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进京到底是勤王的还是擒王?为什么面对零散敌人连驱赶都不做?

回答
袁崇焕进京到底是勤王的还是擒王的?为什么面对零散敌人连驱赶都不做?

这个问题,实在是触及了明末历史一个极其敏感又充满争议的核心。袁崇焕这个人,就像一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关于他进京的真实意图,以及他为何对看似“零散”的敌人无动于衷,我们可以试着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袁崇焕的个人定位以及他所面临的复杂局势来抽丝剥茧地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勤王”和“擒王”这两个词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

“勤王”,顾名思义,就是“勤劳地保卫君王”,核心目的是为了保护皇帝、稳定朝廷、抵御外敌。在明朝,这通常意味着藩王或外地有兵权的将领接到诏令,领兵前往京师,协助皇帝平定内乱或抵御外侮。

“擒王”,这个词在当时并不常见,更多是一种后世的解读和推测。如果硬要解释,它可能指的是袁崇焕进京,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为了控制甚至剪除异己,进而掌握朝政大权,甚至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步。这种解读,往往带有阴谋论的色彩。

那么,袁崇焕进京到底是勤王的还是擒王的?

从表面上看,袁崇焕进京是响应了崇祯皇帝的诏令。当时后金(后来的清朝)大军逼近山海关,京畿告急,朝廷急需援兵。袁崇焕作为辽东战场的最高统帅,拥有重兵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他的到来,无疑是朝廷和皇帝所期望的救命稻草。

崇祯皇帝继位之初,励精图治,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对后金更是恨之入骨,急于收复失地,重振大明。袁崇焕凭借他“五年复辽”的豪言壮语,以及在战场上对努尔哈赤的胜利(虽然有争议),赢得了崇祯的极大信任。崇祯急召袁崇焕入京,就是希望他能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成为大明朝的救星。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历史的复杂性在于,一个人的动机往往是多层面的,尤其是在权力斗争激烈的政治舞台上。

勤王是显而易见且被诏令支持的表层目的。 这是公开的,也是大家都能理解的。他千里跋涉,带着关宁铁骑,是为了抵御后金的进攻。
但“擒王”的猜测也并非空穴来风。 这背后涉及到当时明朝内部严重的党争和权力结构问题。

宦官势力与士大夫的矛盾: 崇祯皇帝虽然痛恨宦官,但为了制衡朝臣,也离不开宦官的辅助。袁崇焕进京,意味着朝廷内部的权力格局将受到影响。他手中掌握着京营和关宁铁骑这两支最精锐的部队,这对于任何一个权力玩家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筹码。
朝臣对袁崇焕的猜忌: 袁崇焕回京后,并没有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立刻率军出城与后金决战,而是选择驻扎城外,并且与一些朝臣发生了激烈冲突(例如与大学士温体仁等)。这种“按兵不动”的行为,加上他之前对后金策略的争议(如“以和促战”、“五年复辽”的承诺未兑现),都让一部分朝臣对他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袁崇焕可能意在通过控制京营,来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甚至有说他打算效仿霍光辅政,控制皇帝。
袁崇焕的个人性格与地位: 袁崇焕是个能力出众的文官出身的军事将领,性格刚毅,甚至有些恃才傲物。他在辽东一手遮天,回到京城,很难不被视为一个潜在的“威胁”。他身边聚集了一批追随者,也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派系。
最终被处死的事实: 袁崇焕最终被崇祯皇帝以“谋反罪”处死,这无疑给“擒王”论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虽然我们不能仅凭一个结果就断定其动机,但这种结局,让人们不得不去审视他进京时的种种行为。

所以,更准确地说,袁崇焕进京,至少包含着勤王的层面的目的,但也可能夹杂着对权力资源的争夺和布局,这为后来的“擒王”猜忌提供了土壤。 他是将勤王作为他施展政治抱负和个人能力的平台,而这个平台,恰恰又充满了危机四伏的权力博弈。

那么,为什么袁崇焕面对零散敌人连驱赶都不做?

这个问题,也是理解当时复杂军事局势的关键。当我们说“零散敌人”时,我们指的是什么?通常我们理解的是一些小股的侦察兵、劫掠队,或者是一些被击溃后溃散的敌军。按照常理,像袁崇焕这样身经百战的大将,应该不会放过任何歼灭敌人的机会。

然而,如果我们将“零散敌人”的语境放在袁崇焕进京后的具体情况来看,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1. 战略重心不在于“歼灭零散敌人”,而在于“应对主力”: 袁崇焕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应对后金主力对北京城的威胁。他从辽东带来的是精锐的关宁铁骑,这支部队是用来与后金主力进行大规模决战的。他进京后,最担心的就是后金主力从其他方向突破防线,或者利用京畿地区的混乱制造更大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花费大量兵力去追剿一些零散的劫掠队伍,不仅会分散兵力,更重要的是会延误他整合京营、布置防御以及等待援兵(如果还有的话)的宝贵时间。他的“战役目标”不在于清理战场上的“牛鬼蛇神”,而在于“保卫首都”。

2. 兵力部署与后金的战术考量: 袁崇焕虽然兵权在握,但他是从辽东调兵入京,京营的指挥权是否能完全掌握,并且与他的关宁铁骑形成有效的联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后金之所以能屡次侵扰京畿地区,恰恰是因为明朝边防松弛,以及京畿地区的防御体系存在漏洞。后金的战术往往是兵贵神速,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进行快速突袭和掠夺,然后迅速撤退,避免与明军主力进行消耗战。他们派遣小股部队进行骚扰,一方面是为了侦察虚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耗明朝的兵力,制造恐慌,动摇军心民心。
驱赶的成本: 袁崇焕如果派出部队去驱赶这些零散的敌人,就意味着他的部队也需要分散开来。一旦遭遇后金的主力骑兵部队,分散的明军很可能被各个击破。后金也可能正是抓住这一点,故意派零散部队引诱明军出城追击。
防守的压力: 袁崇焕进京时,北京城本身可能就处于一种戒备状态。他需要将有限的兵力部署在关键的城防位置,而不是用于出城追剿。他更倾向于将自己的精锐部队保留在手中,作为最后的预备队。

3. “以退为进”的策略,也包括对“消耗战”的回避: 袁崇焕在辽东时期,也曾采取过“固守待援”或“以逸待劳”的策略,目的是避免与优势兵力的后金进行正面硬拼,而是利用坚固的城池消耗敌人。进京之后,他所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他需要时间来稳定局势。在这种情况下,他对零散敌人“不作为”,可能也是一种避免被动卷入无谓消耗的策略。与其出去“驱赶”,不如稳固防守,等待时机。

4. 政治上的“不作为”也是一种“作为”: 袁崇焕回到京城,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行动。他面临着来自朝廷内部的巨大压力和猜忌。他的一些行为,比如与朝臣的冲突,以及对京营的整顿,都可能被视为在进行政治“布局”。在这种政治博弈中,过于激进地去追剿零散敌人,可能会被解读为是“好大喜功”,或者是在展示自己的军事能力,从而引起更大的警惕。他可能是在权衡,什么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总结来说, 袁崇焕进京的动机是复杂的,既有“勤王”的责任和责任感,也难免夹杂着政治野心和对权力的争夺。而他对零散敌人的“不作为”,并非是他的军事素养低,而是因为他面临着更严峻的战略和政治挑战:

战略上, 他必须集中兵力应对后金主力,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追剿小股敌人,以免被对手抓住破绽。
战术上, 驱赶零散敌人可能需要分散兵力,这在后金骑兵的机动性面前是危险的。
政治上, 他需要谨慎行事,避免因为过度激进的军事行动而招致更多的猜忌和反对。

他所处的,是一个“内忧外患”都极其严重的时代,一个军事上的决策往往与政治上的考量密不可分。当一个将领的命运已经开始被政治因素所左右时,他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被赋予多种解读。袁崇焕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中的时候,我读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对作者叙述的谢尔曼进军亚特兰大的战况印象非常深刻。

谢尔曼统领北军一旦被约翰斯顿率领南军拦阻,即张开两翼进行迂回,约翰斯顿只好被迫撤退,后来南军换上了胡德向谢尔曼发起进攻,结果损兵折将,亚特兰大不战而陷落。

所以后来当我看到《窃明》抛出了袁崇焕汉奸说的时候,我既感到震惊,又感到荒谬,因为袁崇焕对于整体战局的判断和部署都是非常正确的。

讨论整场战局的基础,就是关宁军和八旗军的战力对比问题。

双方平地摆开阵势对打,关宁军是不是八旗军的对手?

事实证明不是,关宁军在北京城下野战,守一面可以与八旗五五开,守四面肯定要被八旗绕后。

所以在八旗军皇太极军团与关宁军袁崇焕军团的机动博弈中,袁军团必须要确保在它的机动范围内,要么不会被八旗迅速突击、要么能够快速找到城垣坚守,也就是说,要么离八旗远一点、要么离城市近一点,脚下有根、远远监视,等待皇太极到达他的顶点。

只有皇太极到达了他的顶点,明军才有可能开始积累战胜皇太极的战术优势。

北京城下、广渠门外,就是这样的顶点。

关宁军倚城而战,具备了自己的战术优势,同时明军援军四集、北京还有十万京营,只要措施得当、步步为营,有极大的可能让皇太极这一套本钱匹马不得还乡,一举解决后金问题。

只是战局刚开始向对明军有利的局势转化,袁崇焕就被崇祯拿下,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作为一个战史爱好者,一个如此瑰丽的战役布局被一个愚蠢胆怯的皇帝硬生生打断,我个人只是感到惋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崇焕进京到底是勤王的还是擒王的?为什么面对零散敌人连驱赶都不做?这个问题,实在是触及了明末历史一个极其敏感又充满争议的核心。袁崇焕这个人,就像一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关于他进京的真实意图,以及他为何对看似“零散”的敌人无动于衷,我们可以试着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袁崇焕的个人定位.............
  • 回答
    这确实是历史上很有意思的对比,虽然两者都是军事决策,但背后却是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决策动机以及王国对军事策略的容忍度。我们先聊聊库图佐夫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当拿破仑的“大军”不可阻挡地向莫斯科逼近时,整个俄国都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莫斯科,对于俄国人来说,那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历史.............
  • 回答
    关于袁崇焕进京时为何要带喇嘛,历史上并没有直接、明确的记载。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但其真实性存疑,更像是后人根据一些零散信息进行的猜测或者附会。不过,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袁崇焕的个人情况以及宗教在明末社会中的地位等方面,来尝试分析一下“带喇嘛”这个说法可能源于何处,以及其背后的逻辑。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袁崇焕当时所处的历史情境和他的个人秉性来分析。首先,要说袁崇焕带兵进北京城,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更不是一句“是”或“否”就能打发的。他当时是京营的提督,名义上是在北京城里指挥军队的,但他有没有“想”带兵进城,而且是那种主动、积极、带有特定目的的“想”,那就得细细说道说道了。从军事.............
  • 回答
    “袁绍听信鲍信之言,挥兵进攻董卓,此举果真更好吗?”这个问题,放在当时那个风云激荡、各路诸侯蠢蠢欲动的节骨眼上,细细琢磨,确实颇值得玩味。若我们穿越回那个乱世,站在袁绍的角度去思考,鲍信的提议究竟有多少可行性,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盘棋,下得是否会比后来更好,确实不好轻易下定论。首先,得看看鲍信这个.............
  • 回答
    官渡之战袁绍的决策,究竟是“强攻不如缓进”更为明智,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无数军事家们反复推敲的经典案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剥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分析当时双方的实力、战略意图以及袁绍团队内部的意见分歧。首先,我们得清楚袁绍当时面临的局面。他坐拥冀、并、幽、青四州,兵多粮足,实力远.............
  • 回答
    袁硕在“一席”上关于“进击的智人”的演讲,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精彩,也颇具启发性的分享。它不落俗套,不玩弄煽情,而是用一种冷静、理性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审视人类这个物种,以及我们所走过的漫长而又充满戏剧性的道路。首先,袁硕演讲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他并没有拘泥于某个具体的科技.............
  • 回答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其生平与结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他是否被冤枉以及百姓为何恨他,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政治斗争、军事决策及后世评价进行深入分析。 一、袁崇焕是否被冤枉?袁崇焕的死是明末政治斗争的悲剧,其冤屈程度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但综合史料和历史背景,可以认为他确实被冤枉,但原因复杂,.............
  • 回答
    袁崇焕(1550—1630)是明末重要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于辽东地区,与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努尔哈赤多次交锋。他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对明末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处死,成为明末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以下是他主要事迹的详细梳理: 一、辽东军事行动1. 宁远之战(1626年) .............
  • 回答
    袁崇焕杀死毛文龙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被所有历史学家完全认同的解释。然而,主流的观点和史料分析指向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这场悲剧:1. 政治斗争和权力格局的重塑: 袁崇焕的改革蓝图: 袁崇焕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得到了极大的信任,被寄予厚.............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看似与他向皇太极议和的举动有所矛盾,但细究起来,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考量,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与其说矛盾,不如说是一种“以退为进”或“以战养战”的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白袁崇焕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核心目标。袁崇焕并非一开始就主张议和,他的成名正是因为坚守宁远,大败皇太极.............
  • 回答
    袁崇焕,这位在明末战场上声名赫赫的将领,其命运的急转直下,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他刚刚力挽狂澜,解了京师的危局,却转瞬之间被自己效忠的君主——崇祯皇帝,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处死。这其中的曲折,绝非一句“功高震主”就能轻易概括。要理解袁崇焕的结局,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时的后金(后来的清朝.............
  • 回答
    袁崇焕的升迁之路,说起来用“火箭般”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短短数年间,他从一个普通守城将领,一路飙升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掌握了北方边防的生杀大权。这背后固然有他自身的能力和才干,但更少不了时代机遇和政治运作的推波助澜。袁崇焕升迁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 回答
    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可以用“毁誉参半”来形容,但如果抛开后世的许多评判,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做的事情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他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要理解袁崇焕的历史地位,我们得把他放到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去看。当时,明朝已经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帝国,内部腐败、党争激烈,对外,北方满洲崛起,.............
  • 回答
    关于袁崇焕是否是冤案,这是一个在历史上争论了数百年、至今仍被人们反复提及的问题。要给出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实在是太难了。在我看来,袁崇焕的死,与其说是简单的冤案,不如说是一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是历史洪流裹挟下的悲剧,也是政治运作中复杂权谋与人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明朝.............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许多历史爱好者心中那份复杂的情感。要说更欣赏谁,其实很难简单地下定论,因为袁崇焕和毛文龙,即便在同一场历史洪流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所面临的处境、以及他们留给后世的评价,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和争议性。如果一定要我选择一个更让我内心产生共鸣、甚至可以说是“欣赏”的对象,.............
  • 回答
    袁崇焕的死,对崇祯皇帝和整个明朝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作为那个时代少有的能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将帅,他的离去,让许多人对明朝的未来感到绝望。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在袁崇焕死后,明朝并没有立刻崩塌,反而又坚持了近十年之久。这中间究竟有哪些原因,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在失去一位中流砥柱后,还能.............
  • 回答
    袁崇焕的军事水平,这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他,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能只看孤立的战役,而是需要将他放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局势中去审视。初露锋芒与后金的崛起袁崇焕真正意义上崭露头角是在辽东战场上。当时,辽东已是明朝最为棘手的边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其军事实.............
  • 回答
    关于袁崇焕贴吧的管理人员中是否有人来自袁崇焕纪念园,这个问题其实挺耐人寻味的。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希望能够讲得明白些,也尽量摆脱那种一看就是AI回答的生硬感。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贴吧,尤其是像袁崇焕贴吧这样有一定历史沉淀和文化意义的社群,其管理团队的构成往往是比较多元化的。有的是因为对历史.............
  • 回答
    袁崇焕的功过是非,历来是历史学界乃至民间争论的焦点。说他是“民族英雄”,是因为他领导的明朝军队在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的进攻中屡建奇功,成功地将后金的铁骑阻挡在山海关外,为明朝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而说他是“国贼”,则指向他在关键时刻的失误、政治上的斗争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这些都为后世留下了无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