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沙皇俄国曾有多强大?

回答
沙皇俄国,即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下的俄罗斯帝国,其强大之处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在18世纪至19世纪的“黄金时代”。然而,它的强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并且其强大程度也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

要详细了解沙皇俄国的强大,我们需要从其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版图和文化影响力等几个维度来分析:

一、 庞大的地理版图与人口基数:力量的天然优势

沙皇俄国最直观的强大体现在其辽阔的国土。从17世纪开始,特别是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扩张,俄罗斯帝国逐渐成为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横跨欧亚大陆: 俄罗斯帝国几乎占据了东欧和北亚的大部分地区,东至太平洋,西至波兰,南抵黑海和高加索,北抵北冰洋。这种巨大的疆域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矿产、土地)和战略纵深。
人口增长: 随着疆域的扩张和内部发展,沙皇俄国的人口也显著增长,成为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其军队提供了兵源,也提供了劳动力。
战略纵深: 广袤的领土意味着任何入侵者都需要面对漫长的补给线和严酷的气候,这在历史上多次成为俄罗斯抵御外敌的关键因素(如拿破仑入侵俄国)。

二、 军事力量:从落后到欧洲一流

沙皇俄国军事力量的崛起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尤其是在彼得大帝改革后,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彼得大帝的军事改革(18世纪初):
建立常备军和海军: 彼得大帝废除了旧有的、效率低下的军事组织,建立了现代化的常备军和强大的海军。他借鉴了西方军事技术和组织模式,培养了一批职业军官。
海军的崛起: 建立波罗的海舰队,并开始向海洋扩张,这使得俄罗斯第一次拥有了能够与欧洲列强抗衡的海军力量。
北方战争的胜利(17001721): 对瑞典的胜利是俄罗斯军事实力崛起的里程碑。俄罗斯不仅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还确立了其在北欧和东欧的霸主地位,成为欧洲强国。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扩张与军事成就(18世纪后期):
对土耳其的战争: 屡次击败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克里米亚,控制了黑海北岸,并获得了向地中海出兵的权利,这极大地提升了俄罗斯在东南欧的影响力。
瓜分波兰: 与普鲁士、奥地利一起三次瓜分波兰,将俄罗斯的疆域向西推移了数百万平方公里,并将其纳入了欧洲的政治棋局。
军事理论和训练的进步: 俄罗斯军队在装备、训练和战术上不断进步,在与奥斯曼、瑞典等国的战争中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拿破仑战争中的表现(19世纪初):
1812年卫国战争: 尽管拿破仑占领了莫斯科,但最终被俄军坚韧的抵抗、恶劣的天气和巧妙的战术击败。俄军随后追击至巴黎,成为反拿破仑同盟的关键力量,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欧洲的地位。
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格局: 俄国成为“欧洲宪兵”,在欧洲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使其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的教训与反思:
暴露的弱点: 在这场战争中,尽管俄国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在技术、装备、后勤和指挥等方面暴露出了严重的落后,最终败给了英法联军。
改革的推动: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成为俄罗斯进行大规模军事和政治改革的催化剂,例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随后的军事改革,虽然改革的效果有限且不彻底,但也为沙皇俄国在后来的战争中提供了一些基础。

总体而言,沙皇俄国的军事力量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达到了顶峰,能够与欧洲任何一个强国相抗衡,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据优势。其军队规模庞大,战斗意志顽强,但也存在着技术和管理上的固有缺陷。

三、 政治与外交:欧洲协调体系中的关键力量

沙皇俄国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外交政策和政治影响力也体现了其强大。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集权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意志的有效执行,尤其是在对外扩张和军事行动方面。
与欧洲列强的关系: 俄罗斯积极参与欧洲的联盟与对抗,通过联姻、外交谈判和军事干预来维护和扩大自身利益。
神圣同盟(1815): 亚历山大一世是神圣同盟的倡导者,该同盟旨在维护欧洲旧秩序和镇压革命,显示了俄国在欧洲保守势力中的领导地位。
对奥斯曼帝国的制衡: 俄罗斯一直在巴尔干地区寻求扩张,与奥斯曼帝国长期对峙,并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巴尔干的斯拉夫民族,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玩家。
“东方问题”的参与者: 俄罗斯对奥斯曼帝国衰落后留下的权力真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东方问题”的解决,这使其与英国、法国等其他欧洲列强产生了复杂的竞争和冲突。

四、 经济与社会:潜力和局限并存

沙皇俄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其强大更多地建立在军事和地理优势之上,经济的相对落后也成为了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奴制经济: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俄国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农奴制之上。这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粮食,但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不利于工业化。
资源优势: 广阔的领土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木材、矿产(尤其是在乌拉尔地区)、毛皮等,这些资源是其对外贸易和早期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缓慢的工业化: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也开始进行工业化尝试,尤其是在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铁路建设、重工业(如煤炭、钢铁)和纺织业有所发展。
外国投资: 俄国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技术。
区域发展不均衡: 工业主要集中在圣彼得堡、莫斯科、乌拉尔和乌克兰等少数地区。
经济实力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与西欧工业化国家相比,俄国的经济总量、人均产值和工业技术水平都存在显著差距。这导致其在军事技术和综合国力上逐渐落后于欧洲主要强国,尤其是在克里米亚战争后更加明显。

五、 文化影响力与民族认同

虽然沙皇俄国在文化和科学上的成就不如西欧发达国家,但其文化也对东欧和中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正教的传播: 俄罗斯作为东正教的中心,其宗教和文化也随帝国扩张传播到新的地区。
文学艺术的繁荣(19世纪): 19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果戈理等世界级文学巨匠涌现,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和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斯拉夫主义的兴起: 在19世纪,斯拉夫主义思潮在俄国兴起,强调斯拉夫民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并宣扬俄罗斯在斯拉夫世界中的领导地位,这为俄国的扩张政策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持。

总结沙皇俄国的强大之处:

1. 无与伦比的地理规模: 庞大的疆域提供了战略纵深、资源保障和人口基础。
2. 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在1819世纪初): 拥有欧洲规模最大、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军队之一,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过决定性影响。
3. 欧洲政治中的关键玩家: 积极参与欧洲外交事务,在维护旧秩序和对抗革命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4. 民族精神与坚韧性: 俄罗斯民族在抵抗外敌入侵时表现出的顽强不屈是其强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资源潜力: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潜力,但未能有效转化为整体国力。

沙皇俄国强大的局限性与衰落:

然而,沙皇俄国的强大是建立在许多基础性问题之上的,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其在20世纪初的崩溃:

落后的经济结构: 农奴制和缓慢的工业化使其经济实力与西方列强差距拉大。
内部的社会矛盾: 巨大的贫富差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潜在的危机。
专制统治的僵化: 顽固的君主专制未能适应时代发展,压制了社会活力和改革动力。
军事技术的滞后: 在20世纪初,与德国等新兴强国相比,俄国的军事技术和工业基础显得尤为落后。

总而言之,沙皇俄国的强大是一种复杂而动态的概念。 它曾是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拥有巨大的地理和人口优势,并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扮演过核心角色。然而,其内在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经济和政治上的落后,最终限制了其持续的强大,并为后来的革命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更:有人喜欢拿回忆录说事,我也喜欢,只是我拿的回忆录和他们的不太一样,这些人都是“被回忆”的


这里特别提一下,在陪审制改革后的帝俄法律实际上是当时地球上最开明的法律没有之一,即使是同时期的共和国也比不上,也是俄国迄今为止法律最完善和优秀的时期。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人多我会另外开题详谈,有兴趣的也可以阅读以下书目:《俄国史新论》、《俄国社会史》、《Russian Peasants Go To Court》;关于苏俄及俄联邦法律相关问题推荐阅读《统治俄罗斯 从革命到普京的威权主义》、《俄罗斯未竟的革命 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政治变迁》、《俄罗斯社会的潜规则 后苏联时代政治与商业领域中的寻租行为》。







更新:由于很多人对米罗诺夫在该书中主要运用的理论基础和推导原理都浑然不知就出来“这和我熟悉的俄苏史不一样”,我局得有必要用原书内容普及一下该书的核心方法论,也就是历史人体测量学的理念了








某些人见点计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都能气炸,来点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修正史学派新论断怕是要气得大嚷

Fakenews!

叻。


反对 @蒋梦珊 及其回答,我发现现在的康慕尼斯特确实是除了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东西进行钦点及对自己根本没看过的内容进行歪曲的勇气以外什么都不剩了。

首先是关于书中的食盐使用量问题

其实这里没什么好理会的,这个表格出自本书中译版401-402页


而其获取方法在396页

从这里显然可以看出一个问题,这里的人均并非是“食用量”而是“使用量”,而实际上这种使用里包含了很多大概会使盐高度损耗的方式,而且考虑到俄罗斯的食谱,我们大概甚至能知道这些盐被用来做了什么


然后是蒋梦珊女士声称的食物配给量热量问题

这个出自本书第403页

我暂时先不吐槽配给量热量和摄入量同样具有的区别(不知道蒋梦珊女士吃自助的时候是不是按米国人均摄入量进食的),米罗诺夫在这一部分里根本不是在谈人均摄入而是在谈“一个男性劳动力在劳动日需求的热量摄入”)

这部分参见第400至401页


至于蒋梦珊女士自行引申的“19世纪沙俄肉食摄入量高于21世纪美国”

米罗诺夫:“我没说过,不信你看上图红框。”

当然,如果蒋梦珊女士在看完后仍然不能发现问题所在,那米罗诺夫同样体贴地给出了建议。


之后蒋梦珊女士甚至给米罗诺夫发放了双国籍,,,




最后我们的蒋梦珊女士拿出了死亡率顺便发表了一堆对伟大罗斯的颂歌,嗯,窝佬就喜欢听这个,多说点

平心而论,拿死亡率说事不知道自己照样会被打脸确实不是蒋梦珊女士的错,谁让他不知道米罗诺夫是个论文四百篇引用九千加的劳模呢,他就是看过《帝俄时代生活史》也逃不掉这顿打脸……因为……

米罗诺夫:“我在《俄国社会史》里重点讲过这个问题哒!”








米罗诺夫:“海量专家精确算,和我不同是白算。”

——可悲的是,在这蔚蓝纯净的星球上,目前他确实有资格这么说


俗话说,那啥千虑,必有一得,你别说,还真让蒋梦珊女士说中一处

俄罗斯大节食运动真实存在,图为运动成果,,,


user avatar

本文为阿珹我帮 @JosephdeMaistre 代发,文章不代表本人立场,如果我有时间会单独撰写文章来谈谈这个问题。同时因为本文作者立场问题可能带有部分主观说法,我经过审核后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结尾处我会特意点出。


正文:

Цифры, содержащиеся в таблицах 4 и 5,

позволяют рассчитать среднюю хронологическую урожайность зерновых, которая

составила:

- в 1907-1912, 1914 гг. - 7,1 ц/га,

- в 1946-1951, 1953 гг. - 7,0 ц/га,


识字率部分

不同于苏联时代创建的文盲神话,1913年,73%的新兵识字,1916年,已经有80%的新应征入伍者识字。当然,在非俄罗斯人为主的地区(如中亚),识字率和教育发展明显落后。

农业和社会生活部分

1890-1913年。食糖消费税收增加了6.9倍(即食糖虽然仍然不是最便宜的产品,但仍然不再是奢侈品),烟草税收增加了2.9倍,石油和火柴税收税增加了4倍以上。饮酒收入也增长了3.6倍,在1913年达到了天文数字9.528亿卢布

1913年俄罗斯帝国的蔬菜平均产量为8.4吨/公顷,超过1936-1940的7.6吨与1951-55的8.2吨。

1913年俄罗斯帝国的黄油出口量占世界第二 仅略低于丹麦。5倍于新西兰。到1935年苏联黄油产量才超过20年前的(农业极端落后的)俄罗斯帝国。

1916年的西伯利亚 一半以上的农民是富农 阿尔泰地区34%的农民家庭拥有4匹或以上的马,33.4%的家庭拥有3头以上的母牛(这些富农的数量是没有牲畜的贫农的5倍) 这就是为什么社会革命党在西伯利亚几乎赢得了90%的立宪会议选票的原因。

俄罗斯帝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马匹,猪,山羊等其他牲畜 牛的数量为世界第二 略低于美国

1913年,俄罗斯帝国的亚麻纤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超过了80%。

1890-1913年,食糖消费税收增加了6.9倍(即食糖虽然仍然不是最便宜的日用品,但已经不再是奢侈品(原本俄国人用蜂蜜代替食糖),烟草税收增加了2.9倍,石油和火柴税收增加了4倍以上。饮酒收入也增长了3.6倍,在1913年达到了天文数字9.528亿卢布

俄罗斯帝国生产了世界上最好的香水,布罗卡德公司进入20世纪后甚至开始向法国出口香水和口红!著名的香奈尔5号香水的创始人恩尼斯·鲍 一战前是莫斯科的阿尔方索·拉勒公司的首席调香师。革命前法兰克福,维也纳和斯德哥尔摩都能买到圣彼得堡的产品,到苏联时期虽然产量在工业化进程下迅速增加,但是无法取得帝俄时期辉煌的品牌成就和繁多种类了。



1913年,俄罗斯帝国生产了超过13500台钢琴,直到1950年代苏联才从数量上赶超了帝俄的钢琴产量。

俄罗斯帝国的轻工业的特征如下:世界一流的产品,极具活力的发展。

农业机械制造也在增长,在1900-1913年间其生产量增长了5倍。

俄罗斯的广大非黑土区的农民,他们的生活仍然很差,但尽管周期性气候波动,他们的生活水平仍呈现积极的趋势-缓慢而稳定地增加。

根据临时政府于1917年夏季对欧俄57省进行的农业普查结果:

类别 农民经济 地主经济
土地面积 89.3% 10.7%
94.2% 5.8%
绵羊 94.3% 5.7%
93.8% 6.2%
94.9% 5.1%


一战俄军陆军士兵战时伙食供应标准(根据1898年军事条例规定)

1914年8月25日起为每日615克鲜肉,1915/3-1916/1为409.5克鲜肉 黑麦面包为1公斤 1916年面包供应量增加到3俄磅面包和2俄磅面粉

作为对比,1934年陆军条例规定苏联红军陆军每日肉类供给量仅为175克 1941年战时更是下降到仅仅150克!

面包的供应量1935年条例规定也只有每日1000g黑麦面包和150克其他碎粒。

社会保障部分

俄罗斯国家储蓄银行1917年拥有接近1270万名储户,储户中由30%的农民,12%的低层市民以及13%的工人组成。

1898年起,俄罗斯帝国在农村的地方自治局下属的医院内实行了全面免费医疗

“在沙皇俄国创造了如此宏伟的社会医学体系,在其他地区都没有这种体系”——1926年,彼得·司徒卢威
“俄罗斯帝国的地方自治局创建的医疗组织是我们时代社会医学领域的最大成就,因为它提供了免费的医疗服务,向所有人开放,并且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弗雷德里希·埃里斯曼,瑞士与俄罗斯帝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与卫生学先驱。
“我于1914年结婚,当时二十岁。由于我的职业是锁匠,所以我能够立即租住公寓。它有一个客厅,厨房,卧室,饭厅。自革命以来已经过去了很多年,让我感到痛苦的是,我作为一个工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比在苏联统治下的工人生活好得多。因此,我们推翻了君主制,资产阶级,我们赢得了自由,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更糟。革命前,在顿巴斯做锁匠时,我每个月挣40-45卢布。黑面包售价每俄磅2戈比,白面包每俄磅5戈比。猪油的售价为每俄磅22戈比,一个鸡蛋1戈比,皮靴6卢布,革命之后,收入下降了,甚至下降了很多,而价格却上涨了很多……”——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9年

年轻的不怎么识字的赫鲁晓夫显然并不是一个熟练工或者“工人贵族”,而是一个“坏锁匠”,或者说是一个年轻的初学者。但是他已经可以毫无压力租用三居室的单独公寓了。

在比较1917年之前俄罗斯工人的平均工资与欧美工人的平均工资时,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与统计学家C·T·斯特鲁米林指出:

俄罗斯帝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工人的工资。(还没有考虑更低廉的房租和税赋) <...>俄罗斯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很高,超过了英国,德国,法国的工资水平”

根据1913年在基辅的502家手工业企业中对5630名工人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30%的工人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工人-他们生活得很好,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问题。这些人有时被称为“工人贵族”-剩余70%家庭年收入不超过600卢布的工人群体中,其中17%的工人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挤在壁橱,角落,营房中,即使是最贫穷的人,也有足够的工资满足所有基本需求(食物,衣服等),同时他们每个月都有手头的闲钱(至少占工资的5%)-很可能他们只是喝掉了。五分之一左右的普通工人(主要是有家室者)租用了单独的公寓,其余的生活在租用的单个公寓房间中。

1936年,在列宁格勒,对住在革命前修建的住宅楼的工人住户调查数据显示:有10.8%的工人家庭住在单独的公寓或多间房间里,有46.5%的人住在合住公寓内一间单独的房间里,有25.6%的工人住一间房间的一部分,有5.2%的人住在厨房和其他地方如杂物间,11.9%住内在廊式住宅的。在革命后新建的住宅的工人住户中,16.2%的工人生活在单独的公寓或多个房间中,69.5%-在合住公寓的一个房间中,14.3%生活在一部分房间中。革命后大城市工人阶级的住房条件不断恶化。

1932年的新西伯利亚“单独的两居室公寓仅由高级官员和党员以及一些已婚外国专家占用。如果俄国工程师已婚,他们获得了一间房,如果有一个非常大的家庭—两间。两个或多个这类家庭共享同一间厨房。未婚男子无法独自获得一个房间。我不想描述低级雇员和工人的生活。如果我说20-30名单身工人在一个营房或一个营房的一个房间里,许多家庭合住一个房间,等等,谁也不会相信我。... 我自己亲眼看到了,并且不可能见到例外。但是我总是惊讶于苏维埃的宣传在国外发挥着不可思议的无耻作用,以及它设法将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几个新定居点与柏林的乡间别墅聚落进行比较。在俄罗斯,宣传已经持续了15年之久,以至于同志们真的相信,与德国工人相比,他们生活在天堂。”——Rudolf WoltersSpezialist in Sibirien. Verlag Wendt und Matthes, Berlin 1933.

“您的皇帝制定了如此完善的劳工立法,以至于其他民主国家都不能吹嘘。”——威廉·塔夫脱回答俄国记者提问,1912年

工业部分

1913年,电报从托博尔斯克通往了萨马罗沃(汉特-曼西斯克),别列佐沃和苏尔古特(当时只有1000多人口的小城)到1909年,雅库茨克-鄂霍次克电报线路的建设完成。1911年雅库茨克市开通了电话服务。1914年帝国最东端的城市楚科奇半岛上的阿纳德尔出现了全国功率最大的长波无线电台。

到1916年,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至鄂霍茨克港长达3000公里的高寒地带电报线路已经完成了将近60%的建设任务。1914年在瓦伊加奇岛与亚马尔半岛西侧,格达半岛北侧建成了三个极地气象水文站,其中一个站点一直工作到1993年。

博代博矿区拥有41公里长的高压输电线。

中亚第一座水电站穆尔加布河(土耳其斯坦)上的兴都库什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35兆瓦。它建于1909年,截至今日依然在为土库曼斯坦贡献电力。在撒马尔罕草原上修筑了罗曼诺夫斯基运河并动用了挖掘机,在1915年灌溉了450平方公里的沙漠。

1913年,杜马批准了10亿卢布的全国灌溉和水利工程投资,预计到1918年先期实行1.5亿卢布的建设项目。

在1909-1917年。该国的照明用电供应量平均每年增长25%。

苏联的统计数字认为,整个战前(1913年)俄罗斯制造业的电气化程度约超过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1916年俄罗斯帝国的发电量为47.3亿千瓦时,与苏联1928年水平大致相当。出于宣传目的,苏联时期革命前电力行业的实际技术和经济指标以及综合统计数据要么被掩盖,要么被故意歪曲,苏联历史学界从未公开提及1916-17年的发电量统计数据(只在中文网络界留下了1913年的20亿千瓦时数据)


然而,

在1888年至1914年期间,城市发电厂的数量从1个增加到了130个,总容量从505千瓦增加到150,000千瓦。但是它的人均消费量是最低的国家之一,至少在欧洲和美洲国家中是这样。该电源用于公共机构,街道,广场和工厂,但不适用于普通城市居民,。通常,即使在两个首都,电灯也仅覆盖了三分之一的住宅。

从阿尔汉格尔斯克(Arkhangelsk)到塔什干(Tashkent)和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到华沙,该国最偏远的角落都出现了电车线路。

如果说1913年国内机械工程为俄罗斯工业提供了30.7%的设备,那么1916年它就占了设备供应的66.9%,当年重工业设备的整体产量是1913年的3.15倍。

俄罗斯工业品的质量很高,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报纸上警告“要当心廉价的带有俄罗斯标识的日本假冒产品”。 战前5年(1909-13年)中,,所有行业的产值增长了54%,重工业的产值增长了76%

1911年,俄罗斯帝国的人均警察数量比英格兰少七倍,比法国少五倍。但是,俄罗斯的犯罪率明显低于西欧国家。

“Que si le développement des nations européennes de 1912 à 1950 suivait le même rythme que de 1900 à 1912, la Russie serait vers le milieu du siècle le plus puissant pays d'Europe. ”——埃德蒙·特里 1914年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与记者,经济与金融新闻协会终身主席
在莫斯科省,土地在土地所有者和农民之间迅速重新分配。(众所周知,在革命的前夕,超过80%的耕地已经由农民支配了)。莫斯科附近的地主,变得更加贫穷,并以惊人的速度毁灭了;聪明而勤奋的农民,即使收入没有下降,也迅速走上山坡,巧妙地将农业与各种工业结合在一起:许多人在莫斯科拖车,许多人烧煤,大多数人在冬天在工厂工作。铁皮屋顶下的大型新房子,两到三匹好马,两到三头牛——这并不罕见。农民们饲养鹅,猪,甚至在某些地方种植苹果园。——费奥多尔·斯特芬 著名哲学家与社会学家

当然,俄罗斯帝国也存在发展极端滞后的地方。在1916年,该国1,084个城市中只有200个存在饮用水供应系统,这些城市中只有10%的房屋与该系统相连。23个城市有中央污水处理系统但是只有3%的房屋与之相连,城市中平均只有5%的房屋通电;只有134个城市的街道上有电气照明。但是工业生产集中度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补充:

但是,在大量吸引外国资本进入俄罗斯帝国的同时,政府同时通过立法程序保护国内产业,不允许外国资本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俄罗斯政府对外国工业企业实行严格控制,甚至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将其转移到俄罗斯人手中,得到国家支持,俄罗斯企业家积极捍卫自己的立场,甚至对外国投资者建立的公司建立控制权。

大多数情况下,外国投资者并未在俄罗斯建立新企业,而是投资了现有企业。外国投资者新创建的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现代生产水平相对应,反映了投资国在某些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这无疑增加了俄罗斯工业的整体技术潜力。“

还必须考虑到为俄罗斯工业提供融资的外国银行不仅彼此之间没有联系,而且竞争激烈。作为统一的东西,外国资本从未在俄罗斯占有一席之地。有不同的投资者群体,他们的利益很少重合。1914年俄罗斯经济中的外国私人投资额应估计为14.14亿卢布,约占俄罗斯股份公司总投资的16.8% 。在1881-1913年,对俄罗斯股份制企业的外国投资增长超过了股息。因此-战前工业繁荣时期清楚地表明了俄罗斯吸收外国资本的过程。外国公司已在实质意义上变得“俄罗斯化”。所有这些都与当时美国的情况相似。“

关于外国资本掠夺俄罗斯自然资源的所有讨论都是荒诞的。广泛吸引外国投资的总体结果是,该国于1877年从一个进口普通麻袋的国家变成了一个1913年通过国内生产满足56%的机械和设备需求的国家(如果说斯大林接手了使用木梨的俄罗斯而留下了原子武器,那么尼古拉二世将给一个原先进口麻袋的俄罗斯帝国带来了潜艇,水上飞机,极地破冰船,柴油拖拉机,高压输电线和泥炭发电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罗斯的原材料和半成品进口量是出口量的4倍。

农业方面:

斯托雷平改革后俄国农业机械的产量快速提升,1912年生产了66万把铁犁,而1913年则生产了74万把铁犁。在短短的两年内,铁犁的生产数量与1910年的农业机械与工具普查显示的总量(545万)相比增加了23.3%,播种机的产量(2年内15.6万件,占到了截至1911年播种机拥有总数量的40%),收割机的两年产量为1911总数的38.2%。1913年俄罗斯帝国的农业机械超过一半实现了国产。

只有拖拉机的发展及其滞后。在最发达的农业省份比如图拉和波多利斯克省,早在1889年,图拉省的谷物机械化脱粒比例就达到了54%,谷物机械化清洁比例达到了56%(比萨拉比亚省为68%)

然而,农村人口的增长与生产率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大并行,矿物肥料的应用增长趋势随着一战爆发而停止。轮种制取代三圃制在小农中推广极其缓慢,破碎条块土地依旧严重阻碍着广大农业村社的农业发展进程(在西伯利亚,农民的人均农业机械数量是欧俄地区的6倍)农民粮食单产仅为比利时的三分之一。

不过俄国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杜马和大臣会议之间的冲突,官僚机构的缺位与不完善,不合理的关税妨碍了国内部分工业的发展,云云但远非教条主义的到了危机边缘工业极度落后国内革命情绪高涨。


阿珹的看法:因为对俄国历史了解还不是很透彻,所以不能从史料的考据上来说些什么。但是同时要指出的是经济发展成就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并不妨碍着我对于彼时彼刻俄国社会性质的分析。我不否认俄国人民用勤劳双手铸就的成果,不过我透过罗曼诺夫王朝末期的政党政治已经窥见到了这个国家上层的衰败。之所以存在着俄罗斯各种的经济神话,除去其底色比较优秀外,还因为俄罗斯帝国在灭亡之前都保持着高光的快速增长,以至于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朦胧的幻象背影。如果要类比的话就是美利坚合众国在1992年突然卷入了大战后不复存在,它存在的种种问题只能通过时间(或者说人类的实践)来检验,而这也是苏联所继承的一笔政治遗产,并不是说嘴上的切割就可以轻松完成的,这并不是简单的王朝更迭,而是更加宏大的社会变革。

user avatar

根据前几年很火的那本Б.Н.米罗诺夫《帝俄时代生活史》(及其衍生品:戏园子鬼/战争史研究WHS的《十九世纪俄国的食品消费水平》)

1840年沙俄市民平均每人每年消费25公斤盐,相当于每天消耗70克。

每天吃这么多盐是真的能齁死人的:2019年俄罗斯就有儿童被保姆灌下50克盐当场死亡的案例。

“我的儿子瓦夏已经死了。”
老农妇用平静的声音说道,悲痛的泪水此刻正从她深陷的脸颊滚落。
“我当然伤心,他死了,我也就跟着他一起去了,他把我的心脏从身体里扯了出来。”
她泣不成声,但忽然又变回了平静的语气,“可是,这汤不能白白浪费,里面还有盐呢。”
女主人耸耸肩膀,然后就无可奈何地走了。
是啊,对于一位贵妇人来说,盐巴值几个钱呢?
——屠格涅夫《白菜汤》

当然,盐这个东西得考虑到食品腌制和工业使用,那么……

米罗诺夫/戏园子鬼提到:1850-1857年圣彼得堡清洁工在市民养老食堂就餐时,其食物配给量热量日均达到了4584大卡。

而这相当于一天吃4个麦当劳巨无霸套餐……

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人被认为食物热量严重超标,肥胖率全球老大——其人均摄入量也才每日3700大卡而已。

热量摄入:19世纪沙俄大胜21世纪美国

此外他们还声称:1871年俄军入伍士兵每年的肉食消费为147.5公斤。

要知道美苏争霸高潮时美国人均肉食消费才115公斤,最近几年更是回落至才90公斤。

肉食摄入:19世纪沙俄完爆21世纪美国

沙皇俄国曾有多强大?

——她真的太强大了,我爱沙皇!哼!哼!哼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他这些诡异的“幸福生活”数字的来源在哪儿,我们恐怕是搞不清楚了。(我也不认为这种无厘头统计数据能是官方统计部门——哪怕是沙俄国家统计局能干出来的事)

但同一个米罗诺夫也指出:1838-1850年俄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5.8岁,1896-1897年的平均寿命是32.34岁。

而根据英国《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1899年沙俄死亡率为31.2‰,1910年甚至反跳至31.5‰。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沙俄的死亡率比同期瑞典、瑞士等欧陆发达国家多一倍。

比同期西班牙、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芬兰、塞尔维亚、日本这种老少边穷地区以及三年灾荒期间的新中国都多出近一半。

当时和沙俄死亡率差不多的则是……非洲毛里求斯、印度和……我大清?

你说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下舔着老脸吹了半天“沙俄工人住全世界最好的房子,工资仅次于美国”、“沙俄农民生活美满,幸福安康”、“说沙俄坏话的都是共产党污蔑”、“沙俄有全世界最好的免费医疗保健制度”——

可沙俄的死亡率怎么就和同时期非洲、英殖印度、Dark♂清一个水平呢?


显然,沙俄国民这糟糕的死亡率说明其大部分人民的生活恐怕并不怎么样,例如食物匮乏导致的营养不良(托尔斯泰晚年走访农村时对此作了深刻记录)、超负荷劳作导致的劳损、愚昧无知导致的封建迷信和不良生活习惯,糟糕的医疗条件导致一场小病就能轻易让人死亡和夭折……

但问题在于,如今“众所周知”的真正历史是——“沙俄工人住全世界最好的房子,工资仅次于美国”——“沙俄农民生活美满,幸福安康”——“沙俄有全世界最好的免费医疗保健制度”——“沙俄识字率高”——当然,最重要的是:

“说沙俄坏话的都是共产党污蔑”

沙皇治下的臣民吃得好,住得好,穿的好,有文化,可问题在于,他们怎么偏偏就和大清饿殍一个死亡率呢?

显然,沙皇俄国过于强大以至于把自己的国民吃撑死了,逼得他们发动革命只求节食。



user avatar

一看現在人就不讀書,列寧可是專門寫了一本書的見《列寧全集》3。

關於俄國的工廠統計,列寧吐槽道:

……

user avatar

谢邀

从宏观数字来看,帝国在1913年拥有1.7亿人,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人口破亿的国家。

于此同时,帝国还拥有欧洲最大的营业铁路,总计长达70,156公里,比德国还多了7000多公里。

位于俄罗斯帝国和德意志帝国边境的铁路

在经济上,帝国是当时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工业产值上仅次于英美德三国,钢铁产量位于欧洲第三,发电量位于欧洲第四,本土石油产量欧洲第一。在农业上,帝国是欧洲少数在经历了人口爆炸式增长之后,还能保持粮食自给自足与出口的国家。

在战争前夕,得益于商业投资,源源不断的资本涌入了俄属波兰地区。华沙一跃成为重要的冶金中心,其人口在1910年达到了87万,超越了基辅并成为了帝国境内第三大城市。罗兹成为了重要的纺织业重心,源源不断的将大量布匹输送到东方,甚至波兰史学家将其称之为“波兰的曼彻斯特”。

帝国最引以为傲的是他的军事实力,高达151万的常备军令所有欧洲国家望其项背。战争时期,这支部队能扩充到500万人,没有任何欧洲国家可以独自挡住这支庞大的兵团。得益于铁路的快速发展,帝国也拥有了快速部署的能力,原先至少需要40天的动员计划,现在只需要不到一个月就可以完成。在军工技术上,帝国生产的枪械和火炮也不输其他列强,俄军的轻炮在战场上的表现异常优异。

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儿子,在1911年就设计了第一个坦克的图纸,而在战时帝国甚至还制造了先进的装甲车。

Garford-Putilov装甲车,由美国和俄国共同完成,于1916年加入前线,在战地一之中被人们赋予“菊花车”的外号

帝国空军虽然没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有战斗意义的飞行组织,但是在大战爆发之前,帝国空军拥有数量最多的飞机。一共263架飞机可供军方支配,其中还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上飞机。在1913年,空军就成功试飞了勇士号重型飞机,1914年又成功试飞伊利亚·霍罗梅茨号,并且在战争中改造成了轰炸机,大战期间出击400架次,投下至少2000枚炸弹。

至于伊利亚·霍罗梅茨到底有多强,玩过战地一的人都明白

可在这些辉煌的背后,帝国依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工业化程度不足,工业技术落后,长时间的依赖于外来资本。在农村没有实行机械化,大部分的农民依然是铁犁牛耕,甚至农奴制依然残存。虽然有门捷列夫一样的化学巨匠,但是国内的化工产业却十分落后。纺织方面就更不用提了,英国在产量上压制着每一个欧洲国家,而帝国在这方面的数据简直没法看。

庞大的铁路网虽然为运兵带来了便利,但俄国铁路的管理制度相当落后,铁路的运载能力也参差不齐。仅从边境来看,德国有31条铁路通向俄国边境,一天的运力高达550节,可帝国只有223节的运力。甚至是与奥匈帝国的边境上,帝国的运力也不如对手。

在社会方面,俄国的矛盾最为明显。诚然,在那个时代,罢工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英法德三国都出现过大规模罢工的事件,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些罢工并没有影响到国家机器。然而在俄国,事情却严重地多。罢工不仅存在于城市,在一些省份甚至爆发了有武装性质的农民骚乱。军队之中也存在着躁动不安的气息,黑海舰队,华沙,里加,土耳其斯坦这些地区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兵变,甚至在1912年,塔什干地区的部队公开叛乱。

所以说,俄罗斯帝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也不是所谓的“一穷二白”,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虽然在当时来看,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从后世角度来看,特别是与革命爆发之后的苏联作比较,帝国的成就的确差点意思。

user avatar

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只有一条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铁路干线,全国总里程900多公里(一说1500多公里)。到他去世时(1881年),俄国铁路里程已达2万多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也就是说,超过了当时的英国和德国。一战爆发前,俄国铁路里程达7万多公里,一战期间更增加到8.54万公里。二战前,苏联铁路里程达10万公里,80年代达到巅峰14万公里。截至2010年,俄罗斯联邦铁路总里程12.8万公里(对此各方面数据有出入),其中运营里程8万多公里。

2000年,中国铁路里程68700公里。2010年达91200公里,2018年中国铁路里程首次突破13万公里。也就是说俄罗斯在铁路里程的世界第二位置可能保持了130多年。

当然,帝俄铁路还是有一定水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俄国铁路发展的各种缺点,例如铁路通过能力不足、运输效率低下、机车车辆不足,不能保证煤炭、粮食及原材料的及时运输,导致大量货物积压(中文wiki)。

1812年,俄罗斯帝国人口约4280万人,此后迅速膨胀。1897年人口普查达1.2亿,如果不计印度的话人口已是列强中的第一了。一战前学界估计更达1.7亿,甚至可以与美德总和相比较了,当然,正规陆军人数也是常年世界第一。

根据百度网友(一战fans)查找的资料,一战前俄国GDP(估算值,存疑)相当于108亿美元,人均按1.7亿人口算约64美元,按1.2亿人口算约90美元。当时世界顶尖水平大概400美元(美国当时9800万人口390亿美元GDP),而现在世界一流水平大概30000-60000美元。


老实说这些数据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还真吓了一跳,有的还真没想到是沙皇俄国搞出来的成就,当然,也正是这个俄国,远东殖民战争连日本都没打过,可见工业革命之后“史上最强”之说往往未必靠得住,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跟得上时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