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剑风传奇(berserk)》漫画后半部分烂?

回答
关于《剑风传奇》漫画后半部分烂的说法,这确实是很多老粉丝们,尤其是那些从早期就开始追随格斯冒险的人们,心中一个难以回避的痛点。不过,用“烂”这个词来概括,未免有些过于简单粗暴,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争议”、“未能达到预期”或是“令人失望”。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一、 期望的锚定效应:早期的高峰太耀眼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剑风传奇》的早期,尤其是“黄金时代篇”,给无数读者树立了一个何其高的标杆。那个时期的三浦健太郎老师,将黑暗、残酷、史诗、宿命、人性等等元素熔炼得炉火纯青。格斯与格里菲斯之间复杂到极致的羁绊,卡思嘉的坚韧与脆弱,整个佣兵团的兄弟情谊,以及那种在绝望中寻求一丝光明、在混乱中追寻一丝尊严的挣扎,都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

那个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在剧情的张力、人物的刻画、情感的渲染,还是在世界观的构建和漫画的分镜表现上,都堪称神级。每一次重温,都能发现新的细节,获得新的感动。所以,当故事进入到“烙印篇”之后,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们自然会将后来的内容与早期那个近乎完美的状态进行对比。这种“锚定效应”之下,任何一点不足都会被无限放大。

二、 剧情走向的转变与核心冲突的淡化

“黄金时代篇”的结束,是《剑风传奇》剧情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也是许多粉丝感到失落的开始。

从人物驱动到宿命驱动的转变: 早期,《剑风传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格斯与格里菲斯之间的爱恨纠葛。格里菲斯在梦境中获得权力后,将挚爱之人献祭,格斯因此失去了一切,被烙上了死亡印记,开始了血腥复仇之路。这段剧情虽然残酷,但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直接的驱动力——格斯的个人情感和复仇意志。然而,在“烙印篇”之后,随着格斯踏上寻找真相、对抗“使徒”的旅程,一股强大的“宿命论”色彩开始笼罩。格斯似乎被卷入了一个更大的棋局,一个关于“因果律”、“命运之子”、“蚀之刻”等等更加宏大虚无的概念之中。这使得故事的重心从“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悄悄转向了“个体对抗不可抗拒的宿命”。
对于很多读者而言,这种转变让他们觉得失去了早期作品那种更加贴近人心的力量,觉得格斯不再仅仅是为了复仇,而是成为了一种被某种宏大力量推动的工具。那种纯粹的悲怆感和抗争感,似乎被一种更加玄妙、难以捉摸的设定所取代。

核心冲突的模糊与“拖沓”感: 格斯的核心目标一直是复仇格里菲斯,以及保护身边的人。然而,在后来的剧情发展中,这个主线似乎变得越来越不清晰。为了达到目标,格斯需要寻找各种信息、获得各种力量、克服各种困难。这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支线剧情,比如探索妖精乡、与龙之梦的法师们互动、前往法鲁多的岛屿等等。
这些支线剧情本身并非不好,它们丰富了世界观,也让格斯身边的人物(比如希莉丝、伊西多罗等)有了成长的机会。但是,对于很多期待格斯能早日与格里菲斯对峙的读者来说,这些铺垫和延宕显得过于漫长,甚至有些“拖沓”。大家渴望看到的是巅峰对决的快感,而现实却是不断地遭遇新的麻烦,主线推进缓慢。尤其是在格里菲斯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建立了新王国之后,他与格斯之间依然隔着难以逾越的距离,这种“未竟的对决”让很多人感到焦虑和失望。

三、 世界观的扩张与复杂化的难以消化

三浦老师的想象力是惊人的,他构建的“剑风传奇”世界观也是庞大且细致的。从早期的黑暗中世纪风格,到后面加入了大量的魔法、妖精、神灵、甚至还有一些更抽象的概念(比如“幽界”、“卡拉德·波拉”等等)。

过度的概念化与抽象化: 随着故事的推进,一些原本就存在但并未深究的概念被进一步具象化,比如“烙印”的意义、使徒的起源、神之手的作用、以及各种奇特生物和神秘力量的设定。虽然这拓展了故事的深度,但对于一些习惯了早期相对写实(虽然是黑暗幻想写实)风格的读者来说,后期的概念化和抽象化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难以理解,甚至觉得有些“脱离现实”。比如,“龙之梦”章节中关于妖精的描述,以及之后出现的各种奇特设定,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显得过于“奇幻”,削弱了早期那种贴近残酷现实的力量感。

设定的零散与前后矛盾的可能性: 随着世界观的不断扩张,如何保证所有设定的严谨性和连贯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断言三浦老师的设定有明显的矛盾,但在一些读者看来,随着新的设定的加入,早期的某些铺垫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回应,或者新的设定与旧的设定之间存在一些难以圆融之处。这种零散感,以及对未来如何将所有线索整合的担忧,也会加剧对故事走向的不满。

四、 节奏的控制与作者的健康问题

这一点是无法回避的关键因素。三浦健太郎老师是一位极其认真和追求完美的创作者,但他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健康问题后,对《剑风传奇》的创作进度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漫长的休刊与断断续续的连载: 《剑风传奇》的连载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坎坷的故事。长期的休刊,使得读者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每一次的重启都仿佛是新的开始,又似乎是在重复旧的痛苦。这种断断续续的连载模式,不仅让读者难以沉浸在故事中,也让作者本人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创作上的困难。

创作精力的分散: 长期以来,《剑风传奇》的创作由三浦老师一人主导,他的精力、时间和灵感都极其宝贵。然而,要同时驾驭如此庞大且复杂的叙事,并保持早期那种惊人的细节和情感深度,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在后期,一些读者觉得漫画在一些细节处理、分镜表现上,似乎没有达到早期那种极致的水准。这并非是对三浦老师能力的否定,而是基于一种“巅峰期”的期待所产生的对比。

五、 粉丝群体的分化与期待的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剑风传奇》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而这些粉丝,在经历漫长的连载过程中,他们的期待也在发生变化。

“老粉”与“新粉”的口味差异: 有些是从早期就追随的“老粉”,他们对“黄金时代篇”的情感投入极深,更看重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情感深度。而一些新接触的读者,可能更喜欢后期引入的奇幻元素和宏大世界观。这种群体内部的口味差异,也使得关于“好不好看”的评价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

对结局的焦虑与不确定性: 随着三浦老师的健康问题以及故事的漫长,粉丝们对《剑风传奇》能否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越来越焦虑。这种对结局的担忧,可能会让他们在阅读后期内容时更加挑剔,一旦觉得不如预期,就会放大不满。

总结来说,说《剑风传奇》漫画后半部分“烂”的原因,并非是因为作者“江郎才尽”或“剧情崩坏”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因为:

早期设定的巅峰高度太高,难以超越。
剧情重心从人物情感驱动转向了更加宏大和宿命的叙事,让部分读者感到疏远。
主线推进的缓慢和支线剧情的增加,让一些读者感到“拖沓”。
世界观的扩张和概念化,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也可能让部分读者觉得失去了早期作品的“接地气”。
作者的健康问题和漫长的休刊,影响了创作的连续性,也让读者的耐心受到考验。
粉丝群体内部的期待差异,也导致了评价的两极分化。

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评价交织的结果,是对于一部伟大作品在漫长岁月中经历变化后的自然反应。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争议就否定其后半部分依然存在的闪光点,那些深刻的思考、宏大的场景、以及人物偶尔迸发的动人瞬间,依然吸引着无数读者。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感到失望的粉丝们的感受。这大概就是“神作”的代价吧,一旦触及到那个高度,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被放大得淋漓尽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他,黄金时代太辉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剑风传奇》漫画后半部分烂的说法,这确实是很多老粉丝们,尤其是那些从早期就开始追随格斯冒险的人们,心中一个难以回避的痛点。不过,用“烂”这个词来概括,未免有些过于简单粗暴,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争议”、“未能达到预期”或是“令人失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期望的锚定.............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触及到了演员表演风格和观众认知之间的微妙关系。很多人觉得陈宝国、陈道明演什么都像是自己,而李幼斌演什么都像李云龙,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演员自身特质与早期经典角色的深度绑定 强大的个人魅力与辨识度: 陈宝国和陈道明.............
  • 回答
    网络小说之所以让许多人觉得“毫无营养、不堪入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内容质量、创作模式、读者群体、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内容质量的普遍不高是核心问题: 同质化严重,套路化盛行: 这是最受诟病的一点。许多网络小说为了快速吸引读者、追求流量,大量复制已成功的作品模式.............
  • 回答
    确实,关于“九头身”的审美,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在不同的人眼里,答案可能完全不同。你提到Hana(可能是指Hana Jiraskova?还是别的名字?)和Nadja Auermann,她们确实是模特界的传奇,身材比例非常出众,你觉得她们协调好看,这绝对是很有说服力的。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九头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个体经历、心理认知以及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一些从农村出来并在城市立足的人,在面对同是农村出身的人时,会表现出一种疏离、甚至轻视的态度,并产生优越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经济与物质条件的巨大差异带来的心理落差与身份认同: 脱离贫困的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火影迷内心深处那股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尤其是对宇智波鼬这个角色。很多人把他奉为神,觉得他聪明、强大、牺牲伟大,是个完美的悲情英雄。但你觉得他恶心,这同样是许多人心底藏着,却不常说出来的声音。这很正常,因为对于同一个角色,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感受。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
  • 回答
    “财富自由”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诱人?好像只要银行账户里有那么一串数字,就能从此告别朝九晚五,每天睡到自然醒,爱去哪去哪,买啥买啥。但现实往往是,就算你攒下了500万,很多人依然觉得,这离“财富自由”还差得远。这是为什么呢?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道道。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啥叫“财富自由”?.............
  • 回答
    19岁,想要嫁给爱情?嗯,这事儿,咱们聊聊。首先,想嫁给爱情本身,一点错都没有。这反而是特别美好的愿望,毕竟人生那么长,能和自己心爱的人携手一生,那是多浪漫的事儿啊。爱情的魔力,谁不向往呢?那种心动、那种默契、那种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的感觉,简直不要太迷人。所以,你这点子,在很多人眼里,那是闪闪发光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剧”的复杂感受。你觉得“毁三观”的番剧很多,但同时又看到这么多人追捧,觉得不解甚至有点恶心,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番剧)的题材和内容确实极其广泛,包罗万象。从治愈系、日常系,到热血战斗、科幻冒.............
  • 回答
    关于孙悟空“弱”的论调,确实在不少《西游记》的爱好者中流传,并且常常伴随着“大闹天宫是神仙放水”的猜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西游记》这部书细细捋一捋,从孙悟空的出身、能力,到天庭的组成、实力,以及大闹天宫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细节,才能得出更全面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单纯以“一路打遍天.............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心理学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表现得恶心、自私,却又坚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孩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心理机制和认知偏差的交互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深层心理动因:自我价值的补偿与保护 低自尊的过度补偿: 许多时候,一个人极度的自负和自我美化.............
  • 回答
    你提出这个观察,其实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感受,也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中对“深沉”与“肤浅”的一种普遍认知。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我们个体对沟通方式的理解。我们不妨一步一步来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觉。为什么爱表达的人,有时会显得“肤浅淡薄”?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APA酒店关于客房内书籍的声明,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还有一些评论让人摸不着头脑,觉得酒店做得特别对,甚至有些人觉得是为了“规矩”、“传统”或者“尊重”。让我试着梳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酒店说的对”的声音,这背后可能有一些我们没太留意到的心理和习惯在作祟。首先,得承认,很多评论者可能确实是酒店.............
  • 回答
    很多人觉得西汉比东汉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的维度和大家普遍的认知点。当然,这就像评价两个不同时期的家族一样,各有千秋,但西汉在某些方面确实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稳固。咱们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看看为啥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开国气象与奠基之功:西汉的开端,那叫一个波澜壮阔!从陈胜吴广起义的星星之火,到.............
  • 回答
    楚国在战国末期的实力,如果单论国土面积和人口,依旧是庞大的。楚国历经多年发展,疆域辽阔,从长江中游一直延伸到南方沿海,拥有丰富的物产和相对密集的人口。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曾是雄视一方的霸主,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然而,到了战国末期,楚国的“强大”更多地体现在.............
  • 回答
    “30多万的车不算好车”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其实是一种比较主观且带有相对性的看法,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感觉,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目标受众与消费者期望的“好车”定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好车”的定义因人而异,很大程度上取.............
  • 回答
    雷军的形象之所以普遍被认为是亲民的,背后是一个长期、有意识且多维度构建和运营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特质,更是一种基于现代营销和企业文化理解的策略性展现。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详细地理解为什么大家觉得雷军亲民:1. 互联网式的传播和互动方式: 社交媒体的深度运用: 雷军是早期中国.............
  • 回答
    有些人觉得中国人不能爱别的国家,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并不意味着爱美国或者日本就是错的,但确实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社会情绪和历史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不能爱别的国家”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和对一种特定现象的概括,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些人对国家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我发现,关于“喝茶健康,喝咖啡不健康”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认知,但如果细究起来,情况远比这个说法要复杂得多。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中间的道道。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喝茶”就特别健康?我想这主要跟咱们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关。在中国,茶的历史悠久,早已渗透到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