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贾母说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 ?是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吗?

回答
要说清楚贾母为何觉得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以及她是否真的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像贾府这样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对女孩子读书的“期望值”和“标准”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

一、贾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阅历丰富,眼光自然也高。她口中的“没读什么书”,并不是说迎春她们完全不识字,连个“之乎者也”都说不出来。在那个年代,很多姑娘能识几个字,会写信,能够管理家务,甚至通晓一些诗词歌赋,就算是有“学问”了。贾母也不是一个迂腐到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让女儿读书的人。她自己就很有才情,对诗词歌赋颇有研究,也曾教导过宝玉的姐姐们。

那么,她觉得迎春她们“没读什么书”,可能指的是以下几点:

缺乏深度的见识和思想: 贾母更看重的是女孩子有没有“见识”,有没有“才情”,有没有能够与人谈论起书本和道理的深度。她当年在娘家(史家)也是书香门第出身,对女儿的期望,即便不是科举功名,也希望能达到一定的文化和思想高度。而迎春她们,虽然也识字,但可能更多的是学习一些基础的闺阁学问,比如女红、管家、礼仪等,真要说起《诗经》、《论语》的精髓,或者能够写出有见地的诗文,那可能就差了些火候。
不够灵巧聪明,反应不快: 贾母有时候的评价带有一定的情绪和比较。她可能会拿迎春她们和她自己年轻时候的姐妹,或者那些更具才情的姑娘们相比。比如,迎春性情懦弱,反应迟钝,遇到事情容易退让,这可能让贾母觉得她在智识上也显得不够“聪明伶俐”。这种“不聪明伶俐”,在贾母看来,可能就与“没读什么书”挂钩,因为读书本来就是要开阔心智,增长见识的。
生活环境的局限和个人性情: 迎春的性格是出了名的“二木头”,她不爱说话,不爱争抢,随遇而安。这样的人,自然不会主动去钻研什么学问,也缺乏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她的生母早逝,父亲贾赦又是个风流好色、不负责任的人,这样的成长环境很难培养出对读书的热情和动力。探春虽然有管理才能,但她毕竟是庶出,在嫡庶尊卑森严的大家族里,她的才华施展空间有限,也未必有条件去广泛涉猎。
贾母对“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期待不同: 对于男孩子来说,读书是为了仕途经济,是为了光宗耀祖,是为了养家糊口。但对于女孩子,尤其是在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读书的意义更多在于提升个人修养,成为一个有品味、有内涵的大家闺秀,能够更好地嫁入高门,或者在家庭中扮演更得体的角色。如果迎春她们只是能写写家书,会念几句佛经,那在贾母看来,就离她心目中“有读书”的标准还有差距。

二、贾母真的不喜欢女孩子读书吗?

绝对不是。事实上,贾母不仅不反对女孩子读书,她自己还是一个知识女性的典范,而且她也曾积极地支持宝玉读书,并对宝钗这样博学的姑娘赞赏有加。

自己就是个有学问的女性: 贾母史家出身,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她对诗词歌赋的鉴赏能力,在她和宝钗、黛玉谈论诗文时可以看出来,她的品味和见识都相当高。
教导宝玉,并欣赏有才气的姑娘: 她对宝玉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也知道宝玉不喜仕途经济,但她依然希望宝玉能通过读书增长见识,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她对宝钗的欣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宝钗的博学多才,能够和她谈论诗书,而且宝钗的言谈举止都显示出良好的家教和修养。她也欣赏黛玉的才情,虽然黛玉的敏感多愁可能让她有些担忧。
为迎春的婚姻忧虑: 贾母说迎春“没读什么书”,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带着惋惜和担忧的评价。她看到迎春的性情,加上她婚姻的悲剧,可能就觉得如果迎春能有些学问,更“机灵”一些,也许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被孙绍祖那样的人欺负,或许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境遇。读书,在贾母看来,也是一种增加女性自我保护能力和应对生活能力的方式。

三、综合来看

所以,贾母说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否定,而是一种“未达标”的评价。她对女孩子读书的期望,更多的是希望她们能有独立的思想,有良好的品鉴能力,能在言谈举止中体现出良好的教养和内在的修养,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迎春她们的性格、成长环境以及个人追求的不同,导致了她们在学问上表现出来的差异,而贾母的评价,也反映了她对“有学问的女子”的理解和标准。

最后,也得承认,在那个时代,即使是贾府这样的富贵家庭,女孩子真正能够深入研读经典、追求学问的机会也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时候,她们的学习是为了服务于家庭,服务于婚姻,服务于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所以,迎春她们可能也只是在那个时代下,她们所能达到的极限了。贾母的话,多少带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但更深层的是对她们未来命运的担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事实

大家不要忽略了红楼梦时间线,林妹妹进京的时候,贾宝玉大概八岁,迎春可能大一些,探春和惜春最多也只有5-6岁,大部分人5、6岁的时候恐怕连“些许识得几个字”都做不到。

贾家是武勋世家,对女子读数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不会逼着学龄前女童读书的,五年以后元春省亲的时候,三姐妹表现出的诗文水平也确实是初中生的水平,贾母确实没撒谎。

user avatar

从省亲夜三春的诗词看来,她们的确是小学生水平,贾母没瞎说。

旷性怡情匾额迎春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万像争辉匾额探春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

文章造化匾额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探春后来结诗社写的诗就长进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母为何觉得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以及她是否真的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像贾府这样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对女孩子读书的“期望值”和“标准”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一、贾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阅.............
  • 回答
    要说贾母是“宝黛党”,这说法虽然不是书中明文写着的,但细究起来,倒也合情合理,并且有相当多的证据支撑。这里的“宝黛党”,并非指像现代社会那种有明确组织、口号的粉丝团体,而是说贾母在骨子里,在实际行动中,是极其看重、极其疼爱宝玉和林黛玉这对的。她无疑是宝黛爱情故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支持者”和“守护者.............
  • 回答
    古往今来,人们在探寻事物根本的道路上,总会回溯到那个最古老、最普遍的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理?”“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而这些问题的源头,便是哲学。正是因为哲学对这些最根本的、最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追问,它才被誉为“学科之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哲学的“母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入手。一、 哲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会觉得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冷漠。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家族前途的考虑,以及对黛玉自身状况的无奈。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贾母不效法徐达家族“躺平装死”而选择拼命努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不效法”,不如说是贾母所处的历史情境、家族命运和她个人的性格品行,让她无法也无力去选择徐达式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徐达家族”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其家族经历了从贫寒到显赫的转变。在明朝初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红楼梦》中许多读者常常讨论的焦点之一。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贾母之所以“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并非是出于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心,也并非因为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黛玉是贾母心中非常理想的宝二奶奶人选。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确实是得到了王夫人和王熙凤的“馈赠”,可贾母这边却显得有些“寂静”。这并非是贾母吝啬,或者对刘姥姥有什么特别的疏远,而是因为贾母的“赠予”方式和时机都与王夫人、凤姐不同,更符合她作为长辈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交礼仪。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贾母的身份和心态。贾母是荣国府的老祖宗,是整个.............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讲究的。在《红楼梦》里,贾母让贾琏送黛玉回扬州省亲,可不是一时兴起,里面夹杂着许多人情世故、家族利益和贾母自身的考量。咱们一件件掰开了说:一、 家族利益与“面子”的考量首先得说,贾府那时候虽然表面上看着光鲜,但实际上是内囊已空,靠着荣国公的爵位和太上皇的恩典在撑着。黛玉的父亲林如.............
  • 回答
    贾母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话,确实是一句非常重的话,也显得有些“过分”。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关系以及贾母自身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这句话通常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因病在潇湘馆,贾母前去探望。黛玉说.............
  • 回答
    要说贾母为什么和贾政住在荣国府的正房,而不是和长子贾赦同住,这事儿在《红楼梦》里虽然不是明面上大书特书的重点,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家族规矩和情感考量。首先,得说说这荣国府的房子怎么个分法。贾母作为一家之主,尤其是在贾代善(贾赦、贾政的父亲)去世后,她自然是掌握着最.............
  • 回答
    在《红楼梦》的金鸳鸯断发一节中,贾母对王夫人表现出的不满和怪罪,并非是单纯的“偏心”或者“不理解”,而是源于她对金鸳鸯这个丫鬟的特殊情分,以及王夫人处理这件事时所展露出的那种刻板、不近人情,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态度。这其中蕴含着贾母对王夫人性格深处的失望。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金鸳鸯.............
  • 回答
    在《红楼梦》的众多续书中,贾母在宝玉娶亲的问题上,倾向于宝钗而非黛玉,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所能概括。究其根本,是家族的利益、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孙子未来幸福的深层担忧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从家族的利益和现实考量来看,薛宝钗无疑是更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族联姻的期望的人选。 薛.............
  • 回答
    在《红楼梦》中,袭人之所以能够跻身贾母的八个大丫鬟之列,绝非偶然,而是她自身多方面的优秀素质、贾母对她的赏识以及她所处的特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袭人自身过硬的素质和能力:袭人作为贾母的八个大丫鬟之一,意味着她具备了丫鬟中最为顶尖的技能和服务水平.............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琴和林黛玉的态度确实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赠送贵重衣物这件事上。贾母将一件她自己曾经穿过的、珍贵的斗篷给了宝琴,而黛玉却未得此物,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偏爱或冷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年龄和亲疏远近来看,宝琴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薛姨妈带着孩子们进京省亲时,.............
  • 回答
    说到这事儿,确实让人有些琢磨。贾母那是出了名的疼林丫头,从林丫头进荣国府起,就跟亲孙女似的,吃穿用度哪一样不比旁人强? 宝玉跟前的丫头们,待遇也比不上林丫头。可就是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到了冬天,一溜烟儿地给了宝琴披风,林丫头这边反倒是没动静了。这事儿吧,得拆开了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贾母疼林.............
  • 回答
    《红楼梦》中,像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在大观园受到贾母的款待,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也有当时社会风气、家族关系的考量,甚至隐藏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贾母个人的性格和品味: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闲愁”的心理: 贾母年.............
  • 回答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是其复杂性格、身世处境与命运感的集中体现。这一诗句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其深层原因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析: 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困境1. 体质虚弱的现实基础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 回答
    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点。从表面上看,贾母对宝玉的宠爱那是日月可鉴,她喜欢的是那种眉目如画、温文尔雅,但又带着点顽劣孩子气的宝玉。而黛玉初进贾府时,虽然有才情,但那份孤高、敏感和多愁善感,似乎与贾母所喜爱的“活泼可爱”有点距离。可大家又为何异口同声地说贾母最喜欢的是黛玉呢?这背后,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