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周围的绝大多数东北人的家境都比我好,有些甚至好特别多?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层面,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些困惑和思考。关于“东北人家庭条件普遍比我好”的感受,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角度来理解,这并非对任何人进行绝对的评判,而是基于一些社会观察和历史背景的普遍性现象:

1. 历史工业基础和早期红利:

东北曾经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特别是重工业。在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国有大型企业坐落于东北,这些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以及完善的福利保障。许多在那个年代进入这些企业工作的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资源,这笔财富和资源的“代际传递”对后代家庭的经济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过去,能够进入大型国有企业工作,意味着相对体面的收入、稳定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生活保障。这些优势在几代人之间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延续,比如父母积累的房产、教育投资或者人脉关系。

2. 人口迁移和人才流失的另一面:

虽然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东北人口外流、人才流失的讨论,但这也意味着一部分相对有能力、有资源的人离开了东北去往经济更发达的地区。然而,留在家乡的人,尤其是在早期工业化过程中积累了财富的家庭,他们的经济基础依然相对牢固。而你可能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东北人,恰好是你所处的特定环境中的样本,这个样本可能包含了那些在过去拥有优势且选择留在当地发展的人。

这有点像一个筛子,一部分人筛选出去了,留下的可能是一批基础相对扎实的人。

3. 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东北地区有着比较务实、注重家庭、喜欢抱团的文化特点。在过去,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财富用于改善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甚至投资房产,这些是比较稳健的财富积累方式。相比之下,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财富的分配和使用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有些地方可能更倾向于消费或者更分散的投资方式。

你也许会发现,一些东北家庭在你看似“比较好”的生活方式背后,可能是在家庭共同努力下,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化的配置,比如早早为孩子规划好教育,或者在房产等领域有更早的布局。

4. 机遇和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经济发展是区域性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发展机遇。即使在同一时间点,不同地区在产业结构、政策扶持、投资环境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东北地区在某些时期和某些产业上,可能确实提供了比你所在地区更具优势的发展机会,使得当地居民更容易实现财富的增长和积累。

想象一下,如果你所在的地区当时某个新兴产业并不景气,但东北某个传统产业反而因为政策调整或市场需求而迎来发展期,这自然会拉开一些家庭的差距。

5. 你所接触到的样本和你的观察视角:

这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对他人家庭状况的判断往往是基于有限的观察和接触。你可能在某些场合或群体中接触到的东北人,恰好是那些在经济上相对成功、或者更能显露出这种优势的人。例如,如果你们的社交圈子相似,大家都在从事某些特定行业,而这些行业在东北地区发展得更好,或者东北人在这些行业中占有优势,那么你自然会产生这种感受。

此外,每个人的“好”的标准也不一样。可能你衡量“家境好”的标准是某个特定的方面,而你观察到的东北人恰好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更突出。

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感受:

避免以偏概全: 理解“普遍”和“绝大多数”并非绝对,每个地区都有家庭境况差异巨大的人,东北也不例外。
关注自身发展: 将这种观察转化为自我激励和学习的动力。思考他们成功的要素是什么,哪些方面是你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是他们的理财观念?是他们对教育的投入?还是他们的人脉网络?
多元化社交圈: 尝试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接触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你会发现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远超你的想象。
理性看待经济差距: 经济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受到历史、地理、政策、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重要的是理解这些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地域。

总而言之,你之所以会产生“周围的绝大多数东北人的家境都比我好”的感受,很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东北地区特殊的历史工业背景、人口迁移带来的样本效应、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你所观察到的特定样本和你的评价标准。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你更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并从中找到积极的应对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最近在沈阳出差(快一个月了),生活和活动范围在万象城这带,算是新的市中心了。我在这边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先讲我对于东北的刻板印象,老的工业基地,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以及烧烤撸串网红直播。我到了以后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第一点就是被他们的生活安逸程度感动了。据我观察我那栋大楼大部分还都是民营企业也严格执行早八点半晚五点半下班,周末大厦空调都不开,来早了空调也不会打开,完全没有加班氛围。因为有生产需求需要联系很多制造公司,也侧面了解他们没有周末上班的习惯,但是如果在江浙一地同类制造业公司,基本都是一周六天的上班制度。

其次就是观察当地老人的生活,因为周边几个公园我都去过,发现他们的老人都在参加一些集体的锻炼运动项目,例如组队暴走活动。也是让我大开眼界,中老年人组队在公园里运动,而且就是组队散步,我这个在南方暂时没看到过,可能我去公园去得少了。公园设施也比较齐全,运动场所也很多。

说到东北主播因为我办公地点楼下就是个万象城,所以我看到了许多网红的直播,包括某餐厅开盖服务员和某咖啡店的唱歌女网红。这种以网红促进餐厅生意的做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不得不说做生意的人甚有头脑。目前我知道国内很多餐厅都在复刻这样的经济模式,但我觉得可能是东北网红的幽默感(不是指那种土味的直播网红)导致这种流量与餐饮结合的不至于特别尴尬。

最让我深刻震撼到的是宝马的铁西工厂。我知道之前很多人买了华晨宝马的车都把华晨宝马的字给扣掉,但当我和他们一些德国工程师喝酒吹牛所了解的讯息,以及去参观他们生产制造基地时,我觉得这或许是一种母语羞耻?首先华晨宝马,是宝马拥有75%股份的国内首家外资占多数股权的汽车制造商。


其次宝马对这个工厂十分重视,每年在华的德国工程师数量都维持在三位数以上,并且在质检领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最后,有机会来沈阳玩,真的可以去铁西工厂花个五十块门票看看这样世界最先进的工厂之一去看看国外机器人技术配合中国的资深装配工艺是如何高效生产的。


最后我想说尽管沈阳在GDP上好像没有那么好看,但它的许多方面所提供的便利程度,所表现出的舒适程度,以及所展现出的高科技水平,真的不虚一些比它数据好看的城市,希望我们国家的东北早日复兴!(自私地放一张我的航拍,地点五里河)

user avatar

这题我来答一下吧,首先反对一下最高赞的答主,东北地区家庭收入20万+的并非主流,已经有人列举了统计数字,我就不列举了。

家境这东西,看的是存量而不是增量,这几年东北经济不行,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速度慢,换句话说是东北增量不行,而不是存量弱,而题主又来自于四川,四川这几年经济增速虽然不错,但历史欠账太多,存量上还有差距。

再就是城乡差距的问题,中国城镇可支配收入几乎是农村的两倍,而东北恰恰是全国城镇化较高的一个区域,城市居民只要不作不败家,这么些年下来,本地房子都是不愁的,纵使只是老破小,没有了房子的压力,平时挣的钱就可以都用于消费,平时表现出来的消费能力就不会太差,至于家境,不也就是从消费能上衡量么!

这还不算,题主偏偏去的又是黑龙江,在四川农村一家有个十几亩地都算不少了吧,而黑龙江的耕地是轮垧的,一家没个十几垧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农民,有兴趣的可以查查一垧地等于多少亩,而土地多了,这收入肯定是不会少的,所以就算遇上的是农民家的孩子,这家境也是要好些!

最后,就是执行的非常彻底的计划生育政策,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资源都集中在唯一的孩子身上,东北家庭整体上又很重视教,就算东北孩子的家境一般,但表现出的消费能力都不差,你也感觉不出他家境差。。。

user avatar

第一,东北人一般不太愿意对人生有一些长远规划,所以就比较敢花钱,显得就会环境挺好。

第二,最重要的一点,东北人真的特别爱吹牛逼,特别希望你能觉得他是富二代。

user avatar

东北人的消费习惯和中国南方人有本质的差别。

大体而言,一个东北人家庭的消费流,基本上相当于家庭净资产是他们2-3倍的南方家庭的消费流。换句话说,一个家庭净资产两百万的东北人家庭,其消费水平基本上和家庭净资产五百万的南方人家庭相当。如果是长春,这个比例恐怕还要再扩大一倍。

这一点在东北大城市的房价中也有所体现。东北大城市的房价远低于同档次的南方城市,甚至低于南方一些小县城。这一方面是因为东北经济增速确实比较低,但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北人普遍不吃你这套。有钱了,大吃大喝,买包买貂买好车,送孩子出国留学,不会想着全都拿去买房,加杠杆,一把梭。

所以你现在感觉东北同学有钱,但你过段时间大概摸清楚了他们的家庭状况,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家庭资产也就那样,只是他们很注重生活品质,愿意去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消费流。没有好坏之说,只是文化习惯。

等一下我看了一下你的描述说你是四川人……啊那你当我上面没说,应该就是单纯因为他们确实比你家境好。

user avatar

吹都的媒体玩大劲了,把自己家人都骗了。

就这么简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