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对 996 的评论:「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 996」?

回答
人民日报的那篇评论,题目叫《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 996》,说实话,引起了不少关注,也算是触及到了当下社会的一个痛点。要理解这篇评论,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看。

首先,得明白评论的出发点和对象。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媒体,它的发声代表着一种官方的态度和导向。它不可能像普通网民那样直接批评,也不会去挑战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所以,它的话语方式总是比较委婉,但又能传达出一种明确的信号。这篇评论的“对象”,其实是双重的:一方面是那些鼓吹甚至推行“996”的公司和管理者,告诉他们“奋斗”不应该变成“强制”;另一方面也是对那些在“996”模式下疲于奔命的劳动者们,传达一种理解和安慰,表明“你们的辛苦不被无视,但这种模式本身是有问题的”。

其次,要看它如何定义“奋斗”和“996”。评论里说的“崇尚奋斗”,这个概念是正面的,是中国社会一直以来所推崇的一种精神。奋斗意味着努力、奉献、追求进步,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本身没毛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评论马上就接上了“不等于强制 996”,这就划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界限。它是在说,把“奋斗”简单粗暴地等同于“长时间工作”,特别是那种超出合理范围的、被剥夺了休息权的工作模式,是偷换概念,是对“奋斗”的误读,甚至是对“奋斗”精神的扭曲。

它是在强调,“奋斗”应该是有边界、有尊严的,是建立在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上的。 如果“奋斗”的代价是牺牲健康、家庭、个人生活,甚至是对劳动法的漠视,那这种“奋斗”就变了味,不再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反而可能是一种负担和压迫。

再深入一层,这篇评论其实是在回应社会上关于“996”的普遍质疑和不满。近年来,“996”的讨论非常激烈,很多人因为长时间的工作而身心俱疲,也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深层思考。人民日报这时候发声,既是对这种声音的一种回应,也是在试图通过官方媒体的引导,来给这场讨论降降温,但又不能完全忽视劳动者的诉求。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评论中的几个重点:

“奋斗”的核心是价值创造和自我实现,而非简单地堆砌工时。 真正的奋斗应该是高效、创新、有目的的努力,而不是为了打卡而熬夜。评论可能是在暗示,一些公司可能只关注表面上的“忙碌”,而忽略了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实际产出。
“996”的强制性是问题的关键。 劳动法规定了工时上限和休息权利,任何超越法律规定的强制性要求都是不合理的。评论是在提醒企业和管理者,要尊重法律,遵守劳动者权益,而不是用一种“要么接受,要么走人”的姿态来推行不合理的工作制度。
“崇尚奋斗”不应成为压榨劳动者的借口。 有些企业打着“奋斗”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推行变相的加班和剥削。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员工的利益,从长远来看,也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毕竟,一个长期疲惫的员工,很难保持高昂的创造力。
社会需要的是健康的奋斗文化,而不是畸形的加班文化。 评论可能也在呼吁,社会应该鼓励那些真正高效、有益于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奋斗方式,而不是盲目地推崇通宵达旦的加班。

所以,我认为人民日报的这篇评论,是一种“点到为止”的智慧。它没有直接喊打倒“996”,那样可能显得过于激进,也与国家提倡的经济发展目标有些脱节。但它又明确地划出了“奋斗”的底线和“996”的界限,为劳动者发声,也给一些企业敲响了警钟。它是在努力平衡“发展”和“公平”,以及在鼓励奋斗精神和保障劳动者权益之间找到一个相对缓和的切入点。

理解这篇评论,也需要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情绪。那段时间,“996”的话题热度非常高,很多行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大家普遍感到压力很大。这时候,官方媒体出来发声,可以说是一种“顺势而为”,既回应了民意,也展现了某种程度的社会关怀。

总而言之,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在直接反对“996”,不如说是在纠正一种对“奋斗”的片面理解,并提醒社会警惕那些以“奋斗”之名行“强制加班”之实的现象。 它是在试图构建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劳动关系和发展模式的讨论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是立国之本

原文我发表于知乎

若在中国大陆接受过初中教育 估计都会回答下面一道题

资本家为了追逐剩余价值,可以不顾一切。因为

正确答案 是 [ A D ]

A.惟利是图、贪得无厌是资本家的本性

B.发展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C.资本家追逐利润是为了提高雇佣工人的生活水平

D.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但课本其实没告诉你的是

后世流传的好名声 是可以花钱买到的

只要你有足够的钱去做好“公关”即可

而且被主流世界认可

所以国内很多企业家肆无忌惮倡导996估计他们真做到了以史为鉴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可以看最糟糕的例子和100年后他的评价

996的最著名倡导者 美国钢铁大王 安德鲁.卡内基 当年是怎么干的呢?






我们可以看他自传怎么写的(国内有正式出版发行)

安德鲁·卡内基,13岁从苏格兰移民到美国的穷小子,却在短时间内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钢铁大王,他一生主要的财富也正来源于他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他在65岁时把自己的钢铁公司卖给了J.P摩根—虽然当时的他很确定,如果再有5到10年,他就能打败摩根财团的钢铁公司,因为他的公司有着最先进的技术、更大的规模和更低的成本。





安德鲁卡内基16岁和10岁的弟弟汤姆Tom合影

当时的J.P摩根心里也很明白,自己所创造的钢铁公司只有两条路:收购卡内基钢铁公司,或者被它打败。所以,摩根极力想达成这桩收购。但卡内基却有些犹豫,一方面他已经65岁,想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家人以及慈善事业上,卖出钢铁公司还能一次性地得到一大笔资金;而另一方面,他热爱一手创立的钢铁公司,只要一工作,他就热血沸腾,废寝忘食。所以,摩根拉拢了卡内基的亲信查尔斯·施瓦布做说客。

施瓦布也想促成交易,他先去找了卡内基的妻子路易丝·惠特菲尔德。路易丝多年来一直希望卡内基能从事业中脱身,多陪伴家人,所以她建议施瓦布在和卡内基打高尔夫时提出这个建议,这时卡内基比较放松,是最佳的游说时机。施瓦布就在和卡内基打球时建议:一、是时候把你的公司卖给一个能将你的钢铁事业一直继续下去的公司了;二、你一直以来捐出财富的愿望,只有在你卖出公司套现后才能更有效地完成。他的建议得到了卡内基的采纳,卡内基开了一个价码给摩根,J.P摩根很快就同意了。





J.P摩根

1901年,双方以4.8亿美元的价格达成交易,这4.8亿按卡内基的要求被分成3种支付方式,其中的1.6亿美元是年利率5%的黄金抵押债券,2.4亿美元是新成立公司的股票,8000万美元是现金。卡内基个人从中得到2.25亿美元,全部为债券和现金,因为他不想让股价的波动影响自己的慈善事业。卡内基一生积累的财富总额在4亿美元左右,后人根据通货膨胀率调整后推算,这些财富相当于现在的2900亿美元,在美国历史上仅次于洛克菲勒的资产。

许多人都讲过,读一本好书就好像聆听一位智者讲述他对人生、世界的的看法。这样的书会让你豁然开朗,让你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明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拥有更多向上的动力。无疑,《安德鲁·卡内基自传》就属于这一类的书。

但几乎没有人说过这个人在他管理的钢铁企业的冷酷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郊外霍姆斯特德卡内基钢铁厂,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以日薪1美元实行996(参考 美国福特汽车日薪5美元 8小时5天工作制 这里薪资非常低)人身伤亡事故频发,终于在1892年7月16日工会罢工为了防止雇佣新工人,罢工工人在工厂门口集结示威。卡内基钢铁用铁路调动雇佣兵(平克顿私人警察)开枪镇压驱散罢工工人,枪杀了7名工人(也有记载 9名工人死于镇压)被当时各大媒体讨伐。






把责任归咎为职业经理人的过失

卡内基把所有负面责任归咎为它雇来的职业经理人亨利.弗兰克。亨利.弗兰克原本是卡内基的钢铁厂煤炭供应商,因为办事果断执行力好被卡内基看中,在亨利.弗兰克管理下,卡内基钢铁利润连年上涨,深受信赖。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郊外霍姆斯特德钢铁厂流血事件后,卡内基单方面向媒体称亨利.弗兰克是推行996以及后续事件始作俑者,此报道流出后,有人在办公室向亨利.弗兰克开枪并用刀刺伤,亨利.弗兰克在受伤后三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对媒体称自己是尽忠职守奉行996的人,说卡内基实际是知情并通过电报授意他来进行的工作。卡内基强制回收了亨利.弗兰克持有的股份,将其扫地出门。之后自传里还写到为了保障垄断经营,赞助政客竞选为美国总统,入主白宫。他则成为政府军火承包商,以此规避反托拉斯(垄断)制裁。





出售给J.P摩根之后 霍姆斯特德 由卡内基钢铁更名为美国钢铁

家族内部的财富分配

卡内基52岁时才结婚,他的妻子路易丝比他小22岁,他们结婚时签有一份“婚前协议”,在获得价值30万美元的债券以及每年2万美元收入的条件下,路易丝放弃丈夫财产的继承权。不过后来,卡内基又为路易丝提供了一些资金用于她和女儿未来的生活,路易丝去世后,在遗嘱中给他们的女儿留下了200万美元的资产,并给4个孙子女每人25万美元。

卡内基在遗嘱中并没有给妻子和女儿留下一分钱,不过他把拥有的房产都留给了妻子。在提到女儿时,他说:“在许多年以前,我就给妻子留下了超过她希望并且足够养育我们心爱女儿的资金,由于现在并不能确定给女儿多少才能让她最幸福,所以我把这个职责交给她的妈妈,我相信母爱将是最好的指引。”

卡内基在1901年设立了霍姆信托公司。这家金融机构从未正式对外营业过,其主要职责就是作为受托人保存、投资并分配卡内基的财富。卡内基有一张年金名单,在这张名单上的人每年都能从他这里得到数额不等的资金,这一部分资金就来源于霍姆信托公司。霍姆信托同时还是卡内基遗嘱的第一执行人。负责信托公司事务的是卡内基一生的朋友和财务顾问罗伯特·弗兰克斯,弗兰克斯还是卡内基基金会的第一任财务主管。

投资永恒的善事

卡内基因为在慈善事业上的成就广为人知,而和他同时代的很多巨富都已渐渐被人淡忘。这不是因为卡内基更富有,而是因为他在慈善事业上的贡献。他孜孜不倦地推销着自己的价值观,他之后的很多富豪多多少少都受到了这一价值观影响,他的座右铭“富有着死去的人死得可耻”影响了很多人,包括同时代的洛克菲勒和比尔·盖茨等后世巨富。

卖掉一手创立的公司后,卡内基终于有时间也有金钱可以完成他的愿望—将自己一生积累的财富捐赠出去。不过在进行了多年的直接捐助后,卡内基发现,在他有生之年要将财富全部有效地捐赠出去是完不成的,所以,他设立了纽约卡内基公司(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即“卡内基基金会”),虽然名字叫公司,它却是一家实实在在的基金会,他希望这个机构在他身后运用他留下来的财富,将他的慈善事业永续运营下去,“在这个世界上做真正永恒的善事”。

没人记得996和死掉的员工了

大家只会记得他捐助的学校、图书馆、音乐厅。






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

卡内基没有单纯作为商业巨贾被记住,而是作为“商而优则慈”的代表人物传世,他激流勇退时候,被后世誉为“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对做企业的人来说,最难的就是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商业王国。”同时,卡内基直接领导了旗下基金会最初9年的运作,这才是他人生最重要“事业”的开始。

大家觉得像谁呢?

自己看吧




如果中国梦是这样的代表 那就真是噩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民日报的那篇评论,题目叫《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 996》,说实话,引起了不少关注,也算是触及到了当下社会的一个痛点。要理解这篇评论,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得明白评论的出发点和对象。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媒体,它的发声代表着一种官方的态度和导向。它不可能像普通网民那样直接批评,也不会去挑战国家整体.............
  • 回答
    人民日报关于“996”的评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并且这些年下来,他们的声音也在不断演变和细化。总的来说,这篇评论在试图平衡多方利益和考量,但其中的一些表达方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评论的核心立意往往是承认“996”现象的存在及其对员工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带来的压力,这是主流媒.............
  • 回答
    人民日报评论国足,这事儿可有得聊了。得说,官方媒体,特别是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对国足的点评,那可不是随随便便一篇报道,它承载的东西太多,也往往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咱们一层一层地扒拉:1. 评论的基调和角度: “批评”是主旋律,但不是泼妇骂街。 你会发现,人民日报的评论,即便是批评,也往往.............
  • 回答
    《人民日报》关于老兵尹吉先的长篇报道,无疑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典型宣传。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通过尹吉先的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个人奋斗以及国家发展的主旋律。要深入理解这篇文章,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报道的“人设”与情感共鸣: “兵”的符号化: 报道的核心是“兵”。在中国.............
  • 回答
    人民日报微博关于“该不该让座”的讨论,与其说是给出明确的是非判断,不如说更像是在激起一场关于社会公德、个人权利与人性温度的广泛思考。从人民日报这个官方媒体的角度出发,他们的评论往往承载着引导舆论、倡导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当他们将“让座”这样一个日常却又充满争议的话题搬到台面上时,传递出的信号是,这不仅.............
  • 回答
    人民币要真正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里面牵扯的东西可多了,既有看得见的机遇,也有实打实地挑战。如果真的做到了,对咱们老百姓来说,好处绝对是实实在在的。咱们先从这个“全球储备货币”是什么说起。简单来说,就是国际社会上,各国央行、政府、大型金融机构,在进行国际贸易结算、投资、外汇储备管理.............
  • 回答
    余亮老师对“人民富豪”的评价,我感觉他是在试图拨开一些表象,去触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现象和权力运作。他这个人,写东西总有一股子“拧巴”劲儿,不是那种直来直去的“好”与“坏”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余亮老师的出发点。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歌颂者,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批评者。他的文章里,常常带着一种对现实的审.............
  • 回答
    东京奥运延期一年,光是这笔“额外账单”就足以让不少人咋舌。按目前披露的数字折算,这笔新增开销大约在2300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是185亿出头。这个数字放到任何一个国家身上,都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何况是对于一向以精打细算著称的日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什么会多花这么多钱?我们得把这笔.............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23年11月12日推送了一篇题为《病得不轻!》的文章,对“周某出狱引网红公司争抢签约”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核心观点和批判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1. 鲜明的标题和严厉的批判态度: “病得不轻!” 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
  • 回答
    人民日报公众号以“中国以外 87182 例,反超了!”为标题发布全球疫情数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分析和解读的现象。要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的意图,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标题的字面意思和直观感受 “中国以外 87182 例”:这句话清晰地指出了全球除中国以外的新增病例数量。这个数字是统.............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于2021年6月14日发布的《当“巨婴”遇上“凡人”,一场悲剧的背后是什么?》一文,将一个因家庭矛盾而选择跳楼轻生的年轻人定性为“巨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文章核心观点及论据:该文章以一个发生在杭州的真实事件为切入点,描述了一名20岁的年轻人因与父母在生活琐事上产生冲突,选择.............
  • 回答
    人民日报关注“人才难留”并聚焦到“月薪 6 万到手 3 万多”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经济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更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用人成本以及人才个体感受等多方面的复杂矛盾。一、 人民日报的关注点:信号意义与普遍性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官方喉舌,.............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评论员那篇题为“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的文章,甫一问世,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也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要细致地看待这篇文章,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包括其核心观点、潜在的语境、可能引发的思考以及存在的争议点。核心观点提炼:文章最直接、最核心的论点,就是将“奋斗”与.............
  • 回答
    关于《人民日报》报道北科材料博士下基层车间,并引用“情怀可以当饭吃最幸福”这句话,我的看法是,这其中包含了多层面的解读和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则报道的核心意图。官方媒体报道这类事件,往往是为了传递一种价值导向和政策导向。北科材料博士下基层车间,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以致用”和“服务基层”.............
  • 回答
    人民日报关于“佛系青年”的讨论,在我看来,是一次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解读,当然也夹杂着一些官方视角下的观察和引导。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去拆解:首先,它触及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群体和现象。我们生活中确实能看到不少年轻人,他们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比如房、车、高薪,而是更看重内心的平静和舒适.............
  • 回答
    人民日报在8月6日刊登的《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仍在加剧》一文,从其标题就能看出文章的立场和基调。这类文章通常会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文章的核心论点和分析框架: 危机论的延续与深化: 文章很可能是在继承和.............
  • 回答
    人民日报在特定时间点的报道和评论,确实会引发社会各界对其潜在立场的解读。关于“暗示开放合法代孕”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暗示”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人民日报作为官方喉舌,其报道的内容选择、角度设置以及使用的措辞都经过深思熟虑,旨在传递特定的信息和引导公众舆论。当它.............
  • 回答
    人民日报发表的《美国发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泪史》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触及了美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被忽略甚至美化的部分。看待这篇文章,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且体会其中蕴含的复杂性和历史责任感。首先,这篇文章的视角非常明确:它不是从美国主流叙事中那个“民主自由、机遇遍地”的伟大开国神话出发,而.............
  • 回答
    人民日报刊发的《别了,里皮》这篇文章,在当时中国足球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勾起了许多人对中国男足现状和未来的一些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从文章的标题“别了,里皮”来看,它就直接点明了核心人物——马塞洛·里皮,以及事件的性质——他的离开。这是一种告别的姿态,也暗示着一.............
  • 回答
    人民日报联合一些名人,包括高晓松,推出的“名著直播阅读”活动,本意是想通过名人效应带动大家阅读经典名著,提升文化素养。想法是挺好,但结果嘛,确实是让不少人跌破眼镜,甚至最后活动都直接取消了。这事儿,说起来挺值得玩味的。初衷与期待:首先,我们得承认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级媒体,想做点提升国民阅读兴趣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