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崇祯年间清军六次入塞?

回答
崇祯年间,明朝可谓内忧外患,而北方的清军,也就是后来的大清,更是像一头饥饿的猛兽,六次叩关入塞,每一次都给风雨飘摇的明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深刻地影响了明末的历史进程。评价这六次入塞,不能简单地看成一次次的军事冲突,而要深入理解其背景、过程、影响以及明朝应对的得失。

时代背景:一个濒临崩溃的帝国

首先,我们必须将这六次入塞置于明末复杂的历史大背景下。彼时的明朝,已经积重难返。

内政的腐败与失控: 党争激烈,宦官专权,官僚体系效率低下,贪污腐败如同瘟疫般蔓延。中央政令不畅,地方官员阳奉阴违,军饷发放常常被层层克扣,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士气低落。
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 从万历末年开始,由于天灾人祸、赋税沉重,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如野火燎原,席卷大片土地,牵制了明朝大量兵力,使得其在北方边防的压力倍增。
辽东战场的长期胶着: 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以来,辽东战线一直是明朝最头疼的区域。袁崇焕虽然取得了一些战绩,但辽东的局势并未根本扭转。而崇祯即位后,虽然重用袁崇焕,最终又将其冤杀,这给了清军喘息和壮大的机会。

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清军的入塞,既是其自身实力增长的体现,也是对明朝虚弱统治的一次次试探和攻击。

六次入塞的简要回顾与分析

我们一一梳理这六次主要的入塞事件:

1. 第一次入塞(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年):
背景: 皇太极继位后,积极谋划,蓄力待发。他看准了明朝内忧外患的时机,特别是农民起义的爆发。
过程: 皇太极绕过了宁远、锦州等坚固的关宁防线,采取“迂回包抄”的策略,从通州、密云一线攻入,直逼北京。明军主力在关内,兵力分散。
影响: 这是清军首次大规模攻打北京,虽然最终被袁崇焕率军赶走,但其战略的突然性和威胁性,让北京城内军民大为恐慌。更重要的是,这次入塞暴露了明朝边防的薄弱环节,以及北京守备的不足。也直接导致了袁崇焕最终的悲剧,对明朝的军事指挥系统造成了巨大打击。

2. 第二次入塞(天聪五年/崇祯四年,1631年):
背景: 第一次入塞后,明朝加强了对关宁防线的防御,但内部的混乱和农民军的牵制依然严重。
过程: 清军再次从密云、永平一带入塞,这次的目标是劫掠粮草和人口,同时牵制明朝兵力,以便为日后进一步的行动做准备。
影响: 虽然这次入塞没有第一次那样直逼北京,但对京东地区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它表明清军并不仅仅满足于关外,而是有意将战火延伸到明朝腹地,进一步消耗明朝的国力。

3. 第三次入塞(天聪六年/崇祯五年,1632年):
背景: 这一次入塞,与明朝内部的“丙寅之役”(皮岛之战)明军惨败有关。明朝海军在皮岛的失败,使得清军在海上和东江镇的压力减轻,可以腾出手来。
过程: 清军从永平、卢龙等地入塞,目标依然是劫掠。
影响: 这次入塞进一步巩固了清军在辽东的优势,并显示出其对明朝北直隶地区的持续威胁能力。

4. 第四次入塞(天聪八年/崇祯七年,1633年):
背景: 明朝内部的农民起义愈演愈烈,许多军队被调往镇压起义,边防空虚。
过程: 清军从山海关附近进入,攻占了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个重要据点——旅顺。
影响: 旅顺的失陷,标志着辽东地区的明朝势力被基本肃清,为清军下一步南下打开了通道。这次入塞的成功,也使得清朝在战略上取得了更为有利的地位。

5. 第五次入塞(崇德二年/崇祯十年,1637年):
背景: 这一时期,明朝的农民起义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清朝则进一步巩固了对辽东的统治,并且建立起了自己的外交体系,与朝鲜也建立了新的关系。
过程: 清军这次入塞,特别是对朝鲜用兵,迫使朝鲜屈服,断绝了与明朝的藩属关系。虽然严格来说,对朝鲜用兵不直接算“入塞”,但它显示了清朝整体的战略扩张。直接对明朝边境的军事行动也伴随进行。
影响: 朝鲜的臣服,消除了清军南下的侧翼威胁,使得清朝能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明朝的作战上。

6. 第六次入塞(崇德七年/崇祯十八年,1644年,严格来说是入关,但通常被认为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背景: 这是最关键的一次。此时的明朝,已经被李自成推翻,崇祯皇帝自缢。一片混乱之中,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过程: 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在吴三桂的配合下,击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入主北京,建立了清朝。
影响: 这次“入关”而非“入塞”,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统治的开始。虽然不是崇祯年间严格意义上的“六次入塞”中的最后一次,但它承载了前五次入塞的战略意图和历史积累。

评价这六次入塞:

综合来看,崇祯年间清军的六次入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战略的侵蚀性与消耗性: 清军入塞并非总是为了占领广大疆土,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上的“蚕食”和“消耗”。每一次入塞,都旨在劫掠人口、牲畜、财物,破坏明朝的经济基础,消耗明朝的军事力量和财政收入。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得本已贫弱的明朝财政更加捉襟见肘。
战略的灵活性与突然性: 相较于明朝僵化的边防体系,清军展现出了极强的战略灵活性。他们能够根据明朝兵力的部署,选择不同的突破口,例如绕过坚固的关宁防线,从腹地突袭,这种策略的有效性,迫使明朝不断调整其防御重心,但常常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
军事技术与战术的先进性: 清军在骑兵作战、弓箭运用、火器配合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相比之下,明朝军队虽然也装备火器,但在整体战术的协同和士气上,往往不如清军。
明朝应对的失策与局限:
内政的腐败是根本原因: 任何军事上的失利,都源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动荡。明朝内部的腐败,导致军费被贪污,士兵装备差,士气低落,兵源枯竭。
战略指导的失误: 袁崇焕的悲剧,使得明朝失去了一位有能力的边防将领,也暴露了皇帝刚愎自用、无法容人的缺点。后来的军事指挥,也缺乏统一的、有远见的战略规划。
对农民起义的重视不足: 虽然明朝一直在镇压农民起义,但前期对农民军的战略威胁认识不足,认为可以“剿抚并施”,导致了力量的分散。而当镇压农民军成为主要任务时,北方的边防力量又被大量抽调,给了清军可乘之机。
关宁防线的“守”与“攻”之争: 明朝将大量的资源和兵力投入到以山海关为核心的关宁防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清军的正面进攻,但同时也耗费了巨大的成本,且未能完全切断清军入塞的路径。

总结:

崇祯年间的六次入塞,并非孤立的军事事件,而是明朝走向灭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特征。它们如同一次次刮骨疗毒,却也加速了明朝肌体的死亡。每一次入塞,都揭示了明朝统治的深层危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军事衰弱,以及战略上的被动。清军的屡次成功,不仅是其自身军事实力和战略智慧的体现,更是明朝内部矛盾无法调和、最终走向覆灭的鲜明注脚。这六次入塞,如同六记重拳,一步步将这个庞大的帝国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最终导致了南明政权的建立,以及清朝的入主中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军的六次入塞,如果光看明朝和朝鲜的史料,你会发现清兵每次都是损失惨重、狼狈而归。

第一次入塞 崇祯二年

据朝鲜人李忔的《雪汀先生朝天日记》披露,其实皇太极还没到北京就被袁崇焕杀了:

二十三日甲辰,晴。是夜又得吉梦,皇上设宴赏赉我一行,有元宝银一块。我云,此银五十两,一行员役可分各二两云。又似我主上宴赏,而尹静春亦与之耳。连得吉梦,必有喜报也。朝者江差官送一报草,十六日有永平道差官探夷情,回察云,十三日祖总镇拨儿得首十三颗,盔上造四王子,马尾上牌二,今亦造四王子。袁爷将为首家丁赏银二百两,其余照例赏给。十四日达贼至遵化,前往蓟州西南离城五里扎营。袁爷差役连打三炮,往西南神仙岭安营。祖总镇马兵在五里桥安营。十七日袁爷快手至京回来,云通州等处兵马俱至,又云圣上上殿与六部议论调兵退贼。十九日袁爷夜不收至遵化,回府云:先日袁爷杀四王子是真,小的夜见贼营大哭大叫,又见俱戴白。

所谓四王子即四酋皇太极,据袁崇焕的夜不收亲眼所见,清兵大哭大叫,还人人戴孝。

另外崇祯三年孙承宗恢复四城,斩首高达三千,固山牛禄更是死了几十个。

据总兵官祖大寿等报,追杀转战三百余里,合四城斩级三千一百五十有奇。——《孙承宗集》恢复四城疏
是役也,计复滦州永平遵化迁安四大城及各堡一十二座,转战三百余里,获级三千二百有奇,斩其孤山牛鹿者数十。——《边事小纪》

第二次入塞 崇祯五年

这一年皇太极驱逐插汉路过宣大,据回乡难官季勋口供:

(奴酋)过了年即收拾兵马往宣大去,与插酋厮杀,插酋避了。奴在边外连遭两月大雨,马死三分之二,达子亦死了许多,于八月间尽间回巢。……供称四酋西回即有厌兵之意。——《明清史料·乙编》第二本110《兵部行御批宁锦监视高起潜题稿》

第三次入塞 崇祯七年

降夷口供:

又供四酋往西抢去,有传宣大头目合卜太在大同上阵,小肚中箭射死,回至途中众达子得病死了无数,马也得病死了许多。[1]

据从奴地逃回的张九功、李可大口供:

闻得达子私自说西边大兵多得紧,炮打死达子许多,折阵回来了。起初进口之时,老憨分付,不许抢人东西财物,得的城堡俱是我们的。后来城池攻不开,兵又折了,赶了许多牲畜、虏许多子女财帛出边,被臊子截去大半。——明档第18本第96页

又据明军塘报,三王子跟十王子一个被雷震死,一个被炮毙了:

且大同宣府之捷接踵见告矣,岂异人任而能奏凯,夫亦督抚调度之有方,将士奋臂而必克。奴虽悍,我能毙其王而歼其魁,彼安得不鸟惊鼠窜?……且所报第三王子与第十王子,或被雷震或遭炮毙,头目之折损又繁有徒。——甲编第八本784

十王子应该是多铎,三王子如果指的是莽古尔泰的话,他其实早在崇祯五年十二月就死了。

《天聪九年档》:去岁我师入大同、宣府,攻城略地,破其疆土,彼尼堪竟无一人抵拒。据所获塘报观之,内称大炮一轰,击杀我第十贝勒二十岁之子,然我第十贝勒今方二十二岁。大臣欺君,子竟成为比父小二岁之弟矣,又云杀我一贝勒,果如所言,王亦当闻之。又云与满洲大战,击杀无算,获器械亦无数,然观其书中所载,仅甲一副、梯叉一杆、火链袋一个,所云获器械无算者安在? ——《旧满洲档研究》299页

第四次入塞 崇祯九年

据朝鲜被掳人莺男口供:

二十三日平监督状:朴仁范等书启中辞意,则去月二十一日通远堡狼子山下止宿时,郭山被掳人莺男者,以为可大(名胡)马从来在其处,夜间艰难诱引纳馆,细问事情。云:“西犯军兵,战死者几许,所得者几许欤?汝是我国人,勿讳尽言。”惊男垂泣而进言曰:“母及同生好在云,不胜感叹。权判事则曾知面目,故相望流涕,不得相从之情,孰能知之。今番西犯之时,吾亦同行,姑陈其大概:汗兵至皇帝陵所,人物及宝货无数抢掠,而陵则不为伤害。又功道镇当复苏杭州昌州等地,小堡二十一处,野战三十二巡,或胜或败,死者不知其几许,诸将及汗弟押大,亦死于其战。入去时由大通路,出来时自洪山馆路,及出长城,天兵不意掩后,人物宝货大半还夺,奴兵死者三四千,诸将死者无数,汗大责其弟阿之贵”云。——《续乱中杂录》

第五次入塞 崇祯十一年

这一回主要是孙传庭的show time ,具体内容见《省罪录》,孙传庭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用长篇来详细研究。

第六次入塞 崇祯十五年

这一回清兵之惨李光涛专门有文章详写,见《清入关前的真象》第七部分壬午之役,《明清档案论文集》378页。李氏著述向来多引用明代档案,这篇文章也不例外,比如其中有一条:

另外李光涛还引用了一条史料颇有意思,说清兵听到明军到来,牙齿抖得像啄木鸟一样:

另据朝鲜史料《沈馆录》记载:

前冬入西之军自今月旬间陆续入来,将领等十一日齐至,皇帝亲往城隍堂焚香迎来。皇帝还阙坐殿之后,诸王以下次第入参,西还诸将等罗拜于大庭,有若复命者,然而所著衣服破尽无形,叱分不喻,皆作鬼形。左右行礼而约可三十余人,比之上年起军入去之数,仅满其半云云。
大概今番之役,得不补失。其所抢掠只是人口驴骡,而金帛所得之数则比之济南攻掠之时大半不及云,而参以道路所见亦如是。城门内外,哭声连屋。以此推之,则死亡甚多之说,似非虚语。回还将领等失律是如,其中头头人方为囚禁云云。……攻取之时,只有城郭,必是中原预为清野而然。军兵等久在饥困之中,或得食物水饮,则食必生疾,饮或即死,以此殒命之数甚多,所持战马亦如。回还之时,到关门被遮五日,仅得脱出小墉关口,行军四十二日始到于此。——《燕行录全编》第一辑12册584页

总结一下

按照明、朝两方史料的记载就是,清兵承受着巨大的损失,然后连入了六次塞,只能说比较魔幻。

参考

  1. ^ 明档第18本 一四四七 监视宁锦御马监太监高起潜为呈解陷虏夷丁并探得四酋行踪事题本 崇祯七年十一月十三日 102
user avatar

要怎么说呢?充分表明明朝从万历末开始,一如既往的拆西墙补东墙的操作,终于在崇祯二年开始起到了明显效果。

曾经在戚继光手中固若金汤的蓟镇,才几十年的功夫,到崇祯二年十一月,从龙井关到遵化,就被清军轻轻松松的搞定那里的一票被从辽东“清汰”来的老弱病残孕。然后九边被欠饷的各镇援军饿着肚子从驻地支援北京,还被一日三调。宣镇2名夷丁因为肚子饿抢掠被抓住砍了,山西兵没饭吃干脆哗变了。

而农民起义的起点延绥镇,作为一个严重依赖军事体系才能存活的地区,几乎家家都有吃饷的兵,一人当兵全家不饿。结果从万历末到天启崇祯每年都欠饷,终于来了个天灾彻底过不下去了,延绥明军与农民家属七大姑八大姨们一起来了个起义,这就是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中有个明兵就叫张献忠,还有个驿卒叫李自成,他们都来自延绥。

于是在朝廷一如既往向辽东砸钱时,关宁两镇拿着一两四钱一斗米的月饷,而延绥宣大等地的士兵连几钱银子都不能保证。当辽军欠了几钱马料就吵吵,当宁远欠了区区四个月饷银就闹哗变时,最西边的延绥已经欠账论年计算了。

然后崇祯七年清军入寇时拿着厚饷,被朝廷寄予厚望的关宁两镇援兵刚入关就溃散了一堆回去。

你问我怎么评价?

我不知怎么评价。

zhihu.com/question/3152

参详我以前的回答。清军数次入寇是明朝战略选择错误的果,自己作的死,没药救。

正常的朝廷,当一方有大规模战事,朝廷中枢应该调动起来,统筹全国力量,或战或守或和,花多少钱,派多少兵力,地方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可以有建议权,可以出谋划策,但是在大的战略方向应该由中央来统筹规划,各地方军事策略统筹规划,钱粮统筹调配。

但是明末偏偏形成了一个不正常的局面。短短不到10年死了三个皇帝,又登基了一个中二病。从皇帝到内阁到六部,整个中央对辽的谋划政策没有一个全盘统筹规划,更无一个人才可以做到全盘统筹,中央朝廷陷入党争几近瘫痪的状态,完全失去了一个中央朝廷该起到的责任,任由地方督抚牵着鼻子走。 于是你可以看到明末的辽东军事斗争策略,就是靠熊廷弼、孙承宗、王在晋、袁崇焕这票人做决断做规划。他们站在复辽的责任上,视角有限,难以兼顾全局,朝廷却完全依之,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修堡就修堡,要480万就给480万,拆了九边的西墙去满足辽东这个无底洞。终于不党争了,八千女鬼一统江湖了,人家却忙着修房地产,忙着立生祠,连蓟辽总督阎鸣泰都拉着袁崇焕一起立生祠,以为弄个所谓的吹着天花乱坠的宁远大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等煤山战神一上台,听几句吹牛逼就激动的差点跪拜列祖列宗满怀希望五年平辽。

这怎么玩?

user avatar

可以,刚解封的我又来干老本行了

这位 @理想8 同志又开始兜售所谓的宁锦防线如何有用,所有的锅都是明末腐败,其他边镇菜的不行,西北更是弟中弟的暴“高论”。更不用说在答案中架枪带棒讽刺人的这种行为

你就不能明说吗?

可以的,要是研究明史的都跟你一样啥都用这个万能公式套,还不如人人都去看地摊文。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了那么多年怎么就没几个人把他当回事?

可以的,通史大佬我算是见识了

你说西北战力差?

行,我们慢慢掰扯

这是天启七年至崇祯元年有关欠饷的奏报,这个锅是魏太监的,在此我们不多说。(你非要说是文官干的事那就当我啥也没说)

好,到了崇祯朝,总要开始慢慢补齐了吧?

宣府开始叫穷,各边都穷成这个样子了,你还想怎么样?

各边都吃不起饭,还要尽力给你凑军饷,够意思了吧?那你看看所谓的宁锦到底干了什么事

我们就不说袁崇焕是不是资敌的问题,《国榷》前面还有一段记载

“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以们生见仁锡。曰:“”束不的居关外阳仇插汉,阴实昵之。又建虏姻也。部落不满万。驻宁远关外六七千人。此地开市,止二千人,卒不及备可剌也。夜半若往须今夜。盖建虏哨在束不的内计四百余人。不挟弓矢,插汉远在漠外驰救不及。斩头寝内,建氛息矣。失此机会,四月间四憨揭竿先至。秋冬诸王子几支入,必舍辽而攻蓟宣,动天下之兵何益?仁锡言之于关内道,虽状之竟不果,建虏入犯之时之地具如二生言。”

可以的,一说一个准。

好,那我问你:宁锦起了什么用?

这样,我们回到天聪三年己巳,看看蓟州发生了什么事

“十三日,大军至蓟州,获一生员,令持书往谕驻城道员、军官及庶民降。又获明兵之一人遂令持书往谕爱塔,桑阿尔寨来降。将行,谕之曰:“将书与彼,事若成,则授以职。”是

乃过蓟州五里外驻营。”——《满文老档》

十四日,大军至三河县,获一汉人,令持书招降。”

人家大摇大摆在蓟州城外驻营,十四日就到了三河县,请问你的宁锦防线起了什么作用?

迫真硬核逻辑

是,袁崇焕是最早勤王的人;是,他在广渠门打的很漂亮。

他有一定的能力,他确实会守城

但是这跟宁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个问题非要扯宁锦?

行,我们不说宁锦,我们说一说西北边镇。来,你来看看西北边镇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若以地之轻重论,诸边皆重,而蓟州、宣、大、山西尤重。何则?拱卫陵寝,底定神京,宣、大若肩背,蓟、晋若肘腋也。以守之难易论,诸边皆难,而辽东、甘肃尤难。 何则?辽东僻远海滨,三面皆敌;甘肃孤悬天未,四面受警也”。——查继佐《罪惟录》
甘镇一线之地,四面受敌,兵曱不多,无险可恃。计贼众虽不如东虏 之盛,而战守之艰,则视诸镇为独最。肃州远悬天末,深为可虑,西宁 残破之后,向未修复,粮伯甚匮,给散不敷,兵马寡弱,防守艰危,桑 土之计,不知当如何处也!
夫甘肃南控羌番,西通回纥,东北阻粒與,四面受敌。晋失之而四凉 伪起,唐失之而中叶几微,宋失之而西夏潜据,中国往往不宁。盖其为 关陇襟喉、河洛藩屏、用武要地,比之延宁诸镇,专制胡骑、独备一面 者,事势迥异•总戎任视诸镇特难,迩年北虏逋寇巢据青海,七番犯顺,
乍叛乍服,以今视昔,又益艰也。——《九边考》

然而陕西从未在明朝手上丢给外敌,吃着最少的粮,挨着最毒的打。

不要以为取代明的后金是在东北就觉得西北没有强敌。

你还记得林丹汗吗?这位老哥想要统一蒙古,然而一通骚操作把左翼蒙古逼向了建州势力,自己还被赶到了河套。崇祯元年,也就是后金天聪二年,后金发动了对察哈尔部的进攻,迫使察哈尔退出西拉木伦河之外。

“今虎墩虎憨西徙宣云边外,则虎酋旧地为诸虏之营窟,而辽境诸夷皆为奴酋所联属矣!”

然后他的草场就变成后金的东西了,于是就为以后后金绕道北方边墙提供了条件。

然后在这个时候西北是这个惨样

后来西移河套的林丹汉生活太艰苦想要入寇捞一票,于是顺理成章的找上了西北的这一伙在你口中烂的不像话的乞丐兵,结果呢?


秋九月套酋冦边巡镇兵逆战破之
崇祯庚午九月己夘黄甫川贼复勾套人入掠巡抚洪承畴总兵杜文焕从孤山进击大破之贼始奔溃
三月套酋入冦曹文诏拒却之
河套以三百骑近塞称察罕求欵千总李世科阵殁曹文诏等击之乃不得入
——《陕西通志》

西北还要同时打流寇

所以不好意思,明末在西北撒了不少钱还菜不是本位面的明朝历史

不要脑补历史

张口就是明朝灭亡是官员腐败的锅其他的通通不算的这种人没有跟他废话的必要

气温降低,千年难遇的大旱,一个满脑子骚操作如同赌徒一样的崇祯,一个行将就木的政治架构和腐朽至极的政权,灭亡原因那么多,你一句话就搞定了?

就明末那个自然条件,整个东亚都在死亡线上挣扎

别不信

成化三年明朝各地遭灾,然后同年河套的毛里孩连秋收都等不及就入寇了

中原有多惨,塞外就有多惨

后金就是在极端的自然条件和高强度的军事政治压力下捏合出的一个怪胎,你当他绕道进华北就是为了搞斩首行动或者是为了一步步削弱明朝华北的战略意图?

他们就是来以战养战的啊!后金这种政权只能靠不停的掠夺来将不同势力牢牢地捆在同一个战车上:

打了就跑,遇到棘手的也不硬啃,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点,这哪像来打攻坚战的?就是来洗劫的,削弱华北都是次要的,没必要脑补皇太极的英明神武

还有精神巴图鲁韦伯韦大师

丢个辽东就灰溜溜的跑回南京这种腌臜事没几个人能干的出来,如果不是明朝皇帝老儿在北京这个“行在”蹲着,文武百官谁愿意守着这个跟无人区一样的国门?稍微懂点明史的也得不出你这样的“高论”,如果不是首都在北京,谁愿意这样抽南方的血供北方?

明代为什么如此重视漕运?

如果漕运不发达皇帝都要挨饿,更不用说那些眼巴巴望着京运粮的九边大头兵们

天下不是那么好守的,天子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嘉靖年核实九边兵数在68万上下,你把这68万人摊在这么长的防线上各堡能分多少人?明代中后期明军日常以少打多,这帮一穷二白命还贱的丘八就是这么过来的

近乎于全胜时期的后金撞破了承平日久的京师北部防线很正常,后金进不来才不正常



1629年 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至次年五月十一日后金天聪三年
主帅 皇太极
兵力 约十万
入侵关隘 喜峰口
攻击范围 遵化、良乡、固安、香河、永平、顺义、迁安、滦州等
被称为“己巳之变”、“己巳虏变”或“己巳之役”。
袁崇焕被处决。赵率教阵亡、遵化陷落。大将满桂、孙祖寿战死。
1634年 崇祯七年七月至闰八月后金天聪八年
主帅 皇太极
攻击范围 宣府、大同的数个州县
在河南包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曹文诏被调往大同抗金,以致被围农民军趁机突围。
1635年 崇祯八年 后金天聪九年
主帅 多尔衮、萨哈璘、豪格
攻击范围 林丹汗的河套地区,太原府所属的忻州、定襄、五台等州
1636年 崇祯九年五月至九月 清崇德元年
主帅 阿济格
入侵关隘 得胜堡(今大同市北)
攻击范围 昌平、宝坻、定兴、房山、安肃、安州、东安、雄县、容城、文安、永清、顺义等州县
克16城,共俘获人口、牲畜共179820 清军撤回时砍木书写“各官免送”四字,“艳服乘骑,奏乐凯归”,以羞辱明军。宣大总督梁廷栋与兵部尚书张凤翼恇怯不敢战,自知死罪难逃,每日服食大黄取泻求死。
1638年 崇祯十一年九月至次年三月 清崇德三年
主帅 左翼:多尔衮、豪格、阿巴泰 右翼:岳托、杜度
入侵关隘 青口山(今河北迁安市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
攻击范围 通州、涿州、济南府等河北、山东的大量州县。“共计一府、三州、五十五县、二关。”
劫掠战果 人畜46万
孙承宗率领全家子孙拒守高阳城;城破,一家四十余口皆壮烈战死。宣大总督卢象昇拚死奋战,弹尽粮绝,最后阵亡,监军高起潜坐视卢象昇孤军战殁,人多恶之。
1642年 崇祯十五年十月至次年五月 清崇德七年
主帅 阿巴泰
入侵关隘 黄崖口
攻击范围 蓟州、河间、景州、临清、兖州、莱州、登州、青州府、莒州、沂州、德州,回师攻沧州、天津卫、三河、密云、东昌、广平、彰德、真定、海州
攻陷城市 “攻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共八十八城”,降城六。
劫掠战果 黄金二千二百五十两。白银二百二十万五千二百七十两有奇。珍珠四千四百四十两。各色缎共五万二千二百三十疋。缎衣、裘衣万有三千八百四十领。貂狐豹虎等皮,五百有奇。整角及角面千有一百六十副。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名口。驼马骡牛驴羊,共三十二万一千有奇。 兵锋止步于南直隶海州一带。

这六次哪一次是皇帝被抓去熬灯油了?哪一次是带着文武百官跑路了?哪一次是割地赔款了?

你还来劲了

黑明不是这个黑法,没找对点

奉劝您少搞姨学,多读毛选


最后补充一下,韦伯大师在我评论区长篇大论吵的我脑壳痛,我说明朝定都北京的合理性,他给你扯这样兵力太分散了,我说根本没有他脑补的“兵力分散”,剿贼的部队回京勤王的时候你还有什么兵力分散可言?明朝后期的军镇都修到京师附近了。真正的问题是九边体系的崩坏。他又给我扯什么北方已经糜烂了不能要,我说潼关陷落之前谁也没觉得北方不能要,然后他跟我扯松锦之战,我说松锦输了满清还是没有入关,他给我扯人都没人关隘有用吗?关键是吴三桂那几万人你不能无视了啊,后金也损失了不少人你也不能无视了啊。然后他又开始把史官给皇太极脸上贴金的文段拿来说明皇太极的英明神武,我连史料都贴这了,你就是不好好看。

韦伯大师果然不愧为是大师,这个转进如风的本事我是自愧不如

各位清粉好好学学,这才是高手,人家怎么都找得到杠点

我还认认真真的回他,也真的是闲的

user avatar

其实我对第一次入塞己巳之变中崇祯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的蓟州之战挺感兴趣的。

因为按照满文老档的记载,此役皇太极率两大贝勒对战从山海关来援的五千明军步兵,却阵亡了两个宗室阿赖和辛泰、两个游击乌儿坤和额儿济格(额儿济格为一等游击)、还有一个汉军游击祝邦成和一个无具体记载的辛达里以及身受战伤坐骑被杀的宗室阿哥巩阿岱。

起码死5个伤1个宗室亲族和高级将领,在清方整个关于己巳之变的记载里算很大挫伤了,毕竟永定门之战号称尽歼满桂四万兵而无一将受伤无一兵阵亡(虽说满、黑、孙其实是一万四千人,而扬古利和图尔格依又因此战受伤叙功就不提了…)

有趣的是此战在明方这里却找不到什么关系性很大的记载,似乎在明方那里并没有发生过这么一场收获不小的战役,我在孙承宗那里见到一则他派遣六千步兵前往董家口以东~蓟州以西一带剿杀清军劫掠部队的记载。

或许,就是他们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祯年间,明朝可谓内忧外患,而北方的清军,也就是后来的大清,更是像一头饥饿的猛兽,六次叩关入塞,每一次都给风雨飘摇的明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深刻地影响了明末的历史进程。评价这六次入塞,不能简单地看成一次次的军事冲突,而要深入理解其背景、过程、影响以及明朝应对的得失。时代背景:一个濒临崩溃的帝国首先,.............
  • 回答
    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朝的末代皇帝,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总带着一丝沉重和无奈。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上“昏君”或“明君”的标签,而需要将他置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他的执政过程,是一部充满挣扎、雄心勃勃却最终落寞的悲剧。首先,从他登基之初的形象来看,崇祯的确有过一番锐意改革的决心。经历了万历皇.............
  • 回答
    岁月峥嵘,残阳如血——细品明末小说《崇祯十五年》说起《崇祯十五年》这部小说,我总觉着它像一幅泼墨淋漓的画卷,又像一曲慷慨悲壮的挽歌。它不像那些市面上常见的小说,上来就给你讲主角如何叱咤风云,一路开挂。它更像是把我们直接扔进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让你亲身去感受那份压抑、无奈,以及在绝望中依旧闪烁的人性.............
  • 回答
    这句话带有强烈的反讽和夸张色彩,用以突出崇祯皇帝继位时的环境之艰难,以及对比其他亡国之君的处境,可能显得崇祯的境遇更为恶劣,以至于其他亡国之君如果能穿越到那个时间点,都会因为比自己原本的处境稍好一点而感到“庆幸”。为了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崇祯登基时的真实处境: .............
  • 回答
    要评价“崇才科技”的“作秀行为”,得先弄清楚这个“作秀”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企业在营销推广上的一些常规操作,比如发布会、广告宣传,那其实属于商业活动的一部分,很难直接定性为“作秀”。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关注,传播自身价值。但如果“作秀”指向的是一种刻意为之、虚张声势.............
  • 回答
    提到清水崇,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阴暗潮湿、令人毛骨悚然的日式恐怖氛围,尤其是那个如影随形、缠绕着无尽怨念的“伽椰子”。作为当代日本恐怖电影的代表性导演之一,清水崇无疑在“Jhorror”这一流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评价他,首先要从他的核心作品——《咒怨》系列说起。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吓人,它更像是在.............
  • 回答
    武汉理工大学陶崇园事件,校方的反应和态度无疑是这场悲剧中最引人关注,也是最令人费解的一环。事发至今,公众对于校方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他们在这场事件中展现出的种种行为展开的。初期沉默与信息封锁的质疑在事件的早期阶段,武汉理工大学方面的回应显得尤为迟缓和模糊。在学生陶崇园不幸坠楼身亡的初期,外界对.............
  • 回答
    吉村崇,一个在日本搞笑界以其特立独行的风格和毫不掩饰的“毒舌”著称的艺人。要评价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夸张和偶尔的无厘头,而是需要深入理解他为何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及他身上的哪些特质让观众又爱又恨。首先,吉村崇的搞笑风格是他的核心竞争力。 他并非那种靠段子取胜的传统搞笑艺人,更.............
  • 回答
    蔡崇信(Joe Tsai)在接受美媒采访时,面对“中国侵犯人权”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了有力回击。这段采访的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采访的背景、提问的方式、蔡崇信的回应内容、其策略以及整体效果。一、采访背景与美媒的“挖坑”意图 背景: 这类采访通常发生在特定时期,例如中美关系紧张、国.............
  • 回答
    如果崇祯皇帝真能做到这一切,历史的长河定会流淌出截然不同的赞歌。那些关于他“多疑”、“刚愎自用”的标签,怕是早已被“英明神武”、“力挽狂澜”的光辉所取代。想象一下,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最终被彻底扑灭,漫山遍野的烽火熄灭,那原本摇摇欲坠的江山,便如同涅槃重生一般,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崇祯皇帝,这位曾经背负.............
  • 回答
    石崇斩美人劝酒:奢靡背后的残酷与王导、王敦的众生相石崇斩美人劝酒的典故,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奢靡无度和残酷冷血的一个缩影。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一角,也为我们理解王导和王敦这对叔侄的性格与政治立场提供了生动的例证。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石崇斩美人劝酒:.............
  • 回答
    人民日报的那篇评论,题目叫《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 996》,说实话,引起了不少关注,也算是触及到了当下社会的一个痛点。要理解这篇评论,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得明白评论的出发点和对象。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媒体,它的发声代表着一种官方的态度和导向。它不可能像普通网民那样直接批评,也不会去挑战国家整体.............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