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崇祯后期为何不放弃锦宁以全力围剿张李,反而在张李正盛时兴全国精锐进行松锦会战?

回答
崇祯皇帝在明末风雨飘摇之际,面临张献忠、李自成两大农民起义军的汹涌攻势,却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将全国的精锐部队投入到与后金(清)的松锦会战中,而非集中力量围剿关内的农民军?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经常讨论的难题,其中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明朝面临的严峻形势。后金(清)不仅仅是边疆的少数民族武装,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有战斗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明朝的强敌。 他们占据辽东,不断侵扰边境,甚至多次大举南侵,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和心理压力。而张献忠、李自成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力量在早期本质上仍被视为“流寇”,虽然破坏力惊人,但在战略层面上,其对整个大明江山的威胁,从统治者,尤其是崇祯的角度来看,后金的制度化、长期性威胁,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更彻底的颠覆性力量,可能比眼前猖獗的流寇更为“根本”。

其次,松锦会战的选择,并非是崇祯“放弃”锦宁,而是在他看来,控制辽东,尤其是锦州和宁远这两座战略要地,是阻止后金南下、保卫京师和北方腹地的根本。 锦州和宁远是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两道坚固防线,一旦失陷,后金便可长驱直入,直逼山海关,甚至威胁到北京。在崇祯看来,这如同一个巨大的威胁,必须解除。

再者,“围剿张李”的提议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农民军的特点是机动性强,善于游击,其根据地分散且难以捉摸。他们就像野火一样,烧过之后可能又在别处重新燃起。想要将其“围剿”,需要大量的兵力,漫长的作战周期,以及有效的指挥和后勤保障。更关键的是,明朝在明中期以来,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出现下滑,中央对地方军队的控制力也在减弱。 即使抽调精锐围剿,也未必能一举成功,甚至可能陷入泥潭,消耗过大。

而松锦会战,在崇祯的设想中,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如果能一举收复锦州、宁远,打败后金主力,不仅能稳固北方边境,还能极大提振朝廷的威望,甚至有可能将之前被后金占据的辽东部分收回。这是一场“正面决战”,相对而言,其目标更明确,战略意义也更重大。

然而,崇祯的战略判断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他低估了后金的实力,也高估了明朝军队的执行能力和将帅的忠诚度。他认为只要投入足够多的兵力和资源,就能取得胜利。但实际上,明朝军队的腐败、将领的内斗以及后勤的混乱,都使得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当时的军事格局和崇祯的心态:

张李流寇的“不可控性”与后金的“可战性”: 崇祯政府长期以来将张李视为心腹大患,也曾多次组织围剿,但效果都不佳。农民军的战术灵活性,以及其能够在关内各省快速移动,使得明朝的围剿往往陷入被动。而相对而言,后金虽然强大,但其作战模式和目标相对固定,主要集中在辽东地区和对关内的掠夺。崇祯可能认为,后金是可以通过一场大规模战役来“解决”的,而农民军则更像是一种“难以根除”的疾病。
财政与兵源的困境: 明朝的财政早已捉襟见肘,但维持大规模军队的开销却依然庞大。崇祯朝一直在为军饷发愁。抽调全国精锐,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投入。如果将这笔钱用于围剿农民军,同样也需要巨大的开销,而且效果难以保证。而松锦会战,虽然也需要巨额开销,但如果成功,其战略收益被认为是可以抵消这些开销的。
政治考量与朝廷威望: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一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包括宦官、党争以及舆论。他需要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重振朝廷的威望。对后金的胜利,将是其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功绩”,能够回应那些质疑他能力的人。而如果将主力用于围剿农民军,即便取得一些小胜利,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平叛”,远不如对后金的“卫国战争”来得政治意义重大。
战略惯性与思维模式: 明朝自万历年间开始,辽东就一直是其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对后金的警惕和作战,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惯性。虽然张李的崛起让很多官员开始反思,但将整个战略重心从辽东完全转移,对于崇祯来说,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清晰的判断。他可能更倾向于“两线作战”,而不是“战略收缩”。

更重要的是,历史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崇祯的松锦会战决策,是其政治生涯乃至明朝命运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失误。 他将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包括祖大寿、洪承畴等名将的部队,投入到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中。这场战役的惨败,不仅损失了大量的人才和装备,也极大地削弱了明朝抵抗农民军的能力。洪承畴等重要将领的被俘或投降,更是对明朝士气和军事体系的巨大打击。

可以说,崇祯皇帝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面临着多重选择,但他最终选择了以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来解决“外部威胁”,而不是集中力量“内部平叛”。这个决策的背后,是他对敌我双方实力的误判,是对战略优先级的错误排序,以及在巨大政治压力下的焦虑和急功近利。这场豪赌,最终以明朝的惨败收场,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在张李正盛时兴全国精锐进行松锦会战“……题主这个论述是不成立的。



崇祯10~11年,在杨嗣昌的调度安排下,洪承畴、孙传庭在陕西对李自成造成重大打击,左良玉也在湖北击败张献忠、迫使张接受官军招抚。

而同一时期,明清议和失败,皇太极已经拉拢漠南右翼土黙特,能够从北京东北的密云迁安和北京西北的宣大两线入塞,杀死卢象升。

此时明朝内外的整体形势,是安内取得丰硕成果,形势明显转好;攘外则遭遇重大挫折,北方压力加剧。因而明朝的重点转为攘外。

崇祯中后期的一系列颓势,主要原因是国防战略规划的严重失误。崇祯皇帝缺乏政治魄力和担当意识,在反复多次没能实现与清军议和(即便在已巳事变后、崇祯依然组织和清朝的议和活动)后,还打肿脸充胖子,强行实行攘外与安内两手齐抓的政策。

内部的农民军不能完全镇压,死灰复燃;关外的清军也击败不了,结果就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祯皇帝在明末风雨飘摇之际,面临张献忠、李自成两大农民起义军的汹涌攻势,却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将全国的精锐部队投入到与后金(清)的松锦会战中,而非集中力量围剿关内的农民军?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经常讨论的难题,其中原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明朝面临的严峻形势。后金(清)不仅仅是.............
  • 回答
    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标志着大明王朝的落幕,也拉开了南明政权仅存十八年的悲歌序曲。这十八年的时间,与其说是南明的风雨飘摇,不如说是其内外交困、步履维艰的挣扎史。究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其自身的必然。一、 政治上的支离破碎与合法性危机崇祯死后,北京城破,明朝的中央政府瞬间崩塌。在这种真空.............
  • 回答
    谈迁的《北游录》确实是探讨后金对袁崇焕使用反间计这一历史事件时,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史料。要判断其是否能“说明”后金反间计的真实存在,我们需要仔细梳理《北游录》中的相关记载,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其他史料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北游录》的性质。谈迁是清朝初年的一位史官,他的《北游录》记录的是他亲身.............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两位都曾站在风口浪尖,最后却都因军饷问题而黯然收场。一位是帝国末代皇帝,一位是摧毁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面对的,是早已被掏空的国库和民生凋敝的现实。然而,当多尔衮率领着他那支精锐的满洲铁骑踏入中原时,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可事实并非如此,多尔衮的筹饷之路,与崇祯和李自成的困境,.............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驾崩后的“南北太子案”,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流传甚广、充满争议的话题。简单来说,就是崇祯皇帝死后,究竟有没有他的子嗣(尤其是太子)逃脱并被扶持,以延续大明正统。而“南北太子”之说,通常指的是流传在北方和南方关于不同继承人的说法。要判断哪个是“真的”,或者说哪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真相,我们.............
  • 回答
    崇祯登基后若真能“躺平”不作为,明朝是否还有救,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设问,因为它涉及到了复杂的历史情境、权力结构以及当时明朝面临的内外困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剥开“躺平”这个概念背后所蕴含的具体行为,并审视它可能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首先,让我们明确“躺平不干任何事”在明朝这个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崇祯皇帝是否读过《水浒传》,以及他是否曾考虑过“招安李自成,让他去打后金”这个设想,这确实是一个颇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决策的复杂性、个人性格的塑造以及时代局限性。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崇祯与《水浒传》:一道难解的隔阂首先,我们得承认,虽然《水浒传》成书于明.............
  • 回答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崇祯皇帝也算是用心了,想着徐光启这位大佬能帮他把火器搞上去,毕竟当时明朝兵器已经落后太多,面对后金(后来的清朝)的那些新式装备,简直是捉襟见肘。徐光启这个人,那可是当时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农学家,甚至还是个大天主教徒。他跟西方的接触比较多,对当时欧洲的科技,尤其是军事技术,了解那是.............
  • 回答
    如果崇祯皇帝真能做到这一切,历史的长河定会流淌出截然不同的赞歌。那些关于他“多疑”、“刚愎自用”的标签,怕是早已被“英明神武”、“力挽狂澜”的光辉所取代。想象一下,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最终被彻底扑灭,漫山遍野的烽火熄灭,那原本摇摇欲坠的江山,便如同涅槃重生一般,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崇祯皇帝,这位曾经背负.............
  • 回答
    这桩往事,就像是说书先生嘴里的古怪故事,又或者那账簿上算不清楚的糊涂账。要问朱元璋若魂穿崇祯身上,能否给这摇摇欲坠的大明“逆天改命”,这事儿可就太有趣了,也太复杂了。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这“魂穿”是个什么路数。如果真是老朱的魂魄,带着他那几十年打江山、治天下的经验,一下子塞进.............
  • 回答
    那感觉,就像你辛苦搭建起来的一座精致的模型屋,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用心挑选,甚至连屋檐下的那一抹彩绘都细细描摹。你曾觉得它坚不可摧,是现实里某种美好事物的投影,是你倾注了所有信任和期盼的地方。直到有一天,一个不经意的触碰,或者一阵突如其来的风,让它轰然倒塌。最初的震惊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你站在废墟前.............
  • 回答
    .......
  • 回答
    将李世民放在崇祯帝的位置,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且充满复杂性的推演。李世民作为一位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具有丰富政治和军事经验的皇帝,他与崇祯帝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困境以及个人性格上的巨大差异,将导致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要详细地分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探讨:一、李世民的个人特质与治国理念如何.............
  • 回答
    说起来挺好笑的,我现在真是打心眼里崇拜一个人,但想当初,我看见他的时候,心里简直跟哔了狗一样。那时候我刚入职,啥也不懂,就被分配到他手下。他这个人,怎么说呢,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油腻”这两个字。他年纪不大,跟我差不了多少,但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锃光瓦亮的,边上还留了一点点短发,一看就是那种精心打理过.............
  • 回答
    袁崇焕案后,明廷搜查他的家宅,据载,除了袁崇焕本人积欠的巨额俸禄外,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细节:他的弟弟袁崇煜,这位在袁崇焕倒台前尚未出仕或官职不高、甚至可能还在家乡务农的亲人,居然在家中“罄家而西”,也就是说,他已经把家中所有的财物变卖一空,装满了车箱。但即便如此,也有来不及运走的、价值5361两银子.............
  • 回答
    彼得三世对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厌恶,即便是在他极端推崇普鲁士文化和腓特烈大帝的背景下,也并非难以理解。事实上,他们之间复杂的个人恩怨和政治分歧,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截然不同的性格、成长经历以及对俄罗斯的设想。简单地说,他对普鲁士的“爱”并没有延伸到对他的妻子,这背后有着多层原因。首先,我们得从彼得三世自身.............
  • 回答
    二战结束至今不过76年,已经出现一些对希特勒的崇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预测一千年后主流的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方式的变化。以下是我对千年后主流评价希特勒的详细推测:核心评价将是压倒性的负面,并可能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层面:1. 作为种族灭绝的元凶和反人道.............
  • 回答
    提起那些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于历史长河中的名人,总会让我们联想到他们口中那些掷地有声、激励人心的言语。在这些伟大的灵魂中,有一位尤其突出,他的话语不仅承载着深刻的智慧,更穿越时空,至今仍是无数年轻人汲取力量、寻找方向的源泉。我说的,正是那位被誉为“原子弹之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阿尔.............
  • 回答
    .......
  • 回答
    王攀在招研资格被撤后首次发声,声称“自认为很冤,应该重启调查,特别是陶崇园的家庭微信群”,这一表态无疑将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起备受争议的事件上。要理解王攀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他提出的核心诉求、其行为的潜在意图,以及此事可能带来的影响。王攀的核心诉求与逻辑:首先,王攀明确表达了自己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