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我是不敢评价,毕竟我自己的文笔烂得一逼,但要说合理性嘛……
因此,儿臣认为,要想平定辽东,我大明必须抛弃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效法古人,十年生计十年教训,徐徐图之,严守山海关和蓟州,循唐高宗平定高丽之战法,派一精锐之师,造大船从海路骚扰建奴后方,分成十队,采游击战术,不求决战,只求骚扰,形势不好时,便登船离去,一旦建奴有所动作,寇我边关,其腹地空虚之时,这十路游击便可直捣金州甚至是沈阳!就算不能攻下,也可以其人之道还自其人之身,对建奴大加劫掠,再顺道解救那些被建奴俘虏的汉人包衣,如此,建奴投鼠忌器,必不敢大举入侵!
除此,关闭马市,坚壁清野,绝不允许一粒粮食,一斤生铁流入辽东,和我大明和睦的蒙古部落,父皇可以恩准他们每年入关采购一到两次,但不可用金钱,只能以物换物,视其部落人数的多寡,许给相等的粮食和布匹,如此可避免蒙古部落将粮食和布匹转卖给建奴,建奴人口百万,粮食铁器皆不能自理,纵可掳掠朝鲜,但也补充不了多少,只要我大明严守关隘,坚壁清野,不出五年,建奴必乱!
然儿臣这一番的设想,必须有一支精兵支持,从而能内平流贼,外抗建奴,如今,天下九边精兵皆丧于松山,京畿已无可用之精兵,因此儿臣才要请父皇速速启用孙传庭!
假如崇祯是个有脑子的人,他就得问几个问题了:
尔言选一精锐之师,然精锐之师何在?昔日东江、登州之兵非死即叛,当调何地兵马?人数几何?粮饷从何而出?若用九边兵马,少识水性,且洪承畴、汪乔年两路大军皆丧,关门、河南俱都吃紧,怎有兵可调?闽粤之兵虽通水战,却不耐严寒,且陆战孱弱,怎得上陆击虏?
尔言造大船,然造船之木料、工匠何在?辽东既失,大木自何而来?难不成要自两广、南洋千里迢迢贩运?癸酉之役,孔耿二贼焚劫登州,工匠力夫掳掠一空,至今元气未复。支撑登州水师尚且勉强,如何造得大船?
分兵十路游击,便要能征惯战、熟悉辽南情势之将佐十员,当用何人?若用登、辽旧将,与外来客军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如何能战?再生兵变又当如何?若用客将,不明辽南地理,虏主我客,又怎能游击?
尔言形势不好便要登船离去,若风向不顺,又当如何?春夏之际行南风,利于出战,然战局不利却难收兵。秋冬北风凛冽,撤兵风向是顺了,然风大易沉船,且海面封冻,水师亦难作战。既如此,便要占据辽海岛屿为中转,须得驻兵、运粮。虏兵若趁海面封冻来攻,正当北风,登州不能发援兵,岂不重演觉华、旅顺、皮岛之事?
建奴寇我边关之际,沈阳守兵亦有两三万,或虏酋亲镇,或留一伪王。王师若能一战而歼三万虏军,何待今日?
虏于辽南之田庄有几何?驻兵几何?需运兵几许登岸方可破之?运得少了,难以见功,运得多了,凡面生二目者俱望见船来,怎会不备?战船难运马匹,若虏骑趁官兵攻掠田庄之际突袭锚地,又当如何?所掠能抵军资否?救回被掳百姓,归船路上兵民混杂,被虏骑追袭又当如何?纵将百姓带回登州,又当安置于何处?若不能安置,岂不又是一股流寇?若是出海兵将名为击虏,实则掳掠朝鲜,通洋走私,又当如何?
关闭马市,边军战马从何而来?坚壁清野,坚壁入城之百姓如何安置?清野所损之稼禾自何处补偿?边境与蒙古贸易者,皆以朝中勋贵重臣、边地大员武将为依仗,又如何查禁得了?既许蒙古人来市,所易货物为何,数目几何,岂是京中可以遥制?京营军饷尚欺上瞒下,克扣成风,何况边贸?
尔言建奴粮食铁器皆不能自理,可知虏酋广置伪官,屯田开矿之事?十余万兵将之军械,百余万人口之粮米,岂能皆由走私而得?辽东虽寒,亦可种稗子、高粱,铁矿更是所在多有。
尔言严守关隘,难道朕与三代先帝皆不知严守关隘?满朝文武皆不知严守关隘?关隘若守得住,何至于虏骑五度入塞?自榆关至偏关,长城绵亘千余里,处处皆守,便是处处不守。若要每处关隘皆驻重兵,所耗钱粮何其浩繁,若有如此巨款,早已犁庭扫穴,岂待今日?且不提增兵之事,便说宣府、大同、山西现有之兵,冬无袍,夏无袴,典卖刀枪,沿门乞讨,甚至卖妻鬻子。如此之兵,令其不为流寇已是不易,怎得坚壁清野、严守关隘?
我儿平日素不言军国之事,缘何今日大发妄语?又为何三番五次替那孙传庭说话?究竟是何人在背后指使?姚明恭否?张四知否?魏照乘否?谢升否?陈演否?蒋德璟否?……
后面的内容我就没看过了,如果有反转,那是我眼拙了。但如果真拿这一番话劝动了崇祯,挽救了大明……那就别计较合理性了,单纯当爽文看就好。
无端联想:是高峰吗?是侯震吗?是孙越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