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原著吧,电视剧有些画面没拍出来。
导致有些人认为许三多连累了史今,你们知道四期士官有多难吗?没有许三多史今也得退役,更别提在军改的大环境下,人的感情不能影响改革。
终于不是高赞了……之前的高赞扯了一堆三呆子废班长的言论,我也懒得解释了……
以下原答案。
我……完了完了,我成高赞了……
高赞本身的态度已经说明这个问题了,绝大多数对许三多的讨厌,都是出于自我服务偏差,无非是把没开窍的三呆子当成了一个外人,而只代入了成功的许三多,从而将三呆子变成兵王的过程当作了自己的努力,而将被消耗掉的史今和伍六一看作了一个外人的所为。
你看,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史今,伍六一和高城,却对老马,团长和袁朗只字不提。三多把老马从泥坑里拖出来,拒绝了团部offer和自己打拼进老A的过程都是不算数的。
所以史今在自己和未来之间做出的选择要被扭曲成三多连累班长退伍,所以一个人就必须得开窍,就不能遇到贵人,所以这世上就不能有你意识之外的事情,这我无话可说。
多tm滑稽。
前军官,现瘫在沙发上手机码字
我觉得,看《士兵突击》,品味许三多,经历不同,感悟也不同,也可以说是一壶老酒,慢慢喝,渐渐的才有滋味。
我刚上军校不久,高中同学就经常撩我
“解放军叔叔,看过士兵突击没?”
那时很忙,天天学习训练的,还不让用手机。周末时战友外出时我让他把士兵突击下载到MP4里。晚上,宿舍里都是捂着被子玩电子产品的寂寞男,更有用MP3看电子书的大神。
当然,如我一样在MP4上看电影的人最多,有阵子最火的是《初恋这件小事》和《初三大四我爱你》,看着他们春心萌动呀
就是在这样躁动的环境中,我第一次看《士兵突击》。
大学时候充满幻想,也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看完后,觉得未来可期,要做有意义的事,要像剧中人一样严肃对待生活。学学袁朗的潇洒,看看高城的执著,想想史今的温和,再瞅瞅许三多的“好好活着”和“做有意义的事”,满满的希望。
到了部队后,最初不熟,是老兵和老炮嘴里的菜鸟新排长,大家嘴里不说什么,眼里满是审视,说话都带着卷尺,量量你的高低。
不过没办法,菜就是菜,无论带兵、专业、还是工作方法,自己都是业余水平,没办法,慢慢学,那段时间真实的体会到三多同志把“每件事都当救命稻草”的感觉,每件事都很用心,表面态度和气,心里想的都是“妈的,改天老子业务练好了,再弄你们丫的”
剧里的其他人呢,当然也有。
教导员像袁朗,领着大家打球溜达,插科打诨的教你;营长像高城,先骂你,再爱护你,但别人不能说你;一班长像史今,天天絮絮叨叨,大晚上领着新兵加练,老排长像伍六一,你要是练不好,不批不也不骂,直接拉着你跑步:超过我你就可以休息。
像剧又不像剧,生活没那么抽象,不能把几年的生活压缩到几个小时中剧烈呈现,而需要你去体悟,在时间的拉长里缩小视野,看见剧中在生活的投射。
等到多年后,自己在军营慢慢成熟,经历多了,经验也多了,偶尔会觉得《士兵突击》不真实,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和包容,整个日子像煮青蛙,外在的锅慢慢热,里面的心一边挣扎一边颓丧。
后来在新兵连当新兵排长,心境已经大有不同,很怕遇上三多爷爷这样的大神,费班长不说,也耽误成绩。
上帝是垂青我的,排里果然有这样的战士。简直是复制版的三多,训练很用心,态度很认真,就是成绩差,单杠上不去,投掷也不行,跑步还不及格。二班长被他拖的心神不宁又无处发泄,我也愁的夕阳红。
没办法,除了资质和基础差挑不出任何毛病,恰又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后来实在是忙不过来,各班成绩较差的新兵统一归到我这里加练。忙里偷闲的想起史今,倒是同情他。
加练班成绩进步慢,好在没有闹的,都在专心加练,慢慢也有提高,只有我的三多原地踏步,愁的我时而想放弃他。
晚上偶尔在宿舍喝酒,几个班长也是劝我放下,把时间放在其他人身上。
喝的迷迷糊糊,晚上起来查寝,看见三多在训练,边上是几个陪练的班里新兵,看样子在练力量,小屋子里热气腾腾的,窗户上都是哈气,我躲在门缝后偷着乐。
等我查寝回来,发现二班长也在屋里陪着,一遍一遍讲着动作要领,大冬天的自己趴在瓷砖上做示范,一边咕噜一边问:看清没,就这样,就这么做。
看的鼻子酸酸的,猛然觉得,若是有的选,谁不愿意做袁朗和伍六一,再不济成才也好,不过,抱歉,没得选。
那我们可以努力帮他,让他有的选。
大家也是一样,每个班,每个排,每个连都有弱的,不能遇见就放弃,一定要尽力,要把责任尽到。
即便后来特训,加练,三多哥还是原地踏步,结业考核时全排10课次不及格,他独占半壁,我还在排长中倒数第一,也没什么后悔的,更不会抱怨。我们尽力了,他也尽力了。
后来和二班长谈起了,还觉得对不起人家。总会说:要是,,,,说不定,,,;若能,,,,该多好,,,之类的。后来二班长也退伍了,送他的时候心里很难受,他在雪中登车的样子,总有史今和伍六一的味道。
看士兵突击,什么钢七连,红三连,A大队的,看来看去也是缘聚缘散,把故事插在其间,一段一段的,有人陪的久,有人陪的短,都是日子,过好就行,尽心就行,不后悔就行。
转过年,我去了机关,接触的业务多了,白天训练,签件,晚上码字,喝酒,看书,眼界宽了很多,再看士兵突击,从钢七连裁撤到改革,再到老A的编制、构成和训练模式,有步兵合成化和特战化的影子,觉得自己的视角更广了,从点滴中感悟军队建设方向的变迁,宏观了,也冷血了,史今、伍六一和三多,都是大改革背景下的小人物罢了。、
多年后,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也脱下军装重新开始,刚离开时很不适应,喝酒和看书占据了大量时间,偶尔闲下来再看士兵突击,感悟的却别有一番滋味,少了很多琐碎,多了些踏实。
史今、伍六一和三多都将归于人海,高城和袁朗则会在军营的生活中继续过有意义的日子,说来说去都是生活,都是对生活的态度,其中还夹杂着宿命论的味道,像极了普通人简单又奋进的日出日落。
批评许三多的人,无非是觉得假、费班长,但真实的军营又怎么能呈现的出来,把一天复制七次就是一周的生活,把一周的训练重复5次就是月操课内容,把今年的计划搬到明年就是下年度预案,很单调,也很无聊,更不会有人看。但真实的就是这样,闭着眼睛都知道要干什么,难熬的很。
但,我们可以把五年,十年的日子压缩到几个小时里,看看他们的离别和倔强,在反刍下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不抛弃,不放弃寻求活着的意义,可以为了生活把“每件小事当做救命稻草”,也可以在时代的大潮中起起落落而矢志不渝。
无论怎样,如水,如波,还是如浪,都是生活,就像《士兵突击》封面的那句话:步兵,就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兵!
生活不也是一样嘛?
《阿甘正传》一样两级分化评论。赞同者说这是励志大片,勤劳诚实终归有好结果。反对说是有毒的心灵鸡汤,劝你像傻瓜一样被人剥削还不提意见。
所以,《士兵突击》我没看过,但是我觉得道理应该阿甘正传一样,一样的东西不同人品不出不同的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