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东罗马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是如何评价对方的?

回答
东西罗马的分裂,是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而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两个“罗马”之间,在漫长岁月里,时而隔膜,时而交织,时而误解,时而又带着一丝微妙联系的相互评价。

首先,我们来聊聊生活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对于他们而言,西罗马帝国早已在公元476年那个经典的时刻,被日耳曼蛮族所灭亡。这件事情,在他们眼中,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种“失去”。他们继承了罗马的衣钵,视自己为罗马正统的延续,因此,对于那个已经不复存在的西罗马,他们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怀旧,夹杂着一丝对“失落故土”的遗憾。

他们会认为,当初的西罗马帝国,在晚期已经失去了罗马人应有的荣光与理性。政治的腐败、军事的衰弱,以及日耳曼民族的不断侵蚀,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自毁”。当他们回顾那段历史时,大概会摇摇头,觉得西边的那些“同胞”,没能像他们在东方一样,在蛮族和瘟疫的冲击下坚守住罗马的文明火种。在君士坦丁堡人的眼中,他们才是真正的罗马人,是承载着罗马帝国精神、法律、文化和宗教的唯一继承者。西边的那些王国,无论是以“罗马”为名,还是以“帝国”自居,都只是罗马帝国的残余,或者说是对罗马名字的一种拙劣模仿。

那么,对于后来崛起,并于公元800年被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帝国及其继承者,东罗马人的评价又会是怎样的呢?一开始,他们可能是愤怒和轻蔑的。一个法兰克人,一个“蛮族”的后裔,竟然敢觊觎“罗马皇帝”的头衔?这简直是对罗马神圣性的亵渎。在君士坦丁堡,皇帝是罗马合法、唯一、天命所归的统治者,这个地位是由神授予的,是由漫长的罗马历史所承认的。突然冒出来的“神圣罗马皇帝”,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教皇在政治斗争中的一张牌,一个用来挑战君士坦丁堡皇帝合法性的工具。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东罗马人可能认为,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不过是西欧地区一个强大的王国,一个自封的“帝国”,但缺乏真正的罗马血统和罗马传承。他们可能会用“法兰克人的帝国”、“德意志人的帝国”来称呼他们,并且在官方场合,很少承认他们的“皇帝”称号。在他们看来,真正的罗马帝国,依旧是那个以希腊语为主要语言,以东正教为国教,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之上的君士坦丁堡帝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当东方帝国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逐渐衰落,而西方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君士坦丁堡方面,评价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们可能仍然坚持自己是正统,但对于西边那个虽然不被他们承认,却实实在在掌握着西欧权力,并且也自诩为罗马继承者的政权,他们也会多一份现实的考量。也许,在某些时刻,他们会承认,虽然血统不对,但至少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在维持着某种“帝国”的秩序和概念。这种评价,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妥协,一种在实力对比下的无奈承认,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现在,我们反过来看看西方,也就是那个被后世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权,他们又是如何看待东罗马帝国的呢?

对于生活在西欧的“罗马人”而言,东罗马帝国,尤其是君士坦丁堡,是另一个世界,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存在。当查理曼大帝被加冕为皇帝时,他本人以及他的继承者们,其实也在试图重新定义“罗马皇帝”的概念。他们认为,罗马帝国的西半部分,由于蛮族的入侵而中断,而当他们以武力统一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得到了教皇的认可时,他们就重新点燃了西罗马的火炬。

因此,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在西部的合法继承者。对于东罗马帝国,他们的评价,往往带着一种“我们才是真正的复兴者”的优越感。他们可能会认为,东罗马帝国虽然延续了罗马的名称,但它已经“希腊化”了,甚至“东方化”了。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宗教是希腊的东正教,他们的文化也与他们想象中的古典罗马有所不同。

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眼中,自己才是继承了罗马的军事传统、政治制度以及古典文化的真正传人。君士坦丁堡的皇帝,虽然掌握着一些古老的财富和建筑,但他们已经失去了罗马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认为,东罗马帝国在面对来自东方(例如阿拉伯人和后来的突厥人)的压力时,显得软弱无力,并且最终走向了衰落。

当教皇册封查理曼为皇帝时,这本身就是对东罗马皇帝统治合法性的一种挑战。这意味着,在西方教会看来,东方的皇帝不再是唯一的、全宇宙的罗马皇帝。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则会以此为依据,强调自己的正统性,认为自己是上帝在地上的代理人,是恢复罗马荣耀的担当者。

因此,对于君士坦丁堡的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的人们,可能会认为他们是“希腊皇帝”,或者“拜占庭皇帝”,而不是真正的“罗马皇帝”。他们的称呼中,往往少了那份对“罗马”这个词汇的天然敬畏。他们会觉得,君士坦丁堡的皇帝,虽然占据着罗马帝国的故土,但已经失去了罗马帝国的灵魂。

当然,在历史的某些时刻,当双方的利益需要时,这种评价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十字军东征的早期,一些西欧的领袖,可能会在公开场合,对东罗马帝国表示一定程度的尊重,认为他们是共同对抗异教徒的盟友。但是,当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导致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时,神圣罗马帝国方面,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伤,反而认为这是历史的进程,或者是东方帝国自身腐朽的结果。

总而言之,东西罗马帝国之间的相互评价,是一场漫长的、充满政治意味的辩论。东罗马人视自己为罗马的唯一正统继承者,认为西边已经衰败并被蛮族所取代。而神圣罗马帝国则认为自己是罗马的复兴者,是欧洲秩序的建立者,并轻视东方的“希腊化”和“东方化”,认为他们失去了罗马的真正精神。这种评价,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两个帝国在漫长岁月中,为了争夺“罗马”这个神圣而又充满力量的名称,而进行的持续不断的文化和政治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拜戴克里先所赐,帝位可无限分,所以这点对于拜占庭而言心理关没有那么难过,但也要视情况而定。

奥托大帝刚称帝时,时任东罗马皇帝尼基弗鲁斯-福卡斯对此态度强硬,明确声明君士坦丁堡的那个才是唯一的罗马皇帝,于是与奥托发生战争。960年代后半段,奥托派兵围攻南意大利的巴里、阿普利亚、卡拉布里亚等地,但均没有攻下,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尼基弗鲁斯也扬言要派舰队夷平日耳曼人的海岸,但实际上拜占庭海军也正被奇里乞亚、塞浦路斯、西西里等地的阿拉伯海上势力拖住抽不开身,更别说将舰队派往北海了。所以双方的战局僵持不下。

Otto first invaded Byzantine Apulia in 968 and failed in an attempt to take Bari. Early the next year, he once again attempted to move against Byzantine Apulia and Calabria, but, failing to capture Cassano or Bovino, failed to make any progress. In May he returned north, leaving Pandulf Ironhead to take charge of the siege. However, he was quickly routed by the Byzantine general Eugenios and taken captive in Constantinople. Eugenios went on to besiege Capua and enter Salerno. The two empires would continue to make skirmishes with the other until after the reign of Nikephoros, but neither side was able to make permanent or significant gains.

969年,尼基弗鲁斯被暗杀,约翰·齐米斯基斯即位,新皇帝将发动兵锋直指美索不达米亚的新一轮攻势,所以急需与日耳曼人讲和以避开多线作战。最终双方罢兵议和,约翰一世宣布承认奥托的帝位,并应奥托所请,将侄女提奥法诺嫁给奥托之子(未来奥托二世)两家结亲,在南意大利划定了两国疆界。

(按《德意志人》纪录片的说法,奥托想让太子娶的是拜占庭公主,结果约翰仅仅送来了侄女,有些人还认为是不是侄女都成疑,因此日耳曼贵族大为不满,但奥托忍了)

In 969, John I Tzimiskes assassinated and succeeded Byzantine Emperor Nikephoros in a military revolt. Finally recognizing Otto's imperial title, the new eastern emperor sent his niece Theophanu to Rome in 972, and she married Otto II on 14 April 972. As part of this rapprochement, the conflict over southern Italy was finally resolved: the Byzantine Empire accepted Otto's dominion over the principalities of Capua, Benevento and Salerno; in return the German Emperor retreated from the Byzantine possessions in Apulia and Calabria.

这里就讨论一下,约翰一世承认的奥托帝位指的是什么,有些网友说是西罗马的帝位,还有说是副职恺撒的,我认为这些都是误解。首先西罗马这个词本来就是历史学家创造出来的,正如有些答案所说,皇帝头衔的名称从未分过东西。

其次,虽然神罗皇帝德语的确叫Kaiser,但拉丁文正式名称里反倒是有奥古斯都而无恺撒的。据说是为了避开跟君堡皇帝重名,神罗皇帝的称号就是Imperator Augustus,而罗马皇帝一般是Imperator Caesar Augustus。再说拜占庭皇帝也一直在国内任命过副职恺撒,如何可能任命一个外国统治者为恺撒,估计神罗方面也不会接受。

Charlemagne used the title serenissimus augustus as a prefix to his titles His successors limited themselves to imperator augustus, in order to avoid conflict with the Byzantine emperors. Beginning with Otto III (crowned 983), the Holy Roman Emperors used Romanorum Imperator Augustus.

考虑到约翰一世时的拜占庭人不可能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奥托一世和约翰一世达成的协议应该就是互相承认对方为另一个”奥古斯都“,当然,从拜占庭拒嫁公主之事,以及神罗方面后来称对方为希腊皇帝来看,估计内心里还是都视对方为伪帝,但这也并没有影响双方联姻(奥托三世就是带了一点拜占庭皇室血统的,不过因为绝嗣,之后的就不是了)和外交关系的正常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西罗马的分裂,是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而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两个“罗马”之间,在漫长岁月里,时而隔膜,时而交织,时而误解,时而又带着一丝微妙联系的相互评价。首先,我们来聊聊生活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对于他们而言,西罗马帝国早已在公元476年那个经典的时刻,被日耳曼蛮族所.............
  • 回答
    东罗马帝国,那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千年的文明巨兽,其疆域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北方的达契亚(Dacia)地区,一个曾经被罗马征服并深深烙上拉丁印记的土地,其遗民的命运,如同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点点星火,值得我们细细探寻。达契亚,这片位于多瑙河南岸的土地,在罗马皇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
  • 回答
    希腊的光复之梦:一个跨越百年的追寻提及希腊,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古老的雅典卫城、哲学家们的智慧以及璀璨的古典文明。然而,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希腊人民心中同样燃烧着另一团炽热的火焰——光复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延续千年的辉煌国度。从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1830年)到第.............
  • 回答
    首先明确一点,十字军建立的拉丁帝国,从严格的王朝延续性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作是拜占庭(东罗马)历史上的一个王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拜占庭(东罗马)帝国自身的历史脉络以及拉丁帝国诞生的特殊背景。拜占庭帝国的悠久传统与身份认同: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帝国(特别是东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者,拥有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尽管都曾是辉煌的帝国,但其分裂与统一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后能够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1. 地理的相对统一性与认同感: 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核心区域,尤其.............
  • 回答
    “刘裕和贝利撒留,这俩人放在一块儿比,倒还真有几分意思。”提到刘裕,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个在乱世中崛起的枭雄形象。他出身寒微,却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以一介武夫的身份,硬生生地从一个朝代的衰亡中,为自己开辟出了一条血染的江山。而贝利撒留,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那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是在帝国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民族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东干人”这个概念。历史上的东干人,主要是指在19世纪俄国吞并中亚的时期,一部分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中国回族人(尤其是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因为各种原因,包括政治动荡、战争以及.............
  • 回答
    外蒙古和新加坡的独立,与历史上土尔扈特部东归的背景截然不同,因此当地的汉人并未出现效仿东归的情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这三个事件的性质和参与者。首先,我们来看看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他们在17世纪中叶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与他们一同西迁的,还有他们的封地、他们的.............
  • 回答
    东吁王朝的崛起:缅甸历史上的一股新兴力量在缅甸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吁王朝(Toungoo Dynasty)的崛起无疑是一段振奋人心的篇章。它如同燎原之火,从一个不起眼的城邦,逐步成长为统一缅甸的强大帝国,改变了东南亚的政治格局。这段历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艰辛的斗争、高明的政治手腕以及对军事策略.............
  • 回答
    北约五次东扩与俄乌战争的关联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关键事件、因果关系及国际局势演变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北约东扩的背景与过程1. 东扩的起点(1997年) 冷战结束后,北约在1997年启动“东扩”计划,目的是将成员国从西欧扩展至东欧,以巩固欧洲.............
  • 回答
    想象一下,那个改变日本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关原合战,命运的轮盘并没有像我们熟知的历史那样倾斜。如果,仅仅是如果,石田三成的西军,而不是德川家康的东军,最终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接下来的日本,将会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首先,我们得聊聊当时的权力格局。在关原之前,丰臣秀吉已经去世,他的幼子丰臣秀赖.............
  • 回答
    老铁们,今天咱就唠唠东北那嘎达,以及内蒙古东部那五盟,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啥不一样的日子,不一样的故事。这地方,可不是光有冷风呼呼吹,那是藏着不少真东西的! 黑龙江:那达木的北国风光与多民族的融合提起黑龙江,你可能就想到冰天雪地,哈尔滨的冰雕,那绝对是硬道理。但黑龙江的精彩,可不止这些。特色: .............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因决策失误或极端错误而被后世称为“馊主意”的案例。这些方案往往基于错误的判断、短视的策略或对现实的严重误解,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1. 拿破仑的“大陆体系”(18061812) 背景:拿破仑为对抗英国的海上霸权,于1806.............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汉朝和明朝修长城”的说法,实际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中国历代王朝中,周朝、秦朝、汉朝、北魏、隋朝、辽、金、元、明、清等朝代都曾修建或修缮过长城,只是不同时期的修建目的、规模和重点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为什么历史教材或大众认知中常提到秦、汉、明三朝修长城?1. 秦朝:中.............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以开明的政治、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包容的文化政策闻名,开创了唐朝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历史形象: 一、政治统治:开明务实,以民为本1. 继位与玄武门之变 .............
  • 回答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第9兵团与联合国军(以美军第10军为主)在朝鲜北部长津湖地区展开激烈交战。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局势,也展现了志愿军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意志和战略智慧。以下是战役的真实情况及志愿军面临的困难的详细分.............
  • 回答
    长津湖战役(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影响深远的关键战役之一,其历史真相远比影视作品中的表现更加复杂和残酷。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及其历史意义: 一、战役背景与战略意义1. 国际局势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联合国军.............
  • 回答
    历史上对时事的超前预判令我拍案叫绝的,当属卡尔·马克思。他的理论不仅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引发巨大争议,更在20世纪的全球历史进程中成为预言,其预见性、逻辑严谨性与现实穿透力至今令人震撼。 1.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预言“必然崩溃”马克思在《资本论》(1867年)中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