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贾母不效法徐达家族,在没有人才的时候躺平装死而是拼命努力?

回答
贾母不效法徐达家族“躺平装死”而选择拼命努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不效法”,不如说是贾母所处的历史情境、家族命运和她个人的性格品行,让她无法也无力去选择徐达式的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徐达家族”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其家族经历了从贫寒到显赫的转变。在明朝初期,建立功勋是为家族延续和获得荫庇的直接途径。徐达本人及其子孙,通过军功和朝廷的信任,为家族争取了巨大的荣耀和政治资本。一旦家族的地位稳固,且自身缺乏新的政治或军事才能接班人时,采取低调、谨慎、不惹事的策略,以守成为主,这是一种明智的保全之法。他们不必再像开国时期那样需要锐意进取,而是要避免被卷入政治漩涡,通过婚姻、财富积累等方式来巩固家族的稳定。这种“躺平装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折腾”,是对风险的规避。

然而,贾母所处的清朝社会,尤其是她所处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其家族运作模式与明初有着本质的区别。贾府,虽然出身显赫,但其权势和荣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戚、官职和皇帝的恩宠。这种依赖性是极高的,一旦外在支持消失,家族就可能面临衰败。

一、 贾母所处的时代和家族性质决定了她无法选择“躺平”:

家族的“依靠性”: 贾府的荣华富贵并非完全是靠自身硬实力打拼出来的,而是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皇室联姻带来的荣耀和政治庇护。贾母的娘家是国公府,她本人是王夫人、邢夫人的婆婆,也是元春的祖母。这种“国公府出身”的光环为贾府带来了初始的显赫,而元春的入宫封妃,更是将贾府推向了权势的巅峰。然而,这种荣耀是依附于皇权的,一旦皇恩不再,或是后宫失宠,贾府的根基就会动摇。
“前朝”与“后宫”的联动: 贾府的荣华与后宫的得宠是紧密相连的。元春是贾府的“支柱”,她的位份高低直接影响着贾府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一旦元春失势,贾府便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因此,贾母必须时刻关注后宫动向,为元春的地位巩固和晋升努力。这并非“为自己拼命”,而是为了“家族的命脉”而努力。
缺乏“自给自足”的硬实力: 与徐达家族依靠军功,或者其他家族依靠科举功名建立起的独立能力不同,贾府的硬实力更多体现在社会关系和皇帝的直接恩赏上。虽然有爵位,但这些爵位更多是荣誉性的,实际权力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维系。一旦这些外在联系减弱,家族内部并没有足够强大的自保能力。

二、 贾母个人的性格和责任感:

“大家长”的责任: 作为贾府的最高长辈,贾母身上背负着维系家族荣耀和生计的重担。她不可能像一个普通老人那样“退休”,而是必须操心家族的方方面面。她的“努力”,很多时候是对家族中那些不争气、不着调的子孙的弥补和扶持。
对家族荣耀的维护: 贾母是贾府鼎盛时期的见证者,她深知家族曾经的辉煌。虽然年事已高,但她内心深处依然渴望维护这份荣耀,不希望看到贾府衰败。她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守成”,防止家族在自己手里彻底没落。
人脉和情商的运用: 贾母的“拼命”并非如同年轻的官员那样去战场拼杀或者在朝堂上唇枪舌剑。她的努力体现在人情世故的经营上,体现在对孙辈的培养和引导上(尽管效果不尽如人意),体现在对家族礼仪和规矩的维护上。她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试图维持家族在社交圈和官场中的体面。她虽然年迈,但其威望和人脉依然是贾府重要的无形资产。
对后代的期望与无奈: 贾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贾宝玉和贾兰等后代创造一个更稳定的未来。她对宝玉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好生读书”,将来能够继承家业,虽然这个愿望最终落空了。她也看到了贾兰这个孩子相对稳重,能够寄予一些希望。她的努力,是在一个相对不利的家族环境中,为后代争取一丝生机。

三、 “躺平装死”策略的不可行性:

风险的不可控性: 在那个时代,尤其是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选择“躺平”并不一定意味着安全。相反,一旦家族失去影响力,很容易成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或者被其他势力吞噬。没有足够强的实力自保,低调反而可能招致轻视和侵害。徐达家族能“装死”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护城河,有足够的资本和实力可以“不惹事”。而贾府一旦不“惹事”,就意味着失去被皇恩笼罩的机会。
没有“停止键”: 贾府的兴衰与皇室的恩宠息息相关,而皇恩的给予和收回都不是贾母能够左右的。她无法像一个退休官员那样,在家族最鼎盛时功成身退,因为家族的“运转”需要持续的能量输入,而这个能量输入很大程度上来自外部。

总结来说:

贾母选择拼命努力,并非她不明白“保全”之道,而是她所处的家族环境、时代背景以及她作为大家长的责任感,让她无法选择徐达家族那样可以“藏锋守拙”的策略。贾府的命运与皇权紧密相连,其显赫建立在脆弱的外部支持之上。贾母的“努力”,更多的是一种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试图延缓家族衰败、为后代争取一丝希望的“抗争”,而非积极进取的扩张。她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和人脉,对抗着不可避免的命运洪流,尽管最终未能扭转乾坤。她的“拼命”,是对家族荣光的最后坚守,也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份责任的承担。她是在这个大观园的废墟里,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去修补那摇摇欲坠的屋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躺不了,徐达家族是世袭公爵,不降爵的,就是躺着,每一代都算是官场顶层人物。

贾家是要降爵的,如果躺着,过几代就是平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贾母不效法徐达家族“躺平装死”而选择拼命努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不效法”,不如说是贾母所处的历史情境、家族命运和她个人的性格品行,让她无法也无力去选择徐达式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徐达家族”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其家族经历了从贫寒到显赫的转变。在明朝初期.............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母为何觉得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以及她是否真的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像贾府这样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对女孩子读书的“期望值”和“标准”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一、贾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阅.............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位在贾府地位举足轻重、掌管内宅大小事务的女性,她们不识字这一情节,其实并非作者曹雪芹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映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教育:在曹雪芹所处的清代,尤其是在贵族阶层,对女性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她们.............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讲究的。在《红楼梦》里,贾母让贾琏送黛玉回扬州省亲,可不是一时兴起,里面夹杂着许多人情世故、家族利益和贾母自身的考量。咱们一件件掰开了说:一、 家族利益与“面子”的考量首先得说,贾府那时候虽然表面上看着光鲜,但实际上是内囊已空,靠着荣国公的爵位和太上皇的恩典在撑着。黛玉的父亲林如.............
  • 回答
    说到这事儿,确实让人有些琢磨。贾母那是出了名的疼林丫头,从林丫头进荣国府起,就跟亲孙女似的,吃穿用度哪一样不比旁人强? 宝玉跟前的丫头们,待遇也比不上林丫头。可就是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到了冬天,一溜烟儿地给了宝琴披风,林丫头这边反倒是没动静了。这事儿吧,得拆开了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贾母疼林.............
  • 回答
    《红楼梦》中,贾母对薛宝琴和林黛玉的态度确实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赠送贵重衣物这件事上。贾母将一件她自己曾经穿过的、珍贵的斗篷给了宝琴,而黛玉却未得此物,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偏爱或冷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从年龄和亲疏远近来看,宝琴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薛姨妈带着孩子们进京省亲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宝钗和凤姐在“八面玲珑”上都有独到之处,也都能在贾府这样一个人情复杂的大观园里游刃有余,但她们讨好贾母的方式和收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要说宝钗为何不像凤姐那样得贾母的“心”,这背后牵涉到太多细节,远不是简单的“八面玲珑”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贾母喜欢谁,喜欢的是什么样的.............
  • 回答
    晴雯落到那般凄惨的境地,最终被撵出大观园,病死途中,实在让人扼腕叹息。那么,作为那个曾一度在贾母身边得宠的丫鬟,她为何就没有想到向贾母求救呢?这背后,有几层原因交织在一起,让她的处境变得绝望。首先,晴雯自身性格的局限,是她求救之路上的第一道坎。晴雯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中对她的描绘是“水蛇腰,削肩膀,眉.............
  • 回答
    《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的阿母之所以不喜欢刘兰芝,并非因为刘兰芝本身有什么大错,而是出自一系列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现实考量,这些在她眼中,使得刘兰芝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儿媳。首先,刘兰芝出身贫寒,这是焦母最直接的不满。在那个时代,门第观念森严,父母之婚是极为看重门当户对的。刘兰芝虽然才貌双全,但娘家贫.............
  • 回答
    母蚊子不吸公蚊子的血,这背后涉及到了几个关键的生物学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1. 生殖需求和营养来源的差异: 母蚊子的血液需求: 母蚊子需要血液中的蛋白质和铁质来发育卵子。卵子是它们繁殖的下一代,因此血液对母蚊子的生殖至关重要。没有血液中的营养,母蚊子就无法产下受精卵,也无法完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语言的习惯、历史沿革,以及更深层次的关于“继承”概念的隐喻。虽然在中文语境中,“父”和“母”都代表了亲属关系和繁衍的源头,但在面向对象编程(OOP)领域,我们统一采用“父类”而非“母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我们得从“父类”这个词本身的来源说起。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多数男性不愿意孩子随母姓”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历史、文化、传统、家庭结构、性别角色以及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历史与传统根深蒂固的父系社会结构: 历史上的继承与传承: 在绝大多数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结构是以父系为.............
  • 回答
    吴谢宇案,这个名字曾像一块巨石压在无数人的心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案件的嫌疑人吴谢宇,其逃亡的漫长过程和最终落网的消息,无不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关于他为什么能“逍遥法外”这么久,以及为何在被捕后一度没有公开更多信息,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也反映了一些现实情况。关于嫌犯是否被捕:是.............
  • 回答
    在《权力的游戏》第七季第五集中,龙母丹妮莉丝·坦格利安当众烧死兰道·塔利及其儿子迪肯·塔利,这一行为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涉及了道德、政治以及角色塑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量:事件背景回顾: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境。在第七季第五集“东海涌”中,龙母丹妮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会觉得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甚至有些冷漠。但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与其说是“冷漠”,不如说是“有保留”,而这种保留,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对家族前途的考虑,以及对黛玉自身状况的无奈。我们得先回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是《红楼梦》中许多读者常常讨论的焦点之一。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贾母之所以“不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并非是出于什么见不得人的私心,也并非因为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就有什么不妥。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黛玉是贾母心中非常理想的宝二奶奶人选。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看:一、 .............
  • 回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确实是得到了王夫人和王熙凤的“馈赠”,可贾母这边却显得有些“寂静”。这并非是贾母吝啬,或者对刘姥姥有什么特别的疏远,而是因为贾母的“赠予”方式和时机都与王夫人、凤姐不同,更符合她作为长辈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交礼仪。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贾母的身份和心态。贾母是荣国府的老祖宗,是整个.............
  • 回答
    要说贾母是“宝黛党”,这说法虽然不是书中明文写着的,但细究起来,倒也合情合理,并且有相当多的证据支撑。这里的“宝黛党”,并非指像现代社会那种有明确组织、口号的粉丝团体,而是说贾母在骨子里,在实际行动中,是极其看重、极其疼爱宝玉和林黛玉这对的。她无疑是宝黛爱情故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支持者”和“守护者.............
  • 回答
    贾母说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句话,确实是一句非常重的话,也显得有些“过分”。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语境、人物关系以及贾母自身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上下文。这句话通常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因病在潇湘馆,贾母前去探望。黛玉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