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没来过东北的他省人觉得我国东北地区很「农村」?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普遍。对于一些没有来过东北的他省人来说,认为东北地区“农村”的印象,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信息获取的偏差与刻板印象:

媒体的呈现: 过去,特别是较早的影视剧、新闻报道,往往会侧重于展现东北的特定方面,例如传统的工业城市转型阵痛、一些老旧的居住环境、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生活场景。这些零散的信息,如果被放大或固化,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比如,一些讲述“下岗潮”的影视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破败和落后。
网络传播的片面性: 社交媒体上一些博主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发布一些带有戏剧化、夸张成分的内容,例如过度渲染东北的“穷”或者“落后”,而忽略了东北地区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一些关于东北农村集市、农产品销售的视频,也可能被误读为整个地区的常态。
缺乏直接体验: 对于从未到过东北的人来说,他们对东北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二手信息。如果这些二手信息不够全面和客观,就容易产生偏差。

2. 历史和发展背景的影响:

重工业基地的辉煌与转型: 东北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曾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些老旧的工业区和与之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在视觉上可能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这种“老工业基地”的标签,很容易被曲解为“落后”或“农村化”。
人口流动的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很多年轻人会选择离开家乡到更发达的南方地区就业,这导致部分东北城镇的人口密度有所下降,或者一些老城区显得不够活跃,给一些外来者留下“冷清”、“缺乏活力”的印象,进而联想到农村的景象。
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尽管东北整体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与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其城市化进程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一些城市的整体规划、绿化水平、建筑风格等,可能不如一些一线城市现代化,这也会影响一些人的观感。

3. 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

生活方式的朴实与直率: 东北人的性格普遍被认为直率、热情、讲义气。这种性格在一些外省人看来,可能与一些农村地区淳朴、好客但同时可能缺乏精细化管理的特点相重叠。例如,东北人讲究“能吃能喝”、“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这种粗犷的生活方式,在一些习惯精细化消费和生活方式的人看来,可能会被贴上“土气”、“农村”的标签。
建筑风格的差异: 东北一些老住宅区、一些县城或乡镇的建筑风格,可能受到早期苏联影响或者地方特色的影响,与一些南方城市更倾向于现代化高层建筑或欧式风格有所不同。一些老式的楼房、平房,可能会让人产生“农村”的联想。
经济观念和消费习惯: 在一些外省人看来,东北人在消费上可能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对品牌、潮流的追求相对较低。一些对生活品质要求极高的人,可能会将这种消费习惯解读为“不精致”、“朴素”,进而联想到农村的节俭和朴实。

4. 视觉和感官的直接体验:

绿化和环境: 尽管东北地区有大量的森林和自然风光,但在一些城市的核心区域,如果绿化覆盖率或者城市景观不如一些南方大城市精心打造,也可能给一些人留下“不如城市”、“偏向农村”的印象。
商业业态的差异: 在一些非核心城市或者区域,商业街区可能更偏向于传统的百货商场或者临街店铺,而缺乏一些高端购物中心、品牌集合店等现代商业业态,这也会让一些习惯于这些业态的人感到“不够繁华”、“像农村”。
交通和配套设施: 如果是一些小城市或县城,公共交通系统、配套设施(如共享单车、便捷支付、智能公共服务等)可能不如大城市发达和普及,这种“不便利”感也可能被联想到农村。

总结来说,他省人认为东北“农村”的印象,并非是因为东北真的整体像农村,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认知偏差和刻板印象。 这些因素包括:

信息不对称和媒体的片面呈现。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时期的历史印记的误读。
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差异被简单化解读。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与一些发达地区在某些方面的客观差异。

事实上,东北地区拥有哈尔滨、沈阳、长春等现代化大城市,也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很多东北人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没有亲身经历过东北的人,往往容易被片面的信息和固化的刻板印象所误导,从而形成“农村”这样标签化的认知。

要改变这种看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鼓励人们亲自去东北旅行、生活,去感受东北的真实面貌,了解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不是仅仅依靠二手信息或刻板印象来评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有一群人,为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付出了一切,他们最终失败了。
——《铁西区》

东北城市工业的衰落。导致产业工人阶层大规模外流。工业城市在人口结构上出现真空!而周边农村剩余待业劳动力开始逐步大规模涌入工业城市,填补原来出现的真空。导致工业城市主体文化发生了变化。加上现代传媒的传播。让东北以外的人觉得东北就是这个样子。实际上现在东北的城市已经和我小时候的城市文化不一样了。每次回东北都感觉很陌生。这不是我小时候和青年时代的故乡。
——————————————————————
这个回答已经沉寂好长时间了,没想到今天又突然火了,我重申一下,以下我所说的,没有所谓的优越感,因为这就是千千万万东北人的生活。

另外,有必要强调一点,东北是个工业化很早的地区,城市人口要多于农村人口,所以农业文化代表不了东北,很多人不要觉得媒体宣传中国是农业大国,就想当然的认为农业文化是东北文化的主流。
————————————————————————
原来的正文:
赵本山以及他的徒子徒孙们在媒体上的表现对东北形象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效应。(本来想爆粗口,因为不爆粗口不能反应对他的厌烦,但无奈有人投诉)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闯三代(爷爷辈闯关东)表示,从小见的最多的就是爸爸工厂里一排排的车床,和一个个大烟囱。根本没见过二人转,身边也没人听二人转。

全家人经常去松花江边野餐,吃的是俄式面包,香肠,喝冰啤,吃冰点(俄式冰糕)。什么猪肉炖粉条,到现在除了电视上,也没看见身边有人家做的。反倒是韩剧里流行的泡菜(朝鲜拌菜)、冷面、热面经常吃(不是装逼,这玩意在东北也不是啥高级玩意,家门口狗肉馆子、冷面馆子多的是,类似于南方沙县小吃水平,直到有一天在南方看到大韩料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好比沙县小吃的招牌换成沙县高级料理一样)

从爷爷到爸爸,父辈们都是工厂的产业工人,喜欢皮夹克,苏式工装服,爱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喜欢哼唱苏联东欧歌曲。

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生活中也没人看二人转,整个城市在赵本山崛起之前,根本没有二人转剧场,革命的主力军——工人阶级是没人看这个的。

(曾经亚洲最现代化的都市:新京长春与大连中山广场,周围满布的欧式与兴亚式建筑)

从小到大没去过农村,唯一和农业有联系的就是工厂给下面的国营农场造大型农机和配套设备,人家农场可都是有飞机的,农场工人住的都是和城市一样的连排公寓楼。


城市里仅有的少量老建筑也是俄式和苏式,或是日式的兴亚式建筑,小学时学校组织活动,去的都是苏式礼堂和电影院。九十年代最流行的就是交际舞和迪斯科。小孩子学的最多的乐器就是手风琴。


自从辽北大地崩出个赵本山,一切都变了,赵四,刘能。。。。一个个口眼歪斜。。。。仿佛整个东北遍地二人转,东北人长得都口眼歪斜。

我们平均身高可是全国最高的地区,我们的男人长得个个仪表堂堂,高大威猛。我们的妹子皮肤白皙,身材高挑,大连和哈尔滨的女孩儿更是全国极品,要样儿有样儿,要个儿有个,直到出了赵本山团队。。。。。

东北人时髦,因为底子好!
东北人土,那是工人阶级的土!

我们是全国城市化和高等教育比率最高的地区。
走过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除了上海,大连绝对是中国一流的时尚城市。
很多人评论说,你到上海,杭州看看,评论者看不懂话么?我说一流,一流不是唯一!!!
另外,我就生活在上海,工作原因深圳香港经常跑,什么样我很清楚。
上海当然优雅,上海本地人行为举止和着装也非常有腔调,但在上海务工的大量外地人就不一样了,安徽江西等地在沪人员。。。。大体什么品味我很清楚。
有人说大连不是东北,和东北不一样。作为在大连工作生活了几年的北满地区的东北人来讲,从来没感到在文化和生活习俗上大连不是东北。

东北如今衰落了,资源枯竭了,人口大量外流,而且是不可逆转的衰退。但他绝不是乡村爱情,不是刘老根儿可以代表的。



故乡的印象已经逐渐模糊,直到最近看了一部电影《白日焰火》,这才是我心里曾经的那个东北,尽管已然破败。。。。。



推荐关于东北的影片:
《铁西区》
《钢的琴》
《白日焰火》



最后说一下,有人说什么东北人就知道喝酒,南方人都是喝喝茶把生意搞定。这是纯扯淡。我在南方工作这么多年,从上海,江苏,浙江,到两湖,两广,云贵,江西,安徽都有业务。哪里谈生意应酬都是需要喝酒的,白酒,黄酒,红酒,啤酒,哪样都不少。

那些说什么南方喝喝茶谈生意的人绝大部分不是学生就是没怎么做过生意的人的意淫而已!

user avatar

不是因为东北只有农村,而是东北连农村都能输出文化,迎合了我国的主流审美,造成了东北只有农村的印象。

供给侧来看:

东北冬季寒冷,有利于防止土壤中有机物分解,形成腐殖质丰富的黑土地,因此土地肥沃,大森林大湿地大江大河涵养的水资源哺育大平原,再加上夏季雨热同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东北的土地每年只种一季,单产跟南方一年两三熟的差不多。对,你没看错,就是每年每亩产量差不多。

东北农民干半年活,冬天在家待着抽烟喝酒打麻将吹牛逼,关里号称鱼米之乡的地区,农民全年无休,收割完就播种插秧再收割再播种插秧再收割,无限循环,每亩产量没什么区别,根本不是直觉上的两三倍产量,活都白干了,纯遭罪。也就是赶上WTO,可以在血汗工厂卖劳动力,才解决了吃饭问题。

而且东北农业是大平原机械化作业,人均耕地多,单产差不多,人均产量就比关内遥遥领先,而且作物质量还好。可以看一下我做的这个图:

有了物质基础,就有了精神追求,衣食无忧又有闲暇时间的东北农民说学逗唱,吹拉弹唱,葫芦丝唢呐二胡一顿整,就倒腾出来了小品二人转本山宇宙三部曲(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一系列文艺作品。与此同时关里农民还在面对黄土或红土或梯田或山沟子或盐碱地,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干活只是为了活命,毫无存在感,自然而然全国的农村文化都被东北农民垄断了。

需求侧来看:

我国的城镇化率刚达到60%,比朝鲜的61%还略逊一筹,而90年的城镇化才25%左右,一代人的时间显然很难培养出来什么贵族审美,这也就决定了我国主流的审美层次就是农村审美,东北农村文化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

要说高雅艺术,东北可不是没有,恰恰相反,太多了,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罢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是在哈尔滨,而不是上海,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脱胎自满洲国时期的满洲映画协会。至于芭蕾舞、交响乐,这些关外至少领先关内(上海除外)半个世纪。想了解东北城里普通人的审美水平,建议观赏电影《钢的琴》

话说回来,就算辽宁歌舞团或者哈尔滨音乐节想往关内推广,他能比老铁喊麦火么,不可能,中国人就这平均审美,充值手游,流量明星,玄幻小说,抖音神曲,这些垃圾快餐文化才是坠吼的。不信可以想一想,这些快餐文化是不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移动互联网普及火起来的?甚至把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有审美底子的作品都稀释了?

所以说,别笑话东北农民,中国文化市场就是这样,谁有能耐谁就挣这个钱,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合情合理合法,别酸。

user avatar

我们首先看这个引用内容: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1949年-2013年)统计数据

在此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匀加速的过程。

然后再看这个:

2010年中国各省市城市化率、人口数、土地面积等数据汇总

最后看这个:

中国199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及城市化水平统计

这些综合起来看,你会得出结论,刨除四个直辖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大型城市综合体),老东北工业基地是真的势在必行),东北三省的城市化辽吉黑三省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就是全国前列,并且就算是经济增长放缓了很多年(振兴水平仍旧是全国前列,始终不出前10名。尤其是辽宁,仅名列广东之后。要知道广东可是改革开放桥头堡。

以上仅仅是从统计数据回答了东北的城市化水平,下面谈谈直观感受。

东北城市普遍比较老,核心区的商业建筑还是比较低矮土气,近几年有所好转,但是总体来说还是

那个比较衰老的样子。这都是因为东北这个地方真的一个在行为模式和物质构成两方面都符合近现代工业国家的特点。

重工业为核心,广大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为基础,产业工人聚集的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这样的描述,你觉得是哪里?完全就是鲁尔,就是匹兹堡嘛~~~所以城市化水平高很正常啊。

再说一个就是东北给人的感觉很农村~

这里我得说一下哈,东北曾经是中国非常时尚的一个地区,因为工人多(中国原来的城市人口被严控),收入高出农民太多,同时又因为工业带来的眼界的开阔,所以东北在改革开放前是非常时尚的。而且东北这个地方本来民风就比较热辣开放,文艺体育都是有坚实的工业经济支撑的,所以当时东北是中国的艺术家和运动员的摇篮。

但是,神转折来了。改革开放路线图一出来,老东北工业基地就悲剧了,它在价格双轨制的背景下完全是在免费送人头。再看东北农业,尤其是黑吉两省,基本上都是大平原,机械化耕作在中国都快领先半个世纪了,根本没法容纳这些城市人口,而当时的服务业,信息产业说句难听的,连美国也说不准发展成啥样呢,更是无法提供就业岗位。所以才有了东北的衰落,有了全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的称号,有了无数南下的下岗工人以及为人不齿的黑社会和东北小姐群。没办法,当时的工厂都倒闭了,城市人口需要生存,需要钱。

然后更神的转折来了,春节联欢晚会加上走穴模式出现了。这时候东北的经济优势早就没了,心里也就虚了,加上人都是有刻板印象,因为抗战时期东北是和关内割裂开来的,所以关内的印象总体是原来清代的那种蛮夷之地,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国内各省市的流动性,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简直是凝固状态。刻板印象无从改变,然后各地在春晚上面一亮相的时候又是东北最虚的时候,东北拿不出来什么拿手的了(其实这也有问题,因为很多的歌唱家啊,东北出身的,但是没办法算进东北文化里面)只有走自轻自贱的路子了,因为艺术来源于现实啊,现实就是老东北大哥就得低下头了,经济不行啊。

于是有了赵本山系列的小品,基本上就是走的幽默温馨路线,接着是滑稽喜剧路线,然后转向现实讽刺路线,然后走向我也不知道什么路线了。

这里面的小品反映的就是东北现实啊,当时就是这个有特色啊,能够吸引眼球啊,你拍城市里面的工人棚户区?你演工厂生产停工?能行么?那就只有给全国人民看土的东北了,土特产嘛。

然后就是N届的春晚不断地强化,再就是悲剧的走穴对这个土的印象进一步强化。去表演喜剧的,你演的都是纸醉金迷的比台下观众生活好一万倍,底下观众能乐意么?

经过差不多20年的努力,东北终于给全国人民留下了土逼NO.1的印象了,估计也就改不过来了。就跟上海男人这辈子也在全国人民眼里翻不了身(一个《渴望》的影响力简直了),广东同学总会被问猫好吃么一样(非典的果子狸%>_<%)。

不过也就这样了,土不土的都是自己表现出来,虽然东北口音听着的确是比较彪呼呼的,因为大家都听得懂嘛,你让一个客家人说半天,很可能你无从理解,也就难以判断土不土咯。

对了,我还想说,土不土,凭印象,看俺们秦海璐,李冰冰咋样?看俺们的刘烨,咋样?别老盯着赵本山和小沈阳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