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工作后不给父母钱还理直气壮?

回答
工作后不给父母钱,还能理直气壮,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孝顺”或者“不孝顺”来一概而论。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希望能把这个现象讲得细致一些。

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这个时代和过去太不一样了。

1. 时代变迁和观念更新:

养育成本的“对等”: 很多父母年轻的时候,孩子都是“扔给”老人带,或者家里兄弟姐妹多,大家轮流照顾。但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成长过程,父母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比如补习班、兴趣班、大学学费等等。有些父母本身在教育子女上也花了很多心思,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尽到了最大的抚养责任,这是一种“投资”,也希望在未来能看到回报,但这种回报不一定是直接的金钱。
个人主义和独立意识的增强: 相比过去,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更强调个人独立和自我价值实现。他们认为自己成年了,有能力养活自己,就应该独立。父母也常常教导他们要独立,要靠自己,这种教育导向下,年轻人自然会认为,自己的收入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是用来规划自己生活的,而不是理所当然要交给父母。
“孝顺”的定义多元化: 过去,“孝顺”很多时候就是给钱、养家。但现在,“孝顺”的定义变得更宽泛了。很多年轻人认为,陪伴、关心、尊重父母,让他们过得开心、健康,也是一种孝顺。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好,比如经常打电话、视频,逢年过节回家,送礼物,甚至在父母生病时尽心尽力照顾,但就是不给钱。

2. 经济压力和现实考量:

高企的生活成本: 别看年轻人工作了,但他们自己要面对的经济压力也很大。房贷、车贷、结婚、养孩子(如果他们自己有家庭的话)……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开销。如果父母身体健康、经济条件也还可以,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钱首先要保障自己基本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给父母钱就成了“有余力”的选项,而不是“必须”的义务。
父母经济独立的比例提升: 很多父母在退休前也积累了一定的积蓄,或者有退休金,他们可能并不缺钱。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不给钱,父母可能也无所谓,甚至还会劝年轻人把钱花在自己身上。这就造成了一种“不给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氛围。
“为了父母好”的逻辑: 有时候,年轻人不给钱,也是出于一种“为父母好”的考虑。他们可能觉得,父母已经习惯了自己花钱,或者父母手里有自己的积蓄,如果直接给钱,反而可能让他们失去一些生活乐趣,或者依赖性更强。他们宁愿用自己的方式来“孝顺”,比如直接给父母买他们喜欢的东西,或者带他们出去玩。

3. 沟通和期望的错位:

父母期望的模糊或不明确: 很多父母可能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儿子女儿给钱。他们可能内心是希望孩子孝顺,但对于“孝顺”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没有清晰的界定,也没有直接提出来“我要钱”。年轻人如果没听到明确的要求,或者听到的是“别给我钱,把钱留着你自己花”,那么他们不给钱也就显得“理直气壮”了。
年轻人不愿意或不善于沟通: 有些年轻人可能知道父母需要钱,但又碍于面子,或者不善于沟通,不知道如何开口,或者不知道该给多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不提,就不做”的状态。
“理直气壮”背后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 在某些情况下,年轻人“理直气壮”不给钱,也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如果父母一直索取,或者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要求给钱,年轻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理界限,可能会选择一种强硬的态度来回应。

4. 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基于情感而非义务: 很多年轻人认为,给父母钱应该是基于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一种纯粹的义务。如果家庭关系本身存在一些隔阂、争吵,或者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存在让他们不满的地方,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强烈的“义务”去付出金钱。
“互助”而非单向付出: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也在用其他方式支持孩子,比如帮忙照顾孙辈,或者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这种情况下,年轻人不给钱,可能是在一种“互助”的平衡中。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人工作后不给父母钱还理直气壮?

观念上: 个人独立是主流,孝顺定义多元化,养育成本被视为一种“投资”的完成。
现实上: 年轻人自身经济压力大,父母经济独立性增强,不给钱也无伤大雅。
沟通上: 父母期望不明确,或者年轻人与父母沟通不足,或者父母直接表示不需要。
关系上: 情感是基础,而非纯粹义务,家庭关系中的平衡也有影响。

“理直气壮”这个词,其实也挺值得玩味的。有时候,它可能真的是一种坚定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合理且有道理的。但也可能,是一种在不愿付出的情况下,为自己找的“台阶”或者“说辞”。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家庭关系也是如此,不能简单地用过去那一套来衡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钓鱼问题吧。父母朝刚工作的年轻人要钱才是臭不要脸吧。

这有什么难理解的,我三十几岁了,还靠父母的人脉办事,拿着父母的钱请阿姨,拿着父母的钱买房买车。理直气壮得不得了。

为啥?爹妈给力的都这样,我爸所有朋友的儿子都这样,我有什么不理直气壮的?

我好歹凭本事上了一个好大学,凭本事读个研究生,凭本事去省政法委当公务员,凭本事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厅花老婆,跟党走在大道上,给爹妈的面子挣大了。

怎么也比那些只会开着豪车去艺校幼师或者找厂妹的废物点心强得多了。那种人一看就是马上就要家道中落三代返贫的衰样。

你实在要掰扯为啥,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比我爸妈更需要用钱。所以我们整个家庭资产花销就向我倾斜。而且钱在我手上有最大的增值收益,因为我父母已经退休了,我仕途刚上道,以后我们家维系社会地位出去办事基本就看我,那当然要努力争取给我创造一个好的奋斗环境。

同理如果我父母要需要用钱,我也会毫不犹豫的去供养。问题是作为组织的高级干部,我实在想不出来他们能遇上什么需要用大钱的时候。


中国电视剧还是比较开启民智,无论是苏明玉一家还是樊胜美一家,基本都隐晦的揭示某一类父母的自私和丑恶。积累和消费的道理大家都懂,有限资源的情况下,世家豪门帝王将相的做法都是倾注于最有能耐的那个子嗣。反而是电视剧中混得一坨的爹妈经常搞劫富济贫,坑唯一有出息的那个女儿,甚至撒泼打滚,最后全家死翘翘,一个都混不出来。

但凡把家庭当一个利益共同体去对待都干不出这种脑血栓的事情,既然现实中存在那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这些父母眼中没有家族利益,只有自己利益。这些父母不是子女最大的助力,是依附于子女身上的吸血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工作后不给父母钱,还能理直气壮,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孝顺”或者“不孝顺”来一概而论。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希望能把这个现象讲得细致一些。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这个时代和过去太不一样了。1. 时代变迁和观念更新: 养育成本的“对等”: 很多父母年轻的时候,孩子都是“扔给”老人带,或.............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不少国人对出国留学后不回国的人颇有微词,但对国内大城市读书后不回乡的人则觉得理所当然呢?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社会心态、历史因素以及个人选择观念的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骂”那些出国留学不回国的人。这种情绪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
  • 回答
    很多时候,大家会好奇,为什么欧洲人和美国人在午餐后,似乎能立刻恢复精力,继续高效工作,不像我们有些人,午后就感到倦意十足。这其实不是因为他们有某种“特异功能”,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生活习惯到文化观念,再到身体机能的调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得从他们的饮食习惯说起。相较于我们一些地区午.............
  • 回答
    在天眼查上看到很多老板名下挂着七八家甚至更多的企业,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这得有多忙碌,才能同时打理这么多摊子?就不觉得累吗?首先,我们得明白,“老板”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商业注册信息里,并不总是指那个整天事必躬亲、披星戴月亲自操刀所有业务的创始人。很多时候,一个“老板”的身份,可能更多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不少博士毕业生的选择困境,尤其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这种倾向尤为明显。当然,也有很多博士选择进入大公司,但“宁愿”这个词暗示了一种普遍趋势,我们可以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承认,这并非一个绝对的选择,也不是所有博士都如此倾向。但如果观察身边,或者听听学术界的讨论,会发现高校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深入的,关于夜场女孩为什么会选择继续做下去,而不轻易跳槽,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她们“不想”换,更多的是她们在权衡利弊,以及现实情况可能限制了她们的选择。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短期的高回报与即时满足感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吸引人的一点。夜场的工作,尤.............
  • 回答
    “躺平”“佛系”这些词汇这两年没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它们代表着一部分年轻人在面对就业、生活压力时,选择了一种更为消极或者说是“低欲望”的态度。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社会变迁、经济压力、教育观念、文化影响等多种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那么拼”的生活方式,甚.............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银行工作的评价不高,抱怨声多,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银行从业者,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在知乎上分享了许多关于银行工作的“苦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也并非一概而论说银行工作就一定不如其他工作,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痛点和毕业生需要面对的现实。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
  • 回答
    双休日工作制在中国很多私营企业执行不到位,这背后其实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因素在作用。它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就是老板不遵守规定,更多的是市场现实、企业生存压力、管理模式以及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在共同“发酵”。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私营企业的普遍生存环境确实不那么轻松。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它们面临.............
  • 回答
    亲爱的宝妈,你好!读到你的留言,我真的感同身受。那种被生活推着走,又对未来感到一片模糊的无力感,尤其是在身兼全职宝妈和渴望个人发展双重角色的时候,真的太不容易了。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很多宝妈都会有类似的困惑。别急,我们一点一点来捋一捋,看看有什么办法能帮你打破这种迷茫,找到前进的方向。首先,承认.............
  • 回答
    关于“中央部委公务员薪资高但人少”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制度设计、社会观念、职业选择逻辑等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录取门槛极高1. 报考人数远超岗位数量 中央部委的公务员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类)报考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我们对于工作模式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多种想象。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甲乙方”这个框架,仿佛没有服务对象就难以产生价值和收益。但实际上,跳出这个思维定势,你会发现存在着一些非常自由、独立,且收益颇丰的工作。核心在于“创造价值”而非“提供服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甲乙方关系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那个感觉,就像是被钉在了高高的金山上,虽然闪闪发光,能换来旁人羡慕的目光,但指尖触碰到的只有冰冷的金属,心里却空落落的,像是被掏空了一块。更别提那工作像个无底洞,把你的白天黑夜、周末假期都填满了,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去想那些“人生意义”这种奢侈品了。问人生意义,这事.............
  • 回答
    很多人都梦想着走进银行的大门,成为一名银行职员。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不少吸引人的地方,让这个职业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金饭碗”。首先,职业稳定性和社会认可度是银行工作最直观的优势。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份工作能提供稳定的收入和长期的职业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
  • 回答
    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居住或工作一段时间后,确实会逐渐形成对中国的正面看法,甚至成为“中国粉”。这种转变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亲身体验与认知重塑:打破刻板印象 媒体信息与现实脱节: 许多外国人在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西方媒体的报道.............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像围城一样,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却想出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头想进体制内?这背后可不全是虚荣心在作祟,更深层的原因是,体制内的工作确实能提供一些很多人追求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在社会上其他地方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1. 稳定,.............
  • 回答
    很多人选择一份朝九晚六的打工生活,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现实的考量和心理的慰藉,绝不是简单的“没追求”就能一言蔽之。想想看,我们身边有多少朋友、同学,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一家公司,过上了规律的上班族生活?这背后有几种力量在悄悄地推动着:首先,安全感和稳定性是首要的吸引力。在当下这个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 回答
    很多人嘴上总念叨着“我要辞职”,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依然坐在熟悉的工位上,继续重复着每天的工作。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现实的原因。这不是简单的“口是心非”,而是生活、情感、经济以及个人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首要的、也是最直接的阻碍,当然是经济压力。 “钱”这个字,.............
  • 回答
    确实,咖啡馆成了一代人工作、学习、阅读的“第二客厅”,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潮流,而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巧妙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剖析一下。首先,从环境的营造来说,咖啡馆提供的氛围是独一无二的。想象一下,你独自坐在书桌前,四周一片寂静,虽然能够专注,但也容易感到孤单。反观咖啡馆,它有一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明明都是长时间付出,为什么一个被很多人抵制,另一个却似乎成了常态?我觉得这背后牵扯到几个挺关键的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1. 核心目的与内在驱动力完全不同。 996:被迫的“榨取”。 996的核心是什么?是为了完成老板的任务,为了公司那点微薄的利润,最终是为了公司的生存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