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塞尔维亚人杀了奥匈帝国的王子,奥匈帝国对其宣战,本就没错,为啥英法还要帮塞尔维亚?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复杂根源,并非一句“奥匈帝国没错”就能简单概括的。虽然从奥匈帝国角度看,其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是严重的挑衅,宣战有其理由,但英法支持塞尔维亚的行为,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联盟体系和战略考量。

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解释:

1. 刺杀事件的背景与奥匈帝国的反应:

斐迪南大公遇刺: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枪杀。普林西普隶属于一个名为“黑手会”的塞尔维亚秘密组织,该组织旨在将所有南斯拉夫人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其中就包括了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地区。
奥匈帝国的担忧: 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其中斯拉夫民族(包括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长期以来,奥匈帝国就担忧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运动会煽动其境内斯拉夫人的独立情绪,从而威胁到帝国的统一和稳定。因此,刺杀事件被奥匈帝国视为塞尔维亚政府直接或间接支持的叛乱行为,是不可容忍的。
七月危机与奥匈帝国强硬立场: 奥匈帝国将刺杀事件视为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的绝佳机会。在得到其盟友德国的“空白支票”(德国承诺无条件支持奥匈帝国)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交了一份极其苛刻的最后通牒,其中包含多项旨在削弱塞尔维亚主权的要求。塞尔维亚虽然接受了大部分条件,但拒绝了奥匈帝国参与调查其境内人员参与刺杀活动的条款,因为这等于允许外国军队进入塞尔维亚。

2. 英法支持塞尔维亚的原因:

尽管塞尔维亚的行为(或其境内组织的行动)导致了奥匈帝国的不满,但英法之所以选择支持塞尔维亚,并非仅仅因为同情塞尔维亚,而是出于以下复杂的政治和战略考量:

联盟体系的惯性:
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核心的同盟国,以及以法国、俄国和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这种联盟体系是欧洲大国之间相互防御、集体安全的承诺。
俄国与塞尔维亚的关系: 俄国被视为“斯拉夫世界的保护者”,与塞尔维亚在民族、宗教和政治上有着深厚的联系。塞尔维亚是巴尔干地区亲俄的国家,俄国不能容忍其盟友塞尔维亚被强大的奥匈帝国吞并或控制。一旦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俄国很可能被迫出兵保护塞尔维亚。
法国与俄国(及英国)的关系: 法国是俄国的重要盟友,两国之间有相互防御的条约。如果俄国参战,法国也会被迫参战,以对抗奥匈帝国和德国。英国虽然最初并非直接的军事同盟,但与法国和俄国有着“三国协约”,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道义和战略上的义务。此外,英国也担心德国的扩张会威胁到其在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和海外殖民利益。

欧洲均势与德国扩张的担忧:
法国与德国的宿怨: 法国和德国之间存在长期的敌对关系,特别是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并失去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这使得法国对德国怀有强烈的复仇情绪。法国担心德国的崛起会进一步威胁其安全和地位。
英国的均势政策: 英国长期奉行“势力均势”的外交政策,即防止任何一个欧洲大陆国家过于强大,以免威胁到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地。德国在俾斯麦之后推行的海军扩张政策,以及其在欧洲大陆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被英国视为对其海上霸权和欧洲均势的潜在威胁。如果奥匈帝国通过战争进一步加强了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这可能会间接增强德国的实力和在中欧的地位,这不符合英国的利益。
阻止德国对奥匈的完全控制: 如果塞尔维亚被奥匈帝国轻易击败并受其控制,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将会大幅度提升,这使得法国和俄国都感到不安。

对奥匈帝国最后通牒的性质的看法:
不合理和侵犯主权: 尽管塞尔维亚存在国内的民族主义问题,但英法认为奥匈帝国提出的最后通牒是极其不合理的,特别是要求奥匈帝国官员参与塞尔维亚境内的政治审判,这严重侵犯了塞尔维亚的主权。
借题发挥: 英法也意识到,奥匈帝国利用刺杀事件作为借口,来解决其长期以来面临的民族主义问题,并希望借此削弱塞尔维亚的影响力。他们认为奥匈帝国是在“小题大做”,利用这次事件来达到其扩张和控制巴尔干的目的。

地理和战略因素:
巴尔干半岛的重要性: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火药桶,各帝国势力在此交织。如果奥匈帝国能够在巴尔干地区扩张,这会改变欧洲的战略格局,对俄国在黑海和地中海的利益构成威胁,也会影响到奥斯曼帝国的残余势力,进而影响到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和印度方向的战略。
确保盟友的利益: 俄国作为三国协约的关键一员,其在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利益是英法需要考虑的。如果俄国因为支持塞尔维亚而遭受重大损失,可能会削弱三国协约的力量。

总结来说,英法支持塞尔维亚,并非是因为塞尔维亚“没错”,而是因为:

维护复杂的联盟体系: 他们有义务帮助他们的盟友俄国,而俄国又有保护塞尔维亚的传统和战略需求。
担忧德国的扩张: 他们认为奥匈帝国的行动是德国扩张政策的一部分,如果放任奥匈帝国轻易得逞,将进一步增强德国在欧洲的实力,打破欧洲的均势。
对奥匈帝国最后通牒的性质的反对: 他们认为奥匈帝国的条件过分,侵犯了塞尔维亚的主权,是借题发挥。
维护自身战略利益: 英国需要维持欧洲的均势,法国需要对抗德国的威胁。

当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对塞尔维亚宣战,而俄国又宣布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时,复杂的联盟体系被触发了。德国因此认为俄国和法国在挑战其地位,于是也对俄国和法国宣战。英国则因为德国入侵了保持中立的比利时(以绕过法国马奇诺防线),而选择参战。至此,一场区域性冲突演变成了一场世界大战。

因此,英法援助塞尔维亚,更多的是一种战略选择和对现有国际关系格局的维护,而不是对塞尔维亚在刺杀事件中的角色完全没有异议。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各国之间错综复杂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国际危机本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奥匈帝国在皇储被杀后对塞尔维亚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塞尔维亚同意了绝大部分,除了奥匈直接派兵进驻,话说如果奥匈直接派兵进驻,那塞尔维亚跟被占领也差不多了,奥匈合理甚至稍微过分的要求都同意了,比如直接派警察进入塞尔维亚调查,等于是给了奥匈这个外国在自己国内的执法权,想想看中国对治外法权(外国人在本国需要遵守的是外国法律不是本国法律)都异常愤怒,这种外国警察执行外国法律抓捕本国公民,那比治外法权更屈辱。在斯拉夫人看来塞尔维亚这是真心认错了,奥匈再来打那就是违背国际公理,那俄罗斯作为斯拉夫人的老大哥当然不允许,肯定要上来给小兄弟主持正义。

奥匈本来就是大国,要对奥匈主持正义,那肯定要发起动员,但是俄罗斯动员了给奥匈撑腰的德国能不动员吗?德国动员了,法国能不动员吗?要知道,在最后一刻威廉也在想着在西线保持和平,但是小毛奇跟威廉说,这是不可能的,施利芬计划(西线闪击法国,迅速解决法国后立刻回师东线击败俄国,二战前期西线部分跟中期德国占优的东线部分就是成功的施利芬计划)是无数人几十年的心血,不可能只执行东线计划而放任西线不管。

法国人作为陆军第一强国(一战前)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施利芬计划,所以法国就必须动员起来,英国作为法俄盟国,两大盟友都动员了,它自然也跑不掉。

无数人兢兢业业准备了一百多年的战争,出乎意料(一战前几年有一本书叫<大幻想>,内容是论述欧洲各国经济一体化,就算是战争也会打不了多久就会各自因为经济问题而停战,当时大部分人都接受这个观点),但又不出所料(德国从1905年开始每隔3年就制造一次国际危机,就算不是德国制造的危机至少它也是重要的参与方)地爆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前记错了,奥匈提出了10个条件,塞尔维亚同意了8个(除了5和6)

1.查封任何引起对奥地利皇室憎恨和藐视的刊物;

2.马上取缔民族自卫组织 (Narodna Odbrana) ,并取缔其他作反奥匈宣传的组织;

3.即时从教育团体及教学方法中,删除任何会或可能会煽动反奥匈之宣传的教学内容;

4.革除军部或行政部中被指进行反奥匈之宣传的官员,而此等官员的名单由奥匈政府提供;

5.接受与奥匈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在塞尔维亚镇压企图颠覆奥匈帝国领土完整的活动;

6.在奥国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之协助与指示下,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1914年6月28日之刺杀事件,在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

7.即时逮捕奥匈初步调查所显示的两名被点名人士;

8.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内的军火走私;

9向奥匈解释对其怀有敌意、在塞尔维亚境内或境外的塞尔维亚高级官员之言论;以及

10.马上采取以上措施,并告知奥匈帝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复杂根源,并非一句“奥匈帝国没错”就能简单概括的。虽然从奥匈帝国角度看,其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是严重的挑衅,宣战有其理由,但英法支持塞尔维亚的行为,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联盟体系和战略考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解释:1. 刺杀事件的背景与奥匈帝国的反应: .............
  • 回答
    这真是一件让人揪心的事情。一个在塞尔维亚旅居的成都女子,在2021年8月下旬失联,这时间跨度不短,情况确实让人担忧。我们来梳理一下可能的原因以及需要关注的细节,尽量客观、全面地分析。可能导致失联的原因分析:首先要明确,失联的原因有很多种,不能贸然下结论。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推测:1. 个人原因导致的失联.............
  • 回答
    塞尔维亚,一个位于巴尔干半岛心脏地带的国家,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活力交织在一起,塑造了它独特的魅力。它不像一些西欧国家那样声名远播,但如果你愿意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一个充满故事、风景优美、人民热情好客的宝藏之地。地理位置与自然风光:想象一下,塞尔维亚坐落在多瑙河、萨瓦河等几条欧洲重要河流的交汇处,这赋.............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欧洲政治中一段相当复杂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塞尔维亚想要加入欧盟,哪怕在经历了南斯拉夫解体这样一段与欧洲(特别是部分欧洲国家)关系紧张的时期后,其背后有着多重、深层次的考量。这并非简单的“恩怨情仇”可以概括,而是夹杂着现实利益、历史教训、未来愿景以及国际政治博弈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
  • 回答
    塞尔维亚失联女子与父亲相见的事件中,父亲的描述“语言错乱、神志一天不如一天”提供了几个关键的信息点,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分析:一、 关于该女子失联期间的可能遭遇与状态: 精神健康问题: “语言错乱”和“神志一天不如一天”是精神健康出现严重问题的典型表现。这可能暗示她在失联期间经历了: .............
  • 回答
    南斯拉夫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其中塞尔维亚/塞族(Serb)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立场也常常与西方国家以及中俄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塞尔维亚/塞族为何不希望南斯拉夫解体?塞尔维亚和塞族人民对南斯拉夫统一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新南斯.............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两次规模空前的冲突,在这两场战争中,除了无数的英勇事迹和惨痛教训,也夹杂着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源于通信失误、误判、甚至是纯粹的巧合,但其结果却可能对战局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让人瞠目结舌的乌龙事件,我将尽量详细地讲.............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圣诞节停战是一段独特而感人的历史事件,它发生在1914年圣诞节前后,在西线战场上,尤其是法国和比利时的一些战壕里。德军、英军和法军的士兵们,在残酷的战争中,出于共同的人性、怀念家人的情感,以及对战争的厌倦,自发地停止了交战,甚至互相拜访、交换礼物、唱歌、踢足球。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程度堪称空前,在数年的时间里,数千万士兵经历了比以往任何战争都要残酷的战斗。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军队的士气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各国军队的士气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动态影响,并采取了多种策略来维系。士气低落的根源:要理解各国如何保证士气,首先要认识到士气低落的普.............
  • 回答
    一战和二战对德国(以及轴心国)投降条件的巨大差异,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演变。简单来说,协约国在一战后对德国的处置方式,最终并未能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埋下了二战的种子,因此在二战中,同盟国吸取了教训,采取了更为严厉和彻底的手段。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一战协约国接受德国的“有条件投降.............
  • 回答
    一战爆发时,欧洲各国君主之间确实存在着广泛的亲戚关系,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是“血浓于水”,应该能够避免战争。然而,历史的发展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君主之间的亲戚关系并不能阻止战争的爆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君主之间的亲戚关系及其局限性1. 姻亲网络的形成: 19世纪.............
  • 回答
    一战期间,俄国如果选择保持中立,隔岸观火,并像美日那样向交战双方出售商品,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设想。从纯粹的经济角度来看,这种“坐收渔利”的策略似乎比卷入血腥的战争更为明智。然而,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其走向往往比任何纸上谈兵的推演都要复杂和残酷。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如果沙皇俄国采取这样的路线,可.............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军官团选择抛弃威廉二世,而二战时却选择坚决打到底,这背后是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在政治、社会、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性质上截然不同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军官团忠诚度变化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期德国军官团的构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背负的使命感。一战末期的德国:帝国末路与军官团.............
  • 回答
    一战爆发前,奥匈帝国确实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它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工业产值一度超过俄国,是当时欧洲的五大列强之一。然而,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尤其是在东线战场面对俄军的攻势时,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重历史、政治、军事和战略层面的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的强大与内在的.............
  • 回答
    一战期间,英国贵族的死亡率确实高于普通平民,这一现象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 1. 军队中的社会分层与职位分配 贵族的军官比例较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队中贵族(尤其是上层阶级)担任军官的比例显著高于平民。根据英国战争纪念碑的数据,约14%的军官来自贵族家庭,而普通士兵中贵族占比不足1%。军官.............
  • 回答
    一战和二战后德国割地的处理方式以及德国后续的反应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德国在两次战争后的命运走向截然不同。要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战后:凡尔赛条约的严酷与德国的屈辱感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败国德国施加了极其严厉的惩罚性条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中领土的割让是重要.............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士兵之所以热衷于穿着标志性的红色裤子,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这不仅仅是时尚或简单的军事传统,更与法国大革命、民族自豪感、以及早期军事理论紧密相连。以下将详细阐述: 1. 历史的根源与民族象征: 法国大革命的遗产: 红裤子(称为“Pantalon garance”).............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俄国在德国、奥匈帝国等国的战俘的遣返过程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详细的讲述:一、 战俘遣返的背景与复杂性 战俘数量巨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作为协约国成员,与同盟国(主要为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双方俘虏了数量庞大的对.............
  • 回答
    一战前德国之所以不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反而与奥匈帝国结盟并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大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一、 德国对俄国的传统敌意与战略不信任尽管在某些时期德国与俄国有过短暂的.............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损失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法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一、 人员伤亡的惨重:这是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损失。法国是参战各国中人员伤亡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巨大的死亡人数: 约 140万 法国士兵死亡。这个数字是法国男性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