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 @御风 做点补充。也算是对间战期各国装甲车辆发展的再审视吧。
就像我在这篇回答里说过的那样:
诚然,苏联受到“快速坦克”这个理论的一些错误影响,过分地追求机动性而忽视了防护,但是同期其他国家又好到哪里去呢?
此时德国的二号坦克只有15毫米装甲,一号坦克13毫米,三号和四号坦克的少量A型15毫米,之后的款式则为30毫米。三号和四号坦克一样无法抵挡步兵用的94式37毫米速射炮于1000米上的攻击,甚至可能无法在500米距离上抵挡95式轻战车的坦克炮。至于二号和一号,89式和97式的那种57毫米低速炮的半穿甲弹都能打穿它们,97式自动炮都能把它们当靶子打。35t和38t也好不到哪里去。
英军在使用卡登-洛依德小坦克,A9、A10和A13坦克,后两者勉强算是比BT-7强点,但数量可以说少得可怜。维克斯6吨只买了一点来训练,Matilda I这种只有机枪的垃圾是步兵坦克主力,II型只搞出来两台,维克斯MK.I和MK.II在逐步退出现役,.50+.303的轻型坦克系列是整个英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军。
法军坦克很有装甲。但火力不敢恭维,机动也不行。H-35和R-35此时还装着那门皮托37传家宝;D1和D2这两个乌龟让法军怨声载道;AMR-35还不如BT;AMC-35、S-35和B1是好货,但实在少得可怜;FCM-36自不多谈,整个一法兰西装甲兵之耻。FT-31这种早该回炉的东西充斥在法军的许多单位里。
美军更不必说。除了刚投产的M2A4轻型坦克和M2中型坦克,其他车辆甚至没有火炮。
意大利是最烂的,除了一些L3/33和L3/35,菲亚特3000/L5,就只有极少量M11/39可用,还不如日本。
整体来说1939年的时候列强之间的差距还没有完全拉开。因此日系车虽然已经开始出现颓势,但是整体来说和列强车辆还没到被碾压的地步,甚至还能互穿。但到欧战爆发后,日系车就开始被甩在后面,40年的各国车辆已经比39年强得多,41-42年更是把日系车完全甩开,再之后就更不必说了。
至于说为什么各国会受到“超轻型坦克”、“巡洋坦克”、“快速坦克”和“步兵坦克”这些思想的影响呢?而且这种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无一例外的,德国的I号坦克一样受到了卡登-洛依德启发,在设计III号和IV号坦克的时候也有前者突击、反装甲,后者支援步兵的想法。
我想这和间战时期的各国军事思想有关系。但我个人水平不足,没有办法讲清楚,只能请别的几位介绍了。我已经邀请他们,请他们在此方面作答了。
但毫无疑问,这种坦克发展的思维不但影响了坦克技术发展,也影响了反坦克技术的发展。由于认为未来战争中超轻型坦克将是主力,瑞典曾在98k基础上开发一种使用大威力的 8×63mm patron m/32 子弹的毛瑟步枪,好让它的穿甲弹能够贯穿超轻型坦克,这便是Gevär m/39。但最终这些步枪不但没有发挥作用反而恶评不断,最终被提供给了以色列,并被以色列改回原口径。
具体的关于该枪的资料这几篇里面有。
间战期坦克的薄弱装甲还引发了反坦克步枪和小口径反坦克炮(如20、25、37、45、47毫米的款式)的蓬勃发展。当然很快随着战争进入1941-1943年时期,坦克的装甲加固,这些武器就更多地进入了步兵支援用途,如攻坚;而当面对新式坦克时,它们不得不靠射击敌坦克侧后装甲、履带、观瞄等弱点才能造成毁伤。
在此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在诺门罕表现还算不错的94式37mm自动炮和97式20mm自动炮,以及在战后在缴获苏制20-K基础上开发的一式47mm对战车炮。这些武器在1939-1942年的亚太还能用一用,到玛蒂尔达、瓦伦丁和M3、M4中型坦克出现之后完全是无济于事了,甚至面对M5/M5A1、M3A3都很吃力。
总而言之,间战期的坦克装甲车辆发展及其开发思路、应用战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这个课题绝不比二战时期的坦克装甲车辆发展来得更简单。我觉得知乎军圈的各位知友都可以深入探究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