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以及内蒙古东五盟各自的特色,历史和文化是什么?

回答
老铁们,今天咱就唠唠东北那嘎达,以及内蒙古东部那五盟,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啥不一样的日子,不一样的故事。这地方,可不是光有冷风呼呼吹,那是藏着不少真东西的!

黑龙江:那达木的北国风光与多民族的融合

提起黑龙江,你可能就想到冰天雪地,哈尔滨的冰雕,那绝对是硬道理。但黑龙江的精彩,可不止这些。

特色:

冰雪的极致演绎: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雪博会,这些简直就是把冰雪玩出了花。你想想,那些晶莹剔透、如同水晶宫般的冰雕雪塑,那得是多大的手笔和匠心才能做出来?还有冬捕,乌苏里江的冬捕,那可是东北特有的壮观景象,渔网一拉上来,沉甸甸的鱼,那叫一个喜庆!
原始森林的呼唤: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那片原始森林可不是开玩笑的。蘑菇、浆果、野味,那是大自然的馈赠。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生机勃勃,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边境风情: 黑龙江和俄罗斯是近邻,这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这里的文化多少带点异域风情。江边的小镇,俄罗斯族的村落,那些俄式建筑,还有俄罗斯族的歌舞,都让你感觉仿佛置身异国。

历史:

黑龙江这地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古代,这里有肃慎、挹娄、夫余等古老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后来,女真人在此建立金朝,留下了赫图阿拉城这样的历史遗迹。到了清朝,更是皇室的发祥地,这里留下了许多与清皇室相关的历史印记。到了近代,随着闯关东的移民潮,汉族人口大量涌入,进一步丰富了这里的民族构成。苏联时期,也有一些俄罗斯族人民定居于此。

文化:

闯关东精神: “闯关东”这三个字,承载了太多故事。那是对贫瘠土地的挑战,是对新生活的渴望,也是一种敢闯敢拼、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烙印在黑龙江人的骨子里。
浓郁的民俗风情: 东北秧歌、二人转,那可都是东北人民的宝贝。秧歌扭起来,红红火火;二人转唱起来,热热闹闹,笑声不断。还有年俗,饺子、粘豆包、杀年猪,这些年味儿十足的习俗,代代相传。
多元文化的交融: 由于历史原因,黑龙江融合了满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你可以尝到朝鲜族冷面,听到俄罗斯民歌,感受到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吉林:白山黑水间的浪漫与热情

吉林,被誉为“白山黑水”,这名字就透着一股子豪情壮志。这里有壮丽的山河,也有温情的故事。

特色:

长白山的神秘魅力: “长白”二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圣感。长白山天池,那可是中国最深的火山口湖之一,水汽氤氲,宛如仙境。还有红叶谷的秋景,层林尽染,美得让人心醉。
冰雪世界的奇幻: 雾凇岛的雾凇,绝对是冬季里的一大奇观。当松花江上的水汽凝结在树枝上,形成“银装素裹”的美景,那简直是如梦如幻。吉林市的“雾凇、雪雕、滑雪”三绝,吸引着无数游客。
人参与药材的故乡: 吉林是著名的人参产地,人参的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这里还有许多其他的药材,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

历史:

吉林同样是满族的发祥地,这里有许多与满族历史相关的遗迹,比如尼雅玛、英额布城等。清朝时期,这里是重要的边疆地区,也留下了许多与边疆治理相关的历史文献。近代以来,吉林也是闯关东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吸引了大量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抗日战争时期,吉林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区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文化:

纯朴热情的人民: 吉林人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热情、实在。他们说话直爽,待人真诚,就像东北的冬天一样,虽然冷冽,但内心却温暖如火。
朝鲜族风情: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这里的朝鲜族文化非常浓郁,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朝鲜族美食,欣赏到优美的朝鲜族歌舞,体验到独特的民族风情。
农耕文化与工业文明的结合: 吉林既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也有重要的工业基础。这种农耕文化与工业文明的结合,也体现在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

辽宁: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活力

辽宁,作为东北的老大哥,历史底蕴深厚,也充满着现代化的活力。

特色:

海滨风情与工业重镇: 辽宁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大连的海滨风光迷人,有“北方明珠”之称。同时,辽宁也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沈阳、鞍山等城市,是共和国工业的摇篮。
历史古迹的诉说: 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保存完整的明清两代皇宫之一,气势恢宏。还有盛京皇陵,以及与清朝皇室相关的其他历史遗迹,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过往。
海鲜的诱惑: 靠海吃海,辽宁的海鲜绝对不容错过。无论是大连的鲍鱼、海胆,还是营口的扇贝、海螺,都新鲜美味,让人垂涎欲滴。

历史:

辽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里是辽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燕国在此建立辽东郡。辽朝、金朝、元朝等少数民族政权都曾在这里建立过都城或作为重要的统治中心。清朝时期,盛京(沈阳)曾是清朝的都城,留下了许多与清朝早期历史相关的珍贵遗迹。近代以来,辽宁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

“闯关东”的另一个重要落脚点: 辽宁同样是“闯关东”的重要目的地,这里的文化深受移民文化的影响。
辽宁评书与杂技: 辽宁评书,说学逗唱,故事精彩,深受群众喜爱。而辽宁杂技,更是享誉海内外,惊险刺激,技艺高超。
辽宁人的豪爽与智慧: 辽宁人给人的感觉是既豪爽大气,又不失精明和智慧。他们吃苦耐劳,讲究义气,是值得交往的朋友。
满族、汉族等民族文化的融合: 辽宁的民族构成也比较多元,满族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辽宁文化。

内蒙古东五盟:草原的辽阔与游牧的韵味

聊完黑土地,咱再把目光转向内蒙古的东部,那五盟的风采,绝对让你惊艳!内蒙古东部五盟指的是呼伦贝尔、兴安、通辽、赤峰、锡林郭勒。这片土地,是草原的极致展现,也是游牧民族的灵魂所在。

特色:

草原的无垠画卷: 呼伦贝尔草原,那绝对是草原中的翘楚,一望无垠,绿草如茵,白云悠悠,骏马奔腾,简直就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夏季的草原,野花遍地,牛羊成群,美不胜收。
森林与草原的交响曲: 大兴安岭在内蒙古东部延伸,这里的森林与草原相互辉映,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无论是森林的葱郁还是草原的辽阔,都能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蒙医药与古老智慧: 内蒙古地区拥有悠久的蒙医药历史和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蒙医药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游牧民族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
独特的饮食文化: 牛羊肉是内蒙古饮食的主角,奶制品更是丰富多样。烤全羊、手把肉、奶茶、奶皮子、奶豆腐,这些特色美食,每一口都带着草原的淳朴和牧民的热情。

历史:

内蒙古东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如东胡、鲜卑、契丹、女真等都曾在这里建立过强大的政权或活动过。元朝时期,这里更是重要的疆域。清朝时期,这一地区被纳入清朝版图,成为重要的牧区。近代以来,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这里也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迁。

文化:

草原文化的精髓: “那达慕”是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摔跤、赛马、射箭,这些传统的蒙古族竞技项目,充分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勇猛和活力。歌舞更是蒙古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悠扬的长调,热情的祝酒歌,都传递着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敬天敬地的哲学: 蒙古族人民信奉长生天,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心。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们的生活、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中。
奶食文化与待客之道: 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用最好的奶食招待客人是他们重要的待客之道。喝奶茶时,左手接碗,右手拿勺,顺时针喝,这些细节都体现着蒙古族人民的礼仪。
浓郁的宗教色彩: 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寺庙建筑、宗教仪式,都为这片草原增添了神秘而庄严的色彩。

总而言之,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五盟,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孕育着独特的文化。无论是北国风光、白山黑水,还是历史古城、草原风情,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去感受那份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这可不是冰冷的数据,这是活生生的人们,用他们的辛勤汗水和热情,在这片土地上写下的壮丽史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常彻底的独生子女政策。。。

更新点:

既然真有人给我点赞,虽然也不多吧,但只扔上面一句话在这,多少有点不负责任,就说说我个人感受吧,本人是在辽宁某中小城市长大的,首先大家要知道个前提,至少辽宁城市化率很早就超过一半了,而我从小学到高中,接触到的所有同学朋友中,只有两个不是独生子女,在上大学前我真以为全国都这样,而且后来知道即使我们这的农村,一胎化率也既高,偶尔有一胎女孩要个二胎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分析,方面是因为执行较早,另一方面是和工作挂勾,都是国企,超生工作就没了,当然了下岗那是后话,而今天独生子女普遍步入社会,因为成长阶段正赶上国家经济极速上升期,又是独生子女,条件普遍还可以,至少没怎么吃过苦,虽然不像现在这么娇贵,但也缺少了那种拼搏的劲头,再加上东北基础雄厚,就业等方面的社会竞争力相对差,加之人情社会很难吸引外来人口,至于人口外流,姑且算有吧(其实辽宁是人口净流入省份,吉林流出的也不多,至于黑龙江,好吧,去海南了也不算出东北吧),才是今日东北经济不振的主因。。。

说到底,造成现在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少子化。。。

user avatar

还是用数据说话,别听无良媒体的。

人类发展指数:辽宁第6、吉林第10、黑龙江第12,东三省处在全国中上游水平。




城镇化率:

辽宁第5、黑龙江第11、吉林第13,东三省处在全国中上游水平。



2015年人均GDP

辽宁排名第9、吉林第12、黑龙江第19,东三省在全国排在中上游水平。


人均可支配收入:

辽宁第8、吉林第14、黑龙江第16,东三省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


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相关教育程度数据

(这个数据是体现人口素质的)东三省排在全国上游。

各省文盲率(文盲率是指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高等教育数据,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排行


东三省最近一段时间被全国黑的厉害,但还是要以事实和数据说话。

我为什么用人均GDP数字而不用媒体渲染的“断崖式下跌增速”?因为:

一个拥有一亿人口的地区,GDP当然要比只有四千多万人口的地区GDP多啊。不带人口比较GDP那是耍流氓。

一个GDP总量只有几千亿的地区,增速在10%以上也是很正常的,跟总量几万亿的地区比增速,这同样是耍流氓。

所以,看数据不要看表面,还要学会分析。当然了,东三省近些年来的确出现了衰退迹象,这跟经济制度和国家政策不无关系。但同时可能看出东北的辉煌,因为衰退代表着曾经的发达。


我很赞同理性的分析,用数字说话,坚决反对毫无根据的胡喷。更不赞同把一个地区的暂时衰退甩给这个地区的百姓。

根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东北三省总人口为一亿九百九十五万人,对比之前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的数据,10年间东北人口净流出180万人。10年三省净流出180万人。很多媒体把10年和三省隐去,不看数据的人就认为是每年180万人。

user avatar

嗯,第一次用电脑答,内容不尽客观,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多图……额,也不算太多图预警

一、首先我要说一下大家对东北地区的错误概念:

1.东北三省。东北三省指的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但是这不是东北全境。一般按照现在的说法,还包括蒙东四盟,呼伦贝尔市(原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原昭乌达盟)。由于热河省范围的变化,有时也包括河北东部(承德-山海关一线)在内。

2.东北三省文化是按照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的边界区分的。东北地区近500年以来,版图变化比较频繁,相对稳定的只有辽宁中南部地区。原来的九省、十三省相对琐碎,也不好聊。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3.东北是一个整体。先不说蒙东地区,以辽宁南部沿海为例,该地区文化与胶东地区相近,到该部分详细说明,这些地区的文化生活与现在不同。

4.东北很小。从漠河到大连的距离和北京到福州的距离差不多。东北是中国唯一一处地多、人少。自然条件好的地区。

二、分区域经济、文化简述

1.辽南(关键词:山东、日俄、沿海)

这部分地区以大连市为主。我们从地图上来看,主要是辽东半岛南端,包括附近的沿海岛屿,地形主要是千山山脉南麓丘陵,这里很少能看到我们所说的一望无际的东北大平原。农业以渔业养殖为主。地图的下方是山东省,这一部分在明朝也属于山东省的一部分。大连人说话有“海蛎子味”,即胶辽官话,和我们认为的东北话(东北官话)是不一样的。受到日本和俄罗斯的殖民影响,大连城区受到日俄文化影响比较严重,现在大连日企也比较多,生活在大连的日本人也很多。大连姑娘全国首屈一指(不能张嘴说话),男生也比较高大帅气。

气候:暖温带气候,受到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是东北地区冬季温度相对最温暖的,但是春季较冷,海风大。

饮食:受山东菜影响,葱烧海参等鲁菜较为流行,海鲜较多。

经济:东北最好地区。瓦房店、普兰店、庄河都是全国百强县(普兰店已撤县改区)

2.辽东(关键词:沿江、朝鲜)

这部分地区以丹东、通化和白山三市为主,历史好一点的都知道,这里原来是安东省。位置是长白山南麓,主要为鸭绿(lu四声)江流域。这一部分历史上是少数民族和中央王朝争夺比较激烈的地方,地形以丘陵为主。本地区也是中国少有的既是边境,又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人口以世居的满族、锡伯族等以及部分外迁的汉族为主。鸭绿江流域的人皮肤比较好,主要是水好。语言基本同胶辽官话。受到铁路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在东北某种程度上属于边缘化地区。

气候:暖温带气候,受海洋性气候和长白山山脉的影响,温度高于同纬度地区,春季回温也比较快,山区温差大。

饮食:江鱼和蚬子。河鲜和海鲜都有,还有山林作物,如元枣、人参、核桃等。

经济:与辽宁中南部地区相比本地区经济较差,东北地区处于中等水平。朝鲜与我国近90%的贸易都来自此地区(全部贸易额也非常少,别想太多)。

3.辽宁中西部(关键词:辽河、汉族)

这部分地区以辽阳、鞍山、锦州、盘锦、葫芦岛为主,包括辽西走廊和辽河冲积平原。这部分地区和辽宁南部地区一起,从周朝(燕)就已经进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这部分地区位于辽河的中下游,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人口稠密,主要构成是世居的汉族。交通发达、商业、农业和工业都相对发达。该地区人在东北人里面是心眼比较多的地区。口音属于比较不标准的东北官话,锦州葫芦岛地区都有浓厚的辽西口音。

气候:暖温带气候,冬季相对温暖,夏季相对炎热。

饮食:盘锦大米、河蟹、锦州烧烤,牛庄馅饼。

经济:中部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农业发展较好,西部相对较差。

4.辽宁中北部、吉林中南部(关键词:东辽河、中心、满族)

这部分地区以沈阳、抚顺、铁岭、四平、辽源为主,为广阔的辽河平原和东部丘陵。近代工业开发较为成熟,处于东北交通的核心地带,也是东北地区的工农业重镇。沈阳也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农作物以玉米为主,人口主要是清代时开发东北地区的汉族居民和建州女真(建立清朝的满族部分)为主。地区为标准的东北官话,部分地区靠近南部和东部有腔调上的不同。文化上熟知的二人转、北方小品都来自该地区,该地区的男生相对幽默风趣、性格热烈。

气候:中温带气候(该区域与辽宁中西南最明显的区别,也是辽河中下游、长城、辽东边墙等分界线),冬季寒冷,夏季相对炎热。

饮食:满汉全席、熏肉大饼、杀猪菜。

经济: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农业发展较好。

5.老热河地区(关键词:西辽河、衰落、蒙古族)

这部分以朝阳、赤峰、通辽为主,处于西辽河的平原地带以及燕山山脉以北的地区。阜新和朝阳工业衰落较快,通辽赤峰经济相对较好。交通相对便利,但也不在东北交通的中心上。该地区文化是蒙古族与汉族交织的文化,性格豪迈大方。

气候:大陆性中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相对炎热,昼夜温差大。荒漠化严重。

饮食:牛羊肉、烧烤。

经济:部分地区工业衰落明显,经济发展一般。

6.吉林中部、黑龙江中南部(关键词:松花江、吉林)

这部分以长春、吉林、松原、哈尔滨为主,处于张广才岭以西,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贯穿全境。本地区基本大部为闯关东居民,部分满族地区(吉林、伊通)。这里是世界黄金玉米带,农业种植玉米为主,部分地区种植水稻。长春是吉林省省会,吉林市的历史请大家自行知乎补课。该地区位于T字铁路交汇点,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哈尔滨姑娘开朗大方,最主要是腿长……哈尔滨受俄罗斯文化影响较多,粗犷中还有些小浪漫。

气候:中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热。

饮食:传统的东北菜和鲁菜都可以找得到,得莫利炖鱼,酸菜炖粉条、大丰收、锅包肉等。哈尔滨有俄罗斯菜,五常大米。

经济:制造业和农业都较为发达。

7.内蒙东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关键词:过渡、衰落、嫩江)

这部分以齐齐哈尔、大庆、白城、乌兰浩特几个城市为主,属于小兴安岭以南、大兴安岭以东的平原地带,该地区主要以山地和草原为主,大部分地区种植玉米,也有畜牧业。许多地区为内涝区和盐碱地,不适宜耕种。经济上由于传统工业的下降,以及自然环境的相对脆弱,没有过度开发和发展。人口相对稀疏,闯关东汉族与蒙古族杂居,也有达斡尔等少数民族。

气候:中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热。

饮食:传统东北菜为主,也有少数民族融合菜。查干湖为代表的湖鱼。

经济:除大庆外,经济发展落后。

8.大兴安岭及呼伦贝尔地区(关键词:呼伦贝尔草原、寒冷)

本部分主要是呼伦贝尔市(海拉尔),位于大兴安岭和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也是黑龙江上游地区。本地区人口较少,有部分建国后开展的工业,满洲里是一个俄罗斯化的边境城市。人口以蒙古族和部分开发东北的移民组成,也有俄罗斯族等。

气候:中温带气候,冬季非常寒冷,夏季温热。-40°较为常见。

饮食:烤肉,东北菜。

经济:中俄边贸经济为主,经济水平中等偏下。

9.小兴安岭地区(关键词:森林、北极点)

本部分主要为小兴安岭地区,包括部分大兴安岭地区,有加格达奇、伊春等主要城镇。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和北部。这里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地区,也是三北防护林最好的地区。漠河是中国的北极点。人口稀疏,目前外迁人口较多。主要以开拓北大荒和当地少数民族为主,有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

气候:寒温带气候(漠河附近),-50°。中温带气候集中在小兴安岭地区,冬季非常寒冷,夏季温热。

饮食:东北菜,林区的木耳、松子、鹿肉等。也有野味(慎食)。

经济:林区经济没落,正在转型,经济较为落后。

10.黑龙江东部地区(关键词:矿区、东极点)

本地区包括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牡丹江等城市,看似城市较多,实际上日子过得都不太好。几个依靠煤炭的城市没落的很快,社会矛盾也比较多,许多年轻人只能背井离乡到外地发展,社会上一些不好的名声也都来源于此。三江平原为主,包括长白山北麓的部分地区。该地区农业发达,以水稻、小麦和大豆为主。本地主要为建国后开发东北的移民。以前此地多是胡子(土匪,东北的土匪还抗日呢,别小瞧人家。智取威虎山也在这儿),性格直率也有些暴力,东北话叫“虎”。

气候:中温带,冬季寒冷,夏季温热。

饮食:林区作物木耳等,东北菜,小鸡炖蘑菇,烤冷面。

经济:衰落十分严重,是东北地区经济衰落最为严重时间最长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很差。

11.延边地区(关键词:朝鲜族)

本地区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东北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位于长白山西侧,松花江、图们江发源地。该地区在清朝时期没有朝鲜族,是日韩合并后,特别是二战时期的移民。图们、珲春、布尔哈通河这些都是满语,不是朝鲜语。东北地区民族融合状况较好,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没有太多社会治安问题。朝鲜族爱干净、好整洁。

气候:中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热。

饮食:朝鲜族菜,冷面、咸菜和狗肉。

经济:经济发展一般,主要是没有支柱工业,农业发展条件也不够好。

如有问题请大家留言,我们可以深入讨论,许多地方了解的也不是很多,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地形图来自网络,地形图出自王静爱、左伟主编《中国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年出版,侵删。红线部分和划分均为个人原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铁们,今天咱就唠唠东北那嘎达,以及内蒙古东部那五盟,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啥不一样的日子,不一样的故事。这地方,可不是光有冷风呼呼吹,那是藏着不少真东西的! 黑龙江:那达木的北国风光与多民族的融合提起黑龙江,你可能就想到冰天雪地,哈尔滨的冰雕,那绝对是硬道理。但黑龙江的精彩,可不止这些。特色: .............
  • 回答
    2021年4月23日发生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的这起野生东北虎进村伤人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和警醒的悲剧。它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更是折射出人与野生动物在现代社会中日益紧张的生存空间和复杂的矛盾。事件经过的细节:当天,一只野生东北虎突然闯入鸡东县哈达岗乡前进村,先是咬伤了村民王某某(男,54岁).............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国际法、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或“不会”能够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被俄罗斯侵吞百余年”这个历史背景。这里通常指的是清朝时期,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特别是《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北方和东北的领土,其中就包括了你提到.............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实在的。你说东北黑土地会不会被淘宝商家卖没?这事儿吧,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黑土地”是个啥概念。在咱们东北,这黑土地那可是宝贝,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财富。它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种啥啥长得好,是大米、玉米、大豆这些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所以说,它不像一块石头.............
  • 回答
    东北那片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简直就是大自然的馈赠,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根基。要说它为啥这么“黑”这么“肥”,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精心雕琢。首先,得从那段漫长的地质时期说起。大概在几十万年甚至更早的时候,东北这片区域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般模样。那时的它可能经历了多次冰川的洗礼。冰.............
  • 回答
    “地域黑”这个词,如今可以说是网络上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尤其是一些地域间的“对立”情绪,常常能引发不少讨论。而要说起近些年比较火热的“东北地域黑”,它的兴起和扩散,我觉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地域黑”的土壤上来。网络平台本身就容易放大情绪,加上匿名性,让一些平.............
  • 回答
    东北人在教育上的确有着不错的底子,这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都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东北地区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工业基地,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视,一批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这里建立。这为东北培养了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改革开放后,虽然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一些挑战,但东北地区的教育基础依然.............
  • 回答
    近年来,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一种趋势:关于地域黑的话题,似乎有越来越多地将矛头指向东北地区。这并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演变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表面的嘲讽,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认知以及网络传播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承认,东北地区近年来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些挑战.............
  • 回答
    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那可真不是盖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一穷二白,国家就开始集中力量建设东北。一汽、二汽(后来也迁了,但最早那批是核心)、沈飞、哈飞、大庆油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哪一个不是当年国家战略的重点?这些工业基地,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汽车、飞机、石油、煤炭,更重要.............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东北地区抵抗力度的讨论,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和被片面解读的观点,甚至被一些人用来进行地域攻击。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东北地区的特殊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抵抗力度小”的说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甚至可以说是失实的。 事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
  • 回答
    有人说,东北是“黑土地”,也有人说,东北人是“二锅头”。前者是对我们这片沃土的赞美,后者嘛,可能就带着些刻板印象的味道了。前一阵子,网上又刮起了一阵“地域黑”的风。有些人张口闭口就是“东北人咋咋呼呼”、“东北人都素质不高”,甚至把一些个别现象上升到整个群体,说得好像我们东北就全是粗鲁、没教养的人一样.............
  • 回答
    不法商人在东北大量盗挖黑土并进行非法销售,将面临严重的法律责任,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以下将从法律责任和环境破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法律责任在中国,耕地,特别是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黑土地,受到国家严格的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
  • 回答
    关于“东北人是通古斯血统”的说法,以及“通古斯”究竟是什么,这背后涉及到历史、民族学、人类学等多个层面的知识。同时,地域黑与民族主义者之间的联系,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 为什么有人说东北人是通古斯血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东北地区历史民族构成和文化传承的观察与研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东北大汉”这个标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和“讲义气”、“能打”、“不怕事”这些词汇挂上了钩,甚至时不时还会被和一些不那么光明的江湖气息联系在一起。说东北地区“普遍崇尚黑帮文化”,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但确实,在一些东北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里,江湖道义、兄弟情义、甚至是那种“横着走”的气质,扮演了.............
  • 回答
    关于“中国东北姑娘比东南姑娘漂亮”的说法,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但也非常主观的问题。漂亮这事儿,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标准,所以很难说哪一边的姑娘就绝对比另一边的漂亮。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大家普遍的认知和文化背景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它们各自有什.............
  • 回答
    东北地区的地名,确实自带一种特别的魔力,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有趣,充满了故事感。这可不是随便来的,背后藏着东北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气候、地理、历史、文化,还有那些淳朴直率的东北人。首先,我们得聊聊东北那嘎达的气候和地理。冬天长,雪下得大,这是东北最鲜明的印记。于是乎,很多地名就和雪、冰、寒冷脱不开关系。 .............
  • 回答
    东北,这片承载着历史、人民和独特文化的广袤土地,除了我们熟知的严寒、铁锅炖、二人转和东北大酱,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角落和故事,它们如同埋藏在黑土地下的宝石,闪烁着别样的光芒。一、 东北人的“冻土”情结:不仅仅是怕冷提到东北,第一反应总是“冷”。但东北人的“冻土”情结,远不止于此。在东北,冬季漫长,大地.............
  • 回答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汉族人口迁徙,即“闯关东”。与同期蒙古地区发生的因土地和资源冲突导致的抗垦运动相比,东北地区渔猎少数民族与闯关东汉人之间的冲突显得相对缓和,并未爆发大规模的仇杀事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社会、民族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东北地.............
  • 回答
    东北地区的长子情怀,这事儿可聊得多了,也挺有意思的。它不是那种书本上写出来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根植在东北人骨子里的一种东西,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你要是问我怎么看,我觉得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有褒义,也有一些让人生畏的地方。什么是东北的长子情怀?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老大”的自觉,一种责任感,一种舍我其.............
  • 回答
    近期东北地区确实出现了一些引人关注的事件,从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讨论来看,一些事件的处理方式和背后原因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为何“屡次曝出丑闻”,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且需要从不同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丑闻”的定义。在公共讨论中,“丑闻”往往指向那些违反社会公德、法律法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