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历史上任何一个亡国之君遇到崇祯登基时的情况,他做梦都能笑醒」这句话?

回答
这句话带有强烈的反讽和夸张色彩,用以突出崇祯皇帝继位时的环境之艰难,以及对比其他亡国之君的处境,可能显得崇祯的境遇更为恶劣,以至于其他亡国之君如果能穿越到那个时间点,都会因为比自己原本的处境稍好一点而感到“庆幸”。

为了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崇祯登基时的真实处境:

内忧:
政治腐败与党争严重: 经过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统治,明朝的政治体系已经千疮百孔。官僚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一手遮天,对朝政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压制了正直的大臣,导致人才凋零。崇祯登基后,虽然努力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但多年积累的政治积弊难以一扫而空,遗留下来的党派恩怨和官僚惰性依然是巨大的阻碍。
财政危机: 明朝长期以来财政状况不佳。北方边境的军费开支巨大,南方士绅对税收的逃避导致国家收入不足。战争、水灾、旱灾等天灾也加剧了财政的紧张。崇祯登基后,虽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财政收入,如加税、节约开支等,但效果不佳。国家缺乏足够的资金来应对内外的危机,军队的军饷也经常被拖欠,士气低落。
农民起义遍地: 自万历后期以来,由于苛政、饥荒和官府的压迫,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到崇祯时期,这些起义已经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起义军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攻城略地,动摇了明朝的根基。
社会矛盾尖锐: 贫富差距拉大,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为起义提供了社会基础。

外患:
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威胁: 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以来,后金势力迅速崛起,屡次侵扰明朝边境,尤其是在辽东地区,明朝已经丢失了大量领土和兵力。天启年间,后金攻占了沈阳、辽阳等重要城市,明朝在东北的防御体系濒临崩溃。崇祯登基时,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强大、更加有组织的敌人,其战略意图和军事实力都对明朝构成直接的生存威胁。
军事力量的衰弱: 尽管明朝拥有庞大的军队名义上存在,但其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军官腐败、士兵训练不足、装备落后、军饷拖欠等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北方边境,常年与后金作战,军队损耗严重,士气低落,难以与训练有素的八旗兵抗衡。

二、 将崇祯的处境与其他亡国之君进行对比的“荒谬”之处:

这句话之所以带有反讽意味,是因为它隐含地将崇祯与“任何一个亡国之君”做了对比,仿佛崇祯的处境比他们还要糟糕,以至于他们都会“庆幸”能够取代崇祯。然而,历史上的亡国之君虽然各有各的悲惨,但从宏观上看,许多亡国君的处境与崇祯相比,或许有相似之处,但极少有谁能将所有的问题都集于一身,并且如此集中地爆发。

我们来看看其他朝代的亡国之君,他们的处境可能存在的侧重点和不同:

汉献帝刘协: 他的统治时期是东汉末年,虽然朝政混乱,军阀割据,但很大程度上是他被曹操等权臣挟持的结果,他本人并非是完全掌握大权而导致灭亡的。他身处的时代更像是军阀混战的开端,国家机器还在缓慢地运转,虽然名存实亡,但尚未被一个强大的外部势力迅速摧毁。
唐哀帝李柷: 他是唐朝末期的傀儡皇帝,被朱温控制,唐朝的衰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等长期问题积累的结果,李柷更多的是一个见证者和牺牲品,而不是直接的决策者。
宋徽宗赵佶: 他昏庸无能,沉迷艺术,导致北宋末年的政治黑暗,最终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但他登基时,北宋虽然已经积弊,但还没有像崇祯时期那样内忧外患几乎同时到达临界点。而且,他的灭亡直接导因于外敌入侵,尽管他本人的昏庸是诱因,但面对的是一个强盛的金朝。
南宋末代皇帝赵昺: 他年纪尚幼,亡国责任不在于他。南宋的灭亡是元朝的强大军事力量和长期战略的结果,虽然南宋朝廷内部也有矛盾,但外部压力是主要原因。
明朝之前其他朝代的末代君主: 大多数朝代的灭亡都有其历史规律,例如农民起义推翻腐败政权,或者外族入侵吞并等。但很少有像崇祯这样,几乎集合了所有可能导致国家灭亡的因素:政治腐败根深蒂固,财政濒临崩溃,农民起义规模空前,外族入侵实力强大且咄咄逼人,同时军队士气低落,社会矛盾激化到极点。

三、 为什么会产生“崇祯登基时的情况,他做梦都能笑醒”的说法?

这句话的目的是通过夸张和反讽来强调崇祯所面临的困境的“独特性”和“极端性”。它的含义可以解读为:

1. 强调崇祯所面对问题的叠加性和复杂性: 崇祯不是面对单一的危机,而是几乎所有可能导致国家灭亡的危机同时爆发,并且互相交织,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死局。
2. 凸显其他亡国之君的“幸运”: 相比之下,一些亡国之君可能只是面临单一的外患,或者只是内忧的某个方面比较严重,但还没有到崇祯那种“万箭穿心”的地步。因此,如果他们能够穿越到崇祯登基的那一刻,发现自己至少不是身处崇祯那样“必死无疑”的绝境,反倒会感到一丝“解脱”和“庆幸”,从而“笑醒”。
3. 讽刺崇祯的个人努力和最终的悲剧: 崇祯登基时表现出强烈的改革意愿和勤政态度,他不像一些昏君那样沉迷享乐,而是试图力挽狂澜。但即便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无法挽回明朝覆灭的命运。这句话也间接反映了历史的残酷性——个人的努力在强大的历史潮流面前可能显得微不足道。
4. 对历史评价的讨论: 这句话也可能引发对崇祯皇帝个人能力和历史责任的讨论。有人认为崇祯的悲剧在于他个人的性格缺陷和决策失误,也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历史的殉葬者,在一个积重难返的时代,任何君主都难以为继。这句话更偏向于后者的观点,暗示崇祯的悲剧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四、 评价这句话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合理性: 从强调崇祯处境的极端性而言,这句话有其合理之处。崇祯所处的明末,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内忧外患叠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激化到极点,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从这个角度看,其他朝代的亡国之君可能没有同时面对如此密集和复杂的危机。
局限性:
绝对化和简单化: 历史是复杂的,将所有亡国之君的处境进行简单粗暴的对比是不恰当的。每个朝代的灭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情感色彩过重: “做梦都能笑醒”是一种非常主观和情绪化的表达,不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分析。
忽视了其他亡国君的悲惨: 即使崇祯的处境艰难,也不能因此忽视其他亡国之君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悲剧。他们也都是国家覆灭的受害者。
可能带有“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过分强调“无论谁来都一样”的观点,可能导致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责任追究变得模糊。

总结:

“历史上任何一个亡国之君遇到崇祯登基时的情况,他做梦都能笑醒”这句话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反讽,用以生动地描绘了崇祯皇帝继位时明朝所面临的空前严峻的形势。它强调了明末内忧外患的叠加性和复杂性,暗示了崇祯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反衬出其他朝代的亡国之君,虽然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剧,但在某些方面或许比崇祯的处境稍显“幸运”。

然而,这句话也存在简单化和情感化的问题,不能完全脱离历史的复杂性和个体命运的独特性。我们应该理解这句话背后的用意,但也要警惕其潜在的片面性,并结合更深入的历史分析来认识崇祯皇帝和明朝灭亡的真实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崇祯的情况放在历史上任何亡国之君的身上他做梦都要笑醒”说的是什么,说的是崇祯的开局条件

本来我想说是,但是又一想,好像我并不特别清楚历代亡国之君都有谁,是个什么形式。

列个表,共有亡国之君五十帝,慢慢瞅瞅开局结局。什么荒淫无度之类的儒家说辞我就不算了,根本算不上亡国原因。

夏桀,商纣(帝辛),西周幽王,东周赧王,秦子婴,西楚项羽,西汉刘婴,新朝王莽玄汉刘玄(更始帝)东汉刘协汉献帝曹魏曹奂蜀汉刘禅东吴孙皓,西晋司马邺,东晋司马德文,南朝刘宋刘准,南齐萧宝融,南梁萧方智,南陈陈叔宝(陈后主),北朝北魏元修,北朝东魏元善见,北朝北齐高恒,北朝西魏拓跋廓,北朝北周宇文阐,隋杨广,唐哀帝李柷,五代后梁朱友贞,五代后唐李从珂,五代后晋石重贵,五代后汉刘承祐,五代后周柴宗训,十国南吴杨溥,十国南唐李煜,十国前蜀王衍,十国后蜀孟昶,十国南汉刘鋹,十国南楚马希崇,十国吴越钱俶,十国闽国王延政,十国南平国高继冲,十国北汉刘继元,北宋赵桓(钦宗),南宋赵昺(怀宗),辽耶律延禧(天祚帝),西夏李睍,金完颜承麟,元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铁锅帝、顺帝),明朱由检(崇祯帝),清爱新觉罗·溥仪。

崇祯帝面临的局面是:

开局不如崇祯帝的有:

西周幽王、东周赧王、秦子婴,西楚项羽,西汉刘婴,玄汉刘玄(更始帝),东汉刘协汉献帝,曹魏曹奂,蜀汉刘禅,东吴孙皓,东晋司马德文,南朝刘宋刘准,南齐萧宝融,南梁萧方智,南陈陈叔宝(陈后主),北朝北魏元修,北朝东魏元善见,北朝北齐高恒,北朝西魏拓跋廓,北朝北周宇文阐,唐哀帝李柷,五代后梁朱友贞,五代后唐李从珂,五代后晋石重贵,五代后汉刘承祐,五代后周柴宗训,十国南吴杨溥,十国南唐李煜,十国前蜀王衍,十国后蜀孟昶,十国南汉刘鋹,十国南楚马希崇,十国吴越钱俶,十国闽国王延政,十国南平国高继冲,十国北汉刘继元,北宋赵桓(钦宗),南宋赵昺(怀宗),辽耶律延禧(天祚帝),西夏李睍,金完颜承麟,清爱新觉罗·溥仪

开局跟崇祯帝相当的有:

新朝王莽,元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铁锅帝、顺帝)

开局强于崇祯帝的有:

夏桀(资料少,存疑,这货在位52年,足见开局之稳,国家崩溃当负全责),隋杨广

开局不如崇祯帝的原因:有年纪太小(婴儿)、有权臣、有藩镇,有强敌,处于割据势力太过弱小,或者就是继位的时候已经崩盘,很多人开局直接刀就在脖子上的。甚至有战时继位,前一个战死了,新皇马上继位,然后再战死再继位,开局惨到不行。

崇祯帝刚上台这些问题都没有。真正要说开局比崇祯好的,只有隋炀帝。崇祯帝跟隋炀帝的情况类似,也是把自己作死的。

另外两个,王莽-自己作死的,铁锅帝-真的跟崇祯帝很像,通过一系列新政“中兴”作死,最后完于农民起义。如果没有后金,明帝国的结局跟它亲手葬送的元帝国没什么区别。

崇祯开局,是一个完整的大一统帝国,外敌都在长城之外,后金尚被三面包围,政令上通下达,无军阀藩镇,无外戚权臣,所有官员一封圣旨就能拿下,没有农民起义,天启年财政尚可运转。就算是到了终局的南明其底蕴也是有一搏之力的。

有人说是明朝财政缺钱。大部分王朝财政都是缺钱的,都是紧巴巴的,是普遍现象,也基本都想尽办法过下来了。而明朝并不穷困,明廷财政缺钱,但是明国不缺钱,只能说崇祯帝没有搞钱的能力。崇祯帝自己废了商税茶税,撤回了税监和锦衣卫,导致东南税收崩溃。还扯什么天气小冰河,一条鞭法给定一亩1.5两的粮食出产,到崇祯加饷到18两的税,这跟天气有啥关系,天气好了你就能交得起,基层就能不崩溃?事实上,明廷再没钱也是比李自成钱多的。再者,同样地方,几乎同一个时期,同一批人,满清只是换了下政策就把钱收上来了,鳌拜光靠文字狱这一手就绌落了2000+举人,上万名秀才,给清廷留了10年的积蓄,一直到花到康熙逼反吴三桂都不虚。然而同时期的闯营西营南明,没一个能把钱搞出来。守着金库收不上来钱,最后穷死了,这就是无能。崇祯帝的问题,就是无能+傲慢,超自信的。

说实话,崇祯帝开局是个大一统王朝中期的局,局势相对确实比较稳,不是亡国之像,事实上大部分的大一统王朝在中期的皇帝没有崇祯这么好的开局。最后搞到李自成带着四万人就能无伤进北京,连京营和禁军都去开门迎新皇去了,满城数万名官员都不响应崇祯敲钟,连几百号能护送皇帝出京的部队都没有,最后只有一个太监相随。

要知道连吴三桂的孙子死的时候,都有上千人至死相随。就算是溥仪苟成那个样子,还是有上万人愿意跟着他跑东跑西,直到建国后都有人愿意用皇帝礼仪跟着溥仪。

我只能说,崇祯不是搞到天怒人怨真的不至于此的。

什么勤政,就别扯了好吧,不知道方向错了,越努力错的越严重吗?崇祯越努力施政,完蛋的越快,手腕跟木匠差远了,虽然木匠也不咋地。

还是那句话,对于最高领导者,占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身负重责,“无能就是最大的罪责”

结论:“崇祯的情况放在历史上任何亡国之君的身上他做梦都要笑醒”这句话确实是有道理的,不算太片面。

user avatar

周赧王:我手里没钱没兵没粮没地,被秦灭了,神仙难救。

子婴:我登位40天好歹杀了赵高,但起义军都已经在咸阳城下了,神仙难救。

刘协:我被董卓硬生生立为天子,从小到大先后被董卓、李郭二人、曹操当宠物养,连掌权的机会都拿不到,没做过一天名副其实的皇帝,也怪不得我吧。

曹奂:俺也一样。

刘禅:我即位时,刚经历夷陵大败,地不过一州,民不过百万,这局面诸葛亮都没能扳回来。

刘凖、萧宝融、萧方志、拓跋廓,元善见,宇文阐:我们比刘协、曹奂还惨。不止一天名副其实的皇帝也没做,连善终都没有。

李柷: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已经近百年,中央弱小,皇权更弱小。政令早就不出长安了,比周天子都好不了多少。

完颜承麟、赵昺:蒙古太厉害,我们接手的时候已经在逃命的路上了。

不是说崇祯的能力比其他亡国之君弱,而是他接手时的明帝国,确实比绝大多数亡国之君所接手的要好得多。大概只有杨广、商纣(存疑)、胡亥(子婴无过错,也没称帝,所以一般不把子婴放在亡国之君里)、徽钦二帝接手的局面更好了

user avatar

这种段子看看就行,你真把商纣王、秦二世、隋炀帝、宋徽宗等等放到明末来,你看看他们和崇祯谁哭的声音大。

很多人认为崇祯底子好,给的理由都是崇祯大权在握,无论是文官中的首辅还是武官中的都督,基本上是想弄谁就弄谁,想杀谁都杀谁。这么说,没错,因为崇祯短短的十七年,用宰相五十人[1],诛总督七人[2],巡抚十一人[3]。但是你不能因为崇祯杀人多就认为他局面好,明朝末年的确没有出现汉末的外戚权势熏天、唐末的藩镇割据、宋末的沛然莫能与之的强敌压境,但是看一个朝代是否将要灭亡,看得不是这些表象,而是更深层次的经济层面的存在。无论你对文武百官的掌控力有多强、外戚多么听话、宦官多么顺从,没钱,一切都白搭。

崇祯一上台,穷到什么地步?

堂堂辽东巡抚毕自肃因为欠饷,被哗变的士兵逼辱,而死。靠袁崇焕才从崇祯那里要到点钱,但是,一转眼,钱又不够了:

关内外向缺八九两月饷,昨取发帑及户部新解,仅可补完八月,而九月尚缺。从此陆续解去,不过补完九月。目今十月矣,转盼又是十一月,则关宁终欠两月之饷,是户部终日解银,关宁终日缺饷也。[4]

为啥“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微笑脸)会穷到这么窘迫的地步?因为欠饷而幽愤至死的辽东巡抚毕自肃的兄弟、明末第一大经济师、大明户部尚书毕自严算了这么一笔账:

诸边年例,自辽饷外,为银三百二十七万八千有奇。今蓟、密诸镇节省三十三万,尚应二百九十四万八千。统计京边岁入之数,田赋百六十九万二千,盐课百一十万三千,关税十六万一千,杂税十万三千,事例约二十万,凡三百二十六万五千有奇。而逋负相沿,所入不满二百万,即尽充边饷,尚无赢余。乃京支杂项八十四万,辽东提塘三十余万,蓟、辽抚赏十四万,辽东旧饷改新饷二十万,出浮于入,已一百十三万六千。况内供召买,宣、大抚赏,及一切不时之需,又有出常额外者。[5]

简而言之,田赋、盐课、关税、杂税等等大头税种的实收总额加起来都不够边军用的,更别说还有京营这种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存在,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基本上大明有限责任公司过一年、亏一年,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但穷成这样的大明朝是崇祯的锅吗?显然不是,因为从万历末年开始,大明朝就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

今日见钱,户部无有,工部无有,太仆寺无有,各处直省地方无有。自有辽事以来,户部一议挪借,而挪借尽矣,一议加派,而加派尽矣,一议搜括,而搜括尽矣。有法不寻,有路不寻,则是户部之罪也。至于法已尽,路已寻,再无银两,则是户部无可奈何,千辛万苦,臣等只得相率恳请皇上将内帑多年蓄积银两,即日发出亿万,存贮太仓(国库),听户部差官星夜赞赴辽东,急救辽阳,如辽阳已失,急救广宁,广宁已失,急救山海关等处。除此见着急着,再无别法。[6]

这封奏疏真的是字字是血泪。

当时杨嗣昌(字文弱,左侯一生之敌)上这封奏章的时候,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可见,万历末期基本上除了内府以外,各个库里面都能跑老鼠了。

按理说,张居正在万历前十年给大明朝打下了这么好一个底子:

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7]

为啥忽忽悠悠就穷了呢?三大征加两宫之灾,再摊上万历这么一个万事不操心、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的货色,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谁都受不了:

至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而二十四年,乾清、坤宁两宫灾。二十五年,皇极、建极、中极三殿灾。营建乏资,计臣束手,矿税由此大兴矣。[8]

连隆庆年间积累上千万的太仆寺马价银,在万历年间也被搜刮殆尽,真心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太仆寺马价,隆庆年间,积一千余万。万历年间,即次兵饷,借去九百五十三万。又大礼大婚,光禄寺借去三十八万,而零星宴赏之借不与焉。至四十二年,老库仅存八万两,每年岁入九十八万余两,随收随放,支各边年例之用尚不足,且有边功不时之赏。其空虚乃尔,真可寒心。[9]
在嘉隆间旧库积至一千余万,盛矣。迨万历十八年西征哱借一百六十万,东征倭借五百六十余万,二十七年为边饷借五十萬,又为征播借三十三万,三十一年又为边饷动老库二十一万,马价三十万,三十二年又以年例借三十万余,先是二十九年以边饷不给頓借百万,前后所借在计部者已九百八十三万矣。而二十九年工部以大婚大礼借三十五万,三十一年光禄寺以年例借二万又借三十七万,今老库见存者二十七万耳[10]

所以,我就想问问:你把谁扔到明末来,一上台自己的封疆大吏就因为欠饷被逼死,他能笑醒?

你把晋惠帝扔过来应该差不多,他会笑呵呵的问一句:边军没有粮食吃,何不食肉糜?

当然,我也没有洗白崇祯的兴趣,黑的就是黑的,怎么都洗不白的。我只是认为,你说崇祯的一波波神操作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我同意;但是你说崇祯让大明王朝灭亡,我不同意。

明朝这间曾经辉煌的破屋子,不是一个人能推到的。

参考

  1. ^ 《明史讲义》,孟森
  2. ^ 《明史·郑崇俭传》
  3. ^ 《明史·颜继祖传》
  4. ^ 《崇祯长编·卷15》,崇祯元年十一月
  5. ^ 《明史·毕自严传》
  6. ^ 《杨文弱集·卷二《请帑稿》》
  7. ^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
  8. ^ 《明史·陈增传》
  9. ^ 《湧幢小品》,朱国祯
  10. ^ 《明神宗实录》三十五年八月癸酉条
user avatar

基本正确,明朝确实有点技术性灭亡的感觉,亡得莫名其妙,亡得不可思议,亡得追悔莫及,但这就是现实。

无不死于流动性危机的现代金融企业,其实很多都是家大业大,譬如雷曼之流。但一分钱憋死英雄汉,关键时刻拿不出现金,应付兵临城下的逼债大兵,又没有挺身而出替你付账的白衣骑士,政府老大哥不能管不想管也不愿管,那雷兄弟也只好去曼哈顿的景山上找棵结实一点的歪脖子松自挂了。

所以流动性管理极度重要、期限错配绝不应该,平时要结交几个巨鳄大款,政府关系无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再牛逼的风光时刻,也要学着当孙子。

在崇祯帝这里,这方面的管理是一塌糊涂,虽然他本人的品格不错,那又怎么样,无非落个厚葬,但江山已亡。

user avatar

秦二世,王莽,隋炀帝,宋徽宗,元顺帝这几个人接手的局面应该不比崇祯差。其中隋炀帝,宋徽宗二人形势尤其好,他们个人要对王朝灭亡负极大责任。

user avatar

这句话是不正确的,虽然“煤山战神”干了好多令人窒息的蠢事,但绝不是把好牌打烂,而是把偏烂的牌打稀烂。

明末的局势对任何国君来说,都是有点难度的,虽然能力强的人可以破局,但绝不会“做梦都要笑醒”——这句话只是为了黑崇祯而过分夸大了。

至于崇祯做了哪些蠢事,自己百度一下就能看到最严重的几个错误。有些事就不说了,免得引战,但在位十七年,杀了两个内阁首辅,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杀了七个总督、十一个巡抚。特别是让兵部尚书陈新甲与后金秘密和谈,事情泄露后却甩锅杀了陈新甲,连起码的担当都没有。这样的皇帝不亡国就真奇怪了。

—————————————————————

看到评论区有人误会我的意思,就再补充一下,历史上唯一能让人“做梦都要笑醒”的只有隋炀帝和宋徽宗的牌面,其他多数亡国之君真的是毫无回天之力,而明末,是少数的还有“回天”余地的“困难模式”,可惜运气不好碰到了一个能力不济的皇帝。

user avatar

要说接手时条件最好的亡国之君,难道不是隋炀帝杨广吗?那时精兵强将外无强敌内无大患的状态啊。

崇祯嘛,看看和北宋二帝谁能当第二吧。

user avatar

明帝国的主要威胁,是北方政权南下。

都知道明朝中后期气候变冷,气候变冷意味着什么? —— 降水量减少,降水量线南移。

400mm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我国农耕地区和畜牧地区的分界线。

荒漠变冰原,草原变荒漠,农田变草原,好田变劣田。

对于纯游牧民族来说,就是草原不长草了,牲畜大面积死亡,必须南下劫掠。

对于后金这种半畜牧半农耕来说,是草场缩减、粮食减产、同时抵抗游牧民族南下的大危机。

对明帝国这种农耕社会来说,是人地矛盾加剧,尤其是长江以北土地粮食亩产量显著地降低,大量农民变成流民的严重社会危机。


明朝要抵御北方政权南下、赈抚粮食减产的北方,就必须重新统筹国内人力物力。

万历、天启的解决办法,是动用特务机关,对士绅、官吏下手,充实内帑,用内帑支持国家财政。

崇祯的做法,是撤销特务机关,然后向全国的自耕农、贫下中农群体加征赋税。

于是,士绅官僚虽然高兴了,但原本就亟待国家赈抚的北方进入“或死或反”的境地,原本就紧巴巴的南方农民则大规模破产,南方土地兼并加剧。

然后陷入 加赋——最穷地区造反——需要更多钱——加更多赋——次穷地区造反......

国家财政螺旋崩溃,到后来,起义军成规模以后,哪怕崇祯重新捡起特务机关敛财,财政也不够用了。


特务机关的税务属性,明帝国的税基和内部矛盾,这些问题,病笃的天启来不及给崇祯讲,甚至他自己也搞不明白,只能留下一句“不要杀魏忠贤”。

做好事情,必须要有人教、输得起。

崇祯继位的时候只有16岁,之前没人教他,后来虽然有教他的大臣,但他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

这个时候的明帝国,小输可以,大输的话也并不能输得起。

崇祯自己,也并不是那种能够放下自尊和自我,闻过则喜善于分析总结学习的人。明朝的灭亡,崇祯是主要责任人,主要问题是“智小位尊”。

也并不是历史上任何一个亡国之君都能比崇祯做得更好,但至少阿斗是可以的。相父亲自调教,能把“蜀直百”这个金融工具玩明白的阿斗,不至于搞不清楚“该向谁收税”。

user avatar

有史料记载的其他曾经中原一统的王朝:

商:帝辛被捅菊花了,属于猝死。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好。

周:周赧王姬延继位时候啥都没有,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差。

秦:秦三世子婴继位时候啥都没有,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差。

西汉:汉平帝刘衎继位时候啥都没有,除了权臣,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差。

东汉:汉献帝刘协继位时候啥都没有,除了权臣,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差。

西晋:晋愍帝司马邺继位时候啥都没有,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差。

隋:隋恭帝杨侑整个就一汉献帝刘协翻版(很奇怪怎么有人以为隋朝最后一位君主是隋炀帝呢?)

唐:唐景宗李柷整个就一汉献帝刘协翻版。

北宋:宋钦宗赵桓虽然有过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并轻信郭京导致汴京外城失陷,谈判时候被金扣押这样的黑料,但是考虑到他继位的时候金军势如破竹,他爹带着一大票文武和财产出逃并截流赋税,他弟弟(赵构)在外边掣肘。我个人觉得他继位时候的形势比崇祯继位时候更差。另外,人家好歹在两三个月内成功培植了自己人,能够囚禁他爹并斩杀六贼,能力其实比崇祯强不少的……

元:元惠宗继位时候除了宫廷之后不稳定之外,外部环境挺安稳的,也没啥权臣,没啥民乱。比崇祯继位时候形势好。当然,他个人能力也比崇祯强不少,至正新政和亲政初期元的国力是在上升中的,只不过后来败家太快……

清:溥仪继位啥形式大家都知道了,中国历史拉过来能解决问题的不多……

所以,统计下来中原一统的王朝的亡国之君形势比崇祯好的有2个,比崇祯差的有9个。因此,原提问不正确,至少帝辛元惠宗不会认为“崇祯的情况放在历史上任何亡国之君的身上他做梦都要笑醒”。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崇祯即位后只要什么事情都别干,天天泡在后宫博览群淑日理万姬,大明就可以至少续到他寿终正寝。

user avatar

公元1234年正月十一日,金哀宗完颜守绪传位给完颜承麟的时候,整个金朝已经全境沦陷,而他们脚下的唯一一块金国国土蔡州也已经被蒙宋联军围困整整五个月了。

在蒙宋合流,汴京、中京相继失守后,金朝皇族已经被连根拔起装入大车送进了蒙古军营,整个形势宛若靖康再现。此时以完颜守绪为首的蔡州残军已经是亚欧大陆上金朝的最后力量了,他们永远不会等来援军,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敌人。

在孤独的困守了五个月之后,蔡州城内已经是人肉当军粮,妇孺齐上阵的惨烈局面,金哀宗完颜守绪彻底绝望,对左右说:“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往往为人囚絷,或为俘献,或辱于阶庭,闭之空谷。朕必不至于此。卿等观之,朕志决矣。”

他想到的办法就是在破城之前自杀,而在自杀前,他决定传位给完颜白撒之弟完颜承麟。完颜承麟“固让”,而金哀宗的理由是我长的胖,骑马跑不快,而你是武将,等城破了还有可能跑掉,万一跑掉了,金国的国祚就又能延长几天了(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以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矫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

于是正月十一日上午正式举行禅让登基仪式。因为战况激烈,参与仪式的文武大臣都是持枪背弓,浑身浴血的在大殿里观礼,不时还有攻城士兵的箭矢射入大殿。仪式正在进行时,蔡州城南立起了宋军旗帜,有人进来禀报南城已被攻破,于是满殿的大臣“亟出抗敌”,只剩下几位内侍协助着两位末代皇帝完成了最后的登基仪式。

登基仪式刚刚结束,士兵就回报说蒙军也已经攻破了西城。于是刚刚继位的完颜承麟立刻率领士兵冲了出去,而刚刚退位的金哀宗则望着空荡荡的大殿长叹一声转入后殿,随即自缢于幽兰轩,享年37岁。

正当金军同蒙宋联军激烈巷战的时候,金哀宗的死讯传来,于是完颜承麟又召集群臣返回一个小时前刚刚离开的大殿“群臣入哭,谥曰哀宗”。哭祭完毕,完颜承麟率领殿内所有人开始突围,随即死于乱军中,满共当了不到两个小时的皇帝。

完颜守绪和完颜承麟的死讯双双传来后,率领最后的千余士兵在坚持巷战的宰相完颜忽斜虎仰天长叹:金朝的皇帝已经都死光了,我还在为谁而战?于是跃河自杀,随他自杀殉国的参政、总师、元师,兵丁五百多人。

金国遂亡。

开局就是煤山,朱由检,你来笑一个试试?

user avatar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所有亡国之君里面,按登基时的局面计算,崇祯的局面是最好的。

显然这是错的。崇祯登基的时候,有根本打不过的强大外敌,外敌强大到甚至崇祯刚上台屁股还没坐热,就攻到北京城下了。

历代的亡国之君,登基时的局面比崇祯明显强的有:

胡亥,登基时还没有大规模的造反。

王莽,登基时岁月静好,个别人造反很快就平息了。

萧衍,登基时局势大好。

杨广,登基时局势大好。

赵佶,登基时局势大好。

妥懽帖睦尔,登基时内有权臣把舵,外有零星造反,也算还好。

user avatar

你们可能不知道只用20年时间就中兴大明是什么概念

我们一般只会用四个字来形容这个人:千古一帝!


我经常说一句话,当年大魔导师汉光武能起兵平王莽,给汉朝续命两百年,今天我朱由检一波微操,给大明再续一百年不是问题。

埋伏他一手, 铲除阉党,解散东厂,这些死太监死定了。

反手一个袁崇焕,架住皇太极,闷声发大财。袁都督把毛文龙砍了?但是不用怕,武将没地位,砍了就砍了,我有一堆牛逼将帅。孙承宗,杨嗣昌,洪承畴,很牛逼这个大明,如果把这个吴三桂换成李定国,我这个牌将绝杀,但是换不得。

陕西农民军造反?傻~逼,就不能在家饿死吗。

直接调兵平叛。袁督师抗住,袁督师,袁督师你拦不住皇太极吗?袁督师你拦住他!袁督师你这都拦不住吗?

弃城,召兵,守京城,打错了,应该先把粮烧了。


给孙督师倒杯茶好吧,孙督师给你倒一杯卡布奇诺。


给孙督师倒一杯卡布奇诺!干翻农民军,使劲干啊,漂亮!


十七骑?就剩十七骑?你能秒杀我?!你李自成就剩十七骑,今天能把我朱由检秒了,我!当!场!就把这个传国玉玺吃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带有强烈的反讽和夸张色彩,用以突出崇祯皇帝继位时的环境之艰难,以及对比其他亡国之君的处境,可能显得崇祯的境遇更为恶劣,以至于其他亡国之君如果能穿越到那个时间点,都会因为比自己原本的处境稍好一点而感到“庆幸”。为了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崇祯登基时的真实处境: .............
  • 回答
    英雄末路,乱世英豪——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孙坚?提起孙坚,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那句气吞山河的“大丈夫当如此也”,又或许是那柄威震八方的古锭刀。这位汉末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枭雄,在乱世中凭借着一身勇武和胆识,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然而,正如任何一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一样,评价孙坚,需要我们剥开.............
  • 回答
    挑战巨灵的勇气:帕克太阳探测器,人类追逐太阳的史诗自古以来,太阳便以其耀眼的光芒和莫测的脾气,牵动着人类的好奇与敬畏。我们仰望它,赞美它,也试图理解它。而在这漫长的追寻中,总有那么一些勇士,敢于挑战那吞噬一切的烈焰,去触碰那遥不可及的恒星。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便是人类历史上最勇敢的追日者——帕克太阳.............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许多人脑海中闪过的是慈禧,但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尊称为“皇后”的女性,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她的名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总与“专权”、“狠辣”等词汇挂钩,但要真正评价吕雉这个人,我们得剥开那些片面的标签,深入了解她的生平经历,才能窥见她复杂而又充满力量的.............
  • 回答
    《魔兽世界》历史上的堕落之血瘟疫事件:一次深刻的虚拟社会实验如果要说《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简称WOW)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甚至可以说是最具颠覆性的事件,那么“堕落之血瘟疫”(Corrupted Blood Plague)绝对名列前茅。这不仅仅是一次游戏中的BUG,更像是一场.............
  • 回答
    晋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存在。它承载着三国鼎立后的统一愿景,却最终走向了颓败与灭亡,留下了“无功掌权”、“骄奢淫逸”、“被外族灭国”的沉重标签。要评价晋朝,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于一个标签,而需要深入剖析其兴衰的脉络,理解其历史的复杂性。首先,谈到“无功掌权”,这是对晋朝最直.............
  • 回答
    扬州中学“东三省问题研究会”的这段历史,确实是一段颇具时代烙印且值得细细品味的往事。在探究这个研究会的性质、活动以及意义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去理解它出现的土壤。时代背景:风云激荡的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救亡图存的呐喊此起彼伏。.............
  • 回答
    周杰伦在华语乐坛的历史地位,绝对是划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无可争议的。他不仅是“音乐天王”,更是引领了整个华语乐坛走向新方向的改革者和创新者。要评价他的地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音乐上的革新与颠覆: “中国风”的开创与巅峰: 这是周杰伦对华语乐坛最深远的贡献之一。在周杰伦之前,虽.............
  • 回答
    《江南百景图》手游为历史上的奸臣改名一事,自推出以来便在玩家群体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游戏内的角色设定,更触及到了历史、文化以及游戏创作的边界。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首先,从游戏创作的角度来看,《江南百景图》的出发点或许是为了规避某些敏感的历史人物,或者是在既.............
  • 回答
    明朝三百载:承前启后,亦有遗憾的帝国印记论及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非一句“强盛”或“衰落”所能概括。这三百年(13681644)的王朝,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峦,既有拨云见日的雄姿,亦有风雨侵蚀的痕迹。它在中国漫长的帝制长河中,扮演了一个承前启后、又留下深刻复杂印记的关键角色。承继洪流,奠定王朝基石明.............
  • 回答
    新加坡在奥运会上赢得历史上第一块金牌,这绝对是一个载入史册的辉煌时刻。对于这个面积不大、人口不算庞大的岛国来说,这块金牌的意义远不止于一项体育成就,它更像是国家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现,是对无数汗水、泪水和坚持的最好回馈。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那份激动人心的氛围至今仍然令人难以忘怀。当运动员冲过终点线,当国歌.............
  • 回答
    要评价林肯总统,并且将他与华盛顿总统进行比较,探讨他们在美国精神中的地位,这是一项既引人入胜又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两位总统都处在美国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他们的行动和思想塑造了美国的未来,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今天对美国精神的理解。如何评价林肯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一位出身卑微、自我教育的政治家,以其坚韧不.............
  • 回答
    安格斯·麦迪逊爵士对历史上各地区GDP情况的估计,无疑是经济史研究领域一个极为宏大且极具影响力的工作。他穷尽毕生精力,试图量化并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漫长历史时期的经济表现,为我们理解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种社会经济变革的深层原因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框架。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开创性.............
  • 回答
    如何评价王守仁?历史上有谁可以和他比肩?王守仁,即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创立了阳明心学,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千古圣人”、“明代圣人”。评价王守仁,需要从他思想的独创性、实践性、影响力以及他在不同领域的成就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 回答
    要评价法国总统马克龙支持率从当选时的66%骤降至36%,成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支持率跌幅最大的总统,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导致这一现象的诸多因素,并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并非单一事件的结果,而是多重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能交织作用下的必然产物。一、 当选时的“蜜月期”与最初的期望值马克龙在2017年以“变革者”.............
  • 回答
    东西罗马的分裂,是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而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两个“罗马”之间,在漫长岁月里,时而隔膜,时而交织,时而误解,时而又带着一丝微妙联系的相互评价。首先,我们来聊聊生活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对于他们而言,西罗马帝国早已在公元476年那个经典的时刻,被日耳曼蛮族所.............
  • 回答
    特朗普对拜登政府阿富汗撤军行动的批评,称之为美国历史上“最大外交政策耻辱”,这是他一贯的政治风格和对他执政时期外交政策的辩护。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特朗普的批评点及其论据(通常是): 混乱和仓促的撤离: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认为,拜登政府的撤离方式极其混乱,导致喀布尔机场出现混.............
  • 回答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要评价王安石,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政治主张、文学成就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为何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如此复杂且充满争议。 王安石为人: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个体从许多.............
  • 回答
    关于“梅西三偷金球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且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观点,在足球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金球奖的评选机制、梅西的成就、以及“偷”这个词的含义和适用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偷”这个词在此处的含义。“偷”在这里显然不是.............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刚刚结束大学历史课程的学生,我对曾国藩和太平天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着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像是透过尘封的史料,窥视着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人性的复杂与国家的命运。太平天国:理想主义的狂潮与失控的革命首先谈谈太平天国。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