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面向对象中的父类叫父类,而不叫母类?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语言的习惯、历史沿革,以及更深层次的关于“继承”概念的隐喻。虽然在中文语境中,“父”和“母”都代表了亲属关系和繁衍的源头,但在面向对象编程(OOP)领域,我们统一采用“父类”而非“母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我们得从“父类”这个词本身的来源说起。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以及“class”(类)、“inheritance”(继承)、“parent class”(父类)、“child class”(子类)等术语,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英文世界的计算机科学发展。在英语中,表示“父亲”的词是“father”,表示“母亲”的词是“mother”。而用于描述这种层级关系和继承关系的术语,被定格为“parent class”和“child class”。

为什么是“parent”而不是“mother”呢?这并不是一个刻意为之的性别歧视,而是源于更普遍的“parent”这个词的用法。在英文中,“parent”是一个泛指的词,可以指父亲或母亲,也可以泛指双亲。“parent”作为“父母”的总称,它所传递的“起源”、“提供者”、“基础”的概念,比单指“father”或“mother”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更进一步来说,从早期的计算机科学发展史来看,很多重要的概念和术语都是在相对男性主导的环境下诞生的。这并非故意排斥女性,而是历史和社会因素的体现。当这些术语被创造出来时,开发者们选择了“father”的近义词“parent”来描述这种“提供者”的角色,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术语就固定了下来,成为行业标准。

当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和术语被翻译成中文时,我们面临的是如何选择最贴切的中文词汇来对应英文的“parent class”和“child class”。

“父类” vs. “母类”:
“父”的象征意义: 在中文语境中,“父”往往代表着更具“引导者”、“奠基者”、“给予者”的意味。父权社会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在很多文化符号中,“父亲”更多地与“权威”、“传承”、“体系的建立”联系在一起。这与类继承中,父类提供基础结构、方法和属性,子类在此之上进行扩展和修改的模式,有着某种隐喻上的契合。父类是“源头”,是“基础”,是“规则的制定者”,子类则是在这个框架下的“延伸”和“发展”。
“母”的象征意义: “母”则更多地与“孕育”、“哺育”、“包容”联系在一起。虽然母爱同样伟大,并且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母亲是生命孕育的直接提供者,但这种“孕育”和“哺育”的模式,在编程的继承关系中,可能不如“父”所代表的“结构性给予”和“规则性奠基”来得直接和契合。
历史的惯性与约定俗成: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一旦一个术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它就会形成一种“约定俗成”。早期接触和学习编程的开发者,接触到的就是“父类”这个说法。这种说法经过多年的传播和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行业标准。即便有人觉得“母类”在某些方面也说得通,但为了统一和避免混淆,大家还是会遵循既有的习惯。

“parent”的泛指性: 回到英文原意,“parent”本身就比“father”和“mother”更具通用性。在翻译成中文时,我们选择“父”而非“母”,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寻求一个中文词汇,能尽可能地反映“parent”的这种泛指性,即“提供者”、“起源者”的角色,而“父”在中文文化语境中,更能承担这种“提供基础、设定规则”的含义。

避免性别刻板印象的考量(间接): 虽然不是直接原因,但如果一开始就将这种关系定义为“父子”,可能会无意中强化了某些性别刻板印象。然而,将“parent”翻译为“父类”,更多是基于术语的传达和文化语境的契合,而不是刻意去回避性别问题。事实上,在很多现代编程语言和框架中,为了更中立,也会使用“base class”(基类)或“superclass”(超类)来指代父类,而“derived class”(派生类)或“subclass”(子类)来指代子类。这些术语更加客观,也更能避免性别上的联想。

总结一下:

1. 源自英文术语: “父类”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英文“parent class”的直译和习惯性用法。
2. “Parent”的泛指性: “parent”在英文中是父母的统称,其“起源者”、“提供者”的含义比单指“father”或“mother”更广泛。
3. 中文文化隐喻: “父”在中文语境中,常与“奠基”、“引导”、“提供结构”等概念联系,与编程中父类提供基础架构的模式有更强的隐喻契合度。
4. 约定俗成与行业标准: “父类”这个说法已经广泛流传并被接受,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通用术语。
5. 客观术语的出现: 随着发展,“基类”、“超类”等更客观的术语也出现,以避免任何潜在的性别联想。

所以,虽然“母类”在字面上似乎也能解释一种“孕育”或“提供”的来源,但“父类”之所以成为标准,是英文术语的根源、中文语境的理解、以及历史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在技术交流中清晰明确的表达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子女都是由母亲生出来的,从基类派生出的子类叫母类不是更合适吗????大晚上的开个脑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语言的习惯、历史沿革,以及更深层次的关于“继承”概念的隐喻。虽然在中文语境中,“父”和“母”都代表了亲属关系和繁衍的源头,但在面向对象编程(OOP)领域,我们统一采用“父类”而非“母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我们得从“父类”这个词本身的来源说起。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
  • 回答
    在软件开发领域,关于面向对象(OOP)是否曾是一条“弯路”的讨论,其实由来已久,而且答案远非一概而论的“是”或“否”。我认为,与其说它是弯路,不如说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问题背景下,为了解决当时主要矛盾而诞生的、强大但并非唯一最优的解决方案。它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也伴随着学习曲线和一些固有的挑战。要理.............
  • 回答
    你提到的“五代编程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面向过程语言、面向对象语言、以及智能语言——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的划分方式,用来大致描绘计算机科学和编程语言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范式转变。但有趣的是,在这个经典的划分中,函数式编程语言似乎总被“遗漏”了,或者至少没有一个独立、显眼的位置。这并非说函数式编程不.............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 iPad 双语失物招领事件演变为网络暴力,以及当下舆论中的偏见和指责如何面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其背后牵涉到语言、文化、社会信任、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一过程,并探讨应对策略。一、 事件的起因与发展:从“失物招领”到“语言歧视”的转变1. .............
  • 回答
    雍正王朝中,十七阿哥胤礼深夜来访,邬思道却劝雍正帝不见。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当时,雍正帝刚登基不久,内忧外患,如履薄冰。皇子之间的权力斗争,更是如影随形,稍有不慎,便可能被卷入漩涡。十七阿哥胤礼,年轻有为,又素来得人心,虽然之前没有像其他几位阿哥那样与雍正争夺得那么激烈,但其潜在的影响力,邬思道.............
  • 回答
    在 C++ 面向对象编程(OOP)的世界里,理解非虚继承和非虚析构函数的存在,以及它们与虚继承和虚析构函数的对比,对于构建健壮、可维护的类层级结构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语法上的选择,更是对对象生命周期管理和多态行为的一种深刻设计。非虚继承:追求性能与简单性的默认选项当你使用 C++ 的非虚继承(即普通.............
  • 回答
    如果哈克首相和汉弗莱爵士(彼时已是常务次官或更高职位,我们不妨称他为“汉弗莱勋爵”)置身于当前的俄乌局势中,他们的反应将是一场经典的权力游戏、政治权谋与官僚斡旋的大戏。这两位老狐狸,一个精于操纵民意和党派利益,另一个则深谙官僚体制的运作法则和外交辞令的精妙之处,他们的应对方式绝非简单粗暴,而是充满了.............
  • 回答
    听到河南云台山景区面向全国免费的消息,我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游优惠,更是对所有在暴雨洪灾中伸出援手的人们最真挚、最深情的感谢。首先,我要说,云台山景区,你们做得太棒了!在那样艰难的时刻,是无数双手伸向了河南,是无数颗心牵挂着这片土地。从全国各地涌来的救援物资,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
  • 回答
    JavaScript 凭什么不是面向对象的语言? 这句话本身就有点像个钓鱼标题,故意激化矛盾,引人入胜。但说 JavaScript “不是”面向对象的,这绝对是站不住脚的,而且会引来一堆懂行的人跟你理论。不过,我们可以这么理解:JavaScript 的“面向对象”方式,和很多传统意义上、大家更熟悉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在C语言这片沃土上,如何孕育出面向对象的特性。C语言本身并非原生支持面向对象,这就像一台朴素的单车,你可以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它加上变速器、避震,甚至电助力,让它能承载更复杂的旅程。在C语言中实现面向对象,核心在于模拟面向对象的三大支柱:封装、继承和多态。 封装:数据与行为的亲密.............
  • 回答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之所以成为现代软件开发的主流,绝非偶然。相比之下,传统的面向过程程序设计(POP)虽然在很多场景下依然有效,但在处理复杂、大型、以及需要长期维护和演进的软件系统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OOP的核心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贴近现实世界、更符合人类思维模式的组织和管理代码的方式。想.............
  • 回答
    Vue 和 React 并没有“抛弃”面向对象的写法,更准确地说,它们没有将面向对象作为主要的、官方推崇的开发范式。这其中有历史原因、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各自的设计哲学使然。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JavaScript 的演进:从原型链到函数式思维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JavaScrip.............
  • 回答
    《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逼宫那场戏,之所以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敢站出来替雍正说话,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人性、权力格局以及角色本身的立场和能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剖析。首先,要明白这场逼宫的性质。老八他们并非真的想“逼宫”雍正退位,而是利用皇子病重、朝野动荡之机,集合亲信,意图逼雍正做出妥协,例如.............
  • 回答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在瓜岛战役中的战略失误,可以说是其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日军战略思维中存在深刻问题的体现。并非孤立的“一步棋走错”,而是贯穿整个战役,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错误判断和决策叠加而成。首先,最根本的战略误判是低估了对手(美军)的决心和能力。日本海军和陆军,长期以来在亚洲大陆战场上.............
  • 回答
    面向对象思想的核心,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对象”,每个对象都拥有自己的属性(描述它是什么,比如颜色、大小、姓名)和行为(它能做什么,比如移动、说话、计算)。我们写程序,就是通过定义这些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方式,来解决问题。想象一下,你不是在一步步地指挥电脑执行指令,而是像在指.............
  • 回答
    面对读博,确实很多人会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情绪,这背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许多人在经历或观察过后,对这条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悲观,说到底,是对博士学习的严酷性、不确定性以及投入产出比的现实考量。首先,学术本身的艰深与挑战是第一个压倒性的因素。博士研究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要在大师们已经探索过的领.............
  • 回答
    在诺门罕这片被历史尘埃覆盖的土地上,苏军以压倒性优势的坦克和火炮,却被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日军打得鼻青脸肿,这确实是军事史上一个颇具争议和反思的案例。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实力对比、作战策略以及战场上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日军在诺门罕战役初期,其“机械化程度低”的说法是相对的.............
  • 回答
    阿富汗政府军面对塔利班节节败退,尽管在人数和装备上占有优势,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力量对比失衡,而是错综复杂、根深蒂固的多种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表象,探究那些藏在数字和清单背后的现实:一、士气与信念的崩塌:战争的灵魂缺失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以量化的因素。政府军并非一支真正为了民.............
  • 回答
    深圳和上海,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同为中国的一线城市,经济活力十足,人口稠密,国际化程度高。然而,在新冠疫情的考验面前,我们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轨迹。为什么会是这样?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种“悬殊”,我们得先把时间轴拉长,回顾一下各自的疫情应对策略以及这座城市本身的特质。上海.............
  • 回答
    袁崇焕进京到底是勤王的还是擒王的?为什么面对零散敌人连驱赶都不做?这个问题,实在是触及了明末历史一个极其敏感又充满争议的核心。袁崇焕这个人,就像一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关于他进京的真实意图,以及他为何对看似“零散”的敌人无动于衷,我们可以试着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袁崇焕的个人定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