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军队,当时的城防系统。没有大炮都不擅长攻城--当然了,要是守城不容易,费那么大力气建城的一方,脑子进水了吗?
只要防御者有决心,粮食,有装备,哪怕是乌合之众的城池都不好破。
尤其是远道而来想速战,基本上不可能。
远道而来,不可能携带重型器械,只能在城下让军队砍树拆房子,收集木料后,让随军的木匠现做。没有五天十天的做不到。如果防御方有准备,清理了附近的森林房屋,时间还得长。
防御方如果稍有能力,还可以派人出城,百步以内,在城门外立一个小营寨,几百人,有拒马壕沟营墙的,后面有壕沟栅栏和城门连接,在城墙的火力掩护下,连攻城器械都没法用(营寨威胁攻城部队侧翼),必须要拔掉这个小营寨。
而小营寨,背后是城墙上的弓箭火枪掩护,只能从正面硬打,一次投入不了多少人,火力密度优势在营寨一方,还有拒马壕沟,城内还能轮换,交换比非常好看,伤亡几百勇士,对面只损失几十人很正常。
而且,有小营寨,随时可以发动反击,吃一口就回来,营寨会掩护回撤的反击力量。
很多情况下,攻击方连这个小营寨都吃不掉,就铩羽而归了。
明军在相当于对手兵力一半的情况下,还是堵门守城,可以说战斗力极弱的表现。
后金军面对这样的军队,野战当然强了。
实际上,想要在后金军占领辽西,歼灭了熊廷弼攒的13万大军以后(当然,被歼灭的责任不是他),想靠辽西自己恢复野战能力就不现实了
因为后金军已经有2-3万百战老兵+2-3万敢战部队了,辽西只有将领的亲兵还可以,凑一起也就几千人,还分不同派系山头。想要恢复,整合内部就够喝一壶的。
必须抽调全国的精锐边军1-2万人,作为种子部队,在辽西用上3-5年,扩充成10万左右的敢战部队,才能压倒后金
可是问题是,明政府觉得花销太大,也没有足够才能的人去实施,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袁崇焕提交的预算最低……
因为当时的后金不擅长攻城,所以要用内应夺门,才能成功拿下较大的城池
面对袁崇焕的大石头堵门战术,防止了内应夺门,那么当时的后金除了长围,没别的办法拿下较大的城池。
有人举遵化为例,说遵化这样较大的城池,为什么后金能成功攻下,而袁崇焕守的宁远,为什么后金夺不下。
满文老档第十八册 天聪三年十月至十一月
遵化城高而坚固,犹如宁远。
原因很简单,因为遵化没有用大石头堵门,所以没能防住内应。结果被内应开门了。
崇祯朝野纪
兵从长城下大安口,直抵遵化。时新令汰冗兵,被汰者阴谋作乱,□至城下,开门迎入。遵抚王元雅死于乱军中。
《烈皇小识》卷二
时新令严汰冗兵,被汰者阴谋为乱,清兵临遵北城下,蓟抚王元雅尚汰兵四百人,兵即开门延师,元雅死于乱军,
只要按袁崇焕的大石头堵门战术,那么后金必然攻不下。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八孙承宗(子鉁等)
乃遣世龙督步骑兵万五千入援,令游击祖可法等率骑兵四营西戍抚宁。 时我大清已拔遵化而守之。是月四日拔永平。八日拔迁安,遂下滦州。分兵攻抚宁,可法等坚守不下。
这招大石头堵门的战术,用来应对当时后金薄弱的攻城能力,是非常好用的,哪怕是还没有完全修复好的堡垒,后金也束手无策,只能选择长围。
崇祯四年祖大寿修复大凌河堡,后金来攻,结果还是攻不动,只能选择长围,靠长围打援,明军最终无援断粮,祖大寿才被迫投降。
而为什么祖大寿与他的部下们,能成功执行大石头堵门战术,其他军队不能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大石头堵门的战术,就一直是他们所主张的。
据袁崇焕报正月十八日奴贼率众渡河左辅萧昇邓茂林陈兆兰等俱从右屯等处收回二十一日城外收聚毕时城中士卒不满二万总兵满桂副将左辅参将祖大寿皆习见奴兵未可争<釒夅>以死守争大寿遂发塞门之议诸将朱梅徐敷奏并王喇嘛皆主大寿议而何可纲按剑决之于是王喇嘛请撤西洋大炮入城彭簮古率勍兵挽而登之【尽焚城外民舍积蒭】令同知程维模查察奸细通判金启倧按城四隅编派民夫供给饮食卫官裴国珍鸠办物料诸生守巷口有一人乱行动者即杀城上人下城者即杀满桂提督全城而以东南首冲身任之左辅分西面祖大寿分南面朱梅分北面盖二十二日而城中部署定
那么这些开门迎接后金军的汰兵是怎么一回事呢?
山中闻见录
朝廷忧饷匮,以清汰责诸镇,顺抚王应豸顺内旨,首奏清核冒饷50万,三屯营兵鼓譟,下烽台挟饷,抚之旋定。应豸被槛车征置狱,以王元雅代之。镇抚顺天元雅,主汰饷议如故,减额并伍,各隘口尖哨,尽失戚继光遗制。
因为明朝要供应山海关外的那些军队,所以就对着关内那些军队下手,说是要清理冗兵,节省饷银,结果就是关内那些防线出现大问题。
在天启年间,户部尚书李起元出过这种馊主意了,结果被蓟辽督师王之臣反对,于是馊主意没实行。
《明熹宗实录》天启五年十二月乙亥朔
又臣前请汰蓟密永三镇新兵苟如督臣所议岁省当不止十万
《明熹宗实录》天启五年十二月壬辰
壬辰总督蓟辽王之臣奏近日户部欲裁蓟密永三镇新兵此在主计者盖从钱粮起见未暇为封疆计也蓟镇军士年来虗耗于援辽逃亡于粮薄精锐几空犹幸此新兵内多夷汉壮士差可壮声援而备缓急耳近自柳河受挫于东奴松山幸胜于西虏东西交隙树敌滋多东之桃林冷口中之喜峰潘关西之潮河白马处处皆冲在在须备窃谓蓟门兵力当厚不在辽阳之下即不议增岂得议减新兵之不当汰无俟臣言之毕矣章付户部
但是到了崇祯上台后,在袁崇焕的建议下,这个馊主意又开始实行了。
《明史·袁崇焕传》
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所司敦促上道
《登答方关院蓟密永三协兵饷疏》
近日又奉圣谕,议汰蓟密永新兵,又督师袁崇焕有疏议裁登津二镇新兵,则所省益多
《度支奏议》新饷司六卷《覆督师题各镇兵马钱粮经制疏》
关宁两镇照督师前次经制册,蓟密永照督抚裁汰兵饷册,天津照津郡所汰之数,东江照臣部题准之数与臣部此时见发额数丝毫不差者也。”
这里还要讲到一点,那就是刘策,他的官职
明史
崇祯二年夏,起故官,兼右佥都御史,总理蓟、辽、保定军务。
袁崇焕是督师蓟辽,刘策是总理蓟辽保定军务,这两人在蓟辽军务上重合了,那么谁的官职更大呢?谁是上级?谁管谁呢?
答案是袁崇焕是刘策的上级。原因很简单的,袁是右副都御史,刘是右佥都御史。
如果说这个还不明显的话,那么看这段记录
《崇祯实录》 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
袁是可以直接对刘下令的
《盛京满文逃人档》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十五日。有诸申一人、汉人二名自宁远逃至。彼等告称:“锦州纪太监奏报明帝曰:锦州城多年失修,被围困时,无发兵来援。再者,诸申选精兵往觇该城,其兵不多,追杀我兵至城下,而城内兵不出战等语。因以袁都堂失职,降级调离。”遂将逃来之一诸申人及二名汉人,纵之还,听其所往。[1]
关于锦州城多年失修一事,在明档中也有反应,如在锦州调度火器的詹大成说:
今夏調守錦州,城如腐糟。職營分守西面,困攻匝月,誓死血戰,幸獲全捷。
宁前道为其叙功时说:
勘得奴孽犯圍錦州,以斗大破碎之 (約缺五字) 捍之虜,將士戮力攖城決守。[2]
这样的锦州都拿不下来,可见当时的金兵确实不善于攻城。
当然是袁崇焕厉害,后金算老几配和战神相提并论?要不是袁战神一番操作明朝能挺到1644年?这句话值得50万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