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宁王朱权为何能掌握朵颜三卫呢?

回答
宁王朱权能够掌握朵颜三卫,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他自身的才干、政治手腕、地理优势以及明朝初年复杂的边疆政策和政治格局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朱权自身的杰出才能与个人魅力:

军事才能卓越: 朱权是明朝宗室中少有的军事家。他自幼熟读兵书,对军事战略有着深刻的理解。在靖难之役中,他策划并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这种军事才能让他能够有效整合和指挥边境军队,包括朵颜三卫。
政治手腕老练: 朱权虽然被封为宁王,但其政治抱负和能力并不逊于朝廷大臣。他善于笼络人心,能够理解并利用边疆地区的特殊环境和人际关系来为自己服务。他对边疆民族的文化和习惯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助于他与朵颜三卫的首领建立良好的关系。
文化素养深厚: 除了军事和政治才能,朱权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天文学家。他著有《神机要略》、《天地权衡》等著作,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影响。这种深厚的文化素养,也让他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边疆问题,并以一种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影响他人。
善于笼络人心: 宁王府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军事集团。朱权在藩地经营,吸引了一批忠于自己的谋士和将领。他对部下慷慨大方,赏罚分明,能够建立起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二、 历史背景与明朝初年的边疆政策:

靖难之役的影响: 朱权是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的重要支持者,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战后,朱棣登基,对那些在靖难之役中付出巨大贡献的宗室和功臣给予了厚报。朱权被封为宁王,藩地设在宁夏,并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力,这其中包括了对边疆军事力量的调动和管理。
对北方边疆的重视: 明朝初年,北方边疆是重要的战略区域,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抵御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为了巩固边防,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边疆宗室的册封和授予军事权力。朱权被封在靠近北方边境的宁夏,其藩地本身就与边疆地区紧密相连。
朵颜三卫的地位与作用: 朵颜三卫原为元朝时期的军事单位,在元朝灭亡后,被明朝收编。它们是明朝在东北边疆重要的军事力量,主要由一些北方民族组成,例如蒙古察罕惕鲁氏等。明朝设立朵颜三卫,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利用这些民族的骑兵优势来抵御其他蒙古部落。

三、 地理位置与战略优势:

藩地与边疆的连接: 宁王朱权的藩地设在宁夏,而宁夏恰好是连接北方边疆的重要战略位置。他的封地靠近蒙古高原,与朵颜三卫所在的区域在地理上存在一定的接近性。这种地理上的邻近性,使得他更容易接触到朵颜三卫的军事力量,并施加影响。
作为边疆重镇的地位: 宁夏本身就是明朝在西北的重要边疆重镇,负责戍边和防御。作为宁王的朱权,自然也被赋予了参与边疆事务的职责和权力。他可以利用自己藩地的军事资源,与朵颜三卫形成协同作战的态势。

四、 具体的掌握和影响过程:

招抚与羁縻: 朱权并非直接统治朵颜三卫,而是通过招抚、羁縻等方式对其实施控制和影响。他会定期向朵颜三卫的首领赐予赏赐,如锦帛、钱财、马匹等,以此来维系其忠诚。同时,他也会利用自己的军事威望和政治地位,在朵颜三卫内部的纷争中施加影响,支持亲近自己的势力。
军事上的合作与统帅: 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朱权会以明朝宗室和高级将领的身份,统帅包括朵颜三卫在内的边疆军队作战。通过共同的军事行动,他能够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并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朵颜三卫中的领导地位。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使得朵颜三卫的将领和士兵对他心生敬佩和信服。
政治上的拉拢与分化: 朱权也可能利用朵颜三卫内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进行政治上的拉拢和分化。他会识别并支持那些更倾向于与明朝合作的部落首领,从而削弱那些可能持敌对态度的势力。
朝廷的授权与认可: 尽管朱权掌握了朵颜三卫,但这种掌握并非完全独立于朝廷。朝廷也默许甚至支持朱权在边疆地区发挥作用,将其视为巩固北方边防的重要力量。朝廷会下达相关的指令,调动边疆军队,其中很可能就包括了对朵颜三卫的指挥权。朱权作为受命的宁王,自然拥有了对这些军队的实际控制力。
“宁王抚边”的形象塑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权在边疆地区树立了“宁王抚边”的良好形象。他的到来和对边疆的经营,为当地带来了相对的稳定和发展,也让边疆民族看到了与明朝合作的好处。这种形象的塑造,进一步加强了他对朵颜三卫的影响力。

总结来说,朱权能够掌握朵颜三卫,是其自身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与明朝初年特定的边疆政策、地理位置以及他与朵颜三卫之间形成的稳定合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并非通过武力征服,而是通过政治智慧、军事威慑、经济援助和文化影响等多重手段,一步步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为什么,因为宁王并没有掌握朵颜三卫,三卫在洪武后期已经叛归北元,当时也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朱棣即位后才重新归附明朝。这只是从明后期开始流传的太宗弃大宁衍生出的一条谣言而已。

旧史多有记载朵颜三卫参与靖难,如《明史外国传九》即称:“成祖从燕起靖难,患宁王蹑其后,自永平攻大宁,入之。谋胁宁王,因厚赂三卫说之来。成祖行,宁王饯诸郊,三卫从,一呼皆起,遂拥宁王西入关。成祖复选其三千人为奇兵,从战。天下既定,徙宁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前劳。”

但按日人和田清考证,明中期以前三卫仍居于潢水以北,未至大宁,亦无借兵割地事。

参见

达力扎布的《明代漠南历史蒙古研究》也对靖难借兵三卫一事有如下考证:

靖难之役在双方的营垒中都有蒙古兵是事实,但是这些蒙古人都是洪武年间在明与北元战争中被俘或归降者。我们知道仅洪武二十年、二十一年两次战役中蒙古人被俘者就有数十万人,他们分别被安置于南、北方各卫所中。如《明太祖实录》记载: 洪武二十一年(1388)七月,“置北平行都指挥使司于大宁”。“以故元降将阿速为大宁前卫指挥佥事,沙不丁了为大宁后卫指挥佥事,仍领所部将校。”二十五年(1392)二月朱元璋“命五军都督府以乃尔不花所领士马於北平都指挥使司点阅,遣往沙漠为边堠:其真州、扬州、淮安、邳、徐所属鞑靼军士,有家属者,令千、百户率赴北平编伍, 听今上(即明成祖) 调用”。乃尔不花,洪武八年(1375) 归附,明设官山卫,以其为首领,第二年叛走。二十三年(1390) 燕王朱棣率兵至迤都再次收降,安排于北方。二十六年三月,明太祖嘱咐燕王“旧降胡兵,非出征不可轻纵,恐盗马潜遁,阴泄事机,所系甚重。若欲用以御敌,常使参错为伍,庶几无虑。”
在燕王及其他藩王手下都有大量的蒙古人充当护卫或家丁。《明史》有传的蒙古人薛斌、薛贵、李贤、吴成、滕定、毛胜等人都是在燕王麾下参加靖难之役而获功的家古人,而不是三卫之人。前已述及兀良哈三卫早在初建卫所的第二年就已叛走,并受到明军征讨。如永乐九年(1411) 明成祖遣使谴责三卫头目时也追述说:“昔兀良哈之众数为鞑靼抄掠,不能安处,乃相率归附, 誓守臣节, 我太祖高皇帝矜厥困穷, 设福余、朵颜、泰宁三卫,授尔等官职,俾各领其众,臣属既久,后竟叛去。及朕即位,复遣使来朝, 朕略其过, 加意抚绥,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遺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狡诈如此,罪奚可容。”所谓数为鞑靼抄掠,是指受也速迭儿侵掠之事。可见早已叛走的几良哈三卫不可能参加靖难之役。
明成祖刚即位,三卫就数次侵犯明辽东广宁等地,被明军俘获多人,至永乐元年五月才被释放回卫。这也说明不存在所谓的报答关系,借兵之事似为子虚鸟有,三卫的南下和分布也不是在永乐时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