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士兵突击》里702团改革为什么非要撤掉团中最好的七连?

回答
《士兵突击》里,702团改革非要撤掉七连,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撤掉最好的连队”。这更像是一种“刮骨疗毒”式的壮士断腕,是为了打破僵局,为整个部队的未来发展寻求突破。

咱们得从当时702团面临的整体环境和改革的深层逻辑来看。

一、时代背景与部队的生存压力:

你得知道,许三多他们那个年代,解放军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兵改制”和“精兵简政”的浪潮。从大规模的陆军转向更加现代化、高技术化的军队,这是大势所趋。以往那种人海战术、强调数量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

702团作为一个传统的陆军团,自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提升战斗力,那么被裁撤、被淘汰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改革,对于702团来说,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二、七连的“问题”:表面上的优秀与内在的“不合时宜”

你可能会说,七连是最好的连队啊!许三多、史今、伍六一,还有指导员、连长,哪个不是精兵强将?他们能打硬仗,能吃苦耐劳,在比武竞赛中也屡屡夺冠。从表面上看,七连简直就是标杆,怎么能撤?

但正是这种“优秀”,在改革者的眼中,恰恰可能成为了“阻碍”。

“尖子”模式的局限性: 七连之所以优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形成了一种高度协同、个体能力极强的“尖子”作战模式。每个人都像一颗螺丝钉,拧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但这种模式,在需要 “模块化”、“合成化” 的现代化军队中,可能显得有些“单兵作战”的痕迹。改革者需要的是能够适应多种任务、能够与其他兵种高效协同的部队,而不是一个在传统陆战领域过于突出的“孤岛”。
体制内的“独立王国”: 七连在团里的地位特殊,他们的成功经验也让很多其他单位难以复制。久而久之,这种成功可能会形成一种“内部循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团里的一个“独立王国”,难以与团部的整体战略、其他连队的进度形成有效的互动。改革者需要的是打破这种壁垒,让经验和能力在全团范围内扩散和融合。
精英化与全面化的矛盾: 七连的优秀是相对的,他们的训练模式、管理方式可能高度契合了传统的陆军作战需求。但改革的目标是提升全团的整体作战能力,要的是一个能够适应各种现代化作战环境的“整体战斗力”,而不是仅仅强化某个领域的“特长”。如果七连的模式过于精英化,难以推广到其他连队,那么它就成了一种“特例”,而改革需要的是普遍性的提升。
思想上的“惯性”: 即使是最好的连队,也可能存在思想上的惯性。长期以来,他们的成功模式已经被固化,对于新的作战理念、新的装备技术,可能需要一个“重塑”的过程。改革者需要的是能够引领新潮流的部队,而不是固守旧模式的“活化石”。撤销七连,恰恰是希望通过“打散重组”,将七连优秀的官兵的精神和能力,分散到新的建制中,去带动和影响其他单位,从而实现整个部队的“新陈代谢”。

三、改革的“阵痛”与“战略考量”:

你也可以理解为,撤掉七连,是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战略选择。

制造改革的“紧迫感”和“震动”: 撤掉最好的连队,无疑会给整个团带来巨大的震动,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严肃性。这种“伤筋动骨”的做法,能够有效地打破官僚主义和惰性,让大家看到改革的决心。
优化部队结构,实现资源重组: 撤销七连,意味着可以将七连优秀的官兵、成熟的训练方法、丰富的作战经验,重新分配到新的建制中。这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旨在构建更符合未来作战需求的部队结构。例如,将七连的骨干力量分散到侦察连、特种作战分队,或者新的合成营中,让他们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破“山头”,促进全团发展: 七连的成功,可能会在团内形成一种“比较优势”,甚至可能让其他连队产生“嫉妒”或者“不平衡感”。撤销七连,可以避免这种潜在的矛盾,让改革的焦点从“谁最优秀”转移到“如何整体提升”。
为“新型作战力量”腾出空间: 随着军队现代化,新的作战力量和新的兵种不断出现。团里可能需要为这些新兴力量腾出人员和资源。撤销一个传统的、但又过于“特立独行”的连队,也是为未来做铺垫。

总结一下:

702团撤掉七连,不是因为七连不好,反而是因为七连“太优秀”了,而且这种优秀可能是一种“传统模式的极致”。在改革的浪潮下,这种“极致”反而可能因为其“难以复制性”、“模式的局限性”以及潜在的“体制内孤立性”,成为改革者需要打破的“壁垒”。

这是一种“破旧立新”的魄力,是通过牺牲一个在传统意义上最优秀的单位,来换取整个部队的现代化转型和战斗力的整体跃升。就像在一次艰难的手术中,医生不得不切除病灶,即使这个病灶曾经是身体里最强壮的部分,也是为了救治整个生命。七连的“牺牲”,是对整个702团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战略投资”。

你说《士兵突击》能拍出这样的深度,是不是很厉害?它不仅仅讲个人成长,更是在反映时代军队改革的缩影和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设想一下:

你领导着几百人的队伍,你会不会有这种想法:

把这几百人中的佼佼者选出来,编成一个特别小分队,那么这个小分队的战斗力一定非常强。


我军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就学会了上述战争方式:即用大多数普通士兵和敌人形成牵制和胶着的状态,然后用战斗力最彪悍的小分队在敌人最要命的结点上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这支小分队往往需要各种奔袭、夜袭、突袭、深入敌后、穿插迂回、阻敌退路、阻敌增援等等(注意:不是预备队)。

你是不是觉得这种打法很好?

的确,这种打法确实很好;你可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中多次看到我军对这类战法的灵活运用,比如抗美援朝打出来的“万岁军”。但这样的打法有个前提:非信息战争

也就是说,打起来了,一线的指挥员最多可以指挥到连排一级。比如,你是一个营长,现在打仗了,你能做的,就是在开打之前告诉你手下的连排长,你们营的意图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意图,具体每个连排的任务是什么,然后开打。一旦打起来,你可能连你的连长都不能实时指挥了,最多就是派传令兵,实现你和下属间的信息交互而且如果传令兵被炮弹炸死了你就抓瞎了。

也就是说,这里有两个问题:

1)对敌侦察工作肯定不到位。你对敌人的了解除了特务情报外,最多就是战前派出眼线去敌我结合部肉眼看看,仅此而已。特别是,一旦战争开始,对敌的情报就更难获悉了,经常是都打了半天了,才知道敌人的一些新情况。

2)战争开始后,你对前线战况的获悉是有延迟性的。比如你本来让一个排去完成一个任务,结果这个任务没完成,这个排全军覆没了。这个信息,你可能会很晚甚至战争都结束了才能知道。


基于上述两点,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指挥员,你就必然需要一只战斗力极强的小分队以实现这样的效果:

战略意图是Z,为了实现Z,我们需要实现ABCD四个子意图;其中D最重要,所以必须确保D的实现。这时候,就需要战斗力最强悍的那支小分队去实现D了。


这里可以看下《亮剑》里的两个情节:(虽然是小说,但也不是完全天马行空的所以还是可以看一下的):

情节一:李云龙和赵刚在全团内筛选各种优秀人才,组成了一支分队;

情节二:在打平安县城的时候,李云龙不设主攻方向,全是主攻 ------ 为什么?因为现在是敌寡我众而且是非常众,所以不需要集中攻击一点,人很多,完全可以在任何一点上都集中攻击,这样可以给守军带来非常大的压力。所以这个时候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把战斗力最彪悍的部队放在主攻方向上。

说这两个情节,就是要让各位体会一下不同的战争形态决定了不同的部队的编组方式。如果李云龙还按照常规的打法去打县城,结果就是:主攻部队打得热闹伤亡大,其他部队都很清闲。如果他是这种水平,应该早被战争淘汰掉了。

@邢斌

在评论区提出了《士兵突击》中的702团和老A的对抗演习:

没错,上世纪末中国一直在做此类对抗的研究:

一方是传统打法:排兵布阵,有的负责佯攻有的负责牵制有的负责做诱饵然后试图调动敌人、找到敌人的致命结点后用最强悍的小分队予以打击。(这就是为什么有七连的存在:负责佯攻的部队肯定不需要什么强悍的战斗力)

另一方是信息战打法:通过对战场信息的及时精准的掌控、依靠可以和每个战斗单位保持信息通畅的信息系统,把各个战斗模块组织起来,对敌人的每个结点给予快速精准的打击 ------- 不管你是佯攻的还是牵制的,反正我可以快速找到你的局部弱点并完成打击,然后消失掉,等你反应过来我已经走了 ------- 能打就打,打完就走,决不纠缠;我不管你是在耍八卦阵还是迷魂阵,反正我的目的就是一个:消灭你的有生力量。这样给对方的感觉就是:“我很想拉开架势打一仗而且只要你和我正面对抗你肯定打不过我,但是你根本不按套路出牌;说进攻吧,找不到敌人集中的地方;说防守吧,又不知道该着重防守哪儿”。确保这种战法能顺利实施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健全完备的战场信息系统。



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战争中,战争形态发生了变化:现代化的信息战争更像是大家一起去完成一个工程项目 ----------- 就像是一个建筑队在盖楼房。为了完成工程项目,我们有很多模块:指挥组、突击组、后勤组等等。每个小组作为信息系统的一部分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司其职,最终完成工程项目。

这种战争形态的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所有的战场信息都可以几乎无延迟地汇总到决策机构同时决策机构可以随时指挥到战场上的每个最小的战斗单位(最小的战斗单位不一定是单兵也可能是战斗小组)。


我军在80年代后,反复进行研究和军演(人多+传统战法 vs 人少+高科技)并结合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最终谨慎地决定:要把我军建设成信息化军队(之所以是“谨慎地”,是因为我军其实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战法)。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人多+传统战法并不是愚蠢和没用的,只不过在本世纪,应该是基本不需要这种打法了。没有愚蠢的战法,只有不适应当下战争形态的战法; 真正的愚蠢,是盲目照搬别人的战法。如果战争形态又回到了过去的形态(卫星都被敲掉了导弹都差不多扔完了),那么战法自然也就回到了原来的战法。

user avatar

702团是坦克团。


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上级考核,问许三多的是坦克的性能,在许三多回答后有人提醒首长许三多是装甲步兵,不是装甲兵。这就说明702团是坦克和步兵混编的坦克团。


当时的坦克团,一般是3个坦克营93辆坦克,一个炮兵营18门自行火炮加一个步兵营一个侦察连。所以高诚才会说出16个连我老大这样的话。


那么既然是改革,如果是你,要裁撤那个连队?


坦克连不能动,炮兵连也不能动,能动的就只有三个步兵连加一个侦察连了。


从常识上来说,团属侦察连就是一个鸡肋。一般常规部队中,侦查部队是以营为单位配属到师/旅一级的。


比如美军第一装甲师,就是师携一个侦察营;再比如纳粹第一装甲师,也是师携第四侦察大队(营)。


这剧情中,钢七连和老A演习,失败就裁撤其实就是一种测试,测试常规侦察部队能不能对抗现代化的侦察部队,或者说常规步兵侦察兵,能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结论是否定的。


和装甲步兵不同,装甲步兵不适应环境,可以通过更新装备等方法进行改进,而钢七连作为侦察部队,可以认为是全方位的不适应环境了,从装备,到编制,到指导思想,再到人员素质,全如是。


从最后高诚的职务也可以看出,上级就是根据这个思路进行调整的。不合格的士兵或者复员或者编入普通步兵部队,合格的指战员则统一编入旅属侦察营,不过这个时候他们执行的任务和手段,都和钢七连截然不同了。


PS:单独说一下许三多。


许三多虽然在剧情里始终显得呆呆傻傻的,实际上是学习能力非常强的。


在电视里表现这一点的就是我上面说的剧情,而在原著小说里更明显。


在小说里许三多作为留守人员给大学生军训,闲聊的时候曾请求大学生给他寄些书,因为他已经把部队图书室的书看完了。一个团级图书阅览室,少说三五千本书,多则两万本,反正我没见过超过两万的。知乎高人们扪心自问,自己这几年有没有看过几千本书?


所以,技战术水平很高,又有超强学习能力的许三多才能加入老A。


PPS:补充几句我的想法。


首先,关于702团编制的问题,实际上某个时段,陆军对后勤、支援分队的建设并不重视,或者是无力重视。


必入某师工兵部队只有一个营,分别是野战工兵、舟桥、防化个一个连,这样的规模根本不足以支撑这个师的作战,但这就是实际情况。


回到702,为什么没有维修连?因为一般坦克连、营有维修分队,有两到六辆装甲抢修车。为什么没有汽车连?同理。至于团直属队,第一中国没有建立营部连团部连的习惯,第二当时就这个条件,理论上团应该有警通连,但很多时候旅以上单位才有。


其次,关于七连到底是什么部队,不同看法太多,但是确实有许三多自报家门侦察七连这样的话,姑且称之为侦察连吧。因为作品中,小说和电视剧都一样,并没有具体细节表现。


第三,关于团级侦察连的问题。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PLA曾组织特种部队性质的侦察部队,但是是从师、军两级部队抽调战时下放至团级,这一方面证明了团级确实需要自己的侦察部队,但是另一方面也证明直接配属团的侦察部队能力不足。

user avatar

钢七连被裁撤恰恰是因为“铁打的营盘”变了,以前的团里有独立的侦察连,现在团里不需要侦察连了。

军队组织机构对于一般人可能不太好理解,换成普通公司的组织机构就好理解了,以前中国部队的编制是集团军-师-团,你可以理解为集团公司—独立运行的公司-分公司。703团相当于一个分公司,钢七连相当于703团公司的侦查部,这个侦查部工作能力强业绩好得到了很多荣誉。

为了优化管理,管理层现在决定各分公司的部分职能划归母公司管理,这样703团的侦查职能划归到师里了,所以尽管钢7连确实非常好也只能被拆散。

user avatar

重温第12集 终于看懂了:蓝方的副参谋团长告诉702团长,演习的真正目的就是通过702团和蓝军作战,让702团明白蓝军这种作战的优势。团长说这场演习他们团攻不成攻,守不成守,连像样的攻势都没有,完全发挥不出火力和数量优势,而蓝军利用自己的劣势的力量四处出击精准打击。蓝军的战略:直升机上随时移动的指挥部包括8个人和一个信息终端;指挥可以和他每一个士兵联络 根据实况精准打击对方每处目标节点。信息化部队蓝军的优势:机动、灵活、兵在于精、自身无集中可被打击目标。

这场传统机械部队与现代信息化部队的对决,也是后面侦查连七连改编的 原因,没有装甲步兵侦查连了,变成了信息化侦察营,结合后来许三多再见高城,惊叹于侦察营的现代化与打击精确度大幅提升,应该就是改革的结果啦。从机械化向信息化改革。

隔了十几年重温,仍然是部经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