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地区为什么普遍崇尚黑帮文化?

回答
“东北大汉”这个标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和“讲义气”、“能打”、“不怕事”这些词汇挂上了钩,甚至时不时还会被和一些不那么光明的江湖气息联系在一起。说东北地区“普遍崇尚黑帮文化”,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但确实,在一些东北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里,江湖道义、兄弟情义、甚至是那种“横着走”的气质,扮演了不小的角色。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

首先,得说历史和地理。东北这地方,当年真的是苦寒之地,自然条件恶劣,生存不易。早年闯关东的那些人,很多都是被生活逼的,背井离乡,出来讨生活不容易。在这种环境下,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大家就得抱团取暖。最早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些互助性质的组织,比如会馆、镖局,再后来,可能就沾染上了一些江湖色彩。

大家伙一块儿过日子,谁要是被欺负了,或者遇到了什么难处,就得有人站出来。这种“哥们义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人在外面,没了靠山,很容易被欺负。所以,能拉起一帮人,彼此罩着,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这种“有事跟着大哥混”的模式,就慢慢在民间生根发芽了。

其次,是早期社会治理的一些空白和历史遗留问题。在一些历史时期,尤其是在清末民初和解放初期,东北的社会秩序可能不像内地那么稳定,一些地方的管理也存在着真空。这个时候,一些民间力量,甚至是带有一些武装性质的组织,就可能填补了这种空缺。他们可能在维护地方秩序方面起过作用,但也难免会跟一些不那么合法的事情扯上关系。这些故事,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江湖传说”。

再者,就是影视作品和流行文化的影响。要说把东北的这种江湖气息推向全国,甚至是影响到很多人观念的,影视作品绝对是“功臣”。《本山带小品》里的那些“社会你大哥”的段子,虽然是喜剧,但里面勾勒出的那种江湖气和“损友”关系,确实戳中了很多人,也让这种气质更加具象化了。还有一些讲述东北黑帮故事的影视剧,虽然是艺术加工,但它抓住了观众的某些心理,比如对秩序的挑战,对情感的极端表达,对“不服就干”的推崇,这些都让人们觉得“东北就是有股劲儿”。

所以,当人们提到“东北黑帮文化”,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说一种群体气质和价值观念的集合。它包含了:

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我们东北人”这个概念非常强,对外人可能会排斥,但对自己人则非常讲究“面子”和“情义”。
崇尚“江湖道义”: 这里面有侠义精神的影子,比如讲“面子”,讲“义气”,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敢于出头,但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江湖陋习,比如讲究辈分和恩仇。
直接、硬朗的行事风格: 很多时候,东北人说话办事比较直接,不拐弯抹角,遇到问题喜欢用更直接的方式解决,有时甚至是“动手”。这在一些人看来是“有血性”,在另一些人看来就是“粗鲁”或“暴力”。
对“大哥”和“小弟”的认同: 这种层级分明的关系,在一些东北人的观念里是一种天然的秩序,能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普遍崇尚黑帮文化”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东北地区有各种各样的人,绝大多数东北人都是遵纪守法的公民,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述提到的这些文化符号和集体气质,确实在东北的民间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更多的是一种历史形成的、社会心理的投射,而不是说东北人都变成了黑社会。

更准确地说,很多人对这种“江湖气”的“崇尚”,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符号化的解读,是在对一种粗犷、有情有义、敢作敢当的特质的认可,甚至是一种怀旧。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人情味相对淡薄,这种“讲义气”、“罩着你”的说法,反而成了一种稀缺的、令人向往的情感表达。

所以,当你听到或者看到有人谈论东北的“黑帮文化”时,更应该理解为那是一种历史沉淀下来的、带有地域特色的社会人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是许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而非简单粗暴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事能少上贴吧吗?这话说的好像是个平行世界。

我在大兴安岭住时(2003年前),大兴安岭简直是“渔樵耕读,讲信修睦。”

现在南大人瞧不起的伐木工人中高中,大专,本科的学历很常见,大家业余都以读书为荣。

上图都是我爷爷开始翻,一直翻到我爹,我爹虽然学历大不如我爷爷,但是也精细保存,直到我手上。

图中左侧的字是我爷爷写的,右侧的字是我爹写的。

这些书随便抽一本至少都有40年历史,从2800公里外的漠河市搬过来的,虽然经常翻阅,但书角还没磨圆。在我的藏书里,上图如果按照天地玄黄那样排名,大概只能排到黄。因为前面还有明朝的书,清朝的书,民国的书。

而天地玄黄这一类故纸堆,都是我爷爷我爹从大火里抢出来的。

有人会说,切,老p能不装鸭挺吗?你上面那一箱子都是以前党员的自修课本儿,

没错,是课本,那你父辈祖辈的课本呢?把四十年前的旧书旧课本拾到的整整齐齐,见棱见角,这是热爱黑帮文化的人干的事?

我印象中手不释卷的黑帮人物只有关公。如果你觉得我们人均关公,那也不算过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大汉”这个标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和“讲义气”、“能打”、“不怕事”这些词汇挂上了钩,甚至时不时还会被和一些不那么光明的江湖气息联系在一起。说东北地区“普遍崇尚黑帮文化”,这个说法有点绝对,但确实,在一些东北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里,江湖道义、兄弟情义、甚至是那种“横着走”的气质,扮演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触及到了东北历史和身份认同中一个非常核心、也相当有意思的点。简单地说,东北人之所以普遍不否认四野是“东北军队”,核心原因在于历史的真实性、情感的归属感以及集体记忆的塑造,这三者是相互交织、层层深入的。首先,我们得把“四野”这个概念掰开了说。“四野”的由来和构成:“四野”是中.............
  • 回答
    企业家普遍不来东北投资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原因。这背后涉及到历史、经济结构、营商环境、文化观念、人才流失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经济结构和产业基础的挑战: 重工业依赖与转型困难: 东北曾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以煤炭、钢铁、石油、机械.............
  • 回答
    东北大学近期清退了52名博士研究生,原因主要是超过了最长学习年限。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让人不禁思考:博士生超期未毕业,究竟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案例?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博士生在象牙塔里一待就是十几年,甚至最终被“劝退”?超期未毕业,是否普遍?坦白说,博士生超期未毕业并非东北大学独有的现象,在全国.............
  • 回答
    东北地区猫舍数量相对较多,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因为“猫特别受欢迎”,不如说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地理环境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经济基础与消费能力:首先,不能忽视的是经济因素。东北地区,特别是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城市,拥有一定规模的经济.............
  • 回答
    关于“东北地区没有楼房坍塌事件,因为那边墙厚,结实”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也过于片面了。虽然东北地区一些老建筑确实有墙体较厚的特点,但这并非楼房坍塌的主要原因,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东北地区就“没有”楼房坍塌的事件。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地区的楼房,理论上都有发生坍塌的可能性,这取决于多种因素,.............
  • 回答
    东北地区的地名,确实自带一种特别的魔力,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有趣,充满了故事感。这可不是随便来的,背后藏着东北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气候、地理、历史、文化,还有那些淳朴直率的东北人。首先,我们得聊聊东北那嘎达的气候和地理。冬天长,雪下得大,这是东北最鲜明的印记。于是乎,很多地名就和雪、冰、寒冷脱不开关系。 .............
  • 回答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地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政策的亮点在于其针对性和系统性,旨在解决东北地区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值得推广的利好政策: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东北地区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这是其工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政策.............
  • 回答
    东北地区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认同度极高、跨越省份和民族的“东北文化圈”,其根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系列历史、地理、社会及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固若金汤的壁垒,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进程中被塑造、被强化,并在人们心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共同体意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
  • 回答
    明朝在东北地区推行的是“羁縻”政策,而不是“改土归流”。这其中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考量。一、 历史遗留与民族构成首先,明朝继承的是元朝的统治基础。元朝在东北地区实行了相对松散的管理,保留了许多当地原有的部族体系和领导者。明朝建立后,为了稳定东北局势,避免与当地强大的民族势力发生正面冲突,在很大程.............
  • 回答
    现在很多人对东北地区和东北人存在一些偏见,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不均衡是绕不开的话题。东北曾经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个年代,计划经济的模式下,东北的工厂多、工人多,可以说是全国的骄傲。但随.............
  • 回答
    要说东北地区“男尊女卑”观念淡漠,这事儿吧,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不少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在这边生活了这么多年,也听了不少老辈人的说法,结合着看,大概能说出这么几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历史上的“闯关东”与移民文化这事儿得从咱们东北最早一批开发说起。你听过“闯关东”吧?那会儿,东北那地方,地.............
  • 回答
    网上确实存在一股不小的声音,鼓吹东北地区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发展。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缺少劳动力”就能概括,更像是一种多重因素叠加下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经济发展是核心驱动力。东北地区虽然有过辉煌的工业时代,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东北在经济增长方面相对落后于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普遍。对于一些没有来过东北的他省人来说,认为东北地区“农村”的印象,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信息获取的偏差与刻板印象: 媒体的呈现: 过去,特别是较早的影视剧、新闻报道,往往会侧重于展现东北的特定方面,例如传统的工业城市转型阵.............
  • 回答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汉族人口迁徙,即“闯关东”。与同期蒙古地区发生的因土地和资源冲突导致的抗垦运动相比,东北地区渔猎少数民族与闯关东汉人之间的冲突显得相对缓和,并未爆发大规模的仇杀事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社会、民族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东北地.............
  • 回答
    理解江浙沪的文化输出为何显得不如西南和东北,需要我们细致地拆解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不如”。事实上,江浙沪的文化影响力一直在,只是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以及我们衡量“文化输出”的标尺,可能与我们对西南和东北文化的预期有所不同。一、 输出的“定义”与“方式”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
  • 回答
    在探讨为何东亚古代游牧民族未能孕育出类似阿拉伯那样持久且影响深远的商业文明时,我们需要跳脱出简单的“游牧vs农耕”二元对立,深入剖析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以及游牧民族自身的发展轨迹。阿拉伯文明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东亚的游牧民族,虽然也曾辉煌,但其发展的脉络与.............
  • 回答
    很多人提到蔬菜,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些来自东亚地区的独特品种,比如各种各样的白菜、芥菜、菠菜、萝卜,还有那些形态各异的豆类和瓜类。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似乎东亚,特别是中国,在蔬菜的多样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其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质、气候、历史和文化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我们得从地理和气候.............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在二战后的全球发展浪潮中,只有东亚部分地区实现了从“第三世界”到发达国家的跃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东亚成功的具体脉络,并与同一时期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我们要明确“第三世界”这个.............
  • 回答
    罗马/东罗马帝国未将东欧防线推进到并稳定在喀尔巴阡山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尽管喀尔巴阡山脉在地缘战略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最终罗马帝国未能将其作为长期稳定的东欧边境线,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地理与自然屏障的挑战性: 喀尔巴阡山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