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书读得越多,越看不起周围的人?

回答
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几个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变化。这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很多人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都会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知识是会塑造人的认知和价值观的。 当你开始大量阅读,接触的领域越来越广,你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视野的拓宽和格局的拉升: 读书就像是给你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你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你可能会了解到历史的长河里,人类文明是如何跌跌撞撞前进的;你会接触到科学的奇妙,了解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奥秘;你会阅读哲学,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当你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展,你的思考维度会变得更复杂、更深刻。相比之下,你可能会觉得周围很多人的观点和行为,显得有些浅显、狭隘,甚至流于表面。他们可能还在纠结于一些你认为已经解决或者不值一提的小事,这在你眼中就显得不够“见识”。

批判性思维的觉醒: 阅读,特别是那些需要独立思考和分析的书籍(比如哲学、社会学、历史评论),会极大地锻炼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你会开始质疑习以为常的观念,分析事物的根源和逻辑。当你习惯了这种审视的态度,你会更容易发现别人言论中的漏洞、行为中的不合理之处。这种“挑剔”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思维习惯的养成。一旦你觉得别人的观点缺乏逻辑支撑,或者他们的行为背离了你通过阅读所建立起来的某种“更优”的模式,就很容易产生一种“你怎么能这么想/做”的优越感。

对“真相”和“正确”的追求: 很多书籍,尤其是学术性的、科普性的,都在努力追求一种更客观、更严谨的“真相”或“正确”。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些,会潜移默化地让你对信息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有更高的要求。当你听到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或者看到一些逻辑混乱的观点时,你可能会本能地感到不适,甚至有点厌烦。而周围的人,可能更容易接受那些简单粗暴的解释,或者被情绪所左右,这在你看来就是一种“愚昧”。

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塑: 书籍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你可能读到了一些关于公平、正义、人性光辉的书,或者一些关于自我成长、价值实现的励志作品。这些内容会不断地在你心中进行“价值排序”,让你形成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当周围人的行为和选择,与你内心深处认为“应该如此”的价值观产生冲突时,你自然会产生疏离感,甚至看不起。你可能觉得他们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了更长远、更有意义的东西,或者他们被一些你认为“虚伪”的东西所蒙蔽。

信息差带来的隔阂: 简单来说,你读的书越多,你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就越多,你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就越深入。而周围的人可能没有同样的阅读和学习经历,他们的信息来源和理解深度自然就不同。这就形成了一种信息差。这种信息差,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造成隔阂,并产生“你懂的,他们不懂”的优越感。就像一个掌握了高级算法的人,在跟只知道加减乘除的人交流时,总会觉得对方的思维方式不够“高级”。

然而,这种感觉也可能隐藏着一些你需要警惕的陷阱:

“读书人”的傲慢(Intellectual Arrogance): 这是最需要警惕的一点。知识本身是中立的,但如何运用知识,如何看待拥有知识的自己,却很容易滋生傲慢。你可能会不自觉地将“阅读”这件事,变成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认为不读书的人就低人一等。这种态度是危险的,因为它会让你失去同理心,也阻碍了你从更多元化的角度去理解他人。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也同时是极具谦逊和包容精神的人,因为他们知道,知识的海洋远比他们所知的要广阔得多,总有人能在你未涉足的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智慧。

脱离实际,成为“书呆子”: 有些书籍描绘的是理想化的世界,或者高度抽象的理论。如果过度沉浸其中,而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就容易变得不接地气。你可能会用书本上的理论去套用在现实人身上,发现格格不入时,就觉得是别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理解的局限。现实生活远比书本要复杂,人的情感、动机也并非完全可以用逻辑解释。

“纸上谈兵”的无力感: 有时,你可能只是在“知道”层面,而没有真正“做到”或者“理解”。你读了很多关于如何与人相处的书,但自己在实践中可能还是会遇到困难。当你看到别人虽然没有你“懂得多”,但在某些方面却做得比你好时,这种认知上的反差会让你更加不舒服。

所以,当你产生这种“看不起周围人”的感觉时,不妨做一些自我反思:

1. 审视你的阅读内容: 你读的书是否过于偏重某些理论,而忽略了人文关怀和实践经验?
2. 检查你的心态: 是在真正学习和求知,还是在为自己的优越感寻找依据?
3. 尝试换位思考: 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想、那样做。他们可能有着你不知道的经历、压力或者价值观。
4. 保持开放和学习: 记住,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可能有着你意想不到的智慧和故事。你的目标应该是通过阅读提升自己,而不是用知识去隔绝或贬低他人。

总而言之,这种感觉的产生,是知识积累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它源于认知和格局的改变。但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处理这种感觉。是让它成为你进步的动力,去理解更深层次的道理,还是让它变成滋生傲慢的温床,将自己与世界隔离开来。聪明的做法是,利用阅读的力量去认识世界的广阔和人性的复杂,同时保持谦逊和同理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心气高不一定是坏事,你看因为“有追求”你去读了书,觉得有逼格。

对自己不满的人都需要注意不要把对自己的不满用在同学朋友身上,拿你的那点追求想去看别人的笑话。


【嗯 三点】

大一、大二本来就是大量读书的时候,你却因为读书感觉跟同学“格格不入”,谈不到一起,自己进入看书入戏较深的状态,且不管大兄弟你看的是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好书从此突然奇经八脉“雅”了起来,其实我的建议是:

1.找同兴趣的小组去聊你感兴趣的,因为读了书看不起同学,你把问题回路理解错了。比如说以我所知,很多学校会下围棋的,或者对一个具体方向有真正热情的,常常是数的过来的一小批人。

看了XX书就去XX小组去聊,不要搬弄一个鄙视链在原来的小组。殊不知,很多人钻研的越深就越不轻易讲自己的爱好,谁鄙视谁真不一定。

每一个好的爱好,都是一片大海

其他事情不说,16-17年我和三位世界冠军在知乎合作过一些讲座,他们给我的启发是发现自己的才能早,开发充分。

各种爱好没什么圈外知名度的一样有非常棒的组织,玩的比如说游戏,吃的比如说吃货组。加入以后突然发现团体里面老司机多的飞起,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好的组织就像一班地铁,坐上了自己不用怎么动,也会逛吃逛吃前进。


2. 本来同一个学校做同学,说的好听一点是缘分,邪恶一点来讲,就是考试、或者说学习水平差不多的一批人随机安排在了一起。 他们本来就没必要跟你爱好相近的。

这一条对亲戚关系也适用。你说的“姿态”也好,什么浪费时间也好,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还没工作还没真正忙碌起来,只是看过书就要摆架子谈时间了,以后有了一丁点实权是不是要飞到天上才行。


3.雅和俗没有高下之分,请不要找理由故意看不起周围的人。真正产生高下之分的是自己可以支配的资源、掌握的权力、能力等等。

人品永远第一。

据我所知,知识想转化成技能,靠的不是感动自己,而是大量实践大量吃亏大量收获总结再前进。

先有很多人认可,那自然是高的,自己认可自己雅,那是本末倒置,要狗啃泥。


【两点 错觉】

1.互联网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就是跟谁都可以留言,仿佛人与人距离拉近了,其实兴趣爱好家庭出身屏幕背后有太多的差异。

理解的达成,一定从共同兴趣出发。很多时候甚至因爱在一起,兴趣不同也会疏远的。两个人交流如同走进小嘿屋,嗯,她说她有把榔头在角落,你不点个灯,真发现不了。

我不是说她要啪啪啪敲你头,是讲兴趣增进了解的一盏灯。会帮你看到一个人开阔的一面,也看到很多生活细节。


2.读书也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就是看两遍几十页以后突然感觉自己懂得更多了,仿佛变强了。其实能力大小常常不是书里来,而是实战。

为什么这个又要说一次,因为我想唠叨这么一件事,比如从2013年底起,当时不那么忙,就义务给很多棋友讲讲棋。我发现给入门的棋友真的是没什么好书和好的视频的。有一句话说得好,事实永远是最细腻的,大量的知识只存在于大家的头脑里而书里不多。越是实战性强的、变化快的知识就越难通过公开渠道更新系统认知。

所以还是要找到属于你的那一个圈子来吸收你需要的信息。


【最后 说一点玄的】

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多吃点好的,玩点自己感兴趣的,不要忙着鄙视这些那些。好好生活。

user avatar

这是一种补偿心理。

不是书读多了看不起人,而是书读多了却不知道如何把读到的东西、收获的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就会用“看不起人”来掩盖自己里面的心虚和动摇。

这在小孩子身上特别常见。

他们有时会把“破烂”当宝贝,如果不被大人理解和重视,他们会表现出来傲慢、鄙视、不耐烦的态度。

但这不是他们真的在鄙视,他们只是以“鄙视”来证明自己没看错这些宝贝。他们不愿意否定自己,就只好来鄙视你。

接触到自己看为珍贵的知识却又不被他人理解也会产生这种心理。

主要是因为缺乏实在的生活经历,知识虽然带来心理的满足,但同时也带来不知如何自处的迷惘。

他们尚未有机会实践这些知识,不知道如何将之转化为价值,说不清楚和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如何去relate看似mundane的日常。如何在庸俗的、烟火气的、平凡的日子中,在不尽如人意的环境里,在现实无比的同龄人面前呈现这知识的美好。

他们看起来傲慢和清高。其实只是心虚。

所以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去经历、去验证、去产出价值

你现在能欣赏这些知识的美好固然难得,但你无法真正理解它们的价值、呈现它们的意义,无法在实在的生活和关系中实践它们,这就是你的困境。

而你用来补偿这种挫败感的方法,是让自己去鄙视别人、愤世嫉俗、不屑与之为伍。

这实在不是一个有益的办法。

读书这种事情,要想不越读越好高骛远,越读越看不起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将知识转化为价值

当那些知识从认知变为实践,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转化为有意义的产出的时候,你就不需要这样的补偿心理了。

所有的傲慢都是对软弱的掩盖。

你鄙视,是因为你知道这些东西的好,却又不知如何运用,如何体现它的好。你不想否定自己,所以借着鄙视全世界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这是小孩子的方法。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要做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财富。这样你不仅不会鄙视别人,还会变得柔和谦卑。因为你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对这些东西有把握。有把握就不再需要通过鄙视来证明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回答里说到那些特别有建树的人反而平易近人。

不是因为他们书读得比你多,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量、价值和产出。这才是他们学识广博又不自命清高的秘诀。


user avatar

这说明你该换个圈子了

user avatar

看不起没必要,引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话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我个人觉得,人无论是财富,学识,还是地位,都有一个非常相似的过程。初期脱颖而出时,都会有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或许就包括看不起;但真的走远了,发现大家早已不是一个层面,比较的前提都没时,就会理解,理解大家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比较没有意义。而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举个例子,我比较喜好收藏,我总觉得,古代的东西是有灵气的,我买了一些明清的笔筒,砚台,臂搁放在书桌上,每到晚上,我就觉得这么物件当年的主人都在陪我读书。我有时试着和它们说话,虽然回话是一次没有,但我感觉,他们能听到。因为刚开始收藏,所以我每买一件东西,都会跟身边要好的朋友说,我也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筹,你们还会所嫩模呢,我已经神交古人了。但实际仔细想想,这种不同,还是环境的不同。其次,真正的收藏大家,人家不会把这些总挂嘴边,我们总说,总觉得优越,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家里东西太少,看什么都新鲜!等多了,收藏多了,看书多了,就不会有这种搞笑的优越感了。

user avatar

樓主你好,恕我中文程度不高,但是很希望能分享一些個人見解能令你釋然。

本人於英國劍橋大學擁有一個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澳州悉尼大學一個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英國皇家特殊寄宿學院擁有一個學士學位,不知道這算不算讀書多,身邊總是很多人比我拿的學位更多和學歷更高。

但是,自問從小就對知識有很大的渴求,原因是年紀很小很小的時候,就明白學問才是畢生的財富,所謂學問決定智慧、智慧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一直認為學問是非常重要。

本人今年33歲,踏入社會只有11年的光景,在學習的道路上經歷好幾個心路歷程,如答樓主所說的孤寂,其實是經歷過,但是要說明一點,這是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一個成長的必經過程。

年輕時,當年身邊其他朋友圈的人依然很沉醉於青春時,本人只能挑燈夜讀,務求能吸收智慧,日子久了,發現自己的思想成長因吸收了比她們更多的書本知識而比她們變得成熟,友情之間產生距離。

例如,如常的飯聚時,她們依舊聊八卦、是非、娛樂等等的話題,我當時是搭不上嘴,因為時間都用在書本上,但是我不覺得這是優勢,反而嘆息自己因為要吸收書本學術,而忽略現實生活該要知道的眾生事,莫名的孤獨感,就是這樣累積而來,而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並非因為學問增長,而是自己的腦容量不成熟,只能容得下學術資料,而卻沒有地方容納一些當時認為不須要存在的資訊,這是必然的,因為當時我很年輕。

後來,一直進修,一直工作,至今,對於學術或學習體驗這個層面的慾望,依然沒有停止過,但是彷彿終於明白中國人說的『大智若愚』。

據我自己了解,這種思想的層次,就是當一個人已經很飽學,所以他們能接受所有層次的人事物,亦不需要過濾任何事,因為他們的大腦思想領域已經無窮盡,不須要刻意把腦容量留給尊貴的知識,更多的時候,學問達到如此程度的學者,他們縱然在某個程度會孤獨,但是絕不寂寞。

當一個人的學問境界極致時,反而更有興趣接觸世間不同層次的人,而且能輕易融入各個斷層,因為他們的智慧層面已經可以覆蓋所有。大智慧者,就是什麼都能知道,什麼都能接受。例如愛因斯坦的手記真跡上會記載平日的日常事,其中他曾經寫過,他某日的黃昏,親自去農地買蔬菜,和農夫聊了很多閒事。(英國劍橋大學內院文物博物館有愛因斯坦的親筆手記),這件事說明了大智慧者,自然能融入世間所有人的思想領域。當然,要達到這種修為,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是要靠各種磨練和時日累積的。

樓主目前的感受,絕非人格高低的問題,只是一個人由零開始追求智慧的過程必經歷的心路歷程。

希望樓主能繼續向前行,不要懷疑自己。如果樓主害怕自己的發展會令人格偏差,嘗試練習接受一些無聊的事,養成這個習慣,自然會體會到當中的樂趣。

有些人會盲目誤解樓主表達的是一種『因自己學歷出眾而看不起人的心情』,其實亦非如此,如果樓主是這樣的思維,看不起人的話,自然不會為此而感到不快樂。所以我蠻肯定,樓主是剛剛步入學術成長的階段,只是開始與身邊的舊人有異,但是當樓主的學術修為去到足夠入世出俗(不知道有沒有說錯)的時候,再孤獨都不會寂寞。

其實,人,本來就是個體,再熟再親密的人相處,自己內心的感受依然是自己的,例如,想要打噴次,別人總不能代勞。

想通了這一點,再孤獨都會與別人共處得很快樂,樓主加油,祝福。

user avatar

1,读书不够博

2,读书不够深

3,没读进去

4,没读出来

5,眼高手低

user avatar

器小易盈。

user avatar

你书读多了,往下看,全是人头。

你书读多了,你应该看远方,更多的风景。

你书读多了,往下看,全是人头;那你应该推理,向上应该有更睿智的人;更高处有更好的风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国内国外,高层底层都呆过的人,都值得学习。

user avatar

读书多是肯定值得表扬的,

但是你说读书越多,越看不起周围人!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毛病,比如说:

你的周围都有谁呀?

你的周围是你的同事,你的同事就代表你的能力,你读书越多,越看不起自己的能力?

你的周围是你的同学,你的同学就代表你的学术水平,你读书越多,越看不起自己的学术水平?

你的周围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就代表你的出身,你读书越多,越看不起自己的出身?

你的周围是你的对象,你的对象就代表你的眼光,你读书越多,越看不起自己的眼光?

......

除非你正在上一年级,你在读五年级教材书,那这个问题就可以成立了。

如果不是的话,那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

为什么我挣钱挣的越多,越看不起周围人?

为什么我工作做的越好,越看不起周围人?

为什么我房子越来越多,越看不起周围人?

.....

做一个大胆的猜测:我想这些你通通都没有,你能做的只有读书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并不是你读书太多,而是你读书太少!

所以你才看不起自己的眼光、出身、学术水平、能力......

user avatar



儿子每天洗碗俺给他两刀。一个星期他就攒了10刀。

上星期去溜冰, 俺和女儿在体育馆外边等了10多分钟还没见他出来。于是俺和女儿到处去找他。终于在餐厅看到他在买汉堡包。 俺只是旁观, 因事先说好了回家再去吃汉堡王或者麦当劳。

上一次,他用自己当 “童工”换来的血汗钱买饮料, 俺劝过他说:“超市的一摸一样,1.25刀就有两升的 Root Beer (一种汽水)。 ”

他说:“我用我自己挣的钱, 你管不着。 请别管我。”

于是这一次俺选择旁观。

他老老实实地排队, 怯生生地和收银台订餐, 一枚一枚地数硬币做加减法。又等了好长一会才拿到他的汉堡。中途俺不耐烦了, 到停车场偷偷吸了一口烟。回来的时候, 他坐在餐桌旁捧着牛肉汉堡大快朵颐。

女儿在旁边眼泪扑簌扑簌地掉, 哭诉道:“哥哥 is not sharing, he is so mean. ” (他不分给我吃, 小气包。)

俺问她, “Did you use the magic word?”(你用了礼貌用语了嘛?)

她说: “I didn't. ”(忘了。)

于是俺鼓励她说:“Try again. ”(再试。)

女儿含着泪问:“哥哥, could you please share your burger?”(你分点给我吃好吗?)

没想到儿子毅然决然地说:“Nope! I am not sharing because I've been washing dishes for the whole week to buy this burger. ” (不! 我洗了一整个星期碗才挣到一个汉堡的钱, 就想一个人吃。)

这下俺也没辙了, 但也不想吃体育馆的汉堡。只能使出杀手锏说:“你这么自私, 等会妹妹去麦当劳吃欢乐套餐你就没份了。”没想到他吃得更快了更大口了。






俺只好把女儿抱离现场, 从背包里拿出能量棒、棉花糖、 果味软糖和米花糖希望她破涕为笑。

吃了这些果腹以后她不闹了。回家放好了冰鞋和头盔等杂物。 俺带上女儿直奔麦当劳。帮孩子点好餐端上餐桌以后, 俺烟瘾又犯了。出到麦当劳门口的停车场, 俺的火机死活打不着火。

这时一个流浪汉摇摇晃晃地走过俺傍边。

俺只好抓住救命稻草般问道:“ Hi Bro, may I borrow your light, please.”

流浪汉有点不耐烦又同情地说:“Man, but I need to use the washroom right now.” 迟疑片刻, 他摸出了他的打火机塞到俺手里, 头也不回地冲进了麦当劳上大号去了。

俺这才留意到是个精致的防风打火机。不知咋地, 头脑里冒出明代诗人曹学佺的对子:“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抽完了烟, 俺赶紧进洗手间去还火机。“Hi Bro, thank you for your light.”(兄弟多谢您的火。)

两个坑位其中之一的门开了个小缝, 俺赶紧把火机递进去多谢不迭。

受到洗手间气氛的影响, 俺起了尿意, 到对角的便槽放松起来。

流浪汉兄弟嗯嗯了两声以后, 冷不丁问了句:

“Man, you have the time?" (几点了哥?)

因为小房间的声学, 两个角落相互听得特别清楚。

俺闸住尿柱, 说:“ Approximately 8, not sure, Sorry!”

本来俺觉得事情已经差不多了, 流浪汉兄弟回了声,“Thanks.”

这个关键时刻俺记起知乎上有个提问:

你见过的生性凉薄的人是怎样的?”

俺不禁一个激灵, 尿偏了少许。

拾缀好裤子的拉链,洗了手以后, 俺跑到收银台问了确切时间, 回到厕所通报:

“It is 8:36, Bro.”


俺觉得, 整个事情中是知乎的这条提问拯救了俺的灵魂。




不过俺还在寻思下次怎么说服俺家的童工不要吃独食。


为什么我书读得越多,越看不起周围的人?


这应该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

只要不轻易膨胀到代表亚洲就好了。


《礼记中庸》第二十章十九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大伙都知道。不到一百万知友,才升10级。阅读总量只有9000万,没跨出一小步,未及一个亿小目标。长期关注的知友知道, 俺不是专业的,也不是大佬。

俺是最业余的......笑话、神棍和论坛孤儿 ⚕

user avatar

你读书多却越来越看不起别人…

读书多能代表什么呢?代表你有文化,还是代表你比别人聪明?还是代表你比别人高贵?

你读书读了再多,没有内涵没有修养,读了也白读。

难道读书的益处不是让一个人更有内涵么?

我是世界排名前20的大学毕业的, 但完全没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因为那又能代表什么呢? ???? 读书多又怎么样?你有一个博士的称号,专家的称号,又怎么样呢? 只能说明你自己专业领域比较精专而已。

就像那些名人,明星,大家都追捧,甚至封神,跪舔,我觉得挺可笑啊,我并不觉得他比我高人一等,也许我会仰慕,我会尊敬,但还是把他当和我一样的平常人看待

因为一个人的高贵永远是内在的,品德才是最重要的。

我会鄙视一个做出卑鄙勾当的文化人,我会敬佩一位品德高尚的打工人 。读书多也只是外壳光鲜而已,谁知道那个人里面是不是已经腐烂,长蛆了? 从躯壳里面散发出阵阵恶臭,外表再怎么装饰闻到了也只会让人反胃。

而“读书多”也只能装点你的躯壳而已,却换不来你内在的教养和品德。

你读书越多却越看不起人,最终你只是在贬低自己罢了,因为这正好揭露了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就好像喜欢在别人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 他以为说了那个人的坏话可以伤害和贬低那个人,抬高自己,殊不知别人只会想原来这个人是喜欢在背后说坏话的,而敬而远之。

你看不起别人就是看不起自己,因为一山总比一山高,总有人比你优秀,比你读的书更多,比你更有学识和文化,那你就会觉得低人一等,觉得自卑。你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就是建立在外在给你的荣誉和认同之上

user avatar

说明你书读的跑偏了,你的胸怀没有随着你所谓阅读量的扩张而产生应有的增长,倒推回来说明你阅读的内容和所谓的"多"都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事,用村口小卖铺大爷教育我的话来说,叫做:"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读书不是为了看不起别人,而是为了更加看的懂别人!

文雅点说,叫"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俗气点说,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白居易一岁识之无,人生历经沧桑,学识丰富度有几人能比?可人家每次成诗一首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没有文化的老太太,将诗读给她听,并不停的修改,直到老太太最终能够理解才肯罢手,留下了一个"老妪能解"的典故,所以白诗才能朗朗上口,千古传唱。

我从小阅读量也算丰富,也曾觉得周围人三观不合境界太低俗不可耐……直到初中,我读了一本被现在知乎网友称之为"屠龙术"的书,他的遣词造句之低端,行文结构之简单,令人难以想象,全书充斥着诸如"你一刀子杀来,我一刀子杀去,这叫交锋……尾巴翘得太高……"这种没有任何新意的,艺术色彩聊胜于无的比喻。

我也一度陷入彷徨,这本书的作者,明明是一个在文盲率99%的时代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物,他喜爱阅读,能写出"粪土当年万户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种句子,也曾以一首"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让整个中国的文人墨客黯然失色,望洋兴叹,为什么就偏偏流传下这么一本下里巴人之作?

后来,我看到了一个电商平台的巨头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不爱钱;一个房地产老板告诉年轻人要整一个亿的小目标;一个知名学府的教授说农民全都是愚蠢的……

我突然明白了,有些人,骨子里就比其他人"更平等",读书只是让他们的这种特质有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发泄口罢了。

真正有学问,有情怀,有与阅读量匹配的胸怀的人,懂得什么叫做微言大义,深入浅出……那篇"屠龙术"本就是他写给人民群众看的,他用自己的知识学识,帮助他热爱的对象抹平了"草木青"和"乾坤大"之间晦涩难懂的障碍,让原来深藏不漏的社会本质变得"老妪能解",这才是他和他的著作为什么如此伟大的原因。

所以,你读书多了看不起别人,并不是书的缘故,是因为你本来就看不起别人,然后终于在读书后可以理直气壮有理由的把这个性格表达出来罢了。

但可惜,世上能"已是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圣人固然不多,可真正能把一个亿当小目标的也没几个,你以为你读的书是经天纬地之才,可实际上,兴许只是"茴"字的另外三种写法罢了。

user avatar

你读的书越多,越瞧不起周围的人。

我很理解你。

因为你读的书还不够多;

因为你读的书还没有好好实践;

因为你读的书还没有让你有新的更好的优秀的朋友;

如果你读的书够多,你就知道我们没有资格瞧不起任何人,我们首先应该反省的的是过去的不够有知识的自己。

如果你读的书好好实践,你就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读书而无致用,与文盲无异。

如果你读的书让你有所收获,你就会有更多让你仰视激发你奋进让你知道自己并不够优秀的周围的人。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要明白读书,首先要明白自己。

user avatar

如果给人分个境界,第一步当然是见识上有所超越,第二步,则是在现实功利上有所超越,而最终的境界则是,周围人都在你掌控中,能够为你所用,这才是真的高明。

现在问主仅仅是在一些见识上有所超越,就起了轻慢之心。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user avatar

不同的人读书会产生三种不同的优越性,这三种优越性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第一种,就是受父母教育的影响,认为读书多等于有出息,爱读书就等于爱学习,爱学习比那些只知道玩儿的同学要好。这种优越感,基本只能从义务教育阶段持续到大学阶段。随着进入社会以后,当这些人更清楚认识到社会评价标准以后,他就往往不会以读书多而感到优越,而是以有没有钱,有没有权,有没有圈子这种新的世俗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


第二种,社交恐惧下的优越感,这是一种反向建构的优越感。很多人不愿意交际,而沉浸到书本里。然后他试图将自己的“社交恐惧”合理化,于是在内心反复论证读书优越于社交,从而说服自己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但是这种优越感,由于其根源是为了逃避社交。所以这种优越感,往往缺乏根基,而内在还是恐慌和不自信,所以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优越感,而只是平抚恐慌的借口


第三种,自恋的优越感。首先,他构建了一个内面意识之我。通过和外在作为社会实体的我,连同外在现象世界进行了一个切割——这个内面的自我意识,于是作为一个纯粹否定性的主体而存在的。这个自我就是一个对外界权威持彻底怀疑态度的自我。他的优越感往往是隐而不发的。即这种人往往像是《人间失格》中的主人公叶藏一样,小心翼翼地将“自我”藏在一个世俗的角色面具之下,甚至抱着角色扮演地游戏人生的态度,来面对外界。但这种态度并非是因为他们对社会价值有任何肯定性的认同,而更像是是一种对世俗价值的反讽的态度,说白了,其实也是一种犬儒的姿态。



实际上很多知识分子,就是这样的。他一方面在积极地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尽管行动上看似非常地认真忙碌,态度上非常地谦卑中庸,但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却和他的社会行为又保持一种冷静的距离。他的优越感,建立在于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遗世独立的所谓清醒感当中。这种优越感因为建立在主我与客我的绝对无联系的分裂上,这导致他的优越感也并不稳固。它总是沉浸在一种叶藏式的负罪感当中。他认为自己通过面具欺骗了他人。同时又担心自己内心的那个自私自大的我被暴露在众人面前。而他追求这种遗世独立的优越感,本身又是极其世俗和自恋的,在心理上导致了这种追求又必然走向矛盾和焦灼。这其实是一种明知自己是cosplay,但仍然要坚持cosplay,并假装别人不知道自己在cosplay的罪恶感。


我认为读书越多,不应该停留在前面三个层次上,因为第一个层次,关心的是社会评价。他爱读书,仅仅是为了取悦某些通行的社会价值标准。第二个层次,则是因为逃避社交,他读书仅仅是为了避免接触其他人提供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第三个层次,在于一种虚假的体验,那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它实际上是一种内心戏太多的自我欺骗。其主要问题在于内外面的完全割裂和对立。


而应该在第四个层次去进行读书。读书不需要跟别人比较。读书的目的在于不断地改造和引导自我的社会实践过程。通过不断读书和对现实的思考,在反复审视我们这个世界的同时,去内省自身的变化,去不断创造自己。并最终做到自由随心、知行合一的境界。至此界,知识就不再仅仅是一种被我占据的向他人炫耀的财富,而是我用来建构自我世界的素材,而真正为我所用。

user avatar

不谈书的质量的话,这说明这些书本的知识只是思考的工具,而没有融入你的大脑,成为思维的一部分。

当真正的知识融入你的思维,与任何人交谈就不会是两个人拿着别人思考的工具相互对抗,而是

用自己思想对他人行为、思考的庖丁解牛。

简而言之,吸收真正有用的知识让你与之交谈的不是对手,而是对象。

如果是双向的话,那就会有更多新的思路迸发,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普遍更愿意与相互能理解的人交谈的原因。

而如果一方认为他人无法理解,对方也会认为你不可理喻,那就证明此时知识于你其实是身外之物。

如果这种交流阻碍已经严重到人格、心理上的偏差的话,建议题主思考下是不是其他原因:

有钱了会不会瞧不上没钱的人。

年纪大了会不会瞧不上没有阅历的人。

会某项技能了会不会瞧不上不会的人。

这些就与读不读书本身无关了,在于长期以来题主与他人交往的模式与心态……

user avatar

书读到X肚子里,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XX学会“坐下”、“握手”、“翻肚皮”等指令,学人站起来走路,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鄙视其他的X,跑到X群里耀武扬威狺狺狂吠,这就叫“贱X”。

读书多是好事,学识渊博大家都佩服,但读书读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读出“人上人”的错觉,是一种病。

或者说,你读了什么“成功学巨著”、喝了多少假酒,才产生了这种高高在上的错觉?

有人读了个《百年孤独》,开口闭口就是奥雷连诺上校和他妈的行刑队。

有人读了几天太宰治,天天他妈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有人读了个《1984》,满脑子都是“老大哥在看着你”,不是精神病,胜似精神病。

有人读了几句《乌合之众》,天天就自命不凡,总是要放狗屁说:“人到了群体中,智商就不由自主地下降”。我看有些蠢货没文化不识字还好,一旦识得几个鬼字,会念几句酸文,反而更加没有脑子,就知道嚼别人的烂梗,把“才子佳人”、“外国死人”的话当做圣经,自己不辨别不研究,上了人家的当,还自以为“独立思考”。

其实不光是读书,其他事也一样,有的人钱赚的越多,越瞧不起周围的同行;有的人官儿做的越大,越瞧不起身边的朋友。人么,总是有些人免不了自命不凡,追求个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你跟林平之说:“你这个剑法厉害啦,感觉不比令狐冲的差。”林大师肯定大怒:“令狐冲什么三脚猫的剑法,也配和我独一无二天下无双的辟邪剑法比?”其实大家都是拾人牙慧,全无创见,谁比谁高明?

人真是个奇怪的动物,明明离不开人群,吃喝拉撒都要依赖他人的服务,一切的生存发展基础都来自于周围的社会体系,却偏偏容易教出一群自命不凡、眼高于顶、认为自己是空前绝后、鹤立鸡群、周围尽是傻X的傻X。

子路遇到一位老农,问:“你见到我家夫子了嘛?”老农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是谁的夫子?谁TM是夫子?”

新中国的知识分子、读书人,并不是一种特权阶级,而就是人民群众而已,为人民服务,那就是好的知识分子,瞧不起人民,愚弄人民,诋毁人民,那就是反动派。

“知识分子不应该看做一种阶级成份,知识分子的阶级出身依其家庭成份决定,其本人的阶级成份依本人取得主要生活来源的方法决定.。一切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在服从民主政府法令的条件下,应该充分使用他们为民主政府服务。同时教育他们克服其地主的、资产阶级的或小资产阶级的错误思想。知识分子在他们从事非剥削别人的工作,如当教员、当编辑员、当新闻记者、当事务员、当著作家、当艺术家等的时候,是一种使用脑力的劳动者。”

正经的知识分子,书读的越多,会觉得世界越大,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越多,他会一边读书,一边深入自然和社会,去发现,去实践,去调查研究,他会发现,“哪怕是虫子,都有自己了不起的生存之道”。

真正了不起的知识分子,越强大,会越谦卑和蔼,越尊重每一个人,他的讲话会越来越让老百姓喜欢,他的文章会越来越接地气,他会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读死书,不如杀猪,猪会叫,猪会跑,书本放在那里,又不会叫又不会跑,读死书有什么了不起?”“我以前觉得工人农民身上脏,有味道,现在觉得他们是最干净的,虽然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粪。”

但凡阴阳怪气、不说人话、自以为是、拿着死人的话当真理,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神秘化,搞出一堆繁杂冗长的“模型”还不能自圆其说、一天天就顾着建立鄙视链、形成“优越感”的家伙,不配叫做读书人。

有的人学富五车、才冠天下,却为人民低着头,承担起时代的重担,做得天下事,埋没身后名,这种人是“国士”。

有的人读了一肚子花团锦簇的文章,只知谈玄论道,悠游岁月,却自以为天之骄子,怀才不遇,满腹怨气,怨天怨地怨环境,恨国恨家恨人民,把群众踩在脚底下,自诩天下老子第一。这种人,叫做“小布尔乔亚废物点心”。

user avatar

有资格看不起他人的,只有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

有答案还是满满的优越感。

我读书,所以我懂总结,我知道我混得不比其他人好的原因——逼格太高,不肯跪舔;自视甚高,沉不下心

国人总把读书当做学习的唯一途径,

于是看不起那些不看书,只打游戏的、专做吃货的、整天游山玩水的,

但一旦这些不怎么看书的人取得了成功,读书人惊叹社会的不公之余

还会加一句「读书多的人不合群总是正常的」

「不合群」在知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优越感的代名词

很抱歉,只有极少数的「不合群」是由于过人的学识而凤毛麟角、鹤立鸡群

大多数人的不合群仅仅是因为你对自己的生活太有优越感

打游戏、看剧、旅游,也可以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只要在一个领域体验并有意识的训练,这也是一种学习。

对于头名答案里的「唯有读书高」,不是很赞同

我也看不起那些老是打游戏的,我觉得如果你是职业选手,你还能勉强说是在搞竞技。但是那些根本没钻研技术往职业方向发展的,却一天到晚dota和lol,简直就是谋杀自己的生命——他们都应该扔掉游戏多读点书

重要的不是去多读书,而是要从游戏的消费者变成生产者,无论是制作游戏视频、做游戏解说、写游戏测评都是很好的方式。

读书不是适合每个人、每个行当的发展方式。可以说读书很有用,但不是一个万能的良药。

结果我一个因为沉迷游戏一天到晚泡网吧导致被大学退学的小伙伴,从家里借了三万块钱租房子搞了个代练中心,雇了八九个网吧认识的网瘾混混青年给他代练,现在他玩着游戏月收入轻松上15K,老婆娶了房子也买了——或许在知乎这个收入不算什么,但是在海口,大多数35岁以下的本科生是赚不到这么多的。
我读书,所以我懂总结,我知道我混得不比其他人好的原因——逼格太高,不肯跪舔;自视甚高,沉不下心

仔细想一下,「混得不比其他人好的原因」真的是「逼格太高」吗?

逆向去看,做一个代练中心很容易吗?

你要知道游戏玩家代练的需求——敏锐把握关键需求

什么游戏是最火爆的——市场分析

如何去接触到这些游戏玩家——渠道拓展

如何去找到可以雇佣的代练者——行业人脉

如何去把代练信息发到各大论坛——市场推广

这里哪一项是死读书能够解决的?

「逼格太高,不肯跪舔;自视甚高,沉不下心」

玩着游戏月收入轻松 15K 哪里是降低逼格、跪舔就能解决的事情!!

看似优越生活背后的辛酸、辛苦,以及这个沉迷游戏的伙伴他在游戏方面的天赋,哪能一句话就能抹杀。

每当这时我总会想举这样一个看似心灵鸡汤的例子:

2002年末,史玉柱开始玩陈天桥的盛大公司开发的在线游戏《传奇》,并很快上了瘾。
  “玩游戏时,在另外一个社会里,别人不知道你是谁,大家混在一起,都是平等的,大家一起去打架,一起去打怪,一起去欺负别人,一起去被别人欺负,这种平等的感觉很好。我最喜欢扮演的角色是独行侠,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见义勇为。”
那时,他每天要花四五个小时泡在《传奇》里,平均每月的开支超过5万元,在一个拥有顶级装备的账号上先后共投入了几十万元。

沉迷游戏的有些人丧失了自己的生活,有时却是带着脑子在玩,去体会游戏的设计思路,去积累对行业的认识。还是想说,不成功绝不是因为「逼格太高,不肯跪舔;自视甚高,沉不下心」。

学生,以及刚毕业的青年,最容易产生这种虚无缥缈的优越感——「我读书多」。

「我读书多」这一句后面,隐藏的就是一个观点「我学问大」。

之所以感受极深,因为我也曾是「读书等同学问」的忠实拥趸。

不光是我,整个学校都弥漫着对「读书」的崇拜:

一个学长在寝室做了一个图书馆;图书馆每学期都会发布借阅榜;读书多的学术大牛永远是各类奖项的首选对象……

每个月,我都花费大量的生活费买书,阅读,堆满书的书架总能成为震住他人的第一道利器。

最喜欢的就是女生来的时候,听着她们说「XXX,你读书好多啊,好厉害」时,鼻子都能伸到月球去了,但还要回复一句:「没有啦,也就XXXX」。

但是,论我读书的数量和方向,其实完全没有优越感的资本。

多而不精,多而不专。和谁聊天都能插一句,但是到头来,我还是半瓶不满。

越是离社会越近,越是体会到「读书等同于知识」的无力

看球、购物、玩游戏……无论哪个看似不务正业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资本。

不是说「读书」不好,而是以世界之精彩,人类社会分工之丰富,读书没有资格去鄙视其他人的行为。

不要用「不合群」作为自己盲目优越感的借口。以我们读书的数量和深度,还轮不到自封「不合群」。

user avatar

书读的越多,越看不起周围的人,本质上是因为你基本上啥也不懂。

书里的知识跟实践比起来,过于简单,过于肤浅,过于粗略。一定要走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别人的厉害,你才能知道,只要善于观察,身边处处是牛人。

我研究生毕业那年,因为论文写的差不多了,有半年就开始狂读书,从乌合之众读到枪炮、病菌与钢铁,从万历十五年读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毛选读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哲学,从国富论读到漫步华尔街,我估计读了有100本。当时我觉得我要爆炸了,感觉我都快看透世界本质了,谈吐皆是文章啊,但其实到现在我发现,除了能在知乎上吹吹牛A-C之外,实际用处太小了。

那就奇怪了,按说读的都是经典书籍啊,按说真应该是揭示了世界本质的知识,为啥到最后来还是感觉自己那么浅薄呢。

其实你稍微有一些实践经验就知道,书写的再详细,详细到4卷,10卷,也是高度抽象化的东西。举个例子来说,我读索罗斯写的“金融炼金术”,里面提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反身性,它大概说的什么意思呢,说是在金融市场中,认知和参与是互相影响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一个盈利规则,那么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应用这一规则,这一规则就将失效,这就叫做参与本身就影响了市场。

刚读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感觉我看到了金融市场盈利的本质啊,我看到了为什么韭菜会被割的真相啊。但是有用吗?当你真正参与金融市场的交易,甚至写过一些量化程序,妄图总结出一些规则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影响你的成败,你感觉到你从书籍中知道了一些理论,一些模型,一些交易方法,但这些在实践面前都成了粗糙的不能再粗糙的骨架。

所以一个读了上百本经典金融学经济学著作的读者,遇到一个真正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过的交易员,你还想跟人家讨论一些交易问题吗?那是一个量级的人吗?你一张口,别人就知道你就是一条鱼。

还有一些爱读管理学的同学也很有意思,觉得看了不少企业管理,团队建设的书籍就自认为有当管理者的能力了。这就更加可笑了,我自己做过管理者,也做过工程师,我深知担当管理者的不易,其中承担的压力,管理中的细节,每一次会议,每一次谈话,每一次跟其他团队的合作、斗争,一次招聘,一次解雇,甚至是团队心理,气氛上的一些变化都可能左右你的成败,书里怎么写这些?还能教会你感受团队氛围的微妙变化,影响团队士气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技巧吗?这些经验,只可能在实践中去积累,去体会。

所以现在我见任何一个人都是带着点敬仰的态度去了解的。我之前的大boss给我说的一句话我觉得挺对,说“一个人能在互联网竞争这么激烈的行业呆下来,是一定有他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的。”这话说的就很准确了,不管你是工程师,还是经理,哪怕就是一个混子,做到一定年头,肯定是有他的一技之长的,你无法小看任何一个人,他们要是真的想讲出来他们立身之本的东西,都够你学一阵子的。

书是会给人幻觉的,再经典的书都会给你幻觉,比如说你读“人类简史”,你感觉自己的世界观空前宏大,感觉自己也要参与到改变历史的进程中去。你是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但请记住,这种幻觉跟小女生看“霸道总裁爱上我”时候产生的幻觉是一样的,没什么高下之分。当你合上书,回到这个现实世界中的时候,身边处处是老师,因为每个人的实践经验都比书本的知识宝贵。

去年跟我奶奶聊天,老人家虽然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但听听她年轻时候在那种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处理危机时候的决心,毅力,我知道跟她比起来,面对现在这种稍微紧张一点的国际局势就胆怯的我们,自己啥也不是。

所以多在实践中体会,正视书的知识性指导作用,但不要在书里面,网络里面寻找高潮。

user avatar

1、说明你读书读傻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养狗、养猫、钓鱼、捕鸟、做饭、炒菜、散步、耕地、吹牛、爬山、放牛、牧羊、裁缝、武术、睡觉、呼吸、甚至散步溜达等等。

都有学问,都是学问。

有字之书不足道,无字天书几人识!

2、说明你读书没读透

只学了一个文字游戏,没读透书里的深层意义。

【书——是人生与生活的文字表达,而已】

【放牛、牧羊、养鱼、训鸟、唱戏、跳舞等等,皆人类之人生与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书里写的就是这些——你怎么读书多了,反而瞧不上了?】

你比如说《红楼梦》,你只学了个文辞华丽,而没有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还不如不读。《红楼梦》讲的是人生与生活。

就算是在耕地,是在遛狗,是在捕鱼……你也可以有红楼梦的智慧与韵味。

你比如说《水浒传》,你只学了各个好汉的名号与事迹,也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你真正该学到的是抗争的精神与人际交流的智慧。

就算在班级里分小组讨论,几人郊游,几人吹牛……你也可以有水浒传的智慧与韵味。

3、你小瞧人民的智慧了

【智慧】>远远大于>【有字之书】

【最高明的书,也是为了表达智慧。】

【而智慧无所不在。】

我爷爷收割草药——益母草。他收割的季节、天气、时辰等等,他收割时的耐心、仔细、认真,他收割时的技巧、干净、高效,他捆绑益母草的手法动作等等等等等——那是智慧的表达。

我还认识一个抓鱼的,抓鱼之技能,对鱼理解之深刻、微妙,生活之潇洒,交流之有趣等等,简直让人佩服又羡慕又愿意接近,胜过无数书呆子不知道多少倍。

不信你可以观察一下好多老人——他们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等等,好多都是很有智慧的。

4、你学了点文字游戏——连智慧都不知道长啥样

就开始——炫酷——炫技——其实你炫耀的是你的愚蠢与无知!

5、千万别瞧不起读书少的。

有的人是很有智慧的

6、当然,我还是鼓励人们多读书的。

虽然读书仅仅是获取智慧的一个门路而已。

毕竟是相对最直接最集中的方法。

但是,要记住,【读书不是为了文字游戏,是为了智慧!】

user avatar

谢谢您“看不起人!”,虽然笔者不是您周围的人,还是要谢谢您大方分享,慷慨就义!

结论是您继续多读书,努力看不起人吧!

user avatar

“这是流氓行径,目中无人。他看不起劳动人民,只是因为他认识几个方块字,就不把老百姓放在眼里,坐在人民的头上显威风。他们只比老百姓多这么一点知识,就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摆臭架子!”——毛泽东

user avatar

题主你描述得很坦诚,所以我也回答的坦诚些。

坦白说,大多人答题的内在动力,都是在试图修正你“看不起周围人”这个政治不正确的想法。

这种道义上的说教治标不治本,克制非但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尊重,还容易演化成另一种不易被觉察的戾气。

大家都劝你多读少想,可要是思考的方向就反了,书读的越多越孤僻厌世的人还少见吗?

所以我的建议如下: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初期言行上装作尊重周围人是很有必要的。

但要对自己绝对坦诚,有了什么想法首先别管正不正确,而是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读了一些书就看不起周围人,其实是大多人都必然会产生的优越感。

觉察到“看不起周围人”这一点并不难,区别是如何对待这种想法。

你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你会不会在读书之后看不起之前的自己?

第二个问题是,你看不起别人,究竟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还是比别人幸运?

等你试想过“倘若我没有了解到这些知识、学到这些技能,言行是否会和周围人一致?”之后。

或许会产生一种后怕的侥幸。

你看不起周围人是因为你只看到你拥有了别人不曾有的信息和技能,而在你思考过为什么会拥有这些优势时,答案往往是因为你走运。

无论是巴菲特所举的“卵巢彩票”的例子,还是由于你机缘巧合之下,看了某本书,经历了某些事,你的所有优势,都是巧合。

区别无非是,先天的幸运和后天的幸运。

当你思考到这一层,大概对周围人的轻视会瞬间转化为同情,而对自己的优越大概会演化为庆幸。

正常人的下一步想法,大概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幸运。因为在另一些人眼中,你也成了被同情和怜悯的对象。

在这种想法下循环,你就会越来越接纳自己,因为你深知在之前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根据当时已有信息和能力下所做的最优解。

你也会越来越同情比你愚昧的人,因为你会看到他们愚蠢的言行,都只是在缺乏必要信息和能力之下所做的竭力挣扎。

当然把这种思考方向扩散下去,你就会拥有强大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作为既得利者当然想了解更多这世界隐藏的奥妙,进一步扩大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我优势,于是书读的越多,学习的欲望就越旺盛,对生活也就越充满热情。

同时你也会从自己深爱的亲友开始,试图启发他们来得到那些你本可闷声发财的知识,启发的同时你也由于费曼技巧的反复运用对知识的理解就更深刻。

于是很容易就把这种启发,扩散到陌生人,扩散到世间万事,于是就有了那么多书读的越多就越温和包容的人。

而为什么总有人说你的问题是书读的不够而想得太多呢,要我说这其实是个概率的问题。

书读多了,遇到观点迥异的概率就越大,观点碰撞引发你思考的概率就越大,思考的方向丰富了,得出双赢想法的概率就更大,如是而已。

有概率就有不走运的人,越来越相信一种观点,进一步只看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于是在偏见下搜集信息,越来越狭隘。

人不要和概率过不去,就像这个回答只有很小的概率被人看到一样。

简言之,就两句话:

第一,为防不必要的损耗,对自己坦诚即可。

第二,在与世界磨合的过程中,戾气是弱者的抗拒,而同情是强者的温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