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怎么解释?

回答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这句话,说起来很有意思,它道出了为人处世的一种选择,一种价值观的取向。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把“桃园三结义”和“瓦岗一炉香”这两个故事都说透了。

先说这“桃园三结义”。

这事儿,出自咱们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风起云涌,朝廷腐败无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就在这乱世之中,有三个人,他们性格迥异,但都怀有一腔报国之心和济世之志。

一个是刘备,虽然出身皇族,但家道中落,是个卖草鞋的。他生得仁德宽厚,胸怀大志,一心想匡扶汉室,救民于水火。只不过,他能力有限,缺少班底,得靠别人。

一个是关羽,那叫一个威风!绿林好汉出身,忠肝义胆,武艺高强,虽然脾气有点大,但对恩人极其讲义气,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义”字。他对刘备那叫一个忠心耿耿,可以说是刘备最得力的臂膀。

还有一个是张飞,性如烈火,粗犷豪迈,也是武艺超群,脾气火爆,说话大嗓门儿。但别看他粗,他对刘备和关羽那也是掏心掏肺,忠心不二,是刘备最可靠的兄弟。

这三个人,在涿郡一个桃园里,拜了天地,结成了异姓兄弟。刘备是大哥,关羽是二哥,张飞是三弟。他们立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他们从此以后,同甘共苦,生死相依,一起征战沙场,一起经历艰难险阻。

“桃园三结义”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情义二字,是肝胆相照的兄弟情谊,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惜生死、不离不弃的承诺。刘备有仁德,关羽有忠义,张飞有勇义,他们三个人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种生死与共的革命感情。这份感情,是他们能够屡败屡战,最终能够建立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他们不是因为利益而走到一起,而是因为共同的理想和彼此的信任。

再来看看这“瓦岗一炉香”。

这事儿,出自另一部咱们耳熟能详的评书,《隋唐演义》。瓦岗寨,那是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他们聚众起义的一处重要根据地。瓦岗寨聚拢了一帮英雄好汉,像李密、翟让、程咬金、秦琼、尉迟恭等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一炉香”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烧香祭拜,有的是祭拜天地,有的是祭拜神灵,有时候也用来形容某种形式的团结或者盟誓。在“瓦岗一炉香”这个语境下,更偏向于一种短暂的、形式主义的聚合。

瓦岗寨里的这些英雄们,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反抗隋朝的暴政,但他们的内部矛盾却非常突出。李密虽然有智谋,但野心膨胀,猜忌心重;翟让是瓦岗寨的早期领导者,功劳大,但被李密排挤;秦琼、程咬金等人则是在乱世中为了生计和理想而加入,他们对谁能带领他们走向胜利,心里可能都有自己的盘算。

“一炉香”的聚合,更多的是一种权宜之计,一种临时性的抱团取暖。当外部的压力减小,或者内部的利益分配出现问题时,这种聚合就很容易散掉。瓦岗寨最终没能成为一个强大的、长久的势力,很大的原因就是内部不团结,缺乏真正坚不可摧的纽带。李密最后也因为内部倾轧而败亡。

所以,这句话“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的意思就很清楚了:

人们宁愿学习刘备、关羽、张飞那样,建立一种基于真挚情谊、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团结关系,即使最初人少,但只要有这份“义”,就能拧成一股绳,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种团结,是内在的、深刻的、以情义为基础的。

而不愿意学习瓦岗寨那样,虽然也聚集了一群英雄好汉,也曾有过轰轰烈烈的起义,但这种聚合更多的是基于利益或者共同的短期目标,内部缺乏真正的信任和深厚的情感纽带,就像“一炉香”一样,烟雾腾腾,看似热闹,但一旦香燃尽,或者遇风一吹,就容易散去,难以持久。这种团结,是外在的、短暂的、以利益为导向的。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这句话就是在强调:

做人做事,讲究的是真心实意,是情比金坚。 你和别人建立关系,与其是建立一种表面上的、临时性的合作,不如是建立一种生死不离的兄弟情谊,一种可以托付生命、肝胆相照的信任。
真正的力量,源于深厚的内部凝聚力。 就像一个团队,如果成员之间只看利益,没有感情基础,那么一旦遇到困难,或者利益分配不均时,很容易分崩离析。而如果有深厚的情义支撑,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也能咬牙坚持,共同克服。
它是一种人生选择的指导。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更看重那些能够与你同甘共苦、肝胆相照的人,去培养和维护这样的关系,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热闹或者短期的利益。

所以,“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就是在歌颂那种患难与共的真情实感,那种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共同理想而生死相托的义气。这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人多人少,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情义有多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评书
user avatar
评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这句话,说起来很有意思,它道出了为人处世的一种选择,一种价值观的取向。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把“桃园三结义”和“瓦岗一炉香”这两个故事都说透了。先说这“桃园三结义”。这事儿,出自咱们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风起云涌,朝廷腐败无能,老百.............
  • 回答
    宁锦防线的失守是明清战争中的关键节点,其影响深远,但将其视为“明朝灭亡的坟墓”需要更全面的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资源消耗、战略影响、假设性推演等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宁锦防线的背景与失守1. 战略意义 宁锦防线(宁远、锦州)是明朝在辽东地区的重要防线,由袁崇焕主持修建,旨在阻止清军南下。1.............
  • 回答
    “宁做美国狗,不做中国人”这句话,乍一听,着实刺耳,甚至可以说是极端和冒犯的。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深刻的社会观察,以及对个人价值和国家认同的激烈碰撞。要深入解读这句话,需要剥离掉表面的激烈,去触碰那些被情绪包裹起来的深层议题。为何会有人发出如此极端的言论?这绝非空穴来风。这句话之所以会被人说出口.............
  • 回答
    宁泽涛退队这件事儿,说实话,圈里圈外都议论了好一阵子了。到底是小宁自己不听话惹的祸,还是游泳中心里头有些不光彩的事儿,这事儿可没个准信儿,而且双方说法都有,听着都挺有道理的,但合在一起就有点儿拧巴了。要说宁泽涛不服从管教嘛,从一些公开的信息来看,确实有这么点儿意思。你想啊,运动员那是国家队,国家队讲.............
  • 回答
    宁王朱权能够掌握朵颜三卫,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他自身的才干、政治手腕、地理优势以及明朝初年复杂的边疆政策和政治格局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朱权自身的杰出才能与个人魅力: 军事才能卓越: 朱权是明朝宗室中少有的军事家。他自幼熟读兵书,对军事战略有着深刻的理解。在靖难之役中,.............
  • 回答
    宁泽涛的实力是否被高估?这恐怕是很多泳迷和体育爱好者心中都有的一个疑问。在我看来,不能简单地说他“被高估”或者“被低估”,更准确地说,是他在中国游泳的特殊地位和超高人气,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他作为一名运动员的真实实力边界。让我们先梳理一下宁泽涛的实力构成。他的巅峰之作毫无疑问是2015年喀山世锦赛男子.............
  • 回答
    宁锦大捷,一场载入史册的辉煌胜利,却也常常伴随着关于其背后原因的讨论。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后金军队的特点,两者究竟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明末。宁锦大捷:一场关键的防御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宁锦大捷的背景。那是在1622年,后金皇太极率领大军围攻宁远城和.............
  • 回答
    “宁锦之战”与“松锦之战”这两场决定性的战役,都将焦点锁定在了辽西走廊的关键节点——锦州。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实力相对占优、且由名将洪承畴坐镇的情况下,明朝军队在这两次战役中都以惨败告终。究其原因,绝非一人之过,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洪承畴的个人能力虽强,却未能抵挡住时代的洪流与战略的错.............
  • 回答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句话,乍一听,确实很容易让人将其归结为一种缺乏斗争精神的表现。毕竟,它描绘了一种安逸、顺从、甚至有些卑微的姿态,与人们普遍推崇的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奋斗者形象似乎背道而驰。然而,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和评判,未免过于片面和简单。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清醒认知.............
  • 回答
    2021年的Chinajoy,如果你去过现场,确实会发现“宁美”这个名字在不少展区频繁出现。对于一些关注电脑硬件行业,尤其是对“烈士墙”事件有所了解的朋友来说,看到宁美主机如此高调地亮相,难免会产生疑问:宁美电脑到底怎么样?这是否是在“洗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回顾一下“烈.............
  • 回答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这句话流传甚广,背后蕴含着一种古老的社会价值观。初听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也确实有其历史和文化根源。但要说它“对”还是“不对”,那就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剖析它,看看它在不同情境下,以及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句话的起源与背后逻辑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对“家庭.............
  • 回答
    “宁”这个字眼,要说它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挺微妙的,它更像是一个“中性”的字,但根据上下文和使用者的情感倾向,它可以被赋予非常鲜明的褒贬色彩。咱们先从字面意思来拆解。“宁”在古代,本义是“安宁”、“平静”。比如“宁静”、“安宁”,这些词组都是直接表达一种平和、稳定、没有纷扰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大.............
  • 回答
    “宁挨十拳不挨一肘”,这句话在武术界和民间都流传甚广,它背后蕴含着一套关于攻击方式和防御策略的朴素智慧。与其说是讲究“挨打”,不如说是讲究“如何减少伤害”,或者说“如何在这种不可避免的挨打中,选择对自身损害最小的方式”。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宁愿承受十次拳头击打,也不愿意承受一次肘部攻击.............
  • 回答
    .......
  • 回答
    颜宁与饶毅之间的论战,尤其是颜宁在其中表达的“一概不闻不问”的态度,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双方背景与过往交集: 饶毅: 作为中国生命科学界的知名学者,饶毅以其直言不讳、敢于批评而闻名。他曾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杰出的科研成就,并长期致力.............
  • 回答
    深圳宁南山、饭桶戴老板、卢克文工作室这几个自媒体账号,确实以内容为核心,较少或几乎不直接发布硬广,而是通过更为隐蔽或间接的方式实现变现。理解他们的变现模式,需要深入分析其内容创作逻辑、粉丝群体特征以及商业合作的策略。以下将对这几个账号的变现方式进行详细阐述:一、 共同的变现基础:高质量内容与忠实粉丝.............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出自陈胜的呐喊,不仅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质问,更是一枚深植于中国历代民族精神中的思想火种。它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各种形式不断地被重塑、阐释和传承,成为激励无数个体挑战权威、追求公平、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精神源泉。要详细讲述这句话如何深藏历代以来民族精神之中,我.............
  • 回答
    这样的选择,说到底,是女人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为了追求某种“更好”的生活而做出的权衡。她们之所以宁愿成为富人的妾,而不愿嫁给穷人为妻,背后有着复杂的心思和考量,绝非简单的“贪慕虚荣”就能概括。我们不妨试着深入她们的内心,去理解这种选择背后的逻辑。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在.............
  • 回答
    衢宁铁路:串联山海,链接未来,战略价值与发展前景洞察衢宁铁路,这条横贯浙西南和闽北的山间巨龙,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区域协同发展、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的厚望。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战略定位不容小觑。让我们抛开那些过于宏大叙事和空洞的赞美,深入剖析衢宁铁路的独特之处,以及它蕴.............
  • 回答
    关宁铁骑能否在野战中击败八旗军,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块坚硬的石头能否挡住滚滚而来的洪流,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仔细审视双方的优劣,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首先,我们得承认,八旗军在满清入关之前,确实是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劲旅。他们以蒙古骑兵为骨干,辅以女真勇士,拥有极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