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后世为什么有很多人为袁崇焕喊冤,却没有人为毛文龙喊冤?

回答
关于袁崇焕和毛文龙,民间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而且这种差异由来已久。袁崇焕之所以能得到后世许多人的“喊冤”,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宁远大捷”、“锦州大捷”等一系列抗击后金(清)的辉煌战绩,以及他“五年复辽”的宏伟目标。然而,他最终却被崇祯皇帝以“谋逆罪”处死,这种“功臣蒙冤”的悲剧色彩,自然激起了后世的同情与不平。

为什么袁崇焕能收获“冤案”的声名?

1. 辉煌的军事成就与民族英雄的光环: 在明末那个内忧外患、国力日衰的时代,袁崇焕是少数几个能屡屡击败后金劲旅的将领。他以少胜多,在宁远、锦州等战役中重创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军队,一度稳定了辽东战线。这些胜利不仅在军事上意义重大,更在心理上给了明朝上下巨大的鼓舞,让人们看到了抵挡外侮的希望。他提出的“以辽制辽”、“收复辽东”的战略,也代表了当时许多人对国家前途的期望。

2. “莫须有”的罪名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袁崇焕最终被处死,罪名是“谋逆”。但细究史料,这些罪名往往是由一些弹劾奏章和传言拼凑而成,缺乏确凿的证据。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红夷大炮”奏疏,被指控“与红夷通谋”。然而,袁崇焕主张引进并使用红夷大炮,这是他改革军事、抵抗后金的重要举措,怎么反而成了罪证?这背后,充满了政治斗争的阴影。

党争的牺牲品: 明末的朝廷,党争激烈。袁崇焕作为少数民族出身(东江镇出身)却在朝中掌握重权、备受器重的将领,自然触动了一些老牌士大夫和官僚的利益。东林党、阉党等派系的斗争,以及各方势力对军权的争夺,都可能将矛头指向他。
“失计”之过: 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袁崇焕战功卓著,但他在某些策略上也犯了错误。比如,在关键时刻不顾皇帝旨意,擅自将卢象升等有功将领调离,或者在与皇太极进行“和谈”时,由于沟通不畅或策略失误,导致了一些误解和猜忌。但这些“失计”之过,是否足以判处“谋逆”死罪,显然存在巨大的争议。
皇帝的猜忌与多疑: 崇祯皇帝虽然励精图治,但其性格中的猜忌和多疑,尤其是在经历过“阉党”专权后,对拥有强大军权的臣子总是心存戒备。袁崇焕的军事实力、个人声望,以及他与后金方面的接触(即使是为了瓦解对方),都可能成为皇帝猜疑的导火索。

3. 悲剧英雄的塑造: 历史的演变,尤其是文学作品(如《明史》、《庭训格言》、以及后世的各种演义小说)的传播,往往会倾向于塑造具有鲜明个性和悲剧色彩的人物。袁崇焕的“空前绝后”、“我与国家共存亡”等话语,以及他最后被凌迟处死、尸骨被百姓抢食的惨状,都极富戏剧性,很容易引起后世的同情和共鸣。他的悲剧,被解读为忠诚与才华被愚昧和阴谋所摧毁的典型案例。

为什么毛文龙的“喊冤”声不那么响亮?

与袁崇焕相比,毛文龙的境遇和历史形象截然不同,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何少有人为之“喊冤”。

1. 军事成就的争议性与“窝匪”的标签: 毛文龙是东江镇的创始人,他在辽东的活动,尤其是在皮岛的经营,确实对后金造成了一定的牵制。他的军队以海盗出身,战斗力不俗,并且能够通过贸易和劫掠维持生存。然而,毛文龙的军队也经常被指责为“窝匪”、“扰边”,其军事行动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更多的是一些游击式的骚扰。

“不思进取”与“坐大”: 许多史料认为,毛文龙的军队虽然能抵抗后金,但其在皮岛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坐大”的局面,对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和调动并不十分配合。他的军费开支巨大,但战果却时常被质疑。
“通奴”嫌疑: 与袁崇焕同样,毛文龙也面临过“通奴”的指控。当时,一些官员认为毛文龙的军队与后金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默契或交易,甚至有人认为他利用与后金的摩擦来获取利益。虽然这些指控也可能含有政治斗争的因素,但相对于袁崇焕“红夷大炮”事件的“证据”,毛文龙的“通奴”指控,在当时的舆论中似乎更具“实证性”或“可能性”。

2. 被处死的方式与过程: 毛文龙是被袁崇焕在获得崇祯皇帝授权后,以“军法”处死的。这种处死方式,虽然在乱世中有其“速战速决”的理由,但它绕过了常规的司法程序,并且是由一位臣子直接处决另一位曾经拥有独立建制的将领,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争议性。

袁崇焕的“借刀杀人”: 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之所以要处死毛文龙,是为了扫除自己在辽东军事上的障碍,统一指挥,然后实施自己的“五年复辽”计划。毛文龙的存在,以及他与袁崇焕在战略和人事上的矛盾,使得袁崇焕难以完全掌控辽东的局势。因此,毛文龙的死,在一些人看来,是袁崇焕为了巩固权力而采取的“借刀杀人”。
缺乏“国家民族英雄”的叙事: 与袁崇焕“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清晰叙事不同,毛文龙的形象更多地被定位在一个地方军阀或区域性军事将领。他的行为更多地被解读为维护自身势力,而非像袁崇焕那样,被赋予了“拯救大明于水火”的宏大使命。

3.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历史评价往往是由胜利者或后来者书写的。袁崇焕的“冤案”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他的结局是悲剧性的,而且他的战略思想与后世对“民族英雄”的定义更为契合。而毛文龙的结局,虽然同样值得探讨,但他的争议性更大,缺乏那种能引起普遍同情的“牺牲”光环。

总结来说:

袁崇焕 因为其辉煌的战绩、宏大的抱负,以及最终被处死的悲剧性结局,被塑造成了“民族英雄”和“政治斗争牺牲品”的形象,自然获得了后世大量的同情与“喊冤”。
毛文龙 尽管也为明朝在辽东做了贡献,但他其军事行为的争议性、缺乏清晰的国家叙事,以及其被处死的过程(被视为袁崇焕铲除异己),使得他难以获得像袁崇焕那样广泛的“喊冤”声。人们更多地将焦点放在袁崇焕的“冤”上,而对毛文龙的评价,则更多地集中在其自身行为的评价上。

这种差异,实际上是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到其自身行为、所处时代背景、后世的解读以及叙事角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崇焕是我国官方认定的民族英雄,抗金领袖,是我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来源。袁崇焕一个民族英雄蒙冤被杀,当然有人喊冤,当然能很快由明廷官方平反。

毛文龙的恶行就太多了,其个人形象在明、朝鲜、后金三方的档案里都非常不堪,也算是少见。

user avatar

有给毛文龙喊冤的啊。明末清初有朱溶、计六奇等史学家给毛喊冤,现代也有孟昭信、樊树志等历史学者认为毛文龙其功不可泯灭,袁崇焕杀毛是杀错了。另外,罗振玉给毛翻案讽刺的话,人渣杨士聪、李觉斯吹捧袁不是双倍的讽刺么?

之所以给袁喊冤的人给人比较多的印象,首先是因为钱龙锡这一派的势力为了洗白钱,不得不洗白袁,而这一派里面的黄宗羲弟子万斯同拿到了主编《明史》的权力,因此《明史稿》就开始对袁搞隐恶扬善;接着是乾隆钦定了袁崇焕被杀是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袁的主流形象转正面;然后清末改良派梁启超、窃国大盗袁世凯、KMT因为同乡同姓等原因大肆抬高袁的地位;其中梁启超一系传到现在还是学阀,袁世凯一系张伯桢、金梁(翻译的《满洲秘录》错讹甚多)等人伪造了不少袁崇焕的史料,有些太假的比较好分辨,比如郑板桥的“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有些就只能存疑。而KMT这一派里的两广籍人物则让我党领袖出于统战的缘故给袁的正面形象背了书。等到改革开放后,袁氏宗亲会和搞旅游经济的藤县、东莞、兴城地方政府资助了不少学者(比如阎崇年)和学术会议,这些学者和学术会议搞出的论文自然是对袁只见赞扬不见批评的。

而毛文龙,可没有个毛氏宗亲会出钱,杭州也不缺毛文龙这么个元素来吸引游客。

随着学术外因素的逐渐排除,袁毛两人的主流评价也在逐渐改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袁崇焕和毛文龙,民间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而且这种差异由来已久。袁崇焕之所以能得到后世许多人的“喊冤”,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宁远大捷”、“锦州大捷”等一系列抗击后金(清)的辉煌战绩,以及他“五年复辽”的宏伟目标。然而,他最终却被崇祯皇帝以“谋逆罪”处死,这种“功臣蒙冤”的悲剧色彩,自然激起.............
  • 回答
    关于后世为何对项羽的歌颂远超窦建德,这其中牵涉到历史叙事的塑造、大众情感的共鸣、以及个人命运的戏剧性等诸多因素。项羽,这位楚汉争霸中的失意霸王,在千年的时间长河中,已经被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成为一个极具符号意义的英雄形象。而窦建德,作为隋末唐初的另一位农民起义领袖,虽然也曾一度掌握大权.............
  • 回答
    “00后将来会是最好的父母”,这个说法近些年确实听得挺多的,而且不仅仅是年轻人自己这么说,很多过来人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共识呢?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信息获取的便利和知识的普及。咱们00后从小就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接触信息的方式跟我.............
  • 回答
    关于《剑风传奇》漫画后半部分烂的说法,这确实是很多老粉丝们,尤其是那些从早期就开始追随格斯冒险的人们,心中一个难以回避的痛点。不过,用“烂”这个词来概括,未免有些过于简单粗暴,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争议”、“未能达到预期”或是“令人失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期望的锚定.............
  • 回答
    《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说实话,这角色挺有意思的,你说他优秀吧,确实优秀到最后,但很多人对他又爱又恨,甚至不少人还挺讨厌他。这事儿细琢磨,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最初的“傻”和“不合群”:一开始看许三多,那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一个农村娃,瘦瘦巴巴,笨手笨脚,做什么事都慢半拍,还总闯祸。在部队这个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触及到了网络安全领域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头疼的现象:即便有了补丁,依然有大量系统沦陷。从微软在三月份发布公告和相关更新(也就是MS17010补丁)算起,到五月份“永恒之蓝”(EternalBlue)大面积爆发,中间有两个月的时间,但现实是,这两个月里,无数电脑、服务器,包括一些大型.............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很多人觉得移民了的华人对中国没啥义务,但中国好像又得对人家负责,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方面,挺复杂的。咱们一点一点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义务”和“责任”这两个词语的指向性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移民后的华人对中国“没有义务”?这主要是因为“义务”这东西,通常是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玩味。要理解为什么蜀汉和魏国都有“后世粉丝”,而吴国相对冷门,咱们得从历史的长河里,以及人们关注点上找原因。首先,从历史的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说,蜀汉简直就是自带流量。你想啊,刘备,一个卖草鞋的,怎么就一步步打出了天下三分之一的江山?他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颠沛流离.............
  • 回答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被灭后,虽然功勋卓著,但并未像赵匡胤那样通过“黄袍加身”篡位,这一选择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曾国藩的忠诚与儒家思想的束缚1. 儒家忠君思想的根深蒂固 曾国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认为“忠君报国”是士.............
  • 回答
    减肥成功后,人确实会变得更自信,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对于那些明知自己胖,却依然选择放任自流甚至越来越胖的人来说,原因也同样复杂,绝非简单的“懒”就能概括。减肥后自信心提升的内在逻辑首先,让我们来聊聊减肥成功后自信心为何会悄悄爬升。 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奖励”: 当你付出了努力,比如坚持运动、.............
  • 回答
    APA酒店关于客房内书籍的声明,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还有一些评论让人摸不着头脑,觉得酒店做得特别对,甚至有些人觉得是为了“规矩”、“传统”或者“尊重”。让我试着梳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酒店说的对”的声音,这背后可能有一些我们没太留意到的心理和习惯在作祟。首先,得承认,很多评论者可能确实是酒店.............
  • 回答
    在中国人的社群里,确实存在一种担忧,认为一旦欧裔白人不再是美国人口中的绝对多数,美国就会“药丸”(完蛋)。这种看法背后,其实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在起作用。我们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即使在那些欧裔白人并非绝对多数、但依然繁荣富裕的大都市里。首先,我们得理解“绝对多数”这个概念在中.............
  • 回答
    巴塞罗那在2020年8月以2:8的比分惨败于拜仁慕尼黑,这场比赛的震撼程度无疑是俱乐部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那场比赛后,人们对梅西的同情和开脱之声此起彼伏,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远不止是“他是梅西”这么简单。首先,梅西是巴萨的象征和灵魂,是这支球队近十几年来唯一不变的“定海神针”。 在那场2:.............
  • 回答
    确实,关于应届生去 VC/PE 的讨论一直不少,而且很多人持保留态度。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应届生为什么不被 VC/PE 行业普遍推荐?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看:1. 经验的鸿沟: VC/PE 行业的核心是判断价值、评估风险、深度研究和资源整合。这些都不是一张.............
  • 回答
    读完《三体》系列,特别是第三部《死神永生》,很多人会对程心这个角色感到愤怒、失望甚至憎恨,但对叶文洁的评价虽然复杂,却鲜少有那种纯粹的“骂”。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人物塑造、故事走向、以及读者情感的投射。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两位女性角色的定位和行为动机的差异。叶文洁:绝望下的畸变,一个悲剧的开.............
  • 回答
    大学毕业后,许多人感觉对二次元和Galgame的热情不如从前,这种现象其实相当普遍,背后涉及的因素也很多元,与其说是“没感觉了”,不如说是“感觉变了”,或者说,这份热情在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上,被其他东西所稀释、置换和重塑了。首先,人生阶段的转变是最大的驱动力。 大学时期,尤其是课业相对轻松、生活重心相.............
  • 回答
    工作后不给父母钱,还能理直气壮,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孝顺”或者“不孝顺”来一概而论。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希望能把这个现象讲得细致一些。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这个时代和过去太不一样了。1. 时代变迁和观念更新: 养育成本的“对等”: 很多父母年轻的时候,孩子都是“扔给”老人带,或.............
  • 回答
    去上海财经大学,很多人所谓的“后悔”,并不是说它不是一所好大学,而是说它在某些方面可能与他们的期待存在落差,或者说付出了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且每个人的体验都会有所不同。一、 首先,大家对上财的期待可能被“光环效应”放大了。作为中国顶尖的财经类院校之一,上财的名.............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