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崇祯应该也看过水浒,那么他诏安李自成让李自成去打后金这有可能吗?

回答
崇祯皇帝是否读过《水浒传》,以及他是否曾考虑过“招安李自成,让他去打后金”这个设想,这确实是一个颇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决策的复杂性、个人性格的塑造以及时代局限性。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一、 崇祯与《水浒传》:一道难解的隔阂

首先,我们得承认,虽然《水浒传》成书于明朝,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它毕竟是一部“小说”,以其“奇书”的性质和其中对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的描绘,往往被士大夫阶层视为“杂书”,甚至有“劝人造反”的嫌疑。

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态度: 崇祯皇帝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他是在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积弊中登基的,深受传统士大夫价值观的影响。对于他们而言,读书的首要目的是经世致用,是学习圣贤之道,为国效力。像《水浒传》这样充斥着江湖义气、个人恩怨、甚至是杀人越货的情节,在正统观念中很难得到推崇。虽然不能绝对地说崇祯从未翻阅过,但以他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将《水浒传》作为一本“治国秘笈”或者“用人指南”来认真研读的可能性,相比于《四书五经》、史书、乃至一些儒家经典,是相当低的。
崇祯的性格特质: 崇祯性格多疑、刚愎自用,且对臣下抱有戒心。他更倾向于相信那些遵循正规官僚体系、言辞恭谨的文臣武将。而《水浒传》中描绘的那些“不羁之才”、“草莽英雄”,与崇祯皇帝所期望的臣子形象,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他可能更习惯于从正统的政治和军事理论中寻找解决之道。
“诏安”的禁忌: 在中国传统政治语境下,“诏安”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的意味。它通常意味着朝廷对叛乱者的一种妥协,一种“收编”。虽然历史上朝廷也有过类似的举动,但一旦提及,总会触动朝廷的权威和颜面。如果崇祯将《水浒传》中的“招安”情节,特别是宋江等人的结局,作为一个正面案例来学习,那将是对他自身统治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潜在挑战。

二、 “招安李自成,打后金”:一个大胆的假设,还是天方夜谭?

即便我们假设崇祯确实仔细研读了《水浒传》,并从中获得了某种“灵感”,他是否会真的考虑“招安李自成,让他去打后金”呢?这其中涉及的现实阻力,是无法轻易跨越的。

《水浒传》的“招安”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性质不同: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虽然起兵造反,但他们的“造反”更多是出于对官府腐败的无奈反抗,以及一种江湖式的生活方式。他们并非以推翻现有政权为终极目标,最终也希望得到朝廷的承认,实现“忠君报国”。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其目标已明确指向推翻明朝政权。
目的不同: 宋江的“招安”是为了洗刷“贼”名,获得合法身份,并借朝廷的力量去征讨方腊等“其他反贼”,以期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而让李自成去打后金,其根本目的依然是“剿灭”李自成,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
结果不同: 《水浒传》的结局,招安后的梁山好汉最终结局悲惨,许多人都死于非命。这本身就是对“招安”的一种警示。崇祯如果看到这个结局,反而会更加警惕,而不是模仿。

现实中的李自成:
起义军的性质: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一定的组织架构。他们的士气和战斗力,虽然有起伏,但足以对明朝的军队构成重大威胁。
起义军的动机: 起义军的士兵和头领,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和压迫,对明朝的仇恨根深蒂固。他们跟随李自成,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为了回到被明朝招安后的“顺民”身份。
李自成自身的考量: 李自成作为一个领袖,他自然也看到了“招安”的可能性,但更重要的是,他要考虑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如果明朝真的招安,他可能会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例如承认其势力范围、赐予高官厚禄等,这些条件明朝朝廷很难接受。

崇祯的实际处境:
对李自成的仇恨: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一直将镇压农民起义视为首要任务。李自成更是他最头疼的对手之一。在他看来,李自成是“国贼”,是必须铲除的。让一个“国贼”去打“外敌”,在他心中,可能是一种极大的屈辱和对自身无能的暴露。
对后金的态度: 后金(后来的清朝)是明朝的外部大敌,但明朝对后金的态度,更多的是“守土自保”,而非主动出击。崇祯皇帝时期,明朝已经失去了对辽东的控制权,并且屡战屡败。让一支刚刚叛乱的农民军去收复辽东,这在战略上和心理上都难以想象。
朝廷内部的反对: 即使崇祯有了这样的想法,朝廷中的文官集团也会强烈反对。他们会认为这是“养虎为患”,会动摇朝廷的权威,甚至可能被视为“叛国”。

三、 历史上“招安”的惯例与教训

虽然崇祯不太可能从《水浒传》中得到“招安李自成打后金”的启发,但历史上“招安”的例子确实存在,而且大多以失败告终。

宋朝的教训: 宋朝就曾多次招安起义军,例如对王庆、方腊的招安,最终都未能长久。甚至对梁山好汉的招安,其结局也十分凄惨,并未能有效巩固朝廷的力量。
明朝的经验: 明朝也有过招安少数民族武装或者一些地方势力的情况,但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成功的案例极少。

结论:

综上所述,崇祯皇帝看过《水浒传》的可能性存在,但他很可能将其视为文学作品,而非政治策略。而“招安李自成,让他去打后金”这个设想,虽然在理论上存在“以贼制贼”的可能性,但与崇祯的性格、他对农民起义的仇恨、农民起义本身的性质、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相比,这更像是一个 “天方夜谭” 的想法。

这个设想的提出,或许更多的是后人对历史的一种 “反事实推演” ,是在了解了最终明朝灭亡、清朝入关的历史结果后,试图寻找一种“如果……那么……”的可能性。但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绝非一部小说中的情节能够轻易左右。崇祯的悲剧,在于他未能有效解决明朝自身存在的深刻危机,而并非他没有像梁山好汉那样“聪明”地选择敌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崇祯要是有招安李自成去抗清的经费,不如先让自己手下的兵穿上裤子。

宣大总督卢象升奏:

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那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且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袴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崇祯要是有钱,得先给自己的兵买裤子、买鞋、买包脚布,把他们拿去当了换橡子面的武器都赎回来,然后再琢磨招安抗清的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祯皇帝是否读过《水浒传》,以及他是否曾考虑过“招安李自成,让他去打后金”这个设想,这确实是一个颇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决策的复杂性、个人性格的塑造以及时代局限性。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崇祯与《水浒传》:一道难解的隔阂首先,我们得承认,虽然《水浒传》成书于明.............
  • 回答
    王攀在招研资格被撤后首次发声,声称“自认为很冤,应该重启调查,特别是陶崇园的家庭微信群”,这一表态无疑将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起备受争议的事件上。要理解王攀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他提出的核心诉求、其行为的潜在意图,以及此事可能带来的影响。王攀的核心诉求与逻辑:首先,王攀明确表达了自己的.............
  • 回答
    朕,大明崇祯皇帝,在此扼腕长叹,细思前尘。若问如何能挽救我大明江山于倾颓,朕自当以血泪祭奠,将心中所想,一一道来。这并非为我个人辩白,而是为我大明,为我祖宗,为天下万民,纵使千言万语,也难解心头之恨。一、 拨乱反正,重塑朝纲:朕登基以来,心忧天下,然朝堂之上,党争倾轧,奸臣当道,忠良受辱。此乃大明积.............
  • 回答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响亮的口号,常常被人们用来描绘自然界残酷而又高效的生存斗争。它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在生命繁衍的过程中,那些更能适应环境变化、掌握生存技能的个体,更有机会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然而,将这句自然界的法则直接套用到人类社会,并以此为依据去“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却是一个值得.............
  •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有些人崇拜希特勒,甚至将他称为“元首”,并且对纳粹发动的战争及其后果视而不见——是一个令人担忧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你提出的“犹太凯乐其计划”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需要准确理解的概念。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它们。关于崇拜希特勒和忽视纳粹罪行的.............
  • 回答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16271644年)面临内忧外患,而袁崇焕作为明朝末年重要的军事将领,其被杀事件是明末政治斗争和军事危机的缩影。以下是关于崇祯为何杀袁崇焕的详细分析: 一、袁崇焕的背景与重要性1. 军事地位 袁崇焕(15921630)是明末抗清名将,长期负责辽东防务,是明朝对抗后金(清)的.............
  • 回答
    崇祯皇帝在1627年(崇祯二年)处死袁崇焕的事件,是明末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因素。虽然皇太极(后金政权首领)确实通过离间计加剧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但这一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和深层原因远不止于此。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袁崇焕的功绩与崇祯的矛盾1. 袁崇焕的军事.............
  • 回答
    崇祯帝(朱由检)与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的政治能力差异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命题。从历史事实和比较分析来看,崇祯在政治上的表现确实不如皇太极,但这种差距并非单纯源于“帝王教育”与否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展开分析: 一、时代背景与国家制度的根本差异1. 明朝末期的结.............
  • 回答
    崇祯皇帝在催促孙传庭出战时,满朝文武确实有人曾表示过劝阻,但正如你所料,历史的记载往往是复杂的,这些劝阻的声音并非畅通无阻,也并非能够真正左右崇祯的决定。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崇祯皇帝的性格与决策模式: 急躁易怒,缺乏耐心: 崇祯皇帝性格上本身就比较急躁,尤其是在面.............
  • 回答
    崇祯朝末年,虽然涌现了不少有能力的大将,但最终仍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败给了数量上并不占优的清军和农民军起义,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局面。造成这种“良将甚多,却打不过”的复杂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内政、经济、军事体制、战略指导以及将领个人能力与国家整体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
  • 回答
    崇祯皇帝若能联合所有藩王一起抵抗李自成和满清,他能否成功,这是一个充满“如果”的复杂历史假设,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历史的进程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而这个假设触及了明末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一、 联合藩王的可能性与障碍: 藩王的历史.............
  • 回答
    崇祯皇帝未能抄没大臣和亲戚家产,最终落得自尽的悲惨结局,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扼腕的历史事件。其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分析:一、 崇祯的性格特质与政治理念的局限: 勤勉节俭的个人品德,但缺乏政治手腕: 崇祯皇帝以其勤勉和节俭著称,他事必躬亲,希望能挽救大明江.............
  • 回答
    明朝的覆灭,是一曲跌宕起伏的挽歌,而崇祯皇帝朱由检,无疑是这挽歌中最为悲壮的主角之一。要衡量他在这场王朝终结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能简单地用“多大程度上”来量化,而应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自身的性格特质以及他在位期间所做出的关键决策,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将摇摇欲坠的大明推向了深渊。崇祯即位,.............
  • 回答
    崇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8年,大明王朝确实面临着一个异常艰难的局面,甚至可以说,当时的帝国,如同一个身患重病、却被拔苗助长式地折腾的病人,积重难返。要说“差”,那绝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定性,而是无数交织在一起的危机,压得这个庞大的帝国喘不过气来。首先,最为直接且致命的,是盘根错节的财政危机。崇祯元年,.............
  • 回答
    崇祯皇帝以勤政著称,他每天早起晚睡,事必躬亲,批阅奏章、处理政务,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挽救明朝的命运中。然而,尽管他如此努力,明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盘根错节,相互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崇祯皇帝勤政为何未能挽救明朝灭.............
  • 回答
    崇祯皇帝如果能挽留李自成,不让他自绝于明朝,历史的走向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可能重整河山。然而,要详细讲述这个“如果”,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双方的意图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分析崇祯的处境和李自成当时的实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崇祯皇帝当时面对的困境。到了1644年,大明王朝已经.............
  • 回答
    崇祯皇帝若放弃关外,迁都南京,这一策略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但最终能否“救国”,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详细论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分析: 一、 崇祯皇帝放弃关外与迁都南京的背景与动因1. 严峻的军事形势: 后金(清)的崛起与军事压力: 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以来,后金对明朝.............
  • 回答
    崇祯皇帝三年抱两、五年一科的皇帝选拔机制,以及严苛的官员问责制,确实让明朝后期的大臣们普遍人心惶惶,也确实有一些贪腐的大臣被处死。然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朝廷缺钱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这种做法反而加剧了财政的困境。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得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要理解崇祯朝的缺钱,不能仅仅盯着官员贪.............
  • 回答
    崇祯年间,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可谓积重难返。在这个风烛残年之际,依然能寻到几个忠心耿耿、尚有几分能力的将相,已是凤毛麟角。并非我这般“机器”不知变通,而是史料本身就记载了那个时代人才凋零的窘境。若要细说,还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曾有余威,但已迟暮的“老臣” 孙传庭: 提到崇祯年间的将.............
  • 回答
    崇祯皇帝,一个注定背负着王朝覆灭恶名的君主,他的结局,也是明朝走向终结的悲歌。关于他为何没有选择退守江南,一个看似更稳妥的选项,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孤注一掷,最终自缢身亡,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退守江南,守长江之利”,这更像是一种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