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时,帝俄保持中立、隔岸观火会不会好点,学美日卖东西?

回答
一战期间,俄国如果选择保持中立,隔岸观火,并像美日那样向交战双方出售商品,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设想。从纯粹的经济角度来看,这种“坐收渔利”的策略似乎比卷入血腥的战争更为明智。然而,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其走向往往比任何纸上谈兵的推演都要复杂和残酷。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如果沙皇俄国采取这样的路线,可能带来的后果。

经济上的“卖东西”之梦:

首先,我们来看看“卖东西”的可能性。在战争初期,欧洲主要工业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都投入了巨大的生产力来满足军事需求。这导致了对原材料、粮食和工业制成品的巨大需求。俄国作为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粮食(小麦)、木材、矿产(煤炭、铁矿石等),以及一定的工业基础。理论上,俄国确实有能力向战争双方供应这些物资,并从中赚取巨额利润。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德国的工厂需要俄国的谷物来喂饱工人,英国的舰队需要俄国的船用煤炭。俄国则可以利用战时国际市场对这些商品的渴求,大幅提高出口价格,积累财富。这将有助于缓解俄国国内经济的压力,为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甚至可以加速其工业化进程。

然而,这个“卖东西”的梦想要在现实中落地,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1. 地理与运输的障碍: 俄国与西欧的陆路运输通道主要集中在波兰地区,而那里恰恰是德俄两国在前线激战的区域。海运方面,俄国的北方港口(如阿尔汉格尔斯克)在冬季会结冰,黑海港口则被奥斯曼帝国控制,而奥斯曼帝国在战争中加入了同盟国阵营。这意味着,即使俄国有商品,也很难顺畅地将其运送到德国或协约国手中。每一次运输都可能成为前线激战的目标,风险极高。

2. 政治与外交的复杂性: 保持中立并“卖东西”,意味着俄国要与交战双方都建立某种形式的贸易联系。然而,在当时的欧洲政治格局下,这种“两边倒”的立场是极其困难的。
对德国的贸易: 俄国与德国在政治上有深刻的矛盾,特别是对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以及斯拉夫民族的团结问题。俄国与法国和英国有着传统的盟约关系,尤其是与法国的军事同盟,这使得与德国进行大规模贸易在政治上难以接受,甚至可能被视为对盟友的背叛。
对协约国的贸易: 如果俄国选择完全偏向德国,那将彻底断绝与英法的贸易。即使俄国保持名义上的中立,英法也可能出于战略考量,对俄国的出口进行限制,尤其是那些可能被德国用于战争的物资。例如,协约国可能会对俄国的煤炭出口实施海上封锁,防止其流入德国。
国内政治的分裂: 俄国国内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派别。亲德派可能倾向于与德国合作,而亲西方派则希望与英法结盟。在战争爆发前,沙皇政府已经受到了英法的强大外交压力,并且在军事上也有所承诺。完全抛弃盟友,转向与德国交易,可能会在俄国国内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甚至可能被视为软弱和背叛。

3. 军事战略的考量: 俄国卷入一战并非全然是基于经济利益或政治意愿,更重要的是其对自身国家利益和地区安全的判断。
巴尔干问题: 俄国将自身视为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对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持警惕态度。当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发生冲突时,俄国感受到维护其在巴尔干地区影响力和保护斯拉夫兄弟的道义责任。如果俄国袖手旁观,塞尔维亚可能被奥匈帝国吞并,这将严重削弱俄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为日后埋下更大的隐患。
を防范德国的崛起: 俄国长期以来将德国视为其在欧洲大陆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即使不直接参战,俄国也担忧德国在战后会进一步壮大,从而对其构成更大的威胁。通过与英法结盟,俄国可以借助其力量来制衡德国的力量,即使在战争中遭受损失,也能在战后的欧洲格局中保持一定的战略主动性。
“纸面上的盟友”的价值: 对于英法而言,俄国的参战牵制了大量的德军,尤其是在东线战场。如果俄国保持中立,德国将可以把其在东线的兵力全部调往西线,对法国造成致命的打击。从这个角度看,俄国作为协约国的盟友,其战略价值远超其经济上的“卖东西”潜力。

4. 俄国自身的局限性:
工业落后与准备不足: 尽管俄国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资源,但其工业化程度远低于德国、英国和法国。在战争爆发前,俄国的军事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能力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其庞大军队的武器装备需求。这使得俄国在战争中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从战略上看,参战至少可以“拖住”一部分德军。
内部矛盾与革命的风险: 俄国国内存在着尖锐的社会矛盾,工人罢工、农民起义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沙皇政府。战争的巨大消耗和人员伤亡只会加剧这些矛盾。如果俄国选择袖手旁观,而其他国家都在战争中消耗力量,这种“坐收渔利”的策略未必能安抚国内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反而可能让社会矛盾在和平时期进一步积累,最终以其他形式爆发。历史已经证明,俄国在战争中的失利是导致1917年革命的重要导火索,但如果选择袖手旁观,内部矛盾也未必会消失,甚至可能因为没有一个“外部敌人”来转移矛盾而更快地爆发。

如果俄国真的选择了“隔岸观火,卖东西”的道路:

经济上: 俄国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得一些经济利益,但由于运输问题和潜在的贸易封锁,这些利益可能会大打折扣。而且,这种“投机”行为可能会在国际上招致普遍的谴责,损害其国际声誉。
战略上: 俄国将失去其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发言权,尤其是在涉及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问题上。德国将不受制约地发展,一旦战事结束,德国的强大将对俄国构成更大的威胁。英法可能会对俄国的不作为感到失望,甚至在战后重新划定欧洲势力范围时将其边缘化。
政治上: 俄国国内的政治矛盾仍然会存在,甚至可能因为政府在国家重大战略选择上的犹豫或被动而加剧。沙皇政权的合法性可能会受到更严峻的挑战,最终导致动荡和革命的可能性并不会因此消失,反而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到来。

与美日对比的局限性:

将俄国与美日进行比较并不完全恰当。美国在战争爆发时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其地理位置远离欧洲战场,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相对充裕的资源,可以安全地向交战双方出售商品,并在后期以“正义的审判者”身份参战,收获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日本则利用欧洲列强卷入战争的机会,在亚洲扩张其势力范围,通过武力夺取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并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其目标和战略与俄国截然不同。

俄国与美日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地缘政治位置、国内体制以及在欧洲权力格局中的角色。俄国是欧洲大陆上的大国,其利益与欧洲大陆的平衡息息相关。它无法像美国那样置身事外,也不能像日本那样利用战争“坐收渔利”并扩张势力,而是深陷在欧洲的复杂矛盾之中,其一举一动都会对整个欧洲的局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结论:

总而言之,一战时期帝俄如果选择保持中立,隔岸观火并像美日那样“卖东西”,虽然在理论上可能带来经济利益,但这种设想过于理想化,并且忽视了当时俄国所面临的严峻的地理、政治、外交和军事现实。俄国卷入一战,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牺牲,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持了欧洲的均势,并牵制了德国的战略资源。选择中立,或许能避免眼前的血海,但极有可能换来一个更加被动和危险的未来。历史的车轮已经向前,俄国的选择是基于其对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判断,而“卖东西”的轻松盈利模式,终究只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幻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的要我怎么回答?抛开历史谈历史?

帝俄又不是美国,有的选择。

帝俄是发起人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