理”的水平。不像英国人那样,在装甲厚度和分布上可以有更灵活的调整。他们的设计往往力求在火力、速度和防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并不总是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例如,“甘古特级”的装甲相对于其吨位来说,在防护强度上并非最出色的。

五、 历史的印记与教训

沙皇俄国的无畏舰设计,是一部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历史。他们怀揣着复兴海军的雄心,试图在世界海军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工业基础的薄弱、技术的限制以及设计上的某些妥协,使得他们的设计往往带有“先天不足”。

“甘古特级”和后来的“塞瓦斯托波尔级”无畏舰,虽然在设计上体现了俄国人的独特思考,例如对高速的追求,但其最终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日俄战争中未能赶上参战的教训,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都成为了沙皇俄国海军发展史上的深刻印记。这些舰艇,就像是那个时代沙皇俄国工业化进程的缩影,充满着勃勃生机,但也暴露着根基不稳的脆弱。

总而言之,沙皇俄国独特的无畏舰设计思想,是在大海的召唤、地缘政治的压力、民族复兴的渴望以及自身工业能力的现实认知下,经过反复权衡与博弈,最终形成的产物。它们并非简单地模仿,而是融入了俄国人对海洋的理解、对战争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国力的认知,最终在钢铁巨兽的身上,镌刻下了属于沙皇俄国海军的独特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人真的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沙俄15寸只有一门炮?

来看看NW怎么说的

第一段第二行说的很明显

“OSZ无法自己满足订单只能和维克斯共享”

同样看第三段“维克斯在1917年底提供了16门炮而OSZ制造出来了一门”

而且原先向德国订购的203mm大型轴承滚珠以及轴承只有少量到货生产组装356mm三联装炮台的圣彼得堡钢厂希望能从美国或者瑞士购买到类似的轴承,但是他们没有能力,也不愿意生产这种轴承


再看看维克斯提供的炮弹

第一格英国人提供的炮弹是裸AP而非APC,而且弹重比沙俄自研APC轻了30公斤。就算加上被帽也不会超过沙俄自研的740。明显英国人无法完成沙俄的标准,而沙俄OSZ连炮都造不出来能造出合格弹?


(同样看看炮。英国人在为了贴合沙俄的初速,增了装药但初速还是降到了731。而且使用的还是柯达强装药(为了增强炮寿英国人也剪到了45)所以说没砍炮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高炮长会增加挠度,导致误差大,恐怕大Low是不知道的吧))

而且哪个沙口告诉你性能和硬被帽差不多就是硬帽了?巴伐利亚的末代软帽已经无限接近硬帽,但在破甲和弹体完整度上依旧比不上硬帽。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假,看看美国海军准将Nathon Okun关于被帽的文章warships.com.cn/navweap


再看看发射药

先看看同时期英国人设计的(但未实际列装,实验用的还是美国NCT单基药。值得一提的是沙俄同样用的是单基NCT药)

我们来看看


英国Mark II




沙俄15寸


在二者膛压差不多的情况下英国炮的括号四写到:“NCT发射药的表现一贯不如柯达发射药”

也就是用沙俄自己的NTC发射药效果还要下降

也就是沙俄的15寸威力怎么样问题很大

至于你说的战巡和战列舰比

这是你家的防护


造出来面对一票对面381(380(德国据说将马肯森的3,4号舰改成6炮380方案即D47,D48(WOWS里面的齐藤)),350战巡,请问您还有什么优势

再提醒一下大low,说战巡和战列舰比的可是你自己哟


——————————————————————

“能和QE,巴伐利亚一拼”

先说你那破甲

又开始做梦了,不到10寸的主装一战距离还想防15寸?!尤其是1917年底硬被帽重弹出来后你连13.5寸都防不了

再说你那门炮

俄国佬自己造出来的炮16次试射炸7次,炮圈甚至得找德国人去买

自己造不出来让英国佬帮忙,维克斯的人看见俄国指标直接吓尿:“当时技术不可能造出来”最后砍了炮长减了装药,弹重和初速都砍了拿出来指标还不合格

能造出来烧了高香了

而且你造船人家跟那儿等?

你造出来后面对的是什么?

卡拉乔洛,君主,约克代,马肯森,以及海军上将级都造出来哪条比你的防护差?哪条不是14寸级别及以上的火力?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 袁蕾 的答案。沙俄无畏舰设计风格跟英法没什么关系,而是源自1906年4月召开的一次海军特别会议上讨论的结果。应该说沙俄无畏舰火炮布局比同时期英德无畏舰更合理。

早期无畏舰火控都比较简单,同时期英德无畏舰也一样,不要拿来跟20-30年代改造后的舰桥比。

无畏级,舰桥比毛子还简陋



完工状态金刚级,舰桥很高大么?

国王级,舰桥也还没烟囱高


甘古特级没有采用背负式炮塔,舰桥更低一些

伊兹梅尔级因为采用艏楼船型,舰桥实际高度要比甘古特和玛利亚皇后高出一层甲板



四座炮塔沿中轴线平铺,首先1906年4月会议确定安装12门主炮的无畏舰较容易取得命中,中轴线布置可以发挥全部舷侧火力,背负炮塔布局(背负炮塔布局实际上是被优先提出的)之所以被否决是因为担心上部炮塔沿中轴线开火炮口风暴会损坏下方炮塔(事实证明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此外则担心两个炮塔靠近,可能会一损俱损。这个时候彼得堡金属铸造厂设计的三联装炮塔也被认为更具有发展潜力(俄、意、奥三联装炮塔几乎同时开始研制,并不存在谁参考谁,三者技术风格差异很大,毛子最初计划用电传动,1910年金属铸造厂从美国购买到了威廉姆斯-詹尼液力耦合器的生产许可证,决定改用更可靠的液力传动。装填系统能够在-5+15度仰角范围内实现弹性装填。一开始海军技术委员会要求金属铸造厂采用竞争对手——普提诺夫工厂与法国斯耐德工厂的装填系,但后者因为可靠性和报价的原因,并没最终有中标)。于是12门主炮,三联装,四炮塔,沿中轴线平铺布置,就是这种情况下确定的。

提到甘古特级设计,就不得不提它的设计者伊万.格里高利耶维奇.布勃洛夫,他是现代船舶结构力学的创始人,他提供的计算方法解决当时困扰造船业的钢铁结构船体强度问题,提供了一系列船舶结构设计的计算标准,如果不是1919年伤寒病英年早逝,他能为苏联造船事业和人类船舶科技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在完成甘古特级设计后,布勃洛夫开始着手伊兹梅尔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在这一级舰上,基于对船体应力分析的研究,他开创性地采用了自己发明纵骨架式结构,在保证船体强度的前提下相比传统的横骨架式结构减轻了结构重量,这一结构如今已经成为军用舰船的主要采用结构形式。

话又说回来,伊兹梅尔级的早期设计,1911年装巡案其实是这样子的。


很明显这个设计与1906年那次会议的结论相违背,海军坚决要求贯彻1906年会议精神,安装第四座三联装炮塔,这种情况下,只能拉长船体,并取消后舰桥来平衡增加炮塔的重量。

不过到1914年,毛子完成伊兹梅尔级战巡设计,开始着手设计16英寸主炮战列舰的时候。三联装炮塔已经不能满足毛子的胃口,毛子搞出了三座四联装16英寸(406毫米)主炮的布勃洛夫方案。

毛子的这种四联装主炮采用的是火炮分成左右两组独立安装,同组共鞍的粗犷设计。

1914年布波洛夫方案,与同时期的法国诺曼底级有异曲同工之处




毛子的四联装炮塔方案,可以看见明显的共鞍结构



伊兹梅尔建成的话,能跟QE、巴伐利亚一拼。远强于加富尔伯爵(1艘抵2艘改造前的加富尔伯爵也没问题),略强于扶桑(主炮倍径高,航速大,炮塔布局更合理),防护输给新墨西哥,但航速快,总体上还是可以一比的。能够算大七外的第二梯队。

===================================================================

毛子无畏跟面条没什么关系,属于毛子自创风格,技术来源则主要是德国和英国。

资料来源(感谢瓦姐翻译整理)




1906年会议上毛子对这种布局的解释:




(1906年4月,由20位海军将领、舰队指挥官、造船、武备和机械专家参加的“特别会议”在海军部长A.A.比里列夫的主持下召开。会议的第一个议题专门讨论了俄国无畏舰应该装备何种主炮。日俄战争揭示了全重型火炮的发展潜力,因此大部分与会者皆赞成新战列舰主炮采用50倍以上口径身管的305毫米炮,并且火炮数量不低于12门。同时被要求的是这12门火炮要全部布置在战列舰中轴线上,以确保最大限度发挥两舷火力。考虑到6个双联装炮塔将使船体和装甲防护带的长度大大增加,三联装炮塔似乎是最合理的选择。在当时,安装三联装炮塔的战舰已经在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建造。而对于三联装炮塔的指责则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如果炮塔故障或者战损,将损失3门而非2门火炮,其火力生存性弱于双联装炮塔。同时还有人担心会降低射击精度和炮塔转动速率(实践表明这些担忧是没有根据的)。
1907年,圣彼德堡金属工厂火炮设计部门制定了一个三联装炮塔系统的初步设计草案。经核算,三联装炮塔分摊到每门炮上的重量将比双联节省15%。

1907年10月,金属工厂向海军技术委员会提交了三联装炮塔的设计草案,确定了外部尺寸,系统的总重,及各部分的设备。以该草案为基础编制了新战列舰炮塔的投标任务书。在1908年5月20日海军委员会第5次讨论会上,对新战列舰采用的火炮和炮塔布局做出了决定,委员会成员得出结论是,应该采用四座三联装炮塔的布置形式。由此,根据炮塔在战列舰上的布局,将满足这个条件的方案分为三组:——沿中轴线平面,艏艉各布置1座炮塔,舯部布置2座(3个方案)。——沿中轴线艏艉各布置2座炮塔,其中1座背负布置(13个方案)。——中轴线-交错阶梯布局,艏艉各布置1座炮塔,另2座炮塔在舯部两舷交错布置(8个方案)。第一组在正横方向朝艏艉各65度(总共130度)范围内拥有很强的火力,但在艏、艉方向则只能使用3门主炮。第二组舷侧火力相同,但首尾火力明显加强,能使用6门主炮开火。在航向至正横方向的45度范围内,可集中所有主炮开火。最后第三组方案则在各个方向上最多能集中9门主炮开火。海军总司令部倾向于,应当在两舷尽可能大的角度范围内能够集中全部主炮火力,但并不需要在艏艉集中强大火力,因为艏艉对敌在海战中是不多见的。因此,被优选出的是第一组方案。另外,对于二个炮塔毗连背负布置的方案,海军技术委员会认为没有完全把握。比如说,两个毗连的炮塔(包括弹药库)相对来说会显得更脆弱易损。其次,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过于集中的应力,需要对船体进行额外加固,这反过来会导致吨位增加。再次,这种布局中的上部炮塔可能只有在大仰角情况下的才能够获得前后射界,因为海军技术委员会中不少成员认为,在其它情况下无法保证下部炮塔不会受损。虽然后来随着海军战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最终证明了背负式炮塔布局的优越性。 )

==========================================================

战列舰吧生物又在发暴论了。

不好意思,本位面俄国就完成一门356,恁告诉我一门炮如何炸七次,完成16次试射?这质量过于硬核。

至于奥布霍夫斯基工厂生产的这门俄制356,苏俄时期恢复测试,一直到在1922年完成全部测试。

维克斯版本一样是52倍口径,与奥布霍夫斯基的区别在于内层身管缠绕高强度钢丝预应力自紧(奥布霍夫斯基方案是内外套筒预应力自紧),维克斯版本炮口有一处加强环。不存在砍了炮长。

最后,战列舰跟战巡比装甲可还行,不愧是战列舰吧出来。

话说就你们战列舰吧和战列舰论坛这种输出暴论的水平,现在除了圈地自粉,跑出来就是丢人现眼啊,2022年了,不是十几年前,你们能忽悠的人越来越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锻造钢铁巨兽的独特思路:沙皇俄国无畏舰设计思想的形成之路沙皇俄国对无畏舰的渴求,并非仅仅是跟风列强,而是掺杂着浓厚的民族自尊、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对自身工业化进程的现实认知,最终孕育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设计理念。这段历史,就像一段激昂的交响乐,充满了雄心壮志、技术挑战和最终的悲情落幕。一、 对大海的深沉渴望.............
  • 回答
    沙皇俄国(18世纪至1917年)和苏联(19221991年)在粮食供应问题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各自的历史背景、经济政策、社会结构和国际环境。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两者在粮食供应上的不同表现及原因: 一、沙皇俄国的粮食供应特点1. 农业基础与出口地位 沙皇俄国的农业以封建农奴制为基础,尽管效率低.............
  • 回答
    沙皇俄国在一战中是否有可能采取中立政策并从中获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如果”的问题。从历史事实和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来看,沙皇俄国“坐收渔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沙皇俄国卷入一战的根本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沙皇俄国为什么.............
  • 回答
    沙皇俄国,即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下的俄罗斯帝国,其强大之处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在18世纪至19世纪的“黄金时代”。然而,它的强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并且其强大程度也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要详细了解沙皇俄国的强大,我们需要从其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版图和文化影响力等几个维度来.............
  • 回答
    沙皇俄国未能完全同化喀山地区,而相对成功地同化了萨马拉地区和伏尔加区域的鞑靼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不同地区鞑靼人社群的特点以及沙皇俄国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同化”的概念。在沙皇俄国的语境下,同化通常意味着: 语言同化:.............
  • 回答
    俄罗斯这个国家,无论是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还是苏联,确实不像古代中国那样经历过长时期、被异族全面统治的灭国之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其地理环境、历史演进、民族构成和政治制度的独特性。首先,地理环境是俄罗斯能够避免被异族全面征服的关键因素之一。 俄罗斯大部分疆域地处东欧平原,虽然地域辽阔,但其核.............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近代清朝和沙皇俄国,同为封建体制下的国家,一个饱受列强欺凌,另一个却能跻身列强行列,这背后涉及到的是两国在政治体制的稳定性、经济结构的韧性、军事现代化的程度、社会动员能力以及战略思维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较量。首先,让我们掰开了聊聊两国的政治体制的稳定性。清朝,尤其是到了近代,其政治体制.............
  • 回答
    一战前德国之所以不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反而与奥匈帝国结盟并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大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一、 德国对俄国的传统敌意与战略不信任尽管在某些时期德国与俄国有过短暂的.............
  • 回答
    十九世纪的英法等国对沙皇俄国的实力,以及俄国为何会被冠以“欧洲宪兵”的称号,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其中既有历史事实的映照,也夹杂着各国政治考量和舆论宣传的成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时代的欧洲格局。英法等国对沙皇俄国的实力认知:一份复杂的图景简单地说,英法等国对俄国的实力认知.............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极具颠覆性的假设,我们不妨深入挖掘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东欧占据主导地位的不是苏联,而是由一个沙皇统治的俄罗斯,历史的车轮将会被拨向一个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的方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沙皇俄国”这个概念在那个时间点意味着什么。 历史的车轮已经滚过了1917年,俄国革命将沙皇.............
  • 回答
    近代的三个庞大帝国——大清、奥斯曼土耳其和沙皇俄国,它们在世界格局的剧变中,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大清和奥斯曼土耳其先后沦为“西亚病夫”和“东亚病夫”,任人宰割;唯独沙皇俄国虽然也经历了种种危机,但却能挤身列强之列,甚至在某些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
  • 回答
    要说俄罗斯(包括沙皇俄国和苏联时期)的冷门知识,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挑几个我自己觉得挺有意思的,尽量讲得细致点,希望能让你耳目一新。1. 沙皇俄国的“沙皇”头衔,并非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很多人一想到俄罗斯统治者,脑子里立刻就是“沙皇”(Tsar)。但你知道吗,这个词其实是源自拉丁语的“Caesa.............
  • 回答
    玩钢铁雄心4的沙皇俄国线,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历史的沉重和发展的压力。跟红俄那条直来直去的工业化路线相比,白俄线确实需要玩家心思更细腻一些,步子也更稳一些。种田,这仨字在白俄线里就跟艺术品制作似的,得精心雕琢,一步错,步步错。开局的底子:贫瘠的土地与复杂的局势咱们得明白,沙皇俄国开局是什么样?一穷二白,.............
  • 回答
    要比较苏共最高领导人与俄国沙皇谁的权力更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权力的来源、性质、运作方式、合法性以及实际的行使范围。这两者都曾是各自时代俄国最高统治者,但其权力的基础和运作方式截然不同。一、 俄国沙皇:神圣君权与世袭统治俄国沙皇的权力根植于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核心特征可以概.............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康熙和彼得大帝调换了国籍,分别成为彼此的统治者,那历史的车轮必将碾出全然不同的印记。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景象。场景一:康熙·俄罗斯沙皇想象一下,年仅八岁的康熙,不是被满族八旗拱卫着登上紫禁城,而是被赋予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皇冠,成为俄罗斯的沙皇。这.............
  • 回答
    俄国的历代沙皇,如果硬要用中国传统的庙号来对应,那确实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毕竟,这两者在起源、意义、以及上庙号的逻辑上都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不过,既然是“按中国传统庙号怎么上”,我们就姑且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来探讨一下如何将俄国沙皇的生平事迹,塞进中国庙号的框架里。要给沙皇上庙号,首.............
  • 回答
    俄国内战中,以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为首的白军未能统一拥护一位沙皇皇室成员,并由此统一思想、整合力量,这是导致他们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与白军内部的“统一”困难: 保皇派 vs. 共和国派: 即使是反布尔什维克的力.............
  • 回答
    在探讨沙皇为何称呼清朝皇帝为“博格多汗”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这个称谓的起源和含义。“博格多汗”的起源与含义:“博格多汗”(Bogdo Khan)并非俄语词汇,而是源自蒙古语。在蒙古语中,“博格多”(Bogdo)意为“神圣的”、“尊贵的”、“伟大的”;而“汗”(Khan)则是古代蒙古和突厥语族中最高统.............
  • 回答
    沙皇炸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令人胆寒的力量。即便是它“缩水”到六千万吨TNT当量,其破坏力也足以改写历史书中的记载。如果真的按照设想制造出约一亿七千万吨TNT当量的版本,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已经超出了普通人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想象范畴,更像是一个人类文明的终极噩梦。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当量这个.............
  • 回答
    俄罗斯之所以盛产寡头,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复杂层面的问题。从沙皇时代到斯大林时期,再到叶利钦和普京,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转型过程,以及其固有的权力结构和文化,都为寡头政治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一、 沙皇时代:权力的集中与早期特权虽然“寡头”(Olig.............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