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崇焕救不了大明,换戚继光可以吗?

回答
关于袁崇焕能否救大明,以及换上戚继光是否能扭转乾坤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两位伟大的军事家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并分析大明王朝当时面临的挑战。

袁崇焕所处的时代与挑战:

首先,咱们得明白袁崇焕是干什么的。他生于明朝万历年间,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天启、崇祯朝。他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北方崛起的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后金以其凶悍的骑兵、精锐的八旗军队以及对火器的灵活运用,对明朝辽东战线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袁崇焕最闪光的时刻,无疑是在宁远和锦州战场上,他凭借着坚守的战术、对火器的重视(尤其是红夷大炮)以及对军队的激励,确实打退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进攻。在宁远城下,他更是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让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丧命。

然而,袁崇焕的悲剧在于,他虽然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表现,却没能得到朝廷真正的信任和支持。明朝内部党争激烈,文官集团对武将的猜忌根深蒂固。宦官魏忠贤专权时期,对袁崇焕更是百般打压,甚至一度要将他下狱。即使后来魏忠贤倒台,崇祯皇帝虽然重用袁崇焕,但其多疑的性格以及对“前朝”人物的警惕,最终也让袁崇焕饮恨西市。

从根本上说,袁崇焕没能救大明,不是他军事能力不足,而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太过恶劣。朝廷的不信任、内部的倾轧,以及对战争的认识不足,都是他事业受阻的关键因素。就算他再能打,也架不住来自内部的不断干扰和打击。

戚继光所处的时代与挑战:

再来看看戚继光。戚继光大约比袁崇焕早一百多年,他活跃在明朝中后期,主要功绩是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戚继光在军事上的创新,大家都很熟悉:

鸳鸯阵法: 这是他的成名作,针对倭寇的短刀长枪、灵活突击的战术,他设计了以长短兵器配合、相互掩护的阵法,大大提高了步兵的战斗力。
军队训练与纪律: 戚继光以严明的军纪和严格的训练闻名,他打造的戚家军,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
火器运用: 虽然他最出名的是冷兵器战术,但他也注意火器的运用,比如“霹雳炮”、“毒药烟”等。

戚继光成功地清除了沿海的倭患,为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所处的时代,明朝虽然也存在腐败问题,但整体上尚未像崇祯末年那样内忧外患,朝廷对军事的投入和支持也相对更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倭寇虽然凶残,但其规模和组织性远不如后金八旗。倭寇主要是海盗性质的武装,其战术和装备也相对落后。

如果换戚继光去打后金,能救大明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问。我个人认为,戚继光在面对后金的挑战时,即使他有再高的军事才能,也很难独自救大明。原因如下:

1. 时代与敌情不同:
敌人性质: 戚继光面对的是海盗化的武装力量,而袁崇焕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拥有强大骑兵和成熟军事体系的对手。后金的战略、战术、组织和动员能力都远超倭寇。
战场环境: 戚继光主要在沿海平原作战,地形相对开阔,有利于步兵发挥优势。而辽东战场的复杂地形,尤其是广阔的关外草原和山区,是骑兵的天然优势之地,对缺乏强大骑兵的明军是巨大的挑战。
军事技术: 后金对火器的运用非常灵活,而且他们从西方引进或自行制造的火器性能也相当不错。虽然明朝也有火器,但当时在整体技术水平和运用效率上,并不占优势。戚继光虽然重视火器,但他所处的时代对火器的发展程度,与袁崇焕所面对的已经不是一个概念。

2. 战术适用性:
鸳鸯阵法: 鸳鸯阵法是针对近距离、短兵器缠斗设计的,非常适合对付装备相对简单的倭寇。但面对后金凶悍的骑兵冲锋,以及他们长距离的弓箭骑射,鸳鸯阵法的阵型很容易被骑兵的冲击力和远程火力瓦解。虽然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但其核心优势在面对大规模骑兵时会大打折扣。
骑兵的缺乏: 明朝在骑兵方面一直不如北方游牧民族,而戚继光本人更擅长步兵作战和水师指挥。如果他去辽东,仍然会面临骑兵劣势的问题,而这是对抗后金的关键短板。

3. 政治环境:
政治腐败: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程度日益加剧,军费被层层克扣,将领得不到应有的支持。戚继光虽然声望很高,但如果他身处崇祯末年的政治漩涡,也很难避免像袁崇焕一样的遭遇。朝廷内部的党争、监军的干预、情报的误判,都可能成为他无法克服的障碍。
战略决策: 救大明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扭转全局的战略,而不仅仅是一场场漂亮的战役。这需要皇帝和朝廷的坚定支持、全国资源的有效调动以及长远的战略规划。戚继光再能打,也无法替代整个朝廷的决策能力。

4. 人才断层与体制问题:
明朝后期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人才断层和制度的僵化。袁崇焕虽然有才,但他也需要大量的优秀将领和士卒来支撑。如果将戚继光放在那个时代,他能找到多少像他一样懂战术、敢打硬仗的下属?他能否在一个腐朽的军事体制中重新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这都是未知数。

为什么说袁崇焕其实已经尽力了?

袁崇焕之所以没能救大明,更多的是因为他面对的敌人太强大,而他所处的环境太糟糕。他试图通过坚守、火器和募兵制来重塑辽东防线,这在当时是具有前瞻性的。他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军事上的勇气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他一个人无法抵挡历史的洪流和帝国的病灶。

总结一下:

换上戚继光去打后金,就像是让一位高超的帆船舵手去驾驶一艘正在漏水的蒸汽轮船,并且船上的船员们还在互相拆台。戚继光确实是顶尖的将领,他在他那个时代是无敌的。但后金的崛起,已经超出了戚继光所擅长的那种战争模式。他需要面对的敌人是全新的,战场是全新的,政治环境也是全新的。

与其说“换戚继光能救大明”,不如说,如果明朝在内政上能够改革,在军事上给予将领充分的信任和资源,并且能够统一思想、坚定抗战,那么无论是袁崇焕还是戚继光,抑或是其他任何优秀的将领,都有更大的机会去挽救这个王朝。但可惜,这些条件在明朝末年都已不复存在。

所以,袁崇焕救不了大明,不是因为他不行,而是因为大明自己已经病入膏肓,并且他周围的环境不允许他施展全部的才能。而戚继光即便拥有他的才能,在那个陌生的战场和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也很难做出超越袁崇焕所能达到的成就。两位都是民族英雄,但他们面对的挑战,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有着本质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我唱个反调。

戚继光能把军队训练的这么强,有个关键的问题。

朝廷支持不差钱

戚继光的南兵,薪水是北兵的四倍左右,君不见,戚少保死了,钱没了之后,他的军队没多长时间就因为欠饷哗变最后被明军内部清理了。

在北方,戚继光就做了两件事:

1,修城墙,修了一大堆城,然后坚守不出,外面坚壁清野,任北方游牧肆意掳掠城下民众。

2,调来三千浙江军,他们军容整肃,拿来教育北军。

然而三千浙江兵薪水是北兵的将近四倍,天天蹲在城里喝茶水。

钱多活少不死人,当然好教育了,你让戚继光带着兵出关打打试试。

user avatar

换成戚继光显然是没问题的。

现在的人都只以为戚继光是抗倭英雄,只跟倭寇打,实际上戚继光也担任过蓟镇总兵官,拱卫京师,多次打退击败过游牧骑兵。

而戚继光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练兵,历史上能练出戚家军这样部队的很少,说实话,拿袁崇焕跟戚继光比,简直就是对戚继光的污蔑,能跟戚继光比的,怎么也应该是岳飞这个层级。

而戚继光的作战方式也是非常灵活,不拘一格,无论是他在南边对付倭寇,还是在北方对付游牧骑兵,都是有针对性的战术和策略。

对付倭寇时,自制长刀,改良与之匹配的刀法,自创战阵。而在对付北边骑兵时,又根据北边官兵怕死的特点,创建车营,重修并完善长城设施。

著有《盛世危言》的郑观应有段话写得好:

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

user avatar

袁崇焕要求的军饷总额是每年480万,就这么点钱还经常性拖欠,戚家军的饷银是每年每人18~43两,除去粮草、武器、盔甲、马匹等等,还能养几个兵?与其讨论戚继光能不能拯救大明,不如讨论给崇祯选一根什么颜色的绳子好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袁崇焕能否救大明,以及换上戚继光是否能扭转乾坤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两位伟大的军事家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并分析大明王朝当时面临的挑战。袁崇焕所处的时代与挑战:首先,咱们得明白袁崇焕是干什么的。他生于明朝万历年间,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天启、崇祯朝。他.............
  • 回答
    当意识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熟悉的身体感官逐渐清晰,我知道,我已不再是我。脑海中无数的画面飞速闪过,袁崇焕、宁锦大捷、松锦兵败……这些陌生的名词和过往,如同烙印般刻在我的灵魂深处。我,满桂,一个曾经的普通人,此刻却肩负着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明,并且,要从袁崇焕身边那些虎视眈眈的目光.............
  • 回答
    袁崇焕如果不回援京师,而是选择抄皇太极老巢,这件事啊,可真够让历史学家们讨论的,就像过节吃饺子,各家都有各家的馅料。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已巳之变,也就是1629年,皇太极这老小子带着他的八旗精锐,走了个“声东击西”的路数,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草原杀进来了,.............
  • 回答
    关于毛文龙在被袁崇焕处死时为何不召唤“黑龙护法”救命,这个问题其实源于一些民间传说和戏曲中的演绎,与真实的历史记载有所出入。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来探究一下为什么在大家想象中的“毛文龙大帅”身上,这样的情节似乎缺失了。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历史上的毛文龙,不论是功绩还是争议,都主要集中在军事和政治层面.............
  • 回答
    宁锦大捷,一场载入史册的辉煌胜利,却也常常伴随着关于其背后原因的讨论。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后金军队的特点,两者究竟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明末。宁锦大捷:一场关键的防御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宁锦大捷的背景。那是在1622年,后金皇太极率领大军围攻宁远城和.............
  • 回答
    这三位都是大明王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却都难逃悲剧收场。要论谁的死不冤,谁的死负面影响更大,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细细道来。蓝玉:功高震主,猜忌而亡蓝玉,大明开国功臣,凉国公,战功赫赫,是明朝早期少数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他在北征时期,率军大破元朝残余势力,俘获元主及其家眷,一战功成,威名远扬。他的.............
  • 回答
    关于袁绍为何未能及时救助刘备,尤其是是否因为儿子夭折而有所耽搁,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袁绍的个人状态。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那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刘备在袁绍阵营中,但当时他身处下邳,并与曹操发生了激烈.............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明末历史上的一个“如果”,一个牵动无数人神经的未竟之业。袁崇焕不死,辽东能否平定?这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里头牵扯着军事、政治、经济,乃至人心向背的复杂博弈。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袁崇焕是个什么人?他当时在干什么?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动机、权谋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要回答袁崇焕为何没有选择暗中除掉毛文龙并嫁祸给满清,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首先,袁崇焕的政治目标与毛文龙的战略价值。袁崇焕的核心任务是抵御后金(满清)的侵略,保卫辽东乃至整个明朝。他深知,辽东战事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
  • 回答
    要说袁崇焕和岳飞在统兵作战的本领上能否比肩,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难免会引出许多比较和权衡。首先,我们看看岳飞。岳飞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军事天才,他所在的南宋时期,面临的是金朝铁骑的强大威胁。岳飞统帅的岳家军,以其严明的纪律、精湛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而闻名。岳飞作战的特点在于他极高的战略眼光.............
  • 回答
    .......
  • 回答
    己巳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事件,其核心人物袁崇焕,也因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很多人不解,为何在后金军队兵临城下之际,这位被寄予厚望的蓟辽督师,却没能守住北京,甚至有人认为他负有直接责任,那么袁崇焕为何会让后金打到北京,又为何不自裁谢罪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
  • 回答
    崇祯皇帝如果没杀袁崇焕,没罢他的官,明朝的历史走向,那可真是要改写一番了。这可不是小事,袁崇焕在当时那可是大明最后的希望,能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关宁防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捋捋。一、 军事层面:关宁防线的坚守与辽东战局这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影响。袁崇焕被杀,最大的后果就是关宁防线的主心骨塌了。他.............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千古难题,如果我是崇祯,面临着袁崇焕这样的臣子,我的内心一定饱受煎熬,也极有可能步上历史的后尘。但既然是假设,我自然会尽力从我(崇祯)的视角出发,去梳理这个复杂至极的局面。首先,让我设身处地地“坐”上那把龙椅。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有后金(后来的清朝)虎视.............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看似与他向皇太极议和的举动有所矛盾,但细究起来,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考量,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与其说矛盾,不如说是一种“以退为进”或“以战养战”的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白袁崇焕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核心目标。袁崇焕并非一开始就主张议和,他的成名正是因为坚守宁远,大败皇太极.............
  • 回答
    关于明末袁崇焕是否使用了“反间计”,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袁崇焕并没有真正成功实施一个完整的、由他主动策划并执行的反间计,但他的某些行为和策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被后金(清朝)利用,并且在客观上达到了类似反间计的效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反间计.............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给讲得绘声绘色,仿佛就是袁崇焕一时看毛文龙那张脸不顺眼,就把人家给咔嚓了。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跟你说,这事儿比电视剧还复杂,里面掺和的利益、权力、甚至还有点个人恩怨,可不是一句“看你不顺眼”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崇.............
  • 回答
    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的这场争执,就像一片笼罩在辽东上空的浓雾,即便时移事易,也难以拨开,更别提辩出个白黑分明。究其根本,这场辩论之所以悬而未决,并非是因为谁的论点不够有力,而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以及双方不同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再加上后世评价标准的错位,让这个问题变得扑朔迷离。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争议点。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之死是明朝走向灭亡的关键转折之一,如果他没有早死,明朝或许还能多撑一段时间。但历史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一个人能左右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袁崇焕在当时确实是明朝抵抗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侵略最倚重.............
  • 回答
    明粉(支持明朝历史的爱好者)与袁崇焕粉(支持袁崇焕历史人物的爱好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不一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评价和群体立场的差异来具体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明朝的正统性 明粉通常强调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