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英国贵族死亡率远高于平民是否是真实的?

回答


一战期间,英国贵族的死亡率确实高于普通平民,这一现象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



1. 军队中的社会分层与职位分配
贵族的军官比例较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队中贵族(尤其是上层阶级)担任军官的比例显著高于平民。根据英国战争纪念碑的数据,约14%的军官来自贵族家庭,而普通士兵中贵族占比不足1%。军官的职责包括指挥、决策和前线指挥,这些岗位风险更高,死亡率也更高。
军官死亡率高于士兵:在战争中,军官的死亡率约为普通士兵的2倍。例如,19141918年间,英国军队中约有60,000名军官阵亡,而士兵死亡人数超过700,000人。贵族作为军官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死亡人数自然高于平民。



2. 社会地位与资源分配
贵族的经济条件:贵族家庭在战前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因此在战争期间可能更倾向于参与军事行动,或通过社会网络为家人争取军事职位。例如,许多贵族家庭的子弟被优先分配到军队或政府机构。
家庭责任与社会期望:贵族在传统上承担“为国效忠”的责任,因此在战争中更可能主动参战或担任危险职务。相比之下,平民的参战动机更多出于国家义务或经济压力,而非社会地位。



3. 死亡统计的偏差
贵族死亡被更广泛记录:贵族的死亡往往被媒体和历史记录更频繁地提及,例如贵族军官的阵亡被作为“英勇牺牲”的典范,而普通士兵的死亡则更多被归入总体统计数据。这种媒体报道的差异可能夸大了贵族的死亡率。
贵族家庭的“死亡率”被放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中可能有多个成员死亡(如军官、家属),而普通平民的死亡更多是单人事件,导致贵族群体的死亡率在统计上显得更高。



4. 战争中的特殊风险
贵族的“指挥风险”:军官在战争中面临更高的危险,例如在前线指挥、执行战术任务或因决策失误导致伤亡。贵族作为社会精英,可能更倾向于承担这些高风险职责。
贵族的“荣誉死亡”:贵族的死亡常与荣誉、牺牲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战后被赋予更多象征意义,例如通过纪念碑、纪念活动等,进一步凸显其死亡率。



5. 数据支持
英国战争纪念碑的记录:根据英国战争纪念碑的统计,贵族在战争中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约10%,而贵族家庭成员的总死亡人数(包括军人、家属)远高于普通平民。
贵族与平民的死亡比例:在19141918年间,英国贵族的死亡率(按家庭比例计算)约为平民的2倍。例如,贵族家庭中有12%的成员死亡,而普通平民家庭的死亡率仅为6%。



6. 长期影响与社会观念
战后社会对贵族的“牺牲”认知:战争后,贵族的死亡被赋予更多象征意义,例如“为国家牺牲的贵族”成为社会叙事的一部分,而平民的死亡则被归入“战争的代价”。
阶级差异的延续:贵族在战后仍保持社会地位,其死亡被视作“阶级责任”,而平民的死亡则被视作“普通士兵的牺牲”,导致贵族的死亡率在公众认知中被放大。



结论
一战期间,英国贵族的死亡率确实高于平民,这一现象是社会结构、军队分工、经济条件和统计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贵族在军队中担任更高风险的职位,其死亡被更广泛记录,而平民的死亡则更多被归入总体统计,导致贵族的死亡率在公众认知中显得更高。这一现象反映了战争时期阶级差异的延续,以及社会对贵族角色的特殊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非常棒的问题,因为如果实质性探究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会把我大英的老牌落魄贵族那点悲剧的小心思都揭露出来。

我们先说这个阵亡率问题,的确,一战英国贵族阵亡率是高于大头兵,但也没有到远远高于平民的地步, @Slava 的答案已经提到了具体数据,大头兵阵亡12%,贵族军官阵亡20%。但是,阵亡率之所以这样,不是因为什么贵族精神之类的玩意儿,正相反,背后是我大英的贵族们非常难以启齿的幽微心思。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吹嘘我大英贵族精神的文章,都是在吹一战阵亡率,为什么没什么人提二战阵亡率、克里米亚战争阵亡率,拿破仑战争阵亡率?因为只有一战,我大英的贵族阵亡率,才出现了这种值得吹嘘的数据。

而这个数据,是一战的战争模式变化,我大英年轻贵族的那种满腔热血的天真,还有我大英老年贵族迫于形势的算计共同造就的奇景,估计是后无来者了。

首先说我大英年轻贵族的天真。

实际上讲,我大英这群年轻贵族,上战场之前,脑袋里面充满的不是军事条例,而是三流中世纪骑士小说。大家都满腔热血地以为这是一场胜利游行,只要上去走一圈,就能收获满满鲜花、掌声、荣誉、战利品,所以大家都踊跃甚至拼了命地走门路把自己塞进军队。

比如,桂冠诗人丁尼生的长孙,第三代丁尼生侯爵,他佬就“很快打点行装,心急火燎,心想可不能错过这场战争”。还有英国法西斯党创始人奥斯瓦尔德·莫里斯,他佬说过“我们最大的担心,就是我们还没到前线呢,战争就结束了。”当时的贵族们,普遍认为一战到圣诞节就差不多打完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自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我大英就没有和势均力敌的对手打过什么大仗,最大规模的布尔战争也只是对付对付游击队。至于其他对手,都是我大清这样的极品渣渣,那叫一个手到擒来轻松愉快。

所以,我大英的贵族们,对于大规模战争的印象,最直观的类比就是克里米亚战争。可那都是快六十年前战争,那时候别说机关枪、铁丝网、超级巨炮、速射炮,就是前装线膛枪都没能大规模普及。军队多数拿着滑膛枪,打仗模式和拿破仑时候差不多,排队枪毙,伤亡还不如病死的人多。

而且当时战争还有点古典战争余韵,一般没有人会重点攻击军官,甚至贵族军官还会受双方尊重,即便被俘虏也是好吃好喝。基本上是贵族军官当指挥,底下渣子兵当炮灰送死的模式,贵族军官们开开心心收获战功和荣誉。

但谁能想到,区区六十年时间,武器技术升级换代N个档次,机关枪、铁丝网、壕沟、超级巨炮,这个杀伤速率,远远超过我大英贵族们脆弱的神经。

尤其更可恨的是,德国这帮杀千刀的条顿死心眼,居然训练了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狙击手部队,开创了拼命击杀军官的先例,让这帮贵族军官成了战场上重点照顾的对象,那伤亡率可不是直线上升。

于是这帮家伙在壕沟里填了四年之后,一个个都蔫了,终于知道人是会死的,明白了当炮灰的滋味,“即使你赢得了整个战争,但你失去了一代人。”

所以二战英国人才会绥靖,实在是老爷们填壕沟填怕了。

接着我们说老年贵族迫于形势的算计。

说起这件事,就更囧了点。这件事的核心问题,就是贵族们在一战前夕已经落魄了,也就是说——穷!

在十九世纪前期,贵族们生活还是很滋润的,大量新型农业技术发展和应用,使贵族们的土地收益提升,尤其1815年通过了《谷物法》,规定国内粮食价格超过一定限度才能从国外进口粮食,这让占据大量土地的土地贵族拥有非常稳定的财政来源。

而且土地贵族们也会投资工商业,比如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贵族投资就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再比如豪掷四十万英镑投资煤矿的达拉谟伯爵。乘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东风,老爷们的收入都很不错。

但在当时的英国,想要获得头衔或者晋升爵位,都必须有足够的稳定收入,不同的爵位对应不同的收入,这个稳定收入实际是指地租。

因此,贵族们投资工商赚了钱之后,就如同中国的地主老财们一样,特别喜欢买地,比如北诺森伯兰公爵,就在1817-1847年间,花了三十七万多英镑买地。整个贵族阶层,都陷入了赚钱——买地——赚钱——买地的无限循环中,甚至有些兄弟不惜贷款也要买地,绝大多数财产都被凝结成土地。

但宪章运动和反谷物法同盟的发展,让英国统治者不得不让步,于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而且随着保鲜技术和跨洋运输技术发展,大量新大陆和国外的粮食涌入英伦三岛,仅在1874-1877年间,小麦价格疯狂下跌了了35%,土地的价格也随之疯狂贬值,土地贵族们的身价也就疯狂缩水,地租收入也疯狂减少。

同时,英国贵族们的政治地位也不断下降,《秘密投票法》、《重新分配席位法》等等法案,不断侵夺贵族权力。而且党派们也为了自己的利益,主要是筹集经费,向银行家和工厂主们买卖爵位,贵族爵位泛滥,含金量降低。

尤其是到了1910年,自由党首相阿斯奎斯威胁上议院,如果不通过《权利法案》,他将让国王封五百个贵族进上议院来通过法案,上议院的贵族老爷们只好让步,通过了这个剥夺上议院绝对立法否决权的议案,彻底宣告了贵族们成为吉祥物。

再加之,贵族们为了维持体面,这个花费始终降不下来,导致负债破产比比皆是。

就比如贵族们最喜欢的猎狐运动,大家一起夏天去乡下的庄园打猎。一只猎狐用的猎犬价格高达400-700英镑,相当于一个比较宽裕的中产之家一年的收入。《福尔摩斯探案集》有一篇提到过,一个独居小姐一年只要有60到100英镑就足以生活得非常好了,同时期的一个英国女仆的年收入也就是三十多英镑。有一位奥尔索普勋爵居然养了三十多只猎犬,每年光饲养猎犬就要花4500到5000英镑。

贵族们因为有很多的庄园要保养,所以养仆人的花费打不住,再加之互相攀比,每家都得养二三十个仆人,大家可以去查查蒙巴顿勋爵,他佬在印度要多少个仆人伺候。即便最低的打杂女仆,也要36.8英镑,一般都得40-52英镑年薪,算算这得多少钱。

社交花费也很多,每年伦敦社交季,将近半年的时间,每天马不停蹄地举行各种社交晚餐、酒会、演讲、戏剧之类,都是大笔开支。什么?你说你为了省钱不参加不举办?好呀,原来你就是传说中的贵族之耻,别想有人带你玩了。

晋升买官之类的,也少不得要花钱。比如,鸦片战争的主帅休·高夫,他老人家的中校就是花钱买的。

更糟的是,政府开始征收遗产税和累进所得税,拥有大笔地产的贵族们,那是一征一个准。

到了一战前夕,英国的贵族绝大多数都很难维持体面。甚至传统的猎狐运动,到这个时候的参与者,三分之二都是满身铜臭的大商人。英国政府的职位,对于这帮穷疯了的贵族们,就更加重要了,因为自身财产维持不了体面,不得不想办法领一份干薪以补贴生活。

所以,一战前夕,尤其《权利法案》通过之后,被剥夺了最后的重要权力,整个贵族阶层陷入了惶恐之中。

说钱,他们都是一群穷逼,甚至连怡和洋行这种鸦片贩子都比不上。说权力,他们已经完全落魄,下议院和平民议员掌握了所有权力。而说社会地位吧,也根本不受人尊敬,整个社会都喜欢嘲讽那些落魄贵族,认为他们就是社会的寄生虫,毫无用处。

这个时候,天降伟人(划掉),是可恶的德国鬼子威廉二世宣战了,这可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呀!

扩充军队可以让无所事事的贵族子弟获得职位,在战场上获得战功又可以向整个英国社会证明,我们贵族还是很有用滴,当你们的老爷那是天经地义滴,在大英的社会体系中,老爷还没过时。

于是,在这样一种“扶老爷起来,老爷还能打”的氛围中,贵族之家纷纷把子弟塞进军队,送上战场,走向填壕沟的不归路。

然而没想到的是,一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工业化总体战,什么老爷贵族都不顶用,机枪、火炮、壕沟、铁丝网面前人人平等,还有可能因为你TND当军官被毫无贵族风度的狙击手重点照顾。

所以一战之后,德国、俄国、奥匈帝国,都被自己动员起来的力量打碎皇冠,摧毁帝国,而在英国的表现,则是贵族阶层的自信被彻底摧毁,再也没缓过来。

综上,一战英国贵族阵亡率,其实是一战的总体战,打碎封建土地贵族最后体面的一个小侧面。自一战之后,所有的参战国都走向了平民政治的道路,贵族时代的余脉,到此戛然而止。

参考资料:

《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社会分层研究》——贺鹭

《过去的钱值多少钱》——邵义

《英国贵族的衰亡》——坎纳迪恩

姜德福.近代英国贵族富裕程度分析[J].世界历史, 2004(2): 88-90.

阎照祥. 20世纪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J]. 世界历史(3):14-24.

user avatar

一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武器已经一只脚跨进现代,但是战术还停留在古典,现代战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黑暗中摸索阶段,真正的实用战术都是用生命填出来的。这样不匹配的最大恶果就是凡尔登索姆河绞肉机。

贵族跪的快就是这摸索阶段必然出现的结果。

老爷们为什么勇敢?往前追溯到冷兵器时代,老爷们膘肥体壮,手持长枪利剑,一身铁王八,对付大多数的杂兵都是砍瓜切菜,挨打是刀枪不入,败了也是跑出来的几率比别人大,带头冲锋激励士气是赚大于赔的买卖,就算跪了,敌人抓住个老爷扒了装备再勒索赎金也比宰了划算,不但赚大于赔而且有保底。

这阶段莽上去的勇气是“赚”的

再往后,排队枪毙时代,双方糟糕的命中率和射击频率很容易让双方打成赌谁先崩的局面,反正子弹可以打透护甲,老爷们没了免死金牌,但是子弹不长眼,老爷们和士兵一样中不中弹看老天爷,谁先队伍崩溃谁完蛋,实在毙不溃就来一波互捅,白刃战决胜定勇怂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谁溃了被别人追着杀就是死,勇气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这个阶段莽上去的勇气是“不赔”的

随着武器精度提高,射击频率加快,老爷和大头兵的差距不但被武器拉平了,还是高水平的拉平,熟练的士兵可以指哪打哪,或者泼水浇死那个最不要命冲的,你要是还穿着显眼的军官装,这可是立大功的机会。。。

这个阶段莽上去的勇气是“赔掉底裤”的

敌人用着跨进现代的武器,你还用留在古典的战争思维打他,这就是送。

反过来也一样。

一战贵族死亡率高和什么荣誉勇气没什么关系,只是让老爷们清醒一下的过程:“食大dai便bian了”,拿着装备的客观优势充自己主观勇猛的装逼行为行不通了。

注意,战术一定要工具相匹配,工具不匹配战术就是送,反过来也一样



你要让我穿着板甲决战街头豆豆鞋混混我也敢,你要让我光着膀子和混混捅刀子。。。要赌混混敢不敢,你要让我穿着象征堂堂正正不怕阴谋勇猛无畏不服来干的大红袍在雨林里和穿着迷彩的混混对狙,我可qnmd吧!

这就是“贵族勇气”的本质,放到个体身上你可以归结于主观,但是放到群体的普遍性,必须用客观来解释。

user avatar

八旗死亡率也蛮高的。

八里桥僧王一支折损大半。

多隆阿平回乱战死。

你真以为八旗都能在八大胡同里喝小酒摸小脚啊。真要爆发战争,这些勋贵可是刚需。皇上抓不到壮丁还抓不到你们。蒙八旗和汉八旗更不用说。

反倒是现代战争好好的洗了一遍各国的贵族基础,不得不开始真正的全民募兵制度。贵族也被打破了胆,原来带一队护卫无伤而返不复存在了。

而且说真的,这帮贵族子弟很多对战争残酷一无所知,反倒弓马娴熟,动不动就对抓的壮丁兵指挥万岁冲锋。一战死的那么惨和这个有很大关系。

user avatar

看了本问题下方的高赞回复,我只能说有的人的确是不懂19世纪的战争。

作者:回声箭
链接:zhihu.com/question/32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吹嘘我大英贵族精神的文章,都是在吹一战阵亡率,为什么没什么人提二战阵亡率、克里米亚战争阵亡率,拿破仑战争阵亡率?因为只有一战,我大英的贵族阵亡率,才出现了这种值得吹嘘的数据。
…………
所以,我大英的贵族们,对于大规模战争的印象,最直观的类比就是克里米亚战争。可那都是快六十年前战争,那时候别说机关枪、铁丝网、超级巨炮、速射炮,就是前装线膛枪都没能大规模普及。军队多数拿着滑膛枪,打仗模式和拿破仑时候差不多,排队枪毙,伤亡还不如病死的人多。
而且当时战争还有点古典战争余韵,一般没有人会重点攻击军官,甚至贵族军官还会受双方尊重,即便被俘虏也是好吃好喝。基本上是贵族军官当指挥,底下渣子兵当炮灰送死的模式,贵族军官们开开心心收获战功和荣誉。
…………
尤其更可恨的是,德国这帮杀千刀的条顿死心眼,居然训练了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狙击手部队,开创了拼命击杀军官的先例,让这帮贵族军官成了战场上重点照顾的对象,那伤亡率可不是直线上升。

为什么没什么人提克里米亚战争阵亡率和拿破仑战争阵亡率?原因很简单,关注的人少,懂的人更少,实际上,克里木战争和拿破仑战争里英国军官阵亡率同样远高于士兵

我之前正好在看克里木战争的材料,1856年的《伦敦统计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上刊登过霍奇写的一篇非常有用的统计文献《论军事行动导致的死亡率》,它给出了与拿战和克里木战争相关的详实统计数据。

简单地说,在克里木战争的前十二个月里,英国军官以全军3.798%的人数,“贡献”了全军6.455%的阵亡人数,5.071%的负伤人数。

至于拿破仑战争,霍奇的数据实在太多,这里只需引用《对抗拿破仑的英国军队:事实,名录与细枝末节》(The British Army Against Napoleon: Facts, Lists and Trivia, 1805-1815)中根据霍奇数据制作的一张表格即可:

一目了然。

user avatar

高赞回答里面@回声箭 写的非常好,我补充一些信息。

0. 大规模战争和全民动员,从来都是贵族制度的掘墓人,这一点不仅一战是证明,而且更早的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类似的情况。这里的贵族是一个广义概念,是所有小圈子精英化特权集团的泛指。所以,你可以明白,为什么普京在战事不利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还不愿意搞动员了。

1. 从历史经验来看,战争与革命是一对双生子,而人类社会的制度性进步,绝大多数都归功于战争和革命。真正靠着温和改良的制度进步很少,并且即使是这些改良,背后多半都有战争带来的军事压力或者革命带来的政治压力。既得利益者是永远也不愿意割让自己利益的,除非是他们真的遇到了切身的威胁和外界压力,这时候如果有比较明智的决策层,就会愿意推动改良了。改良的机会历史上其实是不多的,大多数情况下,既得利益的统治阶级都是舍命不舍财的,到了最后一刻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2. 站在个人角度,遇到战争与革命的乱世当然是比较痛苦的,但是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说,战争和革命并不是坏事,不仅能够推动制度变革和社会进步,而且还是最有效的均贫富的方法。实际上在二战之前也是人类贫富差距最大的时候之一,而二战后全世界的贫富差距就极大的缓解了。有意思的是,现在的贫富差距,再一次回到了二战前的极高水平。

3. 一战是一次非常有特色的大规模战争,表现在以下的方面。第一,一战是第一次大规模总体战。之前的南北战争,普法战争都只是有一点苗头,但是一战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第二,一战是一次特别残酷的战斗,尤其是对士兵来说,堑壕战几乎等同于地狱。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一战时期的军事科技,恰好进步到了“守强攻弱”的阶段,利于防守不利于进攻。第三,一战是一次军事理论和战术,与军事科技发展严重脱节的战斗,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军队排着密集的队伍被机枪扫射。而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是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列强和平的太久了,另一方面当时的军事科技又进步的太快了。战争这种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其理论也是需要实践来推动的,换句话说,得经常的打仗才能带来军事理论和战术的进步。

4. 从二战到今天,实际上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爆发大规模全面战争,而这几十年人类科技的进步简直可以说恍如隔世。所以我认为,如果有三战的话,那么三战也一定会出现军事理论和战术,与军事科技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的现象。不过即使是这种脱节,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奢望,因为连毛子都打不起新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了,现在乌克兰已经梦回二战了。那么对于全世界其他国家来说,现代化战争离他们很远,远的就好像是天兵天将的对决。还有一个不利的苗头,一战和二战都是总体战的时代,数量可以压倒质量的优势。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军事科技好像又进步到了质量压倒数量的时代,从毛子在叙利亚和乌克兰的经验看,军改后的作战体系简直是可以碾压军改前的作战体系。精锐的,职业化的军队足以压倒大规模平民化军队的时代又要到来了,上一次类似的时代要追溯到中世纪的骑士时代,再上一次类似的情况要追溯到青铜器时代的战车。而军事科技和军事制度息息相关,军事制度又和社会制度息息相关,大众政治的基础其实是义务兵制和公民兵,然而我们这个时代,这些基石都已经松动了,未来寡头化和贵族化的政治会大规模回潮。

user avatar

真正的绞肉机,有机枪坦克防御工事飞机大炮的二战,政委的死亡率高于士兵,怎么说?

user avatar

什么是统计学?能被拿来支持自己的说法的统计数字才叫统计学。(比如2020年欧美日韩的疫情统计数字)

假设一个英格兰百年步兵团有军官200人,士兵2000人,军官中有130人是贵族和贵族子弟,其他都是大学毕业的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士兵来自某个郡县的工农子弟和殖民地白人。

一次大战打完,统计伤亡数字,军官伤亡40人,士兵伤亡440人,官兵伤亡比率是1:11,这个统计数字在战后风起云涌的劳工革命的社会环境下不太好看。普通劳工的孩子死的太多了。

那就换个统计学方法,把军官阵亡数和军官总数一起统计就是20%,士兵阵亡数和士兵总数一起统计就是22%。然后再微调一下,把军官休假骑马摔死的和酗酒死的都算阵亡费贵族的都追授贵族封号,把士兵被炮弹炸的骨头都不剩的算失踪,把士兵在战地医院救不活的不算阵亡,再把兵团补充士兵的数量和兵员总数累加,加大分母比例。

这样军官╱贵族阵亡率统计性上升, 士兵╱劳工子弟阵亡率呈可喜下降趋势。

最后媒体宣传对公众说贵族的伤亡率高于劳工子弟,贵族英武!国王万岁!我大英不倒。

等等,这个花招被老百姓识破怎么办?没关系,所有真实数字被定为军事绝密不准公开,媒体老板都是我家贵族,对老百姓实行素质教育不准教授有难度的数学题就行。

user avatar

根据BBC于2014年2月2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我们可以注意一下以下几个关键数据:

1.一战中英国士兵的死亡率约为12%

2.一战中英国军官的死亡率约为17%

3.在一战中服役的伊顿公学毕业生的死亡率约为20%


由于英国贵族子弟在进入军队时直接授予少尉军衔,所以与英国贵族死亡率进行对比的应该是军官死亡率。20%与17%这两个数字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考虑到伊顿公学子弟的背景,他们的确有更大的概率分配到近卫步兵、龙骑兵、骠骑兵、枪骑兵和著名的几个高地团,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作战部队,死亡率稍高也属正常。


但这些人真的是本不用上战场吗?这未免太可笑了。英国贵族子弟大学毕业后从军镀金自维多利亚时代起几成惯例,他们所分配到的也都是英国军队中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单位,在其中积累的人脉和经验将成为自己的政治资本,平民出身的军官一般则是分配到普通步兵、炮兵和支援单位。想进近卫部队或骑兵部队?对不起你不姓赵。


在一战中,英国贵族子弟也不过是延续阶级传统,为了积累政治资本而踊跃参军加入战斗部队,从而导致了其死亡率高于英国军官整体死亡率,更不用说作战部队指挥官职务长期被贵族子弟把持,很多贵族出身的一战英军尉官早在布尔战争时期就已经是少尉中尉军衔。这种明显的阶级割裂反倒被本末倒置成了所谓“贵族阶级勇上战场”,未免是天大的笑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战期间,英国贵族的死亡率确实高于普通平民,这一现象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 1. 军队中的社会分层与职位分配 贵族的军官比例较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队中贵族(尤其是上层阶级)担任军官的比例显著高于平民。根据英国战争纪念碑的数据,约14%的军官来自贵族家庭,而普通士兵中贵族占比不足1%。军官.............
  • 回答
    1066年,一个寻常的骑士,如果身在威廉征服者的队伍中,确实有机会通过军功跻身上层的英国贵族之列。但这个过程绝非易事,充满了风险、机遇,以及对当时社会运作方式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普通骑士”指的是什么。在11世纪的诺曼底,骑士阶层已经相对固化,但并非都是家财万贯的领主。更多的是那些拥有一定土.............
  • 回答
    倘若我能一梦醒来,发现自己已然置身于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并且恰巧是某个显赫贵族家庭中的千金小姐,那么我的余生,注定将是一曲截然不同的人生乐章。首先,我的生活环境会是何等奢华,怕是远超寻常人的想象。我所居住的宅邸,绝不会是如今我们所见的普通房屋。那将是一座恢弘的庄园,可能坐落在伦敦郊外绿意盎然的乡间,.............
  • 回答
    贵阳出现一名英国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这事儿挺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疫情管控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消息本身就敲响了警钟。虽然是无症状感染者,但“英国输入”这几个字立刻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我们知道,英国在疫情早期曾经出现过一些病毒变异株,对全球的防控工作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所以,一旦出现来自英国的病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的一个核心难题:史料的“贵族化”倾向。大多数历史文献,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往往是围绕着那些有权有势、有地位的人展开的。官僚、士大夫、皇室成员、军事将领、文人墨客,他们的生平事迹、政治抱负、思想文化,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历史图景。这就像一张精.............
  • 回答
    英国留学中介费用:一万五左右是否合理?机构推荐?英国留学,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一个充满憧憬的梦想。但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一个靠谱的留学中介,往往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毕竟,留学中介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市面上的机构众多,质量参差不齐,让人难以抉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英国留学中介的收费标准,以.............
  • 回答
    哎呀,这小毛球可真可爱!一看你就特别喜欢它,想给它最好的。关于你说的“英短樊花”,我来给你仔细说道说道,也帮你分析分析价格值不值。这是什么猫?从你发的照片来看,这小家伙确实有英国短毛猫的影子,但“英短樊花”这个说法,在纯种猫的命名体系里并不存在。我猜猫贩子说的“樊花”可能指的是它身上的毛色和花纹。让.............
  • 回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确实考虑过土耳其的战略地位,而且是非常重视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位于连接欧亚大陆的关键位置,控制着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是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英国扣留土耳其战舰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与当时欧洲紧张的政治局势和英德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密切相.............
  • 回答
    要说一战时期英国战舰相比德国战舰最大的“缺陷”,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而且用“缺陷”这个词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双方的战列舰设计思路和侧重点都有不同,各有优劣。不过,如果要挑一个相对来说,在某些方面德国战舰表现得更出色,而英国战舰相对来说比较“吃亏”的地方,那可能得说是炮击的穿透力和射程。咱们得先理解.............
  • 回答
    英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WWI)的重视程度似乎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WWII),这个论断可能有些出人意料,因为二战的影响更为深远、复杂,并且被认为是决定现代世界格局的关键战役。然而,从 英国自身的国家认同、历史叙事、社会影响以及其在两次战争中的角色 等多个角度来看,可以发现一些支撑这种观点的理由,并且可.............
  • 回答
    英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胜利,毫无疑问是其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两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其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更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然而,时至今日,提及英国的国际地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其相对昔日荣光的下滑。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赢了就一直强下去”,而是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政治、社会和.............
  • 回答
    一战时期,法国外籍军团和英联邦军队(如澳新军团)的招募方式,确实各有千秋,而且都相当有意思。要了解它们,得从当时的大背景和各自的特点说起。法国外籍军团:身份的“熔炉”与冒险家的乐园法国外籍军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招募,那真是一个五花八门、吸引力十足的体系。 为何存在? 法国本土兵役是义务的,但.............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一战:假如德国绕过比利时,英国还会参战吗?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旦启动便难以逆转。然而,我们偶尔也会忍不住去想,如果历史的某个关键节点稍有偏差,那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等规模宏大的事件中,哪怕是看似微小的改变,也可能牵引出完全不同的结局。一个常常被提及的“如果”便是:如果在一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国际关系、主权独立以及现代联盟的运作方式。我们来详细聊聊,看看如今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英国面临战争时,是否还会像一战、二战那样,毫无保留地并肩作战。回顾历史:英联邦的纽带与战争动员在一战和二战时期,大英帝国(后来演变为英联邦)是一个紧密的政治和军事.............
  • 回答
    美国在一战中加入协约国,而非同盟国,这背后并非仅仅是为了瓜分英法的殖民地利益那么简单。实际上,当时美国对瓜分殖民地利益的兴趣并不浓厚,其选择阵营更多是基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考量,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最直接的导火索——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战初期美国奉行的是“中立政策”。总统.............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一战爆发时,欧洲许多国家的皇室之间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应该能阻止一场大规模的冲突。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关系为例,威廉二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他与英国王室的许多成员,包括他的表弟英王乔治五世,都有着非常亲近的血缘联系。然而,血缘亲情在国家利益和政治博.............
  • 回答
    您的英国朋友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药家鑫事件”的核心,也是这个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和深刻讨论的关键点。药家鑫在撞人后杀害受害者的行为,确实让许多人感到难以理解和震惊。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药家鑫的个人情况、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分析角度.............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作为一名英国经济学在读博士,感到枯燥,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也说明你正在深入思考这个领域本身。经济学这门学科,就像一幅巨大的、不断演变的画卷,它的魅力深藏其中,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细细品味。你觉得枯燥,很可能只是暂时被表面的模型和数据淹没,而没有触碰到它最核心、最动人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