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桂是出身宣府的归化蒙古人,骁勇敢战,在对清(后金)作战中作出了一定贡献,最后在永定门之战壮烈殉国,是战斗英雄、抗清烈士。
满桂自幼习武,尤擅骑射,参加明军,时有斩获,但他经常选择拿虏首换赏银,年近四十才当上总旗,又过了十年才做到百户,后来屡迁为潮河川守备、石塘路游击、喜峰口参将,防区从宣大移到了蓟辽。
天启二年,孙承宗出边,提拔满桂做了中军副将;不久,派袁崇焕修筑宁远,调满桂驻防。
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围攻宁远。满桂为宁远诸将中军职最高、兵力最强者,不仅负担了四座城门和一面城墙的守卫,还被临时推举“提督全城“,是宁远之战明军指挥序列的二把手。(袁崇焕是宁前兵备道,按《大明会典》:“副参以下悉听节制”,之下就轮到满桂。在袁崇焕指挥不到的地方,满桂可临机处置;若袁崇焕阵亡,则满桂代之)。
宁远守城战,满桂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朝廷升他为宁远总兵。
之前,前屯副将赵率教派骑兵增援宁远,到宁远城有些晚了,满桂闭门不纳,袁崇焕下令放入。战后,赵率教因增援宁远和守卫前屯的功劳,升为山海关总兵;满桂认为赵率教没有亲自参加宁远守城战,不愿分功给他,两人生隙,相互弹劾。
朝廷问辽东巡抚袁崇焕:关、宁二镇不和,你怎么看?袁崇焕说:宁远之战,赵率教为前屯副将,领着守卫前屯的任务,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不应受指责。赵率教派来的援军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理应论功。又称满桂“廉似杜松,勇似贺世贤“,“本色不可诬”,但在宁远总兵任上确实有些问题——满桂除了自己的直属夷丁,跟辽东众将都搞不好关系;而且比较固执,时常与自己(袁崇焕)意见相左,宁远之战时主张出城野战,反对堵门等。建议朝廷将满桂调离。
朝廷将满桂与赵率教对调,满桂驻防山海关(平级调动,但宁远处于最前线,位置更重要,对满桂如同左迁)。满桂与袁崇焕生隙。
天启七年五月,宁锦之战爆发。赵率教领关外精锐孤守锦州,处在抗清(后金)最前线;朝廷调满桂增援关外。
当时,朝廷希望袁崇焕出大兵救援锦州;袁崇焕力陈不可,主张守御,奏言:”夷以累胜之势而我积弱之余,十年以来,站立不定者,今仅能办一守字。责之赴战,力所未能,……“。
满桂骁勇敢战,很符合朝廷的心意;朝廷派满桂领兵增援关外,也不乏让满桂跟袁崇焕”争“一下,领大兵援锦的用意。
满桂从山海关带了一万兵赶到宁远,力主出战;袁崇焕从一万关兵中挑选两千精兵,又从关外兵中选了两千,让满桂、尤世禄领兵出援。五月二十二日,在笊篱山与敌军前锋稍触即返,是为”虚应“。
纵观整个明清战争,明军屡屡被围点打援。大多数明朝人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无视敌强我弱之现实,只要被敌军围了城,就会群情激愤,推着朝廷下令进兵,与八旗野战。当然,送的是别人的人头,他们只管喊口号;后来闯来迎闯,虏来迎虏的也是这些人。
满桂骁勇敢战,但是没太多心眼,被人利用,作了主战的“枪”头。他带了一万关兵增援关外,肯定想痛快打一仗,打出威风来。而袁崇焕只拨给四千,其中还包括两千关外兵,满桂自然会有所不满,这成了战后弹劾袁崇焕的一个理由。
现代军事学分析认为:袁崇焕指挥无误!
推演:如果真让满桂带着一万关兵赴援锦州,在笊篱山遭遇额驸苏纳的八旗蒙古兵,打赢没问题。以满桂的性格,既然打赢了,肯定是乘“胜”追击啊!再一头撞上皇太极主力——结局可知?
运气好,骑兵可以突围回宁远,步兵肯定跑不掉!
袁崇焕只给满桂四千兵,就是让他不能深入。
皇太极得知蒙古兵与明军“前锋”遭遇,领兵向宁远迎击。他可能也没料到明军就来了四千骑兵,途中没有大队步兵,一路追到了宁远城下。宁远城守军开城迎敌,挫其前锋,“萨哈连贝勒、瓦克达阿哥俱被创”;赵率教趁势从锦州杀出,“遊击觉罗拜三、备御巴希”俱阵亡。
此战,满桂率领骑兵在宁远城外奋勇冲杀,深入敌阵,手刃数十人而身中数箭,仍血战不退;加之城上火器齐力攻打,后金军败退,双方各有损伤。
宁锦之战,皇太极攻锦州、宁远不克,打援不成,铩羽而归,《满文老档》记:“士卒阵亡甚众”。
战后,袁崇焕因不援锦州为指为“暮气难鼓”,辞职下野;满桂加太子太师,调宁远总兵;赵率教加太子少傅,不久被弹劾“屯田啟釁”,停职待推。
(说明:辽东经略王之臣与巡抚袁崇焕“经抚不和”,满桂与赵率教被卷入政争。王之臣支持满桂,袁崇焕支持赵率教。此时,袁崇焕去职,王之臣升蓟辽督师,满桂回任宁远总兵,赵率教遭弹劾闲置)。
崇祯元年四月,朝廷任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八月初到任。袁崇焕用赵率教为山海关总兵,祖大寿为宁远总兵;朝廷调满桂任大同总兵。
崇祯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夜,皇太极率后金—蒙古联军从龙井关、大安口突破长城,攻入关内,“己巳之变”爆发。
满桂闻讯,率五千精骑入卫,驻扎顺义;朝廷调满桂入卫京城。
十一月十四日,皇太极绕过蓟州,突破三河(袁崇焕调宣府总兵侯世禄守三河,侯世禄不听指挥,奏请就食通州,朝廷批了……)。
十五日,探得满桂与侯世禄在顺义驻扎,派阿巴泰、岳托率两旗兵配属蒙古两旗前去攻打。满桂正好接到朝廷调兵的命令,率部向京师转进;侯世禄与之俱。《满文老档》记:“因其兵远遁,斩者不多,获马千余,驼百余。顺义县城知县率众来降”。
二十日,皇太极率军进逼京师,见满桂、侯世禄两军聚集于德胜门外,领护军与右翼四旗往击之。侯世禄部率先奔溃,满桂力战;京兵自城头发炮,误伤满桂军,大同兵亦溃。与此同时,袁崇焕率辽镇军在广渠门背城列阵,迎战后金左翼四旗精锐,将其击退,辽镇小胜、险胜。满桂身负箭创,卧关圣庙中,身边仅“败卒百余”。
二十二日,满桂奉旨入瓮城休整。
当时,朝野都希望袁崇焕野战退敌,御敌于京畿之外,对其未能在蓟州拦截,而使敌纵入京畿十分不满。而且因为战火蔓延到京郊,官民百姓遭受了很大损失,京中盛誉满桂“敢战”,骂袁崇焕“怯敌”。一些人认为:明军不敌后金皆因主帅“胆怯”,战斗力差距是不存在的;只要罢免袁崇焕,换满桂领兵,定能野战退敌……
十二月一日,崇祯听信谗言,拿袁崇焕下狱,拜满桂为“武经略”,令统率各路援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英雄人物的能力再强,也抗不过大势所趋。袁崇焕如此,满桂也如此。
明末国力衰退,武备松弛,军队烂得一比。自明清(后金)开战以来,与八旗主力野战、决战屡战屡败,无一胜绩,而且每次都是惨败,整训军队需要时间。但是,国内舆论看不到这些,他们只看到泱泱大明被蕞尔女真打脸——这怎么能忍?打!打!打!
”民意“起初寄希望于袁崇焕,让他们失望了,群情激愤之下,袁崇焕被指为”怯敌“甚至”通奴“,下了诏狱。满桂又被推到了袁崇焕的位置,领兵出城……
十二月十七日,永定门之战,满桂四万大军覆灭,以身殉国(也是殉了”野战退敌“的“道”)。
满将军千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