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袁隆平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回答
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的贡献对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他本人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背后涉及多个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和侧重点

科学发现与理论突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主要授予那些在特定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或“最重大发明”的科学家。这些奖项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揭示自然界基本规律、提出革命性理论或创造全新科学方法的人。
应用科学的局限性: 尽管诺贝尔奖也包括和平奖和文学奖,但科学类奖项通常更侧重于基础科学的突破。虽然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直接解决了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但在诺贝尔奖的传统评选体系中,纯粹的应用技术创新和育种技术的改良,可能不如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那样容易被视为“最重要发现”。
历史原因和奖项设立初衷: 诺贝尔奖设立于1901年,当时科学发展的侧重点与现在有所不同。在那个年代,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可能更侧重于发现新的物种、理解基因的结构等基础性的探索。尽管现代诺贝尔奖也开始关注一些重要的生物技术和医学应用,但其根基依然是基础科学的发现。

2. 杂交水稻育种的性质与诺贝尔奖的契合度

杂交水稻的贡献性质: 袁隆平先生的贡献在于通过不懈的实践和科学的方法,成功地将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从理论走向大规模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这是一种杰出的农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
“发现”与“发明”的界定: 诺贝尔奖常常授予“发现”了新的科学现象或“发明”了某种全新的科学原理的人。杂交水稻的原理(杂种优势)并非袁隆平先生“发现”的,而是由孟德尔等前人奠定的遗传学基础。袁隆平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利用”并“系统性地开发”了这一原理,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水稻育种,创造了“三系法”(父本、母本、杂交种)和“两系法”的育种体系。这更像是一种卓越的工程化和技术集成,而非颠覆性的科学“发现”。
技术创新而非基础理论创新: 尽管杂交育种本身是一门科学,但袁隆平先生的工作更侧重于在已知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技术改进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与发现新的化学键、揭示新的物理定律有所不同。

3. 诺贝尔奖评选的复杂性和政治因素

提名和评审过程: 诺贝尔奖的提名和评审过程是严格保密的。只有被邀请的科学家、大学教授以及其他特定领域的权威人士才能提名候选人。评审委员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等机构的成员组成。
国家和地域的平衡: 尽管官方不承认,但一些评论认为,诺贝尔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考虑地域和国家之间的平衡。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相对较少,这与国家在科学研究体系建设、基础科学投入以及国际学术界影响力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有关。
科学领域的分野: 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相对固定,并没有专门设立“农业科学奖”或“应用技术奖”。如果袁隆平先生的贡献被归类到现有的奖项中,可能存在奖项不完全匹配的问题。例如,将其归入生理学或医学奖,可能显得不够直接;归入和平奖,虽然其贡献促进了粮食安全,但评选的侧重点可能更倾向于直接的外交和平努力。

4. 其他重要的科学奖项和荣誉

袁隆平先生获得的荣誉: 尽管没有诺贝尔奖,袁隆平先生获得了一系列国际国内最高级别的科学奖项和荣誉,足以证明其卓越的贡献。例如,他获得了包括世界粮食奖(World Food Prize,被誉为“诺贝尔粮奖”)、沃尔夫农业奖(Wolf Prize in Agriculture)等国际顶尖的农业科技奖项。这些奖项在农业科技领域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诺贝尔奖更具针对性。
“中国诺贝尔奖”的争议: 国内常将一些顶尖奖项比作“中国诺贝尔奖”,但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争议。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每个奖项都有其自身的评选标准、历史背景和影响力。

总结来说,袁隆平先生未获得诺贝尔奖,并非因为他的贡献不够伟大,而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诺贝尔奖的评选侧重点: 更倾向于基础科学的发现和理论突破,对纯粹的应用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在传统评选标准下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
杂交水稻的性质: 袁隆平先生的工作是利用和发展了已知科学原理,进行了卓越的工程化和技术集成,而非创造全新的科学“发现”。
诺贝尔奖的局限性: 奖项设置的固定性,以及评选过程的复杂性和潜在的非科学因素。

然而,我们不应因此质疑袁隆平先生的伟大。他的科学成就和对人类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用一生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对解决人类温饱问题的巨大贡献,足以让他名垂青史,并获得比任何奖项都更崇高的敬意。国际上并非没有因为技术创新而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例子,但相比于基础理论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获奖门槛可能更高,也更需要与已有奖项的定位高度契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说一句,诺贝尔没有农学奖。

国际最高农业奖项叫沃尔夫奖。

这是袁隆平获得该奖的颁奖词:

袁隆平教授研发出新策略显著提高水稻单产,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研发出杂交水稻。在他的领导下,来自众多研究所和大学的数以百计的水稻科学家在十年合作研究之后,水稻单产普遍增加20%,中国水稻产量增加50%。袁隆平教授进一步利用种间杂种优势开创‘超级杂交’。作为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关注超出了中国粮食供应,延伸到世界饥饿的重大问题。他为了帮助提高世界粮食供应,与全世界科学家们分享他的知识、技术和育种材料。”

全世界公认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

有些搞不清什么是杂交水稻的人不要搞笑了。

这是那位“henry bechill"所属的机构irri官网的公开信息

他的“ir8"为啥会叫ir8,看irri的名字也看出来了吧/

右下角。关键词,china ,1977 first hybrid rice

所有去他官网搜,father of hybrid rice "全都会指向袁隆平。

user avatar

还是期待中国人多拿一些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要是能有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很不错。

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实际上叫诺贝尔政治奖更合适。

user avatar

袁隆平院士2004年获得了沃尔夫农业奖,地位就相当于农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吧。

user avatar

看这个问题下的某些高赞答案,就能理解,为什么知乎上似乎有那么多人在“黑”袁隆平了,本质上,这和当年看NBA的时候有那么多人黑姚是类似的情况。

我不知道那些把袁隆平捧成圣人的到底是什么人,也许是真的崇拜,也许是用心险恶!

别说诺贝尔奖,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都进不去,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些人甚至脑补出国家机构打压袁隆平团队的想法,饭圈思维无处不在。诺贝尔奖,本身侧重点就在开创性的科学发现上,杂交水稻只是生物杂交育种提升产量抗病等优化的一个分支,杂交水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等等等等,而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人,并且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了。就算是杂交水稻,也还有很多分支,袁隆平的主要贡献也是在三系,当然二系也有重要贡献。

袁隆平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来巨大的贡献不假,袁隆平本身的科研精神也同样令人敬仰,但袁隆平为人低调朴素,他可能也想不到那么多人用他的名字造神。

回到问题,袁隆平和诺贝尔奖的关系,不是配与不配,给面子不给面子的关系,纯粹就是科研性质的差别。袁隆平代表了中国的科研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放过一点点的概率,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不断钻研的精神,从科研成果上来说,袁隆平团队以及其他很多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惠及了亿万的民众;但从科学理论的角度,袁隆平并没有做出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这也是事实。所以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并不矛盾。


至于很多用诺贝尔和平奖这种野鸡奖项来混淆视听的人,是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们自己心里有数。

user avatar

很多年前,我去逛西湖,看到了岳王庙,心里想,岳飞好福气啊,埋在了这么好的地方,真可以。

进庙一看,“青山有幸埋忠骨”,脑袋里“嗡”的一下!

对啊,这尼玛,岳飞埋在这,这他妈实打实是西湖的福气啊!


后来知道了“西湖三杰”,知道了于谦和张苍水,知道他们也埋在了西湖边

我就觉得,这西湖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user avatar

如果评了一个诺贝尔和平奖,那不是很尴尬了。

跟米国大统领的照片放在一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的贡献对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他本人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背后涉及多个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和侧重点 科学发现与理论突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家人对袁隆平去世没啥感觉?”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事实上,根据公开报道和普遍认知,袁隆平院士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妻子和子女,在得知他的逝世后,表现出了极大的悲痛和不舍,这与您所描述的“没啥感觉”是完全相反的。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家.............
  • 回答
    你看到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哭了,而你的父母和侄女却没什么太大感觉,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有趣也很值得思考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差异,更反映了不同年代、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们与这位伟大人物之间联系的深浅。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你会有如此强烈的触动,甚至流泪。这很可能跟你的人生经历、认知水平,以及你对袁隆.............
  • 回答
    袁崇焕未能顺利接手毛文龙死后的东江镇,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政治斗争、以及军事战略上的分歧,绝非简单的“接管”那么容易。首先,我们得明白毛文龙是谁,他手下的东江镇又是什么样的存在。毛文龙,字震寰,是明末在辽东地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依附于朝鲜,在皮岛一带建立了以“东江镇”为名的一支军事力量。这支.............
  • 回答
    袁绍,一个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时代,曾经是声名赫赫、实力最雄厚的诸侯之一,他的名字曾一度被许多人视为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人选。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他却未能如愿,而是饮恨而终,将大好江山拱手让给了曹操。那么,袁绍究竟为何没能夺得天下?他的主要失误又在哪里?又该如何评价袁绍这个人?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命名习惯以及地区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我们通常会听说“袁崇焕中学”,却很少有人提起“毛文龙中学”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这两位历史人物本身。袁崇焕,字元素,又字容远,广东东莞石碣人。他在明末时期,尤其是在辽东战场上.............
  • 回答
    关于袁绍的确切年龄,在《三国志》这部记载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重要人物生平的史书中,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被直接提及。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史书的写作风格、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袁绍本人的一些情况共同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首先,史书的侧重点与叙事方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写作的宗旨是.............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历史人物评价和纪念方式的复杂性,得从袁崇焕和毛文龙两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功过以及后世对他们的认知和评价来细说。要说为什么会有袁崇焕纪念园而没有毛文龙纪念园,这并非简单地因为谁“更重要”或者“功劳更大”,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历史贡献与影响力的差异.............
  • 回答
    关于袁崇焕和毛文龙,民间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而且这种差异由来已久。袁崇焕之所以能得到后世许多人的“喊冤”,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宁远大捷”、“锦州大捷”等一系列抗击后金(清)的辉煌战绩,以及他“五年复辽”的宏伟目标。然而,他最终却被崇祯皇帝以“谋逆罪”处死,这种“功臣蒙冤”的悲剧色彩,自然激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朝末年辽东战局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觉得,既然毛文龙的皮岛水师声势不小,还能对后金(清)造成一定的牵制,为什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两位雄才大略的后金君主,就没有抓住机会彻底消灭这个明朝在海上最后的据点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军事实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成败的关键。项羽、袁绍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虽然勇猛、有实力,但最终却无法笑到最后,而刘邦,一个被许多人认为“出身不高”、“不够霸气”的沛县小吏,却能从“百战百输”的窘境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大汉王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一、 失败的定义.............
  • 回答
    己巳之变时期,围绕袁崇焕和孙承宗为何没有派东江镇精锐直捣后金老巢这个问题,确实存在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战略选择失误,而是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人力资源等多重制约下,必然会做出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己巳之变”的背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后金建立,努尔哈赤统.............
  • 回答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的确是对明朝的忠臣烈士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尤其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下令将一千多名明朝的殉职官员和忠义之士,按照“烈士”的身份,配享或入祀各地祠庙。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体现了乾隆皇帝的一种政治策略和文化倾向。然而,你提出的问题很关键:为什么袁崇焕不在这一千多.............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意思,把袁崇焕“敢去前线”和“督师是肥缺”联系在一起,确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袁崇焕的复杂看法,以及明末官场的一些现实。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全国只有袁崇焕敢去前线”这句话,严格来说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和个人倾向的说法,并非客观事实.............
  • 回答
    这桩事儿说起来,得从“官渡之战”那会儿细品。曹操和袁绍,这两位大佬那时候在官渡对峙,你说你曹操缺粮,我都觉得有点后怕。为啥?因为那会儿曹操的处境比我们想的要艰难得多。你得知道,曹操那时候跟袁绍比,那是“小虾米对大鲸鱼”,无论是在兵力、地盘,还是后勤补给上,都远远处于劣势。袁绍那地盘大,人多,粮草堆得.............
  • 回答
    《夏洛特烦恼》里,袁华和秋雅在现实生活中没能走到一起,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现实的无奈和人物性格的碰撞。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里的“现实生活”指的是夏洛穿越回去之前,也就是那个秋雅嫁给了大款的现实。这时候的袁华,虽然一直对秋雅念念不忘,也算是“苦追”了秋雅多年,但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层窗户纸,或者说,他们.............
  • 回答
    袁术,这个名字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为他自身的问题,始终无法真正崛起,甚至走向了覆灭。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袁术占据了四世三公的家族光环,坐拥淮南沃土,兵精粮足,却始终没有一位像样的谋士或良将能辅佐他成就一番事业?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一句“运气不好”就能概.............
  • 回答
    袁崇焕的升迁之路,说起来用“火箭般”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短短数年间,他从一个普通守城将领,一路飙升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掌握了北方边防的生杀大权。这背后固然有他自身的能力和才干,但更少不了时代机遇和政治运作的推波助澜。袁崇焕升迁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 回答
    佘义士一家为袁崇焕守祠385年,这件事儿,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传奇色彩,也让人肃然起敬。385年,这可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换算下来,大概是从明朝末年,袁崇焕被冤杀后不久,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整整十七八代人,就这么一代一代地,守着一个祠堂,一个为国捐躯却背负骂名的英雄。首先,说说这件事的“可信度”。一个.............
  • 回答
    袁绍麾下不乏勇猛善战之士,但真正能称得上“忠心耿耿”的大将却不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如果要细细道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出身与派系根源:袁绍出身名门望族,这在早期笼络人心上有很大优势。他的部下很多也是当年讨伐董卓时聚集起来的各路诸侯和他们的旧部。这批人多是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