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诺贝尔奖金 120 年还没发完,诺贝尔到底有多少钱?奖金从哪里来?

回答
诺贝尔奖金的“前世今生”:那笔钱到底从何而来,又缘何“发不完”?

当我们谈论诺贝尔奖,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科学的巅峰、思想的启迪以及对人类进步的贡献。然而,围绕着这个至高无上的奖项,还有一个同样引人入胜的话题——那笔巨额的奖金。很多人会好奇,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诺贝尔奖金似乎从未“发完”,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诺贝尔本人究竟留下了多少财富?这笔钱的来源又有多么传奇?

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深入探寻这笔“用之不竭”的基金。

炼金术士的财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产

要解答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就必须回到它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这位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他最广为人知的发明,无疑是“炸药”——硝化甘油炸药。

诺贝尔并非一个沉溺于学问的“书斋学者”,他是一个充满商业头脑的企业家。他通过改进炸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使其能够被广泛应用于采矿、建筑和工程等领域,从而积累了巨额财富。但与许多唯利是图的发明家不同的是,诺贝尔对人类的未来有着深沉的思考。他对战争的破坏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也对科学和文化进步的力量深信不疑。

在临终前,诺贝尔立下了一份遗嘱。这份遗嘱震惊了当时的瑞典乃至全世界。他将自己名下绝大部分的财产,包括遍布全球的工厂、股票、债券等,都捐赠出来,用于设立一个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的宗旨是每年将基金的收益颁发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做出最杰出贡献的人们,无论他们的国籍、性别或种族。奖项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这五个领域。后来,纪念经济学奖也被设立。

那么,诺贝尔到底留下了多少钱?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诺贝尔去世时,他的遗产总价值约为 3100 万瑞典克朗。这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绝对是一笔巨款。如果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折算,这笔钱足以建造一座小镇,或者购买数百架当时最先进的飞机。更重要的是,诺贝尔的遗嘱规定,这笔钱要“永远作为基金,其产生的收益每年分配给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基金的运作与“发不完”的逻辑

诺贝尔的遗嘱并非一句空话,他留下的财富经过妥善管理,成为了诺贝尔基金会的原始资本。基金会成立后,便开始投资运作,以期通过投资收益来维持奖金的发放。

这里的关键在于“收益”。诺贝尔基金会并非直接将当初的3100万克朗“发完”,而是将这笔钱进行投资增值。基金会的投资策略非常稳健,主要集中在股票、债券等低风险、稳健增长的金融产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基金会的专业管理,这笔最初的资本一直在不断地增值。

所以,“诺贝尔奖金120年还没发完”并非因为最初的本金巨大到无法消耗,而是因为:

1. 本金的持续增值: 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收益,远超每年奖金的支出。即使每年有巨额奖金发放,但基金会通过明智的投资,能够确保资本的持续增长,从而有能力继续发放奖金,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提高奖金的数额。
2. 奖金的发放模式: 诺贝尔奖金并非将全部收益都一次性发完。基金会每年会根据当年的投资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奖金数额,并从中划拨。这意味着基金会始终保持着相当一部分资本在运作,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保障长期的可持续性。
3. 复利效应: 投资的复利效应是支撑诺贝尔奖金能够“发不完”的重要因素。经过百余年的积累,原始本金的增值与每年的收益叠加,形成了一个滚雪球效应,使得基金会的总资产远远超过了最初的数额。

奖金从哪里来?——来自诺贝尔的智慧,也来自持续的智慧

从根本上说,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就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留下的原始遗产及其产生的投资收益。这笔钱并非凭空出现,也不是政府的拨款,而是完全来自于一个人的远见卓识和慷慨捐赠。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诺贝尔用他的发明和商业才能赚取了财富,然后他将这份财富转化为一种永续的机制,通过金融投资的方式让这份财富不断增长,并以奖金的形式回馈社会。

打个比方,这就像诺贝尔建立了一个“财富种子库”。他播下了这颗种子,然后精心培育(投资),让它不断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产生收益)。每年他都会从收获的果实中取出一部分(奖金)来奖励那些为人类带来“丰收”的人。而种子库本身还在不断壮大,所以他永远有果实可以继续发放。

具体来说,诺贝尔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可以归纳为:

原始捐赠: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去世时留下的约3100万瑞典克朗的全部遗产。
投资收益: 这是最主要、最持续的资金来源。基金会将原始资本进行多元化、稳健的投资,包括但不限于:
股票: 投资于全球范围内的优质上市公司股票。
债券: 购买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
房地产和其他投资: 根据市场情况,基金会也会进行其他类型的投资。
捐赠(少量): 虽然诺贝尔基金会的绝大部分资金来自于诺贝尔本人的遗产,但理论上也可能接受来自其他慈善家或机构的捐赠,不过这在诺贝尔奖金的运作中并非主要部分。

揭秘奖金数额的波动

很多人可能注意到,诺贝尔奖金的数额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有所波动。这正是其投资收益浮动的直接体现。在经济繁荣的年份,基金会的投资收益较高,奖金数额也可能随之增加;而在经济下行或金融危机时期,收益减少,奖金数额则可能有所调整。

例如,在诺贝尔奖设立初期,奖金数额相对较低。但随着基金会的壮大和投资收益的增长,奖金数额也逐渐提高。近些年,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诺贝尔奖的奖金数额一般在几百万到一千万瑞典克朗之间。

总结: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留下的并非一笔简单的钱财,而是一个关于智慧、远见和持续性的伟大构想。他用他的财富证明了,只要有智慧的规划和审慎的管理,一项旨在奖励人类进步的基金,完全可以实现长久的、可持续的运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壮大,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杰出人士的精神力量。

所以,与其说诺贝尔奖金“发不完”,不如说它是“永远发不尽”。这正是源于诺贝尔先生的智慧与慷慨,以及他对人类未来深切的关怀,而这份关怀,如同他的财富一样,在时间的洪流中,生生不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大的原因就是和美股牛市有关。

1896年,诺贝尔去世的3100万瑞典克朗遗产建立基金。

诺贝尔基金运营的前50年,都是入不敷出。

从1901年开始,诺贝尔奖金年年缩水,到1923年,已经只剩下11.5万瑞典克朗。

而到了1953年,诺贝尔基金已损失达60%以上,濒临破产。

如果不是瑞典政府出手,可能最终会沦为法国龚古尔文学奖那样破产,每年只能象征性地发放10欧元。诺贝尔基金的投资水平,真没有什么可吹的。

随后其它欧美国家纷纷出手,这才彻底解决了诺贝尔奖的危机。

不久后,诺贝尔投资占比就达到了50%的股票。

随后1980年,美股牛市来临,诺贝尔基金顺势起飞。7年之后的1987年,达到了13亿瑞典克朗。

时至今日,已经达到40亿瑞典克朗。

但其实嘛,由于股票占比相当重,每一次金融危机,诺贝尔基金就会缩水一次。

说穿了,诺贝尔基金能否有钱,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反应了欧美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情况。

如果哪天美国破产了,诺贝尔基金也会大概率破产。

user avatar

CIA资助的呗,要不怎么解释中国迟迟拿不到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诺贝尔奖金的“前世今生”:那笔钱到底从何而来,又缘何“发不完”?当我们谈论诺贝尔奖,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科学的巅峰、思想的启迪以及对人类进步的贡献。然而,围绕着这个至高无上的奖项,还有一个同样引人入胜的话题——那笔巨额的奖金。很多人会好奇,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诺贝尔奖金似乎从未“发完”,这背后究竟藏着怎.............
  • 回答
    诺贝尔奖被誉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但许多人也常常抱怨它的“滞后性”——即获奖成果往往是几十年前就已经完成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这种滞后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诺贝尔奖评选机制、科学研究本身的特性以及社会认知规律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诺贝尔奖的设立宗旨和评选流程。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诺贝尔奖设立初衷和科学评价体系的一些微妙之处。说“没有力学家”其实不完全准确,但确实,在很多人心目中,纯粹的“力学家”似乎鲜少被直接授予诺贝尔奖的物理学或化学奖项。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是什么。阿尔弗雷德·诺贝.............
  • 回答
    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不得多于三人”这一规定,并非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在遗嘱中明确写下的硬性条款,而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诺贝尔基金会根据奖项的性质和实际情况逐步形成的惯例和规则。理解这一规定的由来,需要我们回溯到诺贝尔奖的起源和早期运作。规定的由来:严谨与现实的考量诺贝尔先生的遗嘱中,对于各奖项的.............
  • 回答
    关于诺贝尔奖为何没有数学奖,这恐怕是许多对科学和奖项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好奇的问题。要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这个伟大奖项的创立之初,以及其背后那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捐赠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是瑞典著名的化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最广为人知的发明莫过于炸药。.............
  • 回答
    21世纪以来,日本在诺贝尔奖的舞台上频频亮相,截至2023年,共有20位日本籍科学家摘得桂冠。这个数字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瞩目,甚至引发了“日本为什么如此之多”的疑问。要解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运气,而是要深入剖析日本在科技、教育、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厚积累和独特之处。一、 坚实的基础教育与严谨.............
  • 回答
    村上春树之所以“难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说法本身就值得商榷,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过程是完全不透明的,获奖与否取决于瑞典学院内部的考量和投票结果。尽管他多年来一直是热门候选人,但至今未获奖,这让许多读者和评论家感到困惑和不解。我们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可能的原因,这并非定论,而是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
  • 回答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是化学史上的巨匠,他最著名的成就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订了元素周期表,这项工作对化学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令人许多人感到意外的是,门捷列夫一生中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从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评选标准以及门捷列夫所.............
  • 回答
    詹姆斯·沃森,一位在科学界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他因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享誉全球,并因此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这位曾经的科学明星,在2014年却做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决定——拍卖了他的诺贝尔奖牌。这个举动,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无数的涟漪和猜测.............
  • 回答
    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的贡献对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他本人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背后涉及多个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和侧重点 科学发现与理论突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
  • 回答
    史蒂芬·霍金,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科学探索。他的理论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更是无数人心中的智慧偶像。然而,一个常常萦绕在人们心中的疑问是:为什么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最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以及科学研究的本质。诺贝尔奖的“硬性要.............
  • 回答
    日本在诺贝尔奖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一套深厚的社会文化、教育体系和国家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精髓在于对基础研究的长期坚持,以及对科学精神的极致追求。一、对基础研究的执着与耐心:日本的科学研究体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和高度重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诺贝尔奖等.............
  • 回答
    日本之所以涌现出如此之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作用、叠加累积的结果。如果非要一言蔽之,那就是日本在科学研究上,有着一套极其重视基础、鼓励探索、体系完善且持续投入的独特模式。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到教育体系的根基上。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确立了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方.............
  • 回答
    提起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诺贝尔奖,但对于菲尔兹奖,即使是许多理工科背景的人,也可能感到些许陌生。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两者在历史渊源、评选机制、奖励对象以及最重要的——公众认知和传播方式上的巨大不同。首先,诺贝尔奖的创立背景自带传奇色彩和普世价值的吸引力。 阿尔弗雷德.............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多人都在问,也很有意思的问题。说起来,锂电池技术获得诺贝尔奖,这绝对是科学界的一大盛事,它标志着我们对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材料和制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推动了这项技术在消费电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但为什么我们手里的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在锂电池技术已经这么成熟的情况下,还逃不开.............
  • 回答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疗法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获奖理由明确指向了他们发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这一突破性的治疗策略。然而,.............
  • 回答
    屠呦呦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她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荣获了包括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在内的多项国际殊荣,这些奖项充分肯定了她在青蒿素研究上的卓越贡献。然而,关于她未能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问题,坊间确实存在一些讨论,原因也比较复杂,并非简单的“够不够格”的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诺贝尔奖、图灵奖和菲尔兹奖这三个享誉世界的奖项,以及它们英文名称中“奖”的称谓为何不同,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些有趣的文化和历史因素。为什么称谓不同?“Prize”、“Award”、“Medal” 的细微差别首先,我们要明白,虽然在中文语境下,我们习惯将它们统称为“奖”,但在英语中,“p.............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科学的衰落,与战前德国在科学领域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前,德国无疑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其科学家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诺贝尔奖的得主比例更是惊人。然而,战争的创伤、政治的动荡以及人才的流失,共同将德国科学推入了低谷。战前德国科学的辉煌:诺贝尔奖的“德国制造”要理.............
  • 回答
    日本和中国在教育模式上确实都存在对“应试”的侧重,但正是由于这种侧重背后更深层次的差异,以及各自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科技发展路径的不同,导致了我们在自然科学诺贝尔奖领域出现了显著的差距。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对“应试”的不同理解和执行方式: 中国: 长期以来,中国的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