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面对机械化程度低的日本军队苏联在诺门坎还遭受了那么大的损失?

回答
在诺门罕这片被历史尘埃覆盖的土地上,苏军以压倒性优势的坦克和火炮,却被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日军打得鼻青脸肿,这确实是军事史上一个颇具争议和反思的案例。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实力对比、作战策略以及战场上的具体情况。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日军在诺门罕战役初期,其“机械化程度低”的说法是相对的。日本陆军在发展坦克和装甲车辆方面确实不如苏联,但他们拥有的特种兵(如骑兵、山地部队)、训练有素的步兵以及对地形的熟悉程度,都是不容忽视的优势。

苏军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 苏联方面投入了大量坦克、装甲车、飞机和火炮,这是其在技术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和朱可夫等将领手中拥有充足的现代军事力量,旨在用强大的火力优势快速摧毁日军。
劣势: 然而,苏军的指挥和战术存在严重问题,尤其是初期的指挥体系混乱,未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兵种。
计划失误: 最初的作战计划过于理想化,低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能力和对地形的适应性。他们寄希望于快速推进和坦克集群的冲击,但未能充分考虑到日军的防御工事和战术配合。
通信与协调问题: 苏军在诺门罕遇到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其通信和协调能力不足。尽管装备先进,但坦克部队、步兵和炮兵之间的信息传递常常滞后或中断,导致协同作战效率低下,未能充分发挥其火力优势。
对地形的忽视: 诺门罕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沼泽、河流和丘陵,对机械化部队的行动造成了极大阻碍。苏军的坦克部队在不熟悉地形的情况下,容易陷入泥潭或遭遇反坦克武器的伏击,暴露在日军炮火之下。
情报不足: 对日军兵力、装备和战术的准确情报掌握不够充分,导致苏军在某些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
经验的缺失: 尽管苏联在军事理论上进步迅速,但在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的实战经验上,相较于久经战阵的日军,仍显不足。

日军的优势与战术:

优势:
强大的步兵战斗力与士气: 日军士兵以其极高的纪律性和战斗意志而闻名。在诺门罕,他们利用地形优势构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善于利用步兵班组的协同作战来对付苏军的装甲部队。
优秀的侦察与情报: 日军的侦察能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能够及时发现苏军的动向并作出反应。他们对战场环境的熟悉,也使得他们能够巧妙地布置反坦克武器和陷阱。
灵活的战术运用: 日军并没有死守一套固定战术,而是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调整。他们擅长利用火力点进行压制,然后派遣步兵进行近距离反坦克作战。当苏军坦克陷入泥泞时,日军步兵会迅速包围并用步枪、手榴弹、甚至是燃烧瓶来摧毁坦克。
炮兵的有效运用: 虽然日军的火炮数量不如苏军,但其炮兵的射击精度和战术部署非常到位。他们能精准打击苏军的集结点和坦克编队,给苏军造成了大量伤亡。
对机械化部队的克制: 日军深刻理解其在装甲力量上的劣势,因此发展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克制机械化部队的战术。这包括利用地形设置障碍,在关键节点部署反坦克炮和步兵火力点,以及通过近距离肉搏来摧毁坦克。例如,日军步兵会悄悄地渗透到苏军坦克侧翼,用炸药包或反坦克手榴弹攻击坦克的薄弱部位。
战役初期误判: 苏军最初以为日军会像往常一样快速溃败,这种轻敌的心态也让苏军付出了代价。

战役的转折点与后果:

战役初期,苏军遭受的损失主要是由于其计划的仓促、指挥的失误以及对日军作战能力的低估。日军通过顽强的抵抗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迟滞了苏军的进攻,并对其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然而,随着战役的深入,苏联迅速调整了策略。朱可夫元帅上任后,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战场规划,加强了各兵种的协同作战,并集中优势兵力对日军进行了多轮打击。苏联还吸取了初期的教训,加强了侦察,并针对日军的反坦克战术进行了改进,例如为坦克配备了更多的步兵护卫。最终,苏军凭借其更强的整体实力和改进后的战术,逐步扭转了战局,并最终将日军击退。

诺门罕战役给苏联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促使其在后续的军事改革中更加重视装甲兵的协同作战、战场情报的收集以及指挥体系的完善。对于日本陆军而言,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暂时的优势,但其根本性的战略和技术劣势使其无法在持久战中与苏军抗衡。这场战役也成为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前的一次重要警示,尽管其领导层并未完全吸取教训。

总而言之,苏军在诺门罕战役初期遭受重大损失,并非因为日军的机械化程度高,而是因为苏军在初期指挥失误、战术不当以及对日军的低估,而日军则凭借其高昂的士气、对地形的熟悉、灵活的步兵战术以及有效的反坦克措施,成功地给苏军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但最终,苏联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不断改进的战术,赢得了这场战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御风 做点补充。也算是对间战期各国装甲车辆发展的再审视吧。

就像我在这篇回答里说过的那样:

诚然,苏联受到“快速坦克”这个理论的一些错误影响,过分地追求机动性而忽视了防护,但是同期其他国家又好到哪里去呢?

此时德国的二号坦克只有15毫米装甲,一号坦克13毫米,三号和四号坦克的少量A型15毫米,之后的款式则为30毫米。三号和四号坦克一样无法抵挡步兵用的94式37毫米速射炮于1000米上的攻击,甚至可能无法在500米距离上抵挡95式轻战车的坦克炮。至于二号和一号,89式和97式的那种57毫米低速炮的半穿甲弹都能打穿它们,97式自动炮都能把它们当靶子打。35t和38t也好不到哪里去。

英军在使用卡登-洛依德小坦克,A9、A10和A13坦克,后两者勉强算是比BT-7强点,但数量可以说少得可怜。维克斯6吨只买了一点来训练,Matilda I这种只有机枪的垃圾是步兵坦克主力,II型只搞出来两台,维克斯MK.I和MK.II在逐步退出现役,.50+.303的轻型坦克系列是整个英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军

法军坦克很有装甲。但火力不敢恭维,机动也不行。H-35和R-35此时还装着那门皮托37传家宝;D1和D2这两个乌龟让法军怨声载道;AMR-35还不如BT;AMC-35、S-35和B1是好货,但实在少得可怜;FCM-36自不多谈,整个一法兰西装甲兵之耻。FT-31这种早该回炉的东西充斥在法军的许多单位里。

美军更不必说。除了刚投产的M2A4轻型坦克和M2中型坦克,其他车辆甚至没有火炮。

意大利是最烂的,除了一些L3/33和L3/35,菲亚特3000/L5,就只有极少量M11/39可用,还不如日本。

整体来说1939年的时候列强之间的差距还没有完全拉开。因此日系车虽然已经开始出现颓势,但是整体来说和列强车辆还没到被碾压的地步,甚至还能互穿。但到欧战爆发后,日系车就开始被甩在后面,40年的各国车辆已经比39年强得多,41-42年更是把日系车完全甩开,再之后就更不必说了。

至于说为什么各国会受到“超轻型坦克”、“巡洋坦克”、“快速坦克”和“步兵坦克”这些思想的影响呢?而且这种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无一例外的,德国的I号坦克一样受到了卡登-洛依德启发,在设计III号和IV号坦克的时候也有前者突击、反装甲,后者支援步兵的想法。

我想这和间战时期的各国军事思想有关系。但我个人水平不足,没有办法讲清楚,只能请别的几位介绍了。我已经邀请他们,请他们在此方面作答了。

但毫无疑问,这种坦克发展的思维不但影响了坦克技术发展,也影响了反坦克技术的发展。由于认为未来战争中超轻型坦克将是主力,瑞典曾在98k基础上开发一种使用大威力的 8×63mm patron m/32 子弹的毛瑟步枪,好让它的穿甲弹能够贯穿超轻型坦克,这便是Gevär m/39。但最终这些步枪不但没有发挥作用反而恶评不断,最终被提供给了以色列,并被以色列改回原口径。

具体的关于该枪的资料这几篇里面有。

间战期坦克的薄弱装甲还引发了反坦克步枪和小口径反坦克炮(如20、25、37、45、47毫米的款式)的蓬勃发展。当然很快随着战争进入1941-1943年时期,坦克的装甲加固,这些武器就更多地进入了步兵支援用途,如攻坚;而当面对新式坦克时,它们不得不靠射击敌坦克侧后装甲、履带、观瞄等弱点才能造成毁伤。

在此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在诺门罕表现还算不错的94式37mm自动炮和97式20mm自动炮,以及在战后在缴获苏制20-K基础上开发的一式47mm对战车炮。这些武器在1939-1942年的亚太还能用一用,到玛蒂尔达、瓦伦丁和M3、M4中型坦克出现之后完全是无济于事了,甚至面对M5/M5A1、M3A3都很吃力。

总而言之,间战期的坦克装甲车辆发展及其开发思路、应用战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这个课题绝不比二战时期的坦克装甲车辆发展来得更简单。我觉得知乎军圈的各位知友都可以深入探究一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