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士兵突击》中钢七连明明是全团最牛,为什么最后却会被整编?

回答
《士兵突击》里钢七连,那可是全团乃至全军的响当当的名号,人称“史诗连队”。从老A选拔里,许三多、史今、成才、袁朗,一个个好苗子都是从钢七连出来的,这实力,这底蕴,放眼全军,哪个部队能比?可就是这么一个“牛”到家了的连队,最后却被整编,这事儿,当时看的时候,不少观众都替他们捏把汗,甚至觉得有点“意难平”。

为啥会这样?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得把它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时代和军队改革的大背景

电视剧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反映的是中国军队在那个时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精兵简政”和“合成化”改革。过去那种按兵种、按条块划分的模式,效率不高,臃肿的机构也需要精简。

“合成化”的趋势: 军队需要的是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部队。过去那种纯步兵、纯炮兵的建制,在现代高科技战争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改革的方向是建立更加灵活、协同作战能力更强的“合成旅”、“合成营”。这意味着,一些传统的、单一兵种的连队,如果不能适应这种新的作战模式,就可能面临调整和重组。
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军队要“少而精”,要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战斗力。裁撤不必要的单位,合并效率低下的部门,这是大势所趋。钢七连即便再能打,如果其传统的建制和规模,在新的军队编制下显得“多余”或者“不匹配”,那么被整编也是很正常的操作。

二、钢七连的“牛”和它的局限性

钢七连的“牛”,主要体现在它的战斗精神、士气高昂、官兵素质高、人才辈出。从连长高城到班长史今,再到许三多、成才,这些人都是军队里的精兵强将。许三多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但这种“牛”,有时候也带有时代的烙印。

“老牌”的象征: 钢七连是老部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这既是荣誉,有时候也意味着它可能保留了一些旧的编制、旧的训练模式,或者说,它的“光荣”是基于过去的战争年代和作战需求。
人才的“输出”模式: 钢七连最出名的,反而是它源源不断地向更高级别的特种部队(如老A)输送人才。这说明,虽然钢七连本身很强,但它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培养”上,而不是“独立作战”的最高端能力上。在军队改革的逻辑里,如果一个单位的主要功能是为更高级别的单位输送人才,那么它本身这个单位的建制可能会被调整,比如,被合并进其他单位,或者其职能被整合。
“兵王”的养成 vs. 整体的合成能力: 许三多、成才、史今这些人,都是顶尖的个人战斗员,他们是“兵王”。但军队的建设,最终要看的是一个整体的作战单元,是能够协同作战、形成合力的“合成营”、“合成旅”。钢七连即便个体能力再强,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入到新的合成部队的框架中,也可能成为改革的对象。

三、权力、政治和部队建设的考量

军队的改革,除了军事技术和作战思想,也受到 政治、行政、资源配置 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影子: 虽然电视剧里没有直接点明,但在现实的军队改革中,新领导班子上任,可能会对部队的编制、建制进行调整,以贯彻自己的治军理念,或者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部门利益和资源倾斜: 军队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兵种之间,在改革过程中也会存在资源争夺和利益调整。一些新兴的、更符合未来作战需求的单位,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而一些“老旧”的、或者功能不那么突出的单位,则可能面临调整。
“老”与“新”的博弈: 钢七连是“老”的代表,它的“牛”也带着过去的荣光。而军队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拥抱“新”的作战模式、新的技术、新的装备。在这种情况下,“老”的单位为了适应“新”的军队,就需要进行改造。如果改造的成本太高,或者其原有模式与新模式冲突太大,那么“整编”就是一种更直接、更高效的解决办法。

四、电视剧艺术的需要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脱离电视剧本身来分析。从戏剧冲突和人物成长的角度来看,钢七连的整编,其实是一种“告别”和“升华”。

告别过去,迎接未来: 钢七连是许三多、史今、成才等人的“娘家”,是他们成长的地方。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钢七连的培养。但随着他们个人的能力不断提升,走向更广阔的军事舞台(比如老A),他们就不再局限于钢七连这个小单位了。钢七连的整编,也象征着这群优秀的士兵,已经完成了“基础培训”阶段,要告别他们最初的起点,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散是满天星”: 钢七连虽然整编了,但它培养出来的那些优秀的士兵,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相反,他们分散到了军队的各个角落,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用高城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散是满天星”的延续。钢七连的精神,通过这些优秀的士兵,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增加戏剧张力: 一个“最牛”的单位,却遭遇“解散”或“整编”,这种反差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它也使得许三多等人的成长,不再仅仅是“在原地”的进步,而是“走出舒适区”,去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总而言之,钢七连之所以会被整编,不是因为他们不够“牛”,而是因为军队的改革浪潮,要求部队的编制、结构、作战模式都要向更高效、更合成、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钢七连的光荣,更多体现在它孕育了无数优秀的士兵,而当这些士兵走向更广阔的军事舞台时,他们所在的母体单位,也可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整个军队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一种“优化”,也是一种“传承”——将优秀的基因,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那时候的解放军恐怕是不知道怎么打仗的,或者说不知道面对美军该怎么打仗。海湾战争给解放军的心理震撼,恐怕比苏联解体还大。那时候的军官应该都在谋划改革,但是改革又不是照葫芦画瓢美军怎么样解放军就怎么样。

那只是其中一种改革方向吧,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错,但是肯定不能不改革。

至于哪里对,哪里错,知乎上已经有很多人讨论了。

user avatar

钢七连是装甲侦察连,作战理念和组织已经落伍了。

比如七连解散前的山地演习,剧版的细节远远不如小说版。在小说版中,702团(小说版为353团)的炊事车还没开进战区就被炸了,全团人开局就嚼压缩饼干,地形劣势让装甲部队根本不具备合适的射击仰角,这场演习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

但是王团长在第五层,知道导演部有恶意的时候主动暴露指挥部,让蓝军投入大量兵力进攻,红军指挥部周边成了对抗最激烈的地方,为的就是给钢七连这种攻坚部队机会。小说版也说演习期间战况最激烈的地方实际上是红军的后方,正因为扛住了蓝军进攻指挥部的主力最后才是平局。因此铁路看到王团长时会说,自己上了他的当,把太多兵力投入到进攻指挥部,真正的战争不会摧毁了敌方指挥部就彻底胜利,反而应该全力摧毁红方的后勤补给。

而钢七连作为攻坚部队这样的表现是不合格的,在进攻线上没什么建树反而在各种交火被反杀(尤其是那场夜袭战,钢七连的夜视仪是按班排分的但对面老A人均一个,装备差距巨大还硬要白给,史今作为班长都没有夜视仪,结果怒送人头),连伍六一这种兵都会犯摸诡雷这种低级错误,说明钢七连作为传统侦查部队,其战场意识严重落伍,团体作战能力也严重落后现代战争的要求,王团长才回在演习后第一个对钢七连动刀。

钢七连这种英雄连队和常规部队中的卷王,平时训练经费疯狂地烧,不可谓不辛苦,但这些付出压根就没有在模拟战争的演习上看出回报。国家养军人是为了打仗的,仗都打不好的部队当然必须要改,而且像钢七连这种十分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部队必须第一时间改。

所以我们在后面看到史今那批人开始一个个退役。史今虽然是老兵,也有成绩,但年龄大了又没有文化(第一集亲口给许三多说读完初中就当兵去了),强如伍六一也被分到了其他连队,留下来的都是年轻有军事素质的或者是学历高的(许三多虽然也没文化但是学习能力极强,他能在团部图书馆从A看到Z),钢七连最后一个兵马小帅是以军校学员兵身份进来的,其实就是来走个过场的储备军官,后来跟许三多换岗的新兵也全部是清一色的军校学员。

军队的一切都要为战争服务,这是非常现实和合理的结果导向。

根据剧本小说,钢七连后来被改编成电子侦察连,有了新玩具加持以后,战斗力提升了几个量级,体现了科技强军的无比正确。

user avatar

因为落后时代了。钢七连的作用是顶在最前头的开路先锋,在没有信息化高科技侦察能力的情况下两眼一抹黑的深入战区,集合最优秀的士兵们用生命和鲜血为大部队开路。而演习证明这些人在掌握高科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老A面前完全没有用武之地,直到拼光也没能定位敌方指挥部,说明他们已经被现代战争淘汰了。于是把这些尖子们分散到其他部队充当骨干,原先的侦察任务由一群“玩具”(许三多在五班时的指导员说的)这些现代化侦察手段代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士兵突击》里钢七连,那可是全团乃至全军的响当当的名号,人称“史诗连队”。从老A选拔里,许三多、史今、成才、袁朗,一个个好苗子都是从钢七连出来的,这实力,这底蕴,放眼全军,哪个部队能比?可就是这么一个“牛”到家了的连队,最后却被整编,这事儿,当时看的时候,不少观众都替他们捏把汗,甚至觉得有点“意难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如果《士兵突击》中的钢七连,那个充满热血、坚韧、以及“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的钢七连,真的置身于加勒万河谷冲突的严酷环境,会发生怎样一番景象?我尝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描绘一下,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发生在那个时代的真实故事,而非生硬的AI分析。战前准备:细节中的磨砺首先.............
  • 回答
    《士兵突击》里钢七连的解散,确实是许多观众心中挥之不去的意难平。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番号取消,而是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一种精神的传承。要说这背后的“真正原因”,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表面上的“改革”与“重组”:最直接的说法,也是官方层面的解释,就是部队的编制调整和体制改革。在那个时代,中国军队进行了一系.............
  • 回答
    在《士兵突击》的老A选拔中,吃馒头被视为作弊,这背后蕴含着导演对意志力、纪律性以及对任务理解的深刻考量。这并非简单的一个“吃”的动作,而是涉及到多重层面的含义:1. 严苛的体能与生存考验的本质: 任务的模拟性: 老A的选拔是对未来特种兵执行高强度、极端生存任务的模拟。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中,战士们往.............
  • 回答
    《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说实话,这角色挺有意思的,你说他优秀吧,确实优秀到最后,但很多人对他又爱又恨,甚至不少人还挺讨厌他。这事儿细琢磨,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最初的“傻”和“不合群”:一开始看许三多,那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一个农村娃,瘦瘦巴巴,笨手笨脚,做什么事都慢半拍,还总闯祸。在部队这个强.............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很多人心里都会有疙瘩。毕竟,看到史今最后那样,任谁都会往许三多身上想。可要说“拖死的”,我觉得用这个词,有些太简单粗暴了,也忽略了太多。《士兵突击》这部剧,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就在于它对人物的塑造,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人性挣扎。要说史今的“走”,跟许三多有没有关系?我觉得是有.............
  • 回答
    哈哈,说到《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这绝对是个能引起两极分化的人物。我理解你可能不太喜欢他,这完全是正常的。毕竟,这部剧能让这么多人着迷,恰恰也说明了它塑造的人物并非个个都讨喜,反而是一种真实到有些“扎人”的呈现。让我来试着说说,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对许三多感到不那么感冒,甚至产生反感。当然,我这不是在.............
  • 回答
    《士兵突击》里,702团改革非要撤掉七连,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撤掉最好的连队”。这更像是一种“刮骨疗毒”式的壮士断腕,是为了打破僵局,为整个部队的未来发展寻求突破。咱们得从当时702团面临的整体环境和改革的深层逻辑来看。一、时代背景与部队的生存压力:你得知道,许三多他们那个年代.............
  • 回答
    《士兵突击》里袁朗背手四十秒装好枪并且在无校准的情况下二十五发全中,从现实角度来说,可能性非常低,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不可能。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装好枪”和“无校准”。关于“装好枪”电视剧里表现的是袁朗熟练地组装步枪,这个场景本身是不太可能实现的。现代步枪,尤其是像剧中可能出现的.............
  • 回答
    要说《士兵突击》里的“老A”和《战狼》系列里的特种部队谁更厉害,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军事题材塑造。很难直接说谁“绝对”更厉害,因为它们侧重的角度和展现的侧重点都不太一样。咱们先拆开来看看:《士兵突击》中的“老A”“老A”在《士兵突击》里是陆军某特种部队的精英集训队,.............
  • 回答
    在《士兵突击》这部剧的最后,袁朗之所以选择在演习中暴露自己,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失误”或“冲动”。这既是他个人对战争、对队伍、对许三多的深刻理解的体现,也是他作为一名优秀指挥官内心深处一次“非典型”的自我救赎与成全。一、对战场的认知与战术考量首先,我们不能脱离袁朗作为一名身经.............
  • 回答
    在《士兵突击》这部硬核军旅剧中,咱们在看士兵们进行激烈对抗的演习时,经常能看到他们身上、头盔上,甚至背包上,被“击中”后会冒出一股烟雾,这可不是什么神奇的特效,而是演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装备。这玩意儿,他们一般称之为“烟雾弹”或者“信号弹”。当然,更专业一点的说法,它属于“训练用信号弹”的范畴。它的原.............
  • 回答
    《士兵突击》中,成才第二次参加老A选拔,而当年那个赌气放弃的27号(也就是伍六一)第二次没有出现,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角色个人成长的轨迹,也有剧本设定的考量。成才第二次参加老A选拔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成才第一次参加老A选拔的结局。那时候的成才,因为年轻气盛,加上与许三多之间的种种矛盾和.............
  • 回答
    哇!你提到《士兵突击》,这简直说到了好多人心坎里了!“非常迷恋”这个词用得太对了,因为它确实是一部能够让人深深着迷,甚至成为精神寄托的作品。我非常能理解你的感受,我可以详细地和你聊聊为什么《士兵突击》能有如此强大的魅力,让这么多人为之倾倒。《士兵突击》到底好在哪儿?为什么会让人“迷恋”?我想可以用“.............
  • 回答
    成才给烟,这事儿在《士兵突击》里头,绝对是个绕不开的细节,也够让人琢磨的。要说起来,这事儿得分好几层面看了。首先,得看成才这个人。成才这孩子,心思活络,眼光高,想出人头地的心思比谁都强。他一开始接触到烟,也不是那种主动去找乐子的浪子,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经验”的体现。在许三多没进连队之前,他跟史今、老.............
  • 回答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士兵突击》的粉丝心里都像揣了只兔子,又激动又忐忑。毕竟,这可不是一般的电视剧,它在中国电视剧史上那可是“神作”级别的存在。所以,说“翻拍”这两个字,真的得万分小心。说到期待,那可就太多太多了。首先, 许三多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内核必须得牢牢抓着。 这不是一句口号,它是渗透在剧.............
  • 回答
    “《士兵突击》之后再无军旅片”这句话,初听或许有些绝对,带着点“饭圈”式的狂热和怀旧。但如果你仔细品味,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落寞,是对那个时代军旅题材影像创作黄金期的怀念,以及对当下某些创作趋向的某种无奈。这句话,与其说是一个客观的评判,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对曾经触动人心的真诚的渴求.............
  • 回答
    士兵外骨骼的普及,的确会引发关于制式突击步枪弹药选择的一系列深入探讨,而“全威力弹是否会复兴”这个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它背后牵涉到技术、战术、后勤以及成本等多重博弈。外骨骼带来的变革:力量的解放与身体的限制首先,我们要理解外骨骼对士兵能力带来的根本性改变。 负重能力的极大.............
  • 回答
    士兵看待死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它深受个人经历、文化背景、训练方式、战争的性质、战友关系以及个人哲学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1. 死亡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训练中的灌输: 从入伍的第一天起,士兵就被训练成要为国家、为战友而战,同时也.............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军人穿军装上街这事儿,这可不是件小事,里头门道不少,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也挺多的。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 身份认同和象征意义的强化: 军装可不是随便什么衣服,它代表着国家、纪律、责任和守护。当士兵和军官穿着笔挺的军装走在街头,首先传递的就是这种强烈的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