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法军的都知道,在战绩最辉煌的拿破仑时代,步兵的主色调其实是蓝色,偶尔也会有白色(因为蓝色染料有相当一部分源自英属印度的靛蓝,断供是个现实考量,当然也有共和派说这是拿破仑喜欢旧制度审美——说明军服色彩在法国一直是个政治问题)。
国别 | 颜色 |
---|---|
法国 | 蓝 |
俄国 | 绿 |
英国 | 红 |
奥地利 | 白 |
普鲁士 | 深蓝 |
拜恩/巴伐利亚 | 天蓝 |
那么,红裤子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叶突然流行起来,并且一直盛行到一战?其实可以考虑一个相当物质的问题:红裤子的染料源自哪里?
答案很简单,红色染料提取自法国南方的茜草。于是,除去审美之外,红裤子的流行也可以视为七月王朝安抚南方工商界的举措,自然还和民族情绪分不开。
至于为什么一战开打后改成蓝色,那也很简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化工业高速发展,1868年,两位德国化学家发现了茜素分子式和合成方法,茜素也成了第一种以工业规模合成生产的天然染料。
1882年,法国最后一家茜草生产商破产倒闭,不过法军这四十年来的红裤子爱好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再加上“民族主义拜物教”的加成,短期内仍然无法发生变化,直至1914年7月,法国议会才表决通过了一款更有法兰西特色的军服,使用60%蓝、30%红、10%白的混合色彩(近似紫色)。天蓝军服还得等到1915年。
于是,即便在一战前夕,法军大多数步兵的红裤子染料实际上已经源自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也就只有殖民步兵(读者不要像塔奇曼那样把他们理解成来自殖民地的步兵,这些人实际上是负责在殖民地作战的步兵,属于长期服役的精锐)、阿尔卑斯猎兵这样贴近实战的精英穿蓝裤子。[1]
红裤子就是法兰西!红裤子需要巴斯夫!
巴斯夫就是巴登苯胺苏打厂(Badische Anilin und Soda Fabrik),实际上位于隔壁普法尔茨的路德维希港,开战之后还怎么搞到那里的染料?要是打穿阿尔萨斯,饮马莱茵河畔倒也行,问题是,法军还有这个能力嘛?
———————插个图的分隔线———————
1、1806年出现在汉堡的白衣法军
2、1900-1914年的殖民步兵——他们是法军的精锐,也是少数不穿红裤子的步兵
黑火药时代,反正子弹也打不远,色彩醒目、高辨识度的制服可以提振士气,方便指挥。
只是到了1914年一战爆发的时候,黑火药时代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欧洲各国军队早就换上了低能见度的军服:英军(卡其,1900),德军(野战灰,1907),奥军(蓝灰,1909),俄军(绿灰,1909)。
为什么法军还不改他们的红裤子呢?这还真不能怨法军自己。法军给众议员提交过不止一个军服改革方案,全部被否了。否决的过程可以看出第三共和国统治阶级思维方式的很多问题:
一战前三年,法军在1911年的时候提交过一款制服,叫“木犀草色制服”,长这样:
可以说迷彩效果不输任何欧洲军队。
可是木犀草色制服在众议员要预算的时候被否了。预算委员会的某议员老爷给出了以下几个令hou人yan信wu服chi的理由,是为天下奇文:
1)木犀草色(绿)的制服会让士兵“夸大自己遇到的危险”。如果士兵看到上级发了一套强迫他在战场上隐蔽的制服,那他自己会倾向更主动地隐蔽自己。一个士兵的自爱、自我表现、自我突出的欲望会让奇迹发生,我们不能把他藏起来。
2)蓝衣红裤带来的危险完全是空想出来的,而以下危险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敌我军装差不多都一样,战场上敌我不就认不出来了吗?怎么能让一群穿着和德军差不多衣服的人聚在法国军旗的附近呢?
3)在和平时期,年轻人需要培养军事品味。预备役需要人回营训练,而军人对制服的热爱是预备役回营训练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怎忍心剥夺他们自尊心的来源?如果军服没有以前那么多彩且闪亮,换成阴沉黯淡的新军服,这就是违反了法国品味。
4)红裤子是法国的特色,共和国军队的传统。我们在穿红裤子的军队身上倾注了希望与感情,换得太快就叫变异了。
5)当然我也不希望敌人拿我们的兵当靶子… 所以不如这样:给士兵发风衣把红裤子罩住,发帽罩把红帽子罩住。如果因为换制服搅乱了军需供给,那成本就太高了。
法语原文在此,不知道该怎么翻译这种矫情、魔怔、顽固、麻木不仁,还装得很通情达理的语气。
反正实战爆发时,所谓风衣和帽罩当然是木有滴(战争来得突然,这些东西也不是说做就能做好的),德国机枪手从远处看到的法军就是这样的:
非常方便收割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