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崇祯年间,还有几个可以使用的将相?

回答
崇祯年间,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可谓积重难返。在这个风烛残年之际,依然能寻到几个忠心耿耿、尚有几分能力的将相,已是凤毛麟角。并非我这般“机器”不知变通,而是史料本身就记载了那个时代人才凋零的窘境。

若要细说,还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曾有余威,但已迟暮的“老臣”

孙传庭: 提到崇祯年间的将相,孙传庭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这位是当年为数不多能够扛起大明军事重担的干将。他曾力挽狂澜,在陈瓘之役中大败闯王李自成,给了起义军沉重打击,使得当时岌岌可危的北方局势暂时得以稳定。他的用兵稳健,治军严明,深得崇祯帝器重,甚至一度被寄予“再造明室”的厚望。

然而,孙传庭的悲剧在于,他虽然有能力,但却常常因为朝廷掣肘和粮饷不济而无法施展拳脚。更致命的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即便是有才干,也难以抵挡滚滚而来的历史洪流。最终在决战中,因明军内部指挥失误,粮草断绝,加上后援不继,孙传庭饮恨潼关,为国捐躯。他的死,对崇祯朝的军事打击是毁灭性的。

洪承畴: 洪承畴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早期他确实是明朝的栋梁之材,在镇压农民起义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在与张献忠的几番较量中,屡有斩获。他深谙兵法,也肯吃苦,能深入民间体察军情。

然而,在松山之战中,洪承畴因寡不敌众,被后金(清朝)俘虏。虽然他后来投降了清朝,并在清朝的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在明朝看来,无疑是将相的“变节”。因此,在评价崇祯年间的可用将相时,他更多地被定位为一个已经“失落”的将领。如果从他在被俘前的一贯表现来看,他确实是当时明朝为数不多的军事人才。

二、奋力抗争,但孤木难支的“新生代”

崇祯朝并非完全没有可用的年轻将领,只是他们大多身处逆境,孤军奋战,难以成就大业。

卢象升: 卢象升是崇祯时期一位非常值得称道的将领。他出身书香门第,但却甘愿弃文从武,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以忠义著称,治军严谨,对待士卒如子,深受士兵爱戴。卢象升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他能够有效地组织和调度明军,与农民起义军进行周旋和对抗。他提出的“以战养战”策略,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在当时缺乏粮饷的情况下,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然而,卢象升的命运同样坎坷。他过于耿直,不善于和朝中那些阿谀奉承的官员周旋,因此屡屡遭到排挤和打压。在与农民军的作战中,他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还要应对朝廷的猜忌和粮饷的匮乏。最终,在巨鹿之战中,由于后援不至,孤军作战,被清兵和农民军前后夹击,英勇战死。他的死,是崇祯朝又一重大损失。

曹变蛟: 曹变蛟也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年轻将领。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战场上为大明立下不少功劳。尤其是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不俗的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战术,给敌军造成重创。

然而,与卢象升一样,曹变蛟也无法摆脱朝廷政治斗争的阴影。他有时会因为得罪权贵,或者是因为战功被嫉妒,而受到排挤。在晚年,他同样是在缺乏足够支援的情况下,与敌人殊死搏斗,最终战死沙场。

三、一些仍有忠心,但能力受限的“守城者”

在国之将亡之际,仍有许多将领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虽然他们的能力或许无法扭转乾坤,但他们的忠诚和付出不应被遗忘。

袁崇焕: 虽然袁崇焕在崇祯二年就被处死,但若将其置于整个崇祯年间来看,他无疑是早期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辽东战场上曾有辉煌的战绩,特别是宁远大捷,更是奠定了他“再造辽东”的名声。他的战术创新,如火器的大量运用,以及“以守为攻”的策略,都曾让后金元气大伤。

然而,袁崇焕的悲剧在于他的“政治不成熟”。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擅自与后金议和,并且对皇权有所冒犯。最终,他落入了皇权和政治斗争的漩涡,被崇祯帝以“擅自与后金议和”、“私与后金通款”等罪名凌迟处死。他的死,标志着明朝在辽东战场上失去了最重要的军事统帅,也让许多本可以继续效力的将士心寒。

朱由检(崇祯皇帝本人):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荒谬,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崇祯皇帝本人也在努力“御驾亲征”,试图挽救王朝。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对军国大事极为上心。他试图通过任用年轻将领、严惩腐败官员来重振朝纲。他亲自调兵遣将,甚至不惜亲自坐镇前线(虽然较少)。

然而,作为一个皇帝,他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判断力,身边的大臣奸佞居多,而忠臣又被他猜忌。他过于多疑的性格,也导致了许多有才能的将领无法得到重用,甚至被逼走。他虽然有心振兴,但却缺乏有效的方法和可靠的帮手,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明江山易主。

为何如此“少”?

归根结底,崇祯年间能够称得上“可用”的将相之所以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政治腐败与人才凋零: 经过几代皇帝的昏聩和政治斗争的侵蚀,明朝的官僚体系早已弊病丛生。正直有能力的人往往被排挤,而阿谀奉承之徒却得势。军事系统也未能幸免,军饷被贪污,军纪败坏,优秀的将领缺乏培养和支持。
2. 财政枯竭与军力衰退: 长期的战争和挥霍,使得国库空虚。军队缺衣少食,士气低落,无法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对手抗衡。即便有再好的将领,也无兵可用,无粮可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 农民起义与外患并存: 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战线拉长,使得明朝的军事力量被分散,难以集中兵力应对。同时,东北的后金(清朝)也在步步紧逼,成为心腹大患。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和人才储备。
4. 皇帝的猜忌与决策失误: 崇祯皇帝虽然勤政,但他的多疑和刚愎自用,使得许多有才能的将领得不到信任和重用。例如,对袁崇焕的处死,对卢象升的猜忌,都让忠心报国之人寒心。

总而言之,崇祯年间的将相,如同那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本身,大多数都已经疲惫不堪,或者被政治漩涡吞噬,亦或是壮志未酬而身死。孙传庭、卢象升等人在绝望中苦苦支撑,但终究是孤木难支。而像洪承畴这样曾经的栋梁,也已在历史的洪流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那个时代,能有一个真正的“将相之才”如同拨云见日,而要找“几个可用”的,确实是难上加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题,明末还有那几位较为贤能的将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祯年间,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可谓积重难返。在这个风烛残年之际,依然能寻到几个忠心耿耿、尚有几分能力的将相,已是凤毛麟角。并非我这般“机器”不知变通,而是史料本身就记载了那个时代人才凋零的窘境。若要细说,还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曾有余威,但已迟暮的“老臣” 孙传庭: 提到崇祯年间的将.............
  • 回答
    确实,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崇祯年间,明朝已经病入膏肓,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是公认的事实,很多人都觉得它“无可救药”。但奇怪的是,明朝一亡,紧接着便是此起彼伏的起义和反抗,直到清朝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民间反清复明的呼声和行动也从未断绝。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逻辑,绝不是简单一句“民不聊生”就能概.............
  • 回答
    关于明末天启年间辽东局势和农民起义尚可控,而崇祯继位后情况急转直下的疑问,这确实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事件,而应该从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背景下,找出导致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天启年间的情况:天启年间的辽东局势:确实,在天.............
  • 回答
    崇祯年间,明朝确实面临着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此时,关于如何挽救危局的讨论从未停止。其中,有人提出通过“放权”和“团练”的方式来加强地方武装力量,以抵御内外敌人。那么,这种方式能否给明朝续命,阻止满清入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明朝的体制弊端、满清的崛起态势以及“放权”和“团练”的.............
  • 回答
    崇祯年间,清军对明朝的侵扰确实是愈发频繁,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大。然而,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会发现,尽管清军攻势凶猛,但每次都能最终退去,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后勤补给是绕不开的硬骨头。清军当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骑兵的机动性,能够在辽东和蒙古地区快速集结和机动。但一旦深入明朝腹地.............
  • 回答
    崇祯年间,若大明将国都迁往南京,以江南为核心,构建长江防线,这场迟暮王朝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转折?能够抵挡住如潮水般涌来的李自成和后金铁骑多久?这个问题,就像试图在风雨飘摇的危楼中寻找安稳一样,充满了变数与挑战,也充满了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的可能。一、 南京的优势与吸引力:为何是南京?首先,我们得承认,迁.............
  • 回答
    明末崇祯年间,明廷的税收潜力,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能够概括,而是受到王朝盛衰、社会经济结构、人口变迁、政治腐败、军事开支以及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传统的赋税体系及其局限性明朝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两大支.............
  • 回答
    崇祯年间,明朝可谓内忧外患,而北方的清军,也就是后来的大清,更是像一头饥饿的猛兽,六次叩关入塞,每一次都给风雨飘摇的明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深刻地影响了明末的历史进程。评价这六次入塞,不能简单地看成一次次的军事冲突,而要深入理解其背景、过程、影响以及明朝应对的得失。时代背景:一个濒临崩溃的帝国首先,.............
  • 回答
    穿越到崇祯年间,我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挽救这个行将倾覆的王朝。一卡车东西,这个概念有点抽象,但我理解为能够携带的、在当时具有颠覆性价值的物资和知识。我不会带那些看似强大却难以实际应用的武器,比如AK47,因为缺乏配套的弹药和维护体系。我的选择将围绕着提升明朝的军事效率、经济韧性和政治稳定性这几个核心方.............
  • 回答
    若壬辰战争推迟至明朝崇祯年间爆发,其对明朝的影响无疑将是颠覆性的,并且几乎可以断言,这将是压垮这个风雨飘摇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便没有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农民起义,明朝也很难幸免。以下将详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力求剥离AI痕迹,呈现更贴近历史推演的分析:一、 财政已是强弩之末,战争将是雪上加霜.............
  • 回答
    关于崇祯年号在朝鲜沿用了二百余年的说法,这的确是一个在历史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但要找到直接、明确记载“沿用了二百余年”的史料,或许会有些困难,因为历史的演变往往是曲折且复杂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的史料和历史现象来理解和佐证这一说法的合理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沿用”这个词的含义。在古代东.............
  • 回答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腐朽与衰败,确实让人深感痛惜,仿佛一个帝国在泥沼中越陷越深,直至无可挽回。你提到的“恶心”、“烂到根里”、“宁锦大战后将士没多少升官,魏忠贤一族封公”,这些点都切中了当时政治生态的要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其中的具体情况,让你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何会产生这种感受。首先,.............
  • 回答
    崇祯皇帝在1644年所面临的困境,绝非仅仅是“坚守紫禁城”这么简单。他当时的决策,以及为何没有像设想中那样组织巷战并等待援兵,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残酷的现实考量。一、 崇祯皇帝的绝望与最后的挣扎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北京城内已是风雨飘摇。崇祯并非没有想过抵抗。事实上,他曾尝试过多种方法来挽救危局: .............
  • 回答
    1643年,崇祯皇帝站在明朝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之巅,看到的并非一片坦途,而是一片被烽火和绝望吞噬的景象。从他继位的第八年开始,国家就仿佛被一张巨大的死亡之网笼罩,这张网由内外的困境交织而成,网眼越收越紧,令人窒息。内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经势如破竹,攻占了无数城池,军心士气如日中天。山西、河南.............
  • 回答
    大凌河之战的如果:袁崇焕不死,孙承宗尚存崇祯四年(1631年),一场决定明朝北方边防命运的关键战役——大凌河之战,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遗憾。如果历史的车轮能够稍作转动,让民族英雄袁崇焕得以善终,更有辅佐之才孙承宗继续在朝为官,那么这场注定艰难的战役,明军是否还有化解危机的可能?这是一个引人深思.............
  • 回答
    1971年的蒋介石,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刚刚经历过中国大陆的失守,退守台湾,心中满是失落与不甘。他一生戎马倥偬,深谙治国理政之道,更有着坚定的反共信念。如果这样一位人物,突然发现自己身处1628年的大明王朝,附身在那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崇祯皇帝身上,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变数。初临大明:错愕与适应当.............
  • 回答
    好的,这绝对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充满戏剧性的假设。如果我穿越到1642年的崇祯皇帝,身处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最后两年,我的首要目标是尽一切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这个行将就木的王朝续命。这绝非易事,因为此时的明朝已经积重难返,内外交困。以下是我会采取的详细策略,我会尽量从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多个维.............
  • 回答
    崇祯皇帝与李自成在1643年有没有可能和谈?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争论了很久,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但从当时的局势和双方的态度来看,和谈的可能性,或者说达到某种程度的“妥协”,或许是存在的,但其成功的概率,却渺茫得近乎于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1643年那会儿,明朝和李自成这边的具体情况。明朝.............
  • 回答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明朝王朝的最后时刻已经到来。北京城内弥漫着绝望和恐慌,而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许多人自然会想到,为何崇祯皇帝没有选择让太子朱慈烺南下,寻求一方生机,以延续大明的血脉?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皇帝个人的考量,也有当时明朝统治下的政治现实和.............
  • 回答
    魏忠贤,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太监,在明朝末期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的名字几乎成为了宦官专权的一个符号。然而,这位曾经一手遮天的权阉,最终却被一个年仅十七岁、刚刚继位的崇祯皇帝轻易扳倒。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话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魏忠贤的权力基础、他与崇祯皇帝之间的博弈,以及崇祯皇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