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周围认识的人基本没有一个是考上 985、211 的?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周围认识的人里考上985、211的比较少,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

一、 统计学上的普遍性:

985、211高校的稀缺性: 首先要明白,985和211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是金字塔尖的少数精英。全国总共有约1400多所本科院校,其中985高校39所,211高校112所(部分高校同时是985和211)。这意味着,即使是将985和211高校全部加起来,它们也只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一个非常小的比例(大约10%左右)。
招生比例: 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非常庞大(通常在千万级别),而985、211高校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因此,考上这些学校的整体概率是很低的。即使在那些相对教育发达的省份,考上985、211的比例也通常只是个位数。
你的社交圈子构成: 你的社交圈子是你接触信息和人口的主要来源。这个圈子的大小、构成以及地理位置都会显著影响你对人群整体情况的认知。

二、 你的社交圈子的样本偏差:

地理位置:
一线或教育发达城市/地区: 如果你生活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或者一些教育资源非常集中的省份(如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你周围可能更容易遇到考上985、211的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高校资源集中,优质生源也相对较多,且高考竞争压力更大,名校录取率相对更高。
二三线城市或农村地区: 如果你主要生活在非一线城市、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那么你所处的环境本身就可能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优质中学和升学机会相对较少。在这些地区,考上普通本科甚至专科的比例会更高。
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
父母的教育背景和职业: 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往往会对子女的教育选择和资源获取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你的父母或长辈的教育程度相对不高,或者从事的职业不需要高学历,那么你周围的同龄人中,家境相似的比例可能就比较高,而这部分群体中考上985、211的比例自然会较低。
家庭经济条件: 虽然国家在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但家庭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影响到教育投入,例如课外辅导、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优越的学习环境等。经济条件相对有限的家庭,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学费较低或离家较近的学校。
文化氛围和教育观念: 某些家庭或社群可能更注重技术技能、创业或者其他非学术的成功路径,而不是仅仅追求名校光环。
你所处的人生阶段和社交群体:
大学毕业后的社交圈: 如果你的社交圈子主要是大学毕业后在工作中认识的同事、朋友,那么这些人中考上985、211的比例可能会比你高中同学中考上名校的比例要高一些。因为能在职场上获得较好发展的人,很多确实拥有不错的教育背景。
高中同学: 如果你主要通过高中同学来观察,那么你的高中本身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这个学校的整体升学水平就很关键。一所普通中学,考上985、211的比例自然会非常低。
兴趣爱好或社群: 你参与的兴趣小组、线上社群等,其成员构成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即大家可能在某些背景上(如教育、职业发展等)有相似之处。

三、 高考之外的升学和职业发展路径:

多种升学途径: 高考并非进入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径。还有保送、自主招生、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职扩招、出国留学、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多种方式。你的朋友们可能通过这些其他途径获得了高等教育机会,但这些方式不被你通常语境下的“考上985、211”所包含。
职业发展的多样性: 即使没有考上985、211,许多人在其他类型的高校毕业后,通过努力工作、持续学习、积累经验,依然取得了不错的职业成就和个人价值。你的社交圈子里,那些在工作中有出色表现、或者拥有自己事业的人,可能就并不太在意“名校”标签。
创业和技能型人才: 有些人可能选择不走传统的学术道路,而是投身创业、技术研发、艺术创作等领域。这些领域很多时候更看重能力、创新和实践,而非文凭的“含金量”。你身边可能就有这样的人,他们在特定领域非常成功。

四、 你对“考上”的定义和期待:

“考上”的范围: 你是否将“考上”限定在通过高考“第一志愿”或“统一录取”的方式?
期待的标准: 你心中对“考上”的标准是什么?是所有本科都算,还是特指那些最顶尖的院校?你是否将那些普通本科或者专科毕业的朋友自动排除在了你的观察范围之外?

总结来说,你感觉身边考上985、211的人少,最根本的原因是:

1. 从统计学上看,985、211高校本身就是极少数。
2. 你的社交圈子的构成(地理位置、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人生阶段)可能与考上这些院校的“高密度人群”有所差异。
3. 你可能没有考虑到其他升学途径或职业发展路径,或者你对“成功”的定义更侧重于非学历类的成就。

要理解这个问题,可以尝试做一些调整你的观察视角:

拓宽你的社交圈: 试着多认识一些不同背景、不同地区的人。
关注多样化的成功: 认识到除了名校学历,还有很多其他的成功和价值实现方式。
了解不同区域的高考情况: 如果有机会,了解一下不同省份、不同类型中学的高考录取数据,会让你对整体情况有更宏观的认识。

你遇到的情况很普遍,并不代表你或者你的朋友们不优秀。这只是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层级结构以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需要一个过程,读书就是一个过程。

在现在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背景下,过程就显得更加的重要。

学前教育对小学有影响,小学对中学有影响,中学又对大学有影响。

一步一环,环环相扣。

我们有一个误区,就说一说到考大学,就说高考。

有没有人想过,高考的基础是什么?

高考的基础是高中。

确实可以有不上高中就参加高考的方法,但是高考是绝大多数人高考的唯一途径。

所以,看问题要跳出一个固定的框子。这次我们就跳出高考这个框子。

我们来看中考。

看看这个是什么?

这个是河南的高中录取率。

平均半数都没有。

你别说这个河南,人太多互相挤塌的结果。

那我们再来看广东的。

平均数还是控制在50%以下哦。

再来看看教育质量最好的江苏地区。

稍微好一点,也就一半出一点头。

如果你上过大学,学会最基本的统计学,你就会明白,平均数是会有很严重的偏差和误导的。

比如你所在的城市,有两所学校,一所重点,一所普通。重点初中三百人,普通初中七百人。

结果重点高中三百人有两百八十名考上了高中。普通初中有两百名考上了初中。

那这个地区的中考录取率就是48%。

但是,如果你是普通中学的学生,你会发现,你周围根本没几个人去读大学,因为普通学校里面也有学习氛围好的班级和学习氛围一般的班级。

如果你不幸在普通中学的普通班,四十五人的班级,也许你要前五名才有资格去参加高考。

那可不就是周围四十人都不参加高考嘛。

这还只是一个城市的范围。

如果放大到全省全国,这个偏差就更离谱了。

北京四中的学生,几乎可以百分之一百的考上北京的一本。

看看北京四中的介绍。北京四中开展素质教育20多年,升学率100%,重点大学90%以上,近乎一半考生考入清华、北大。高考中基础题不失分,高考复习知识点命中率100%,题型覆盖率100%,直接命中高考题70%,贴题率90%。高考中分值差异低于100分。

985,211一年就招这么多人,优质地区的人就占了一大半,剩下来的小蛋糕,全国各地的人区分。

所以,你要想周围的很多人都上重点大学,你只有两个方法。

第一,你自己就一直占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不掉队。

第二,你自己用反人类的优异成绩,在普普通通的地区脱颖而出。

对于第一,优质是对比出来的,有大量的普通去对比,才能烘托出优质。

对于第二,大家都做不到,你做到了,才能叫反人类,我们也称之为奇迹。

高考的公平,是公平的让大家都能同一时间上一次考场。

这就是唯一的公平,也是可操作的公平。

大自然本来就不公平的。

同样都是一只鸟,生活在贫瘠的地区,只能长得灰头土脸,毛发暗淡。但是生活在食品充足的热带雨林,很多鸟不仅没有迫切的生存威胁,还可以长出惊艳的羽毛,争奇斗艳,歌舞升平。

是漂亮的羽毛让鸟儿的栖息地变成了热带雨林吗?

不是的,是热带雨林的富足,让鸟儿有资本争奇斗艳。

如果你是钢筋活混凝土丛林中的一只麻雀,你就只能灰不溜秋。而你能认识到所有鸟,都是灰不溜秋的存在。

这才是世界应该有的样子。

网络让很多本不应该见面交流的人,在同一个平台交流,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很多人心里不平衡的根源。

其实,周围绝大多数人不是重点大学的学生,才是正常的。

不然,高考还有何筛选的价值呢。

那些讽刺别人不努力,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学习,所以考不上名牌大学的声音,我们无需过多的在意。

他们只是站在春运的火车上得出来车票好买的结论,

难道生活在城市里的麻雀没有亚马逊雨林中的鹦鹉努力吗?

谁都是竭尽全力的活着。

只是鹦鹉恰巧出生在亚马逊雨林,恰巧是一只鹦鹉而已。

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圣范锦意。(头像一致)

在公众号的对话框中回复【迷茫】,即可阅读《为什么我们总是迷茫没有希望?》。

回复【黏度】,即可阅读《男女之间,怎么样的黏度才让人感到舒服?》

回复【大学人际关系】,即可阅读《和大学室友生活习惯不同,该怎么办?》,《我的大学同学郑小波用十多年的时间,让我懂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在大学被是有排挤了,但是我在外面又没有其他朋友,我该怎么办?》

回复【职场暗坑】,即可阅读《如何了解你的应聘公司,避免职业道路上的暗坑》

这些都是我自己原创的,结合了自己十几年生活阅历写的文章。都是我感悟这个世界的产物。阅读量超过十万+,关注公众号,回复相关关键词,值得你阅读。

如果你也有疑惑,或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

不妨试试我的知乎值乎

私密提问,一对一服务。

值乎全五星好评,超过一千个咨询者的信赖之选。

user avatar

我曾听一位竞赛党吐槽,他高中在西部某省重点中学,后来保送去了北大,他说,他高中竞赛碰到的一部分题,老师都做不出来,靠学生自己去想,花大量时间又摸不到门路,只能白白失分。后来他上了大学,发现来自江浙的同学们都会做,这些题在他们看来根本不是问题。经过同学的讲解,他意识到只要稍稍用些技巧,这些题便迎刃而解了。来自江浙地区的同学们早已被讲解过很多类似的题目了,毕竟竞赛题就是他们那边的老师出的。就是这样不算困难的题,当初把他难倒了。


所以你看,同样是保送,彼此智商水平相差无几,由于地域的教育资源差异,都会存在着诸多差距。哪怕大家考到了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系,同一个班,在上海的同学们英语6的一匹,托福能考到满分,而有人雅思7分怎么考都考不过。这不是在别的学校,这就是清北的现状。


你按常理推,在清北的学生都会受到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极大影响,十几年日积月累造成的差距,是一个资质普通的学生靠努力能填平吗?



在内蒙古的县城高中,高三1300多个学生,高考40个人过一本线,师资力量是什么水平呢?


二十几个高中数学老师内部测试,做全国一卷,按高考时长来做,像学生一样涂写答题卡,最后成绩:最高分134,最低分92,且只有一位老师分数超过了120分。


那么问题来了,你能指望一个数学考92分的老师,教出一个考130的学生吗?

高考最后两道大题老师都做不出来,且身边也没有人能做出来,靠自己看答案去悟,几个人能想出来呢?

所以学校大部分人都去了二本三本专科,不是理所当然的么?




我以前从不信命运,现在我信了。地域、圈层、原生家庭无不在影响着命运的走向。知乎有个鄙视链,看不起高考考不上985,考研才上985的研究生,看不起本科非清北,考研才上清北的研究生,但是当你同时了解了在藤校牛哄哄的本硕博,和那些靠考研上985和清北的学生后,你会发现他们最大的差距不是水平和智商,是原生家庭和地域。我这么说绝对会被各种喷,可我太了解这群人了。当你得知了他们的家庭背景和高中学校的差距后,你真的会由衷的怀疑鄙视链这套鄙视的不是本科学校,是地域和家境。不同地域不同原生家庭的学生,他们的人生难度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有的人在成长中自然而然的就拥有了各种机会和信息渠道,而有的人没有,他们因此花费了大量时间,哪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没有收获与之相匹配的成果。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被这个社会筛选掉了。等到他们通过观察调转方向时,他们已经浪费掉了最宝贵的年华。

而题主和题主的同学们,就是被筛掉的其中一撮人。

user avatar

中考即高考,不进省一级重点高中的话,周围985以上很少是正常的。不上好初中的话,又很难进省重点高中。

拿河南地级市来说吧,小学是一所本地城乡结合部小学,全校到最后两个985。初中是本地最好初中的普通班,全班到最后四个985。到了高中是省重点的实验班,同班考上985的就数不清了。

user avatar

这个很正常,因为你所在的学校生源,师资,教育资源就那个水平,所以你和你的同学们也差不多在那个区间里,倒不是说985多么难如登天。

教育资源和其他所有资源一样,都是有群聚效应和马太效应的。好的师资,很早就被省中,市中挖走了。好的生源,也早就被重点中学弄走了。 留下来的,都是羸兵瘦马。说句难听话,臭棋篓子扎堆下棋,八辈子也下不出一个柯洁来。如果学校管理严格,每年能有几个二本甚至重本出来,那就算是校长领导有方了。

我小学初中都是在小县城度过的,印象中两三年全县才会有一两个清北的。然后必然是把热烈祝贺我校谁谁考上哪里的横幅挂的到处都是。初中时我在班上名列前茅,老师宠爱,自己也洋洋得意。后来高中去省城上重点,几次考试下来,回回都在后面三分之一。那种挫败几乎是天塌地陷般的,现在还经常做那时候的噩梦。好在后面还是勉强跟上了。

李斯有句话我非常推崇: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一个人好不好,不光看自己,关键看在哪个平台上。你一眼望过去,身边全是大专。但是在有的中学里,一个班有90%都是上重本的,一年上清北的数量可能超过我们县里建国以来的总和。

什么叫阶级固化啊?(战术后仰)

user avatar

每次在知乎看到类似题目都想笑,知乎的精英们仿佛不食人间烟火。

坐标江苏,江苏是个好地方啊。那如果出生在江苏经济最差的市下最穷的县里一个小破镇上呢?

还什么985211,又什么接触到的人都是三本和大专。我的那些同学啊,很多根本就没有考上大学呢。


我的小学就是普普通通一乡镇小学,连英语老师都没有。那所小学能考取县上比较好的初中的人就没几个,我那一届好像考取了四五个吧。

剩下的人呢?大概我初二寒假放假的时候,回到镇上,就能看到小学的同学们挺着大肚子上街买菜了。


这个破县城是这么回事,每年考取大学的基本上都集中在一个高中里,这个高中的生源几乎全部集中在县上的两个初中。如果你小升初考试没考进这两个初中,你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就趋近于零了。

谁给我那些小学同学机会呢?


我对知乎精英们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样子厌恶至极,他们看不到穷的地方教育水平差成什么样子,也从来没有看到我的那些同学们多么认真刻苦地学习,轻飘飘一句“只要努力一下,考个985211不难吧”。


我小学英语是靠自己听磁带学的,但是能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到了初中英语再从零开始,我为了赶上那些在县城长大的孩子就已经挺拼命了。

但是这个县城能考取大学,甚至于985211的又有多少呢?


你们可能想象不到这个垃圾地方的学校能干出来什么事。

为了提高升学率,让数字好看一些,在高一分班的时候,会让班主任劝学生们去学美术,去一个,班主任有一部分提成。

当时我们班上有个成绩很好的同学被班主任说动了,班主任偷偷打电话给他,让他别去。

但我的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们,还有两年的高中生活就这么被骗去美术班了。

他们有美术天分吗?家庭条件支撑得起他们学美术吗?这些也没有人管。

甚至我认识个人学了半年素描,开始学彩画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是色弱,降级重新念。


985211啊,我们县城一年不知道能不能出30个人呢。我估计是没有吧,我那个实验班名列前茅的朋友也就考了个普通一本,我们学校一共就俩实验班呢。

她在各位精英眼里或许也是不够努力,站在高处随便扔一句话就能把她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不痛不痒地否定了。反正你们也不认识她,没看到她多么努力多么拼命,在键盘上打几个字,多轻松啊。

user avatar

这是我之前在另一个问题下的回答:

(针对某些人秀自己高中如何闲逸,之后考上名校的)

对于名校生而言,考个普通的985,211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掉价 。但对于一般的学生和一般的学校而言,考个这样的学校已经并不容易。看到很多的答主对985,211表示不屑,那是因为你们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你们享受着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接触着最优秀的人,有着最好的教育环境,上着最好的补习班,请着最贵的家教,却反过来对那些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拼死赖活才考上个一本的学生不屑,他们仅凭一己之力,怎么能和你那个专业的团队去竞争?对你们来说是易如反掌,对他们来说是难于登天。贫富不均早已经深入到教育领域之中,真正的教育公平也只能在形式层面继续存在,高考早已不再是平等地改变每个人命运的机会了。对于那些贵族子弟,享受着优秀资源的人,你们是现行教育体制的最大受益者,你们不应该就这么明目张胆地告诉大众在你们那种环境下清北复交是多么容易,这势必会激某些人的愤慨,在低层民众仍幻想着通过教育完完全全地改变命运的时候,却不知教育资源已被垄断,你们应该这样,告诉他们你自己是多么努力,多么刻苦,才最终在同学中脱颖而出走向人生巅峰。把教育这块阶级平等最后的遮羞布给揭开,把低层大众最后的幻想给打碎,难不成你们要逼着他们造反?

总而言之,现阶段的高考不再那么公平了,它不再给人同等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当有些孩子连义务教育都因为教育资源问题无法完成时,有的孩子却上着最好的学校,请着最贵的家教。教育公平只能在形式上勉强维系,甚至民族生,地区卷,分别招生划线让高考在形式上都无法做到平等,在实质上,恕我直言,考生所处环境早已是天壤之别。

考不上,不全是你的错,因为有人享受的资源比你好上几百倍,

考得上,也不全是因为你的才华,有的同龄人,根本没有你那样的起跑线。

以上,不是在鼓吹学习无用,高考无用,只是在说不要吧高考当成唯一路径,它远非你想象的那样公平。

user avatar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在知乎上好多人都说:

没上985,没上重点高中就是没有好好努力。

首先我承认努力占了一定的因素,

但是你们忽略了环境的影响吧。

我小学是划片入学,小学是真的差,就连语文老师普通话都还不标准,其他老师有的甚至直接对学生破口大骂。全校仅有一个篮球场作为操场,然后旁边摆了几个乒乓球台,这就是全部的体育设施了。

我想告诉你的是,我现在还能联系到的十几个人小学同学中间,只有6个上了大学,而且仅仅有一人上了一本,那个一本的人也是我们小学前三的人了。

之后上了一个还行的初中,又上了一个在市区里还行的高中。我们高中还算市级示范高中,一年不一定能出一个985,就连211也是屈指可数。我们这一届总共出了60多个一本,就已经是历年以来最多的了。也就是相当于才将近10%的一本率,都已经让学校烧高香了。

在知乎,不少人玩玩就上985,211了,但你们不曾想是你们的父母给了你们优异的条件。你们的父母可能有着高学历,可能也上过高中,乃至大学,对教育有着相当的认识,让你们从小就上了最好的小学,有着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顺着这条道路轻轻松松考上了重点高中,上了重点大学。而底层的人们,没钱上补习班,家里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甚至不让孩子读更高的学历。而你们就说题主不努力,开始说自己周围的人多优秀,这和“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又有何区别呢?

看那些评论真的越看越气,不曾想普通人家考985,211到底有多难,仅以自己为中心,来讨论这些东西。

希望你们能去看看,那些教育资源贫困的地区的那些孩子们,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然后再来评说这些。

user avatar

我这里有一个表格,

里面是适龄学生升学的比例,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来源,网上搜的~~~~)

985+211一共就是3%不到的人,

如果题主自己成绩不好,

又是教育欠发达地区,

没有上到重点中学的话,

基本上生活的圈子里不会有人上得成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