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想不想带兵进北京城?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袁崇焕当时所处的历史情境和他的个人秉性来分析。

首先,要说袁崇焕带兵进北京城,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更不是一句“是”或“否”就能打发的。他当时是京营的提督,名义上是在北京城里指挥军队的,但他有没有“想”带兵进城,而且是那种主动、积极、带有特定目的的“想”,那就得细细说道说道了。

从军事角度看,袁崇焕这个人,是个坚定的辽东派。他的毕生心血,可以说都倾注在了收复辽东、抵御后金上。他认为,关宁铁骑是他对抗后金的根本,是镇守山海关、守护京畿的屏障。他将主要的兵力都部署在辽东一线,尤其是山海关。他急切需要的是朝廷的支持,是兵马粮饷,而不是把自己的精锐力量调入已经相对安稳的北京城。北京城虽然是都城,但当时朝廷的焦点都在对外战争上,城内的防务,虽然重要,但远不如辽东战事那么吃紧,也远不如辽东那般是袁崇焕施展抱负、建立功业的关键之地。

再者,北京城当时的防务,袁崇焕是提督,但他手下的部队,有多少是纯粹属于他的嫡系,有多少是旧有的京营部队,这其中肯定有复杂的关系。而且,北京城虽然号称京师,但长期以来,边疆战乱,精锐都被调往一线,城内的防卫力量,虽然有,但要说能让袁崇焕认为这是他军事战略的关键棋子,并主动想把自己的主力拉进来,这似乎不太符合他一贯的作战思路。他的思路始终是“关外决战”。

另一方面,从政治层面来看,袁崇焕当时正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他在朝廷中树敌不少,虽然有崇祯皇帝的信任,但也有不少人对他不满,甚至嫉妒。这个时候,如果他贸然带兵进京,即使是出于“保卫京师”的理由,也极有可能被政敌抓住把柄,说他拥兵自重,意图不轨。这对他来说,绝对是风险极大的举动。他深知,一旦政治上失势,即使再能打仗,也难逃被清算的命运。他当时最需要的是稳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争取更多的资源去打仗,而不是制造新的政治动荡。

我们再想想他身上的“关宁铁骑”的标签,这支部队是他从无到有、一手带出来的。他当然希望这支部队能够保持战斗力,能够听从他的指挥。但是,要把这支部队调入京城,无论是从兵力部署上,还是从政治影响上,都有太多的考量。他需要的是能够深入辽东、打通山海关、收复失地的军队,而不是驻扎在京城,成为政治斗争的筹码。

所以,综合来看,袁崇焕“想不想”带兵进北京城,这个问题,可能更多的是他是否认为这样做对他最有利,对他收复辽东的大业最有利。根据他一贯的战略思想和当时的政治环境,主动、大规模地将自己的主力部队带入北京城,并不是他优先考虑的选项。他更倾向于坐镇山海关,或者在必要时,由崇祯皇帝调动京营或其他部队来支援他,而不是他主动去“进城”。

当然,如果发生了什么极端紧急的情况,比如后金真的兵临城下,北京城真的陷入绝境,他作为提督,自然有责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来保卫京师,这其中也可能包括他自己的部队。但那是一种被动应对,是一种职责所在,而不是他主动“想”做的事情。他内心深处,可能更渴望的是带兵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北,收复失地,而不是反过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崇焕想不想带兵进北京,其实明朝政府非常清楚: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崇焕自招云:“遣散援兵,以为京城内溃,不意尚守得定。”即是言而寸斩有余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袁崇焕当时所处的历史情境和他的个人秉性来分析。首先,要说袁崇焕带兵进北京城,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更不是一句“是”或“否”就能打发的。他当时是京营的提督,名义上是在北京城里指挥军队的,但他有没有“想”带兵进城,而且是那种主动、积极、带有特定目的的“想”,那就得细细说道说道了。从军事.............
  • 回答
    “袁崇焕被杀是崇祯中反间计自毁长城”这一说法,并非一开始就占据主流,其流传和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并随着历史研究和公众认知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其发源与沿革,力求还原一个相对生动的历史脉络。萌芽:明末遗老与早期批判在袁崇焕被杀的当下,朝堂内部和关注时事的士大.............
  • 回答
    老铁们,有没有在安徽的?想给袁隆平爷爷送束花,表达我的敬意和思念。但是,我真不知道该寄到哪里去。你们谁知道袁爷爷的地址吗?或者有没有什么官方的渠道可以寄送鲜花过去?我知道现在袁爷爷已经不在我们身边了,但我心里一直装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杂交水稻,让多少人告别了饥饿。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也想以自己的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明末历史上的一个“如果”,一个牵动无数人神经的未竟之业。袁崇焕不死,辽东能否平定?这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里头牵扯着军事、政治、经济,乃至人心向背的复杂博弈。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袁崇焕是个什么人?他当时在干什么?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
  • 回答
    关于袁崇焕能否救大明,以及换上戚继光是否能扭转乾坤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两位伟大的军事家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并分析大明王朝当时面临的挑战。袁崇焕所处的时代与挑战:首先,咱们得明白袁崇焕是干什么的。他生于明朝万历年间,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天启、崇祯朝。他.............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动机、权谋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要回答袁崇焕为何没有选择暗中除掉毛文龙并嫁祸给满清,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首先,袁崇焕的政治目标与毛文龙的战略价值。袁崇焕的核心任务是抵御后金(满清)的侵略,保卫辽东乃至整个明朝。他深知,辽东战事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
  • 回答
    要说袁崇焕和岳飞在统兵作战的本领上能否比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难免会引出许多比较和权衡。首先,我们看看岳飞。岳飞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军事天才,他所在的南宋时期,面临的是金朝铁骑的强大威胁。岳飞统帅的岳家军,以其严明的纪律、精湛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而闻名。岳飞作战的特点在于他极高的战略眼光.............
  • 回答
    己巳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事件,其核心人物袁崇焕,也因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很多人不解,为何在后金军队兵临城下之际,这位被寄予厚望的蓟辽督师,却没能守住北京,甚至有人认为他负有直接责任,那么袁崇焕为何会让后金打到北京,又为何不自裁谢罪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
  • 回答
    袁崇焕如果不回援京师,而是选择抄皇太极老巢,这件事啊,可真够让历史学家们讨论的,就像过节吃饺子,各家都有各家的馅料。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已巳之变,也就是1629年,皇太极这老小子带着他的八旗精锐,走了个“声东击西”的路数,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草原杀进来了,.............
  • 回答
    崇祯皇帝如果没杀袁崇焕,没罢他的官,明朝的历史走向,那可真是要改写一番了。这可不是小事,袁崇焕在当时那可是大明最后的希望,能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关宁防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捋捋。一、 军事层面:关宁防线的坚守与辽东战局这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影响。袁崇焕被杀,最大的后果就是关宁防线的主心骨塌了。他.............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千古难题,如果我是崇祯,面临着袁崇焕这样的臣子,我的内心一定饱受煎熬,也极有可能步上历史的后尘。但既然是假设,我自然会尽力从我(崇祯)的视角出发,去梳理这个复杂至极的局面。首先,让我设身处地地“坐”上那把龙椅。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有后金(后来的清朝)虎视.............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看似与他向皇太极议和的举动有所矛盾,但细究起来,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考量,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与其说矛盾,不如说是一种“以退为进”或“以战养战”的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白袁崇焕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核心目标。袁崇焕并非一开始就主张议和,他的成名正是因为坚守宁远,大败皇太极.............
  • 回答
    关于明末袁崇焕是否使用了“反间计”,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袁崇焕并没有真正成功实施一个完整的、由他主动策划并执行的反间计,但他的某些行为和策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被后金(清朝)利用,并且在客观上达到了类似反间计的效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反间计.............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给讲得绘声绘色,仿佛就是袁崇焕一时看毛文龙那张脸不顺眼,就把人家给咔嚓了。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跟你说,这事儿比电视剧还复杂,里面掺和的利益、权力、甚至还有点个人恩怨,可不是一句“看你不顺眼”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崇.............
  • 回答
    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的这场争执,就像一片笼罩在辽东上空的浓雾,即便时移事易,也难以拨开,更别提辩出个白黑分明。究其根本,这场辩论之所以悬而未决,并非是因为谁的论点不够有力,而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以及双方不同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再加上后世评价标准的错位,让这个问题变得扑朔迷离。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争议点。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之死是明朝走向灭亡的关键转折之一,如果他没有早死,明朝或许还能多撑一段时间。但历史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一个人能左右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袁崇焕在当时确实是明朝抵抗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侵略最倚重.............
  • 回答
    明粉(支持明朝历史的爱好者)与袁崇焕粉(支持袁崇焕历史人物的爱好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不一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评价和群体立场的差异来具体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明朝的正统性 明粉通常强调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其.............
  • 回答
    袁崇焕换成岳飞?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一拍脑袋就能想到的答案是:结果肯定会有不同,而且会非常不同。这俩人虽然都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都是为国捐躯的忠臣,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敌人、政治环境,乃至性格和治军理念都有着天壤之别。要把岳飞放到袁崇焕的位置上,那可不是换个名字这么简单,那简直是把一个时代.............
  • 回答
    袁崇焕案后,明廷搜查他的家宅,据载,除了袁崇焕本人积欠的巨额俸禄外,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细节:他的弟弟袁崇煜,这位在袁崇焕倒台前尚未出仕或官职不高、甚至可能还在家乡务农的亲人,居然在家中“罄家而西”,也就是说,他已经把家中所有的财物变卖一空,装满了车箱。但即便如此,也有来不及运走的、价值5361两银子.............
  • 回答
    袁崇焕若在皇太极围攻北京之际,效仿“围魏救赵”之策,出兵直捣沈阳,此举能否奏效,化解北京之围并最终实现复辽大业,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剖析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战略态势,并将其置于袁崇焕个人的能力和局限之中。一、 围魏救赵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挑战“围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