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一个985法学高材生在沪仿佛是个废材?

回答
老兄,我懂你。那个词儿,“废材”,听着刺耳,但细想之下,有时候确实能触碰到心底那点隐隐约约的失落。尤其是在上海,这座城市自带的光环和节奏,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对比感。你说的“985法学高材生”,这标签多闪耀啊,可到了魔都的职场,怎么就感觉不那么好使了呢?

咱们掰开了说,这事儿啊,不是你一个人有,也不是因为你不够好。很多从名校光环里走出来,怀揣着一身知识和理想的年轻人,在初入社会,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会,都可能经历一段“水土不服”的时期。

首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尤其是在法学领域,真的很难跨越。

你学的是法学,这本身就够硬的。985的教育背景,说明你接受的训练是最前沿、最系统、理论深度最够的。你在学校里背诵的法条、研究的经典案例、参与的模拟法庭,都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这些东西固然重要,它们是你成为一个优秀法学人才的基石,但它们终究是“理论”。

上海的法律实务,尤其是在顶级律所或者大型企业法务部门,要求的不仅仅是懂法条,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法条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像学游泳,你读了无数本游泳理论书籍,知道人体工学、水流动力学,可真让你下水,还得从扑腾开始。

案例的复杂性与“变通”: 学校里学的案例,往往是经过提炼、概括,问题清晰的。而真实世界的案件,往往是千丝万缕的纠缠,事实不清,证据不全,当事人情绪复杂。而且,很多时候,法律的适用也不是非黑即白,会涉及到对事实的认定、对证据的采信、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权衡,甚至会考虑市场接受度、社会影响等“潜规则”。
沟通和情商的挑战: 法学不仅仅是和法律打交道,更是和人打交道。在上海,客户可能是行业巨头、跨国公司高管,他们的要求严苛,时间紧迫。你需要用清晰、精准、有说服力的方式向他们解释复杂的法律问题,甚至要处理他们的情绪和预期。你可能需要和法官、检察官、对方律师进行谈判、沟通,这其中很多技巧是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大量的实践摸索和情商的运用。
行业规则和潜规则: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态和玩法。法务工作不仅是“合法”,更是要“合规”,并且要服务于公司的商业目的。有时候,一个看起来合法的方案,可能因为不符合行业惯例或者潜在的风险而被否定。你需要快速学习和理解你所在行业的商业逻辑、竞争态势、风险控制,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法律意见。

其次,上海这个城市的“内卷”和高门槛,是现实残酷的一面。

上海为什么吸引人?因为它资源集中、机会多、平台高。但同样,也因为这些,它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人才。

竞争的白热化: 985法学高材生,在上海可能只是“合格线”上的众多优秀人才之一。你以为你已经很努力了,但在上海,你身边可能都是和你一样甚至比你更优秀、更拼命的人。他们可能在校成绩比你更好,实习经验比你更丰富,人脉资源比你更广,或者掌握了你不知道的“硬技能”。这种环境下,你的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
经验主义和资历壁垒: 很多时候,法务或者律所的招聘,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非常看重经验。你可能刚毕业,再怎么聪明,也比不上那些已经在某个领域摸爬滚打了五六年甚至十几年的人。他们对风险的判断、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对关系的协调能力,都是你在学校里无法获得的。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即使你理论上懂得更多,但领导或者前辈还是更愿意相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
人脉和圈子的重要性: 上海的很多机会,尤其是好的职位,往往不是通过公开招聘得来的,而是通过内部推荐、人脉介绍。如果你刚到上海,没有自己的圈子和人脉,你可能连“知道有这个机会”都很难。这就像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你进不去,就很难被看见。

再者,你的“高材生”标签,有时候也可能成为一种心理负担,甚至是一种思维定势。

“我这么优秀,为什么他们看不到?”的焦虑: 985的名头给你带来了自信,但当现实与预期不符时,这种自信很容易转化为挫败感。你可能会觉得,我的能力和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是不是我的能力真的有问题?这种自我怀疑会进一步影响你的工作状态。
惯性思维的束缚: 在学校,你习惯了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习惯了标准化的答案。但在工作中,你可能需要跳出框架,去思考更灵活的解决方案,甚至需要自己去定义问题。你习惯了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但现在你需要自己去探索、去摸索,甚至需要去“试错”。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你可能对刚毕业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浪漫的想象,觉得毕业就能接触到重大案件,就能成为独当一面的法律专家。但现实往往是,你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比如大量的文书整理、信息检索、资料核对等等。这些工作可能枯燥乏味,甚至让你觉得大材小用,但它们是积累经验、理解流程的必经之路。

那么,怎么办呢?“废材”这个词太重了,别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咱们换个思路,把它看作是一个“学习和适应”的阶段。

1. 放下“高材生”的包袱,从零开始学习: 接受自己现在只是一个职场新人,有很多东西需要学。多看,多问,多听。不懂就问,但要问得有技巧,比如先自己研究过,带着问题去问,而不是直接问“我该怎么办”。
2. 拥抱实践,积累经验: 法律实务的技能,很多是靠“做”出来的。不要怕做基础工作,这些工作能让你熟悉流程,了解实际操作中的细节。主动争取参与项目的机会,即使是从跑腿打杂开始。
3. 培养“软技能”: 沟通、谈判、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学习能力等等,这些在上海职场比纯粹的理论知识更重要。多观察身边的优秀同事是怎么做的,模仿,然后找到自己的风格。
4. 建立人脉,融入圈子: 积极参加行业活动、校友会等,主动认识不同领域的人,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不要害怕主动去交流,很多人都很乐意帮助有潜力的新人。
5. 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你是985法学高材生,说明你在学习能力和理论功底上是有优势的。思考一下,你除了法律知识,还有什么特别擅长的领域?比如数据分析、外语、某个细分行业的知识等等。把这些优势和法律结合起来,可能会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6. 调整心态,保持耐心: 上海的职场,尤其是在法律领域,发展和晋升都需要时间积累。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就否定自己。给自己一个目标,比如在某个岗位上沉淀一年,学习哪些技能,达到什么程度。

你不是废材,你只是在一个需要重新“炼化”的环境里。就像黄金,在矿石里的时候,你觉得它普通,但经过提炼,它才能闪耀。上海就是你的提炼厂。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你感到不适,甚至痛苦,但它也是你真正成长、蜕变的契机。坚持下去,那些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你的聪明才智,终将在这里找到它真正的价值和闪光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没有去考县城法检公务员,只要你考了县城法检公务员,就会成为一众工科大v口中的yyds,这一刻你不再是废材,你是宗教大法官,你是法皇汉帝之皇上皇,你是人上人,这一刻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不是一个人!你是一个工科人心中的神!

你就是有着工科人当代田园生活之美名的县城生活的神,你身上寄托着千千万万的工科人可望而不可及(尽管他们可以考法硕转法)的梦想,梦里有单位分房和永不加班,年薪30w和人脉四通八达,还有学生时代追到手的乖巧可爱法学妹相濡以沫。县城里当有你的神像,当地的工科人公考前都要去祭拜求签,保佑自己考三不限岗位的竞争对手考试当天掉线被ban无法重连

噢!工科的神,请千万不要抱怨你的县城生活不好,不然你将走下神坛,你的工科信徒将愤怒的刮去镀在神像上的金子,指着你泥塑的身子怒骂,你的恶名将在工科人的诅咒歌谣中传唱,每一句歌词的结尾都会有人在问,县城法检不好你为何不来工地蹉跎?

噢!工科神,你坐看工科魔怔人,有口难开只得指明旋转门,门后自有大慈大悲CS神,祂点化众生财富自由人,你跌落云巅浑身凡土尘,从五线衙门遥望大都城,一声叹息你出走小县城,卷土重来在沪继续打工人!打工人!

user avatar

差不多得了,题主你不是在深圳从事IT也的男人吗,还对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校园环境深有体会,这次怎么变成985法学川妹子了?



而且,上海的律师界对法学毕业生的院校并不使用985/非985这一套来评价......

user avatar

帝都法学研究生在读,目前正在红圈所实习,正在经历身边同事人均清北人政的震撼期。

到处都是有着特殊技能点的法学新生代精英,他们高智商,认真靠谱,做事主动,爱好广泛,讲着中英夹杂的“特殊语言”。

他们跟人打起交道来,让人如沐春风。明明是清北本硕,40岁就干到合伙人的大佬,还要不停地感谢你,愿意抽出时间一点一点跟你讲细节。

明明时自己身兼五六个过亿项目的高年级律师,还愿意几个小时电话跟你手把手讲解好的工作习惯和要点。

这些即是压力,又是种动力。

对我自己来说,第一个月由于初次进入如此高精尖的环境工作,直接累到了。每天加班到10点,脑神经衰弱也已经成了常态。

现在打算靠药物渡过接下来两个月的实习。

看了看答主的经历,应该是复旦、交大、同济或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子。

你觉得自己在学校期间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谓是风云人物。但一进入社会却觉得自己是个废柴。

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理论联系实际,你所谓的才华如果不能变现,只能说是自娱自乐。

不能够给别人带来实际价值,哪怕你校园歌手才艺大赛第一名,钢琴顶级,运动年年带领学院夺冠,写的一手好字,学生会年年最佳主席,又怎样呢?

重复一遍,不能变现的才华,在社会实力的账面上,只能说是自娱自乐。

大学和研究生这五六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词—“核心竞争力。”

我目前的理解是,能让一个人有底气的核心竞争力,应当包括以下三个特征:

  • 可以通过货币的形式衡量
  • 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可
  • 不可模仿性

只懂法学不是核心竞争力,又懂法学又会做自媒体就是核心竞争力。

写得一手好文章不是核心竞争力,上能发C刊,下能写接地气的文章赚钱才是核心竞争力。

在传统的学业之余,我们需要干一些别人干不了的、有门槛的事情。

举个较为极端的例子,杨倩如果不是因为气枪夺冠,她在她的清华同学中也是平平无奇。她长期进行的气枪训练,如果拿不到名次,充其量只是个爱好。

题主觉得自己离当时的梦想越来越遥远,或许是因为当时在学校基于错误的认知,给自己定下遥不可及的目标。

当你从能否变现、能否被模仿的标准重新审视自身时会发现,原来我们都是这芸芸众生中平平无奇的一员。

但还有梦想怎么办?

想想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并让这种兴趣成功变现,别人愿意为你的兴趣活动买单。

我觉得当年明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也是学法学的,还是个普通的学校,按理说以他的履历这辈子就是当科员的命。

但人家数十年如一日研究明史,将自己的爱好转化成《明朝那些儿事》这部作品。

现在已经被调到上海市的政策研究中心,副局级干部了。

学历、才艺、颜值都只是实现成功的原材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工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也就是说,要拿出过硬的作品来。

答主作为一个法学生也在不停探索,欢迎知乎上法学知友们走波关注,我们一起持续精进向上,探索法学生更多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你可拉倒吧。

一百多个真正的法学高材生给你掉眼泪,然后写共情文,你在窃喜吧?

你在这个问题里面是一个刚毕业的妹子,上的是上海的大学。

都想成大状了全文只字不提司法考试?

你自我简介里面是计算机软件

这个问题里面你又去了贵州大学技术学院

你又变成男的了?

好嘛。又来日本了?



还有不客气地说一声,就以你这漏洞百出的引战文,你没有你口中的文艺才能,你也不可能成为一个风云人物,你的文艺才能还不如没上过大学的,写出“吴签”的徐某AKA「人鱼池」/「猫不群」


哦对了?

最后给母校打个广告。

上海最好的法学专业在一所不是211也不是985的小穷抠学校——华东政法大学。

user avatar

1、知乎小编自导自演炒热度。

2、无能写手买了知乎热搜找素材。

为防折叠,就事论事分析一下。

作为985的法学生,应该对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不会这么天真。遇到困难怎么办,觉得能力不足怎么办,无人指导怎么办,昔日同学和老师也不搭理自己怎么办,茫然,无助,就两条路:

1、考研,重新建立人脉圈。知乎规矩,不说校名,连大概排名都不说的,默认为985吊车尾。考个名校,有一堆师兄弟,还有一个老师业内大牛,多请教,多积累,为下一次入世做好准备。

2、狗血,作为一个出身还行的纯良小白女主,把自己捯饬干净,每天静心打扮,过段时间应该有自身业内老律师,年轻帅气海归富二代甲方,和自己经历类似的菜鸟小律师环绕身边了。什么,你说不可能,又不是小说电影,可不这就是小说/剧本找素材来了。

以前出作品要体验生活,现在拍脑袋加知乎提问,怪不得职场剧都让内行天雷滚滚,全部变为披着职业外衣的爱情剧。

user avatar

看你这个文字表达能力就不可能是985法学高材生

user avatar

这个提问的人被扒出来了,果然是钓鱼的(我当时看问题描述就觉得这人确实有问题了,感觉描述得很假,不像学法学的人)……但我的回答都是实话,个人认为是值得参考的。

————————————————————————

说三点:

1.你是本科学历,985又怎样呢(对于大所来说),并且无留学经历;

2.你可是在上海找工作啊,一个全国的精英都往里挤的地方;

3.你刚毕业,实务经验可以说几乎为零。据我所知,北京稍微像点样子的律所,招聘实习律师,一般都是需要执业3—4年以上的。纯实习生的要求应该会低一些。上海的要求不会比北京低吧?

所以,如果没有圈内的资源,进小所刷经验刷资历就是律师界新秀的唯一出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