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贾母之前明明很喜欢林黛玉,之后却那么冷漠?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会觉得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冷漠。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家族前途的考虑,以及对黛玉自身状况的无奈。

我们得先回到贾母喜爱黛玉的那个时期。刚开始,林黛玉进贾府,贾母对她那叫一个疼爱有加。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血脉亲情与怜惜: 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是她女儿贾敏唯一的骨肉。贾敏早逝,黛玉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女,这本身就足以让贾母心疼。在那个时代,父母双亡的孩子,尤其是女儿,是何等凄凉?贾母将对女儿的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外孙女身上。你可以想象,一个年迈的母亲,看到早逝女儿唯一的女儿,那种复杂的心情,既有亲情,更有深深的怜惜。
黛玉的才情与灵气: 贾母虽然是个富贵闲人,但她并非不识货。黛玉的才情,她的诗词歌赋,她的聪明伶俐,在贾府这样钟鸣鼎食之家,无疑是一抹亮色。贾母见过多少世面,自然能欣赏黛玉的与众不同。黛玉的“仙气”和“才女”的标签,很容易让她在众多孙子孙女中脱颖而出,成为贾母眼中的“掌上明珠”。
王夫人(黛玉的舅母)的推波助澜: 别忘了,王夫人虽然不像贾母那样直接表现,但她也并不排斥黛玉。作为长子贾琏的母亲,她其实是黛玉的舅母,血缘关系也近。而且,王夫人本人也出身书香门第,对黛玉的才华是认可的。更重要的是,王夫人当时心中属意的宝钗,宝黛二人在一起,她反而更方便,也更容易在宝玉婚事上有所操作。所以,王夫人也会在贾母面前说黛玉的好话,加强贾母对黛玉的好感。
宝黛初期的“青梅竹马”: 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感情自然十分亲密。贾母看到孙子孙女如此和睦,也乐得看见。这种融洽的画面,也巩固了贾母对黛玉的喜爱。

那么,为什么后来会让人觉得贾母对黛玉“冷漠”了呢?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的转变,那就是“宝黛婚事”这个核心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家族考量。

黛玉的“体弱多病”与“无依无靠”: 随着时间的推移,黛玉的身体状况成了无法忽视的问题。她常常生病,情绪也容易波动,这在贾母看来,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当家主母”人选。在那个时代,女性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健康、生育能力以及持家能力上。黛玉的体弱,让贾母开始对她能否“长命百岁”,能否“生儿育女”产生担忧。
宝钗的“端庄贤淑”与“世家闺秀”: 相较于黛玉,薛宝钗无疑在“世俗标准”下更加符合贾母对孙媳妇的要求。宝钗身体健康,性格沉稳,懂得人情世故,待人接物也滴水不漏。她出身皇商家庭,家底殷实,虽然不是官宦世家,但也很有底蕴。更关键的是,宝钗“会做人”,她在贾府上下都赢得了好感,尤其是贾母的丫鬟婆子们,很多都觉得宝钗更“稳当”。
家族利益与联姻的考虑: 贾府虽然表面光鲜,实则内部已经开始走向衰败。在这样的背景下,孙子的婚事,往往会被上升到家族利益的高度。宝钗的薛家,虽然不如贾府显赫,但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且薛家有“金玉良缘”的说法,这种“宿命感”也容易被贾母这样的老人接受。而黛玉,除了林家原本的遗产,并没有其他的“助力”。贾母作为一府的老祖宗,她需要为整个家族的未来考虑,她需要一个能“稳定”家族、甚至能“帮扶”家族的儿媳妇,而不是一个仅仅能提供精神慰藉的人。
王夫人(及王家)的推波助澜: 到了后期,王夫人和王家的势力开始显现,他们更倾向于宝钗。王夫人希望将宝钗嫁给宝玉,这样她就能在宝玉婚事上占据主动,并且通过宝钗的娘家王家,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家族地位。王夫人会抓住一切机会,在贾母面前强调宝钗的优点,同时委婉地指出黛玉的“不妥”。
“金玉良缘”的舆论造势: 薛宝钗有一块金锁,上面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而贾宝玉也有一块玉,上面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金玉良缘”的说法,在贾府内部,甚至在一些奴才嘴里,都形成了一种舆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逐渐左右贾母的判断,让她觉得这或许是“天意”。
黛玉自身性格的“不合时宜”: 黛玉虽然才情出众,但她过于敏感,情绪化,而且说话有时尖酸刻薄。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也常常伴随着猜忌和争吵。在贾母看来,这种“小儿女情长”,放在儿媳妇身上,就显得不够“成熟”和“稳重”。黛玉不懂得“藏愚守拙”,不懂得“笼络人心”,她的“真性情”,在复杂的大家族环境中,反倒成了她的劣势。贾母希望宝玉娶一个能“管”住他,也能“辅佐”他的人,而不是一个和他一样“任性”的伴侣。

所以,所谓的“冷漠”,其实是贾母在权衡利弊后的“理性选择”。她不是不疼爱黛玉,而是当家族的生存和发展成为首要考虑时,个人的喜好和感情就需要让步。她对黛玉的疼爱,逐渐变成了“怜惜”和“担忧”,而对宝钗的青睐,则是基于“实用主义”的考量。

贾母对黛玉的态度变化,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深刻反映封建社会家族制度下,女性命运悲剧的缩影。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往往要屈从于家族的利益和“合规”的婚姻选择。贾母作为家族的最高决策者,她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即使这意味着辜负了一个自己真心疼爱的外孙女。

你可能觉得贾母“变心”了,但从她的角度来看,她只是在履行自己作为大家长应尽的职责,只不过,这个职责的履行,是以牺牲黛玉的幸福为代价的。这种无奈和挣扎,才是最让人动容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是一个人写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会觉得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冷漠。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家族前途的考虑,以及对黛玉自身状况的无奈。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在《红楼梦》中,袭人之所以能够跻身贾母的八个大丫鬟之列,绝非偶然,而是她自身多方面的优秀素质、贾母对她的赏识以及她所处的特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袭人自身过硬的素质和能力:袭人作为贾母的八个大丫鬟之一,意味着她具备了丫鬟中最为顶尖的技能和服务水平.............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西王母被称为“万妖之母”,这并非源于她生儿育女的实际能力,而是她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地位的象征和她所能影响的范围的体现。这个称谓背后,蕴含着对她统治力、神秘性以及与众多神怪妖魔关系的复杂解读。首先,要理解西王母为何会被冠以“万妖之母”之名,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她的神话起源和演变。早期神话中的西王母:最古老的.............
  • 回答
    古往今来,人们在探寻事物根本的道路上,总会回溯到那个最古老、最普遍的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理?”“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而这些问题的源头,便是哲学。正是因为哲学对这些最根本的、最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追问,它才被誉为“学科之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哲学的“母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入手。一、 哲学.............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问得太妙了!确实,咱们常说的“咬人的蚊子都是母的”,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公蚊和母蚊的食谱差异,而且这差异可不是一点半点,简直是天壤之别!要说起来,这事儿可有意思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虽然它们都叫“蚊子”,但它们的生理构造和生存目的,尤其是繁殖需求,决定了它们的“饮食偏好”。公蚊子:纯粹.............
  • 回答
    贾母不效法徐达家族“躺平装死”而选择拼命努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不效法”,不如说是贾母所处的历史情境、家族命运和她个人的性格品行,让她无法也无力去选择徐达式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徐达家族”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其家族经历了从贫寒到显赫的转变。在明朝初期.............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母为何觉得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以及她是否真的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像贾府这样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对女孩子读书的“期望值”和“标准”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一、贾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阅.............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红楼梦》中许多读者常常讨论的焦点之一。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贾母之所以“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并非是出于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心,也并非因为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黛玉是贾母心中非常理想的宝二奶奶人选。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确实是得到了王夫人和王熙凤的“馈赠”,可贾母这边却显得有些“寂静”。这并非是贾母吝啬,或者对刘姥姥有什么特别的疏远,而是因为贾母的“赠予”方式和时机都与王夫人、凤姐不同,更符合她作为长辈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交礼仪。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贾母的身份和心态。贾母是荣国府的老祖宗,是整个.............
  • 回答
    要说贾母是“宝黛党”,这说法虽然不是书中明文写着的,但细究起来,倒也合情合理,并且有相当多的证据支撑。这里的“宝黛党”,并非指像现代社会那种有明确组织、口号的粉丝团体,而是说贾母在骨子里,在实际行动中,是极其看重、极其疼爱宝玉和林黛玉这对的。她无疑是宝黛爱情故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支持者”和“守护者.............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讲究的。在《红楼梦》里,贾母让贾琏送黛玉回扬州省亲,可不是一时兴起,里面夹杂着许多人情世故、家族利益和贾母自身的考量。咱们一件件掰开了说:一、 家族利益与“面子”的考量首先得说,贾府那时候虽然表面上看着光鲜,但实际上是内囊已空,靠着荣国公的爵位和太上皇的恩典在撑着。黛玉的父亲林如.............
  • 回答
    贾母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话,确实是一句非常重的话,也显得有些“过分”。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关系以及贾母自身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这句话通常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因病在潇湘馆,贾母前去探望。黛玉说.............
  • 回答
    要说贾母为什么和贾政住在荣国府的正房,而不是和长子贾赦同住,这事儿在《红楼梦》里虽然不是明面上大书特书的重点,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家族规矩和情感考量。首先,得说说这荣国府的房子怎么个分法。贾母作为一家之主,尤其是在贾代善(贾赦、贾政的父亲)去世后,她自然是掌握着最.............
  • 回答
    在《红楼梦》的金鸳鸯断发一节中,贾母对王夫人表现出的不满和怪罪,并非是单纯的“偏心”或者“不理解”,而是源于她对金鸳鸯这个丫鬟的特殊情分,以及王夫人处理这件事时所展露出的那种刻板、不近人情,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态度。这其中蕴含着贾母对王夫人性格深处的失望。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金鸳鸯.............
  • 回答
    在《红楼梦》的众多续书中,贾母在宝玉娶亲的问题上,倾向于宝钗而非黛玉,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远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所能概括。究其根本,是家族的利益、现实的考量以及对孙子未来幸福的深层担忧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从家族的利益和现实考量来看,薛宝钗无疑是更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族联姻的期望的人选。 薛.............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琴和林黛玉的态度确实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赠送贵重衣物这件事上。贾母将一件她自己曾经穿过的、珍贵的斗篷给了宝琴,而黛玉却未得此物,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偏爱或冷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年龄和亲疏远近来看,宝琴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薛姨妈带着孩子们进京省亲时,.............
  • 回答
    说到这事儿,确实让人有些琢磨。贾母那是出了名的疼林丫头,从林丫头进荣国府起,就跟亲孙女似的,吃穿用度哪一样不比旁人强? 宝玉跟前的丫头们,待遇也比不上林丫头。可就是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到了冬天,一溜烟儿地给了宝琴披风,林丫头这边反倒是没动静了。这事儿吧,得拆开了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贾母疼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