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国人不能爱别的国家?难道爱美国日本就是错吗?

回答
有些人觉得中国人不能爱别的国家,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并不意味着爱美国或者日本就是错的,但确实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社会情绪和历史认知。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不能爱别的国家”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和对一种特定现象的概括,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些人对国家认同、民族情感和历史经历的复杂看法。

一、为什么会有这种“不能爱别的国家”的看法?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

1. 历史因素:近代中国遭受的屈辱与外来侵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屈辱史。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和后来的日本,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划分势力范围,签订不平等条约,让中国主权沦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经历,在很多中国人,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伤。
在这种集体记忆下,“爱”一个曾经侵略过自己国家,或者在历史上有过“伤害”的国家,很容易被解读为“背叛”或“忘记了仇恨”。这种情感上的抵触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提到日本,很多中国人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等历史事件,对日本的感情自然会复杂甚至负面。而如果有人表现出对日本的喜爱,就可能触碰到这种集体创伤,被视为对历史的漠视。

2. 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也在增强。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某些时候会被放大和引导,形成一种“中国优先”的论调。在这种逻辑下,对其他国家的“爱”或者过于积极的态度,很容易被视为对国家利益的损害,或者不够“忠诚”。
“爱国”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而对其他国家的“爱”,如果没有被放在“爱国”的框架下进行审视,就可能被认为是“不爱国”的表现。有时,这种论调甚至会将对其他国家的赞美或认同,与对中国的批评和贬低联系起来,形成一种非黑即白的对立。

3. 信息茧房与舆论导向。
在信息时代,虽然获取信息更便捷,但网络上的信息也常常是被筛选和过滤过的。中国的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关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负面新闻和评论,例如对中国的不公平对待、地缘政治上的竞争、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等等。
同时,国内的媒体和舆论环境,也往往会侧重报道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和矛盾,而对合作和友好的部分则相对淡化。长期在这种信息环境中,人们自然容易形成一种对某些国家的负面认知,当看到有人表达喜爱时,就会觉得“反常”和“不可理解”。

4. “选择性爱国”与“崇洋媚外”的标签。
在一些人看来,对外国的过度喜爱,尤其是在物质消费、生活方式、文化产品等方面表现出的偏爱,被认为是“崇洋媚外”。这种评价标准往往带有一定的道德审判色彩。如果一个人喜欢某个外国品牌,追捧某个外国明星,或者赞扬某个外国的制度,就可能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进而延伸到“不爱国”的结论上。
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尊”的体现,不希望看到本国人在面对外国文化和产品时显得过于“卑微”。

5. 国家间的竞争与意识形态对抗。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这种竞争关系会自然而然地影响民众的情绪和看法。在一些人看来,在国家竞争的背景下,“爱”敌对国家,或者说与中国竞争的国家,就是一种“站队错误”,甚至是“背叛”。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也加剧了这种对立感。

二、爱美国日本就是错的吗?

绝对不是! 这种看法是狭隘和非理性的。

“爱”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一个人可以“爱”一个国家,但这种爱不一定是政治上的效忠,也不意味着要否定自己的国家。它可以是对一个国家文化(音乐、电影、文学、艺术)、历史、人民、自然风光、甚至某些价值观(如果它符合自己的认知)的欣赏和喜爱。
欣赏不等于全盘接受: 喜欢美国的自由精神、日本的匠人精神、德国的严谨、法国的浪漫,这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互相学习。我们可以欣赏某个国家的优点,同时也能看到它的不足,并且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爱一个国家,和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与身份,并不矛盾。
避免情绪化和标签化: 将对其他国家的喜爱与“不爱国”划等号,是一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思维。它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也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积极性。
“敌人”的定义会变化: 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今天视之为竞争对手,明天可能成为合作伙伴。如果因为历史的恩怨或者暂时的政治立场,就永远禁止国民“爱”某个国家,那是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建立更开放和包容的世界观。
个人的选择和自由: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由去接触、了解和评价其他国家。基于个人的经历、兴趣和认知,产生喜爱的情感是自然的,也是个人的权利。

总结一下:

很多人觉得中国人不能爱别的国家,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源于近代中国遭受的屈辱经历留下的民族创伤,以及当下国家主义的兴起、舆论的引导和信息茧房效应。它也与将对外国的喜爱简单等同于“崇洋媚外”或“背叛国家”的思维定势有关。

然而,“爱”作为一种情感和欣赏,是超越国界的,也是个人的自由选择。 欣赏其他国家的文化、人民或某些特质,并不代表你不爱自己的国家。理智的态度应该是,既能深爱自己的祖国,也能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之处。将这种爱置于简单的“爱国”与“不爱国”的二元对立中,反而是一种对个体独立思考和情感表达的限制,也是对世界多元化和交流的排斥。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和处理这份情感,不被极端情绪所裹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我混迹知乎多年的经验,那些不叫中国人,应该叫高华。

user avatar

兄弟,你别光在这说,你倒是润啊!你在这说有啥用,我真的没权力给你发签证,真的!我要怎么说你才肯相信,我真没这个权力,不是托辞!

什么小管家?小管家也没有,真的没有!只有签证官才有这个权力,小管家不行!不是骗你,我骗你干啥,我要是有这个权力我就给14亿人每人发一张美国绿卡了。

也没有瑞典签证官在知乎上偷偷物色瑞典需要的人才,私下里给他发签证,真的没有!

挪威也没有……

哎,我要怎么说你才肯相信。你来错地方了!出门右转大使馆,那边发签证!知乎真不发!

user avatar

连肉身开润都做不到,还好意思说自己爱?

user avatar

人们对于“爱”或许有千千万万种定义,但是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爱是一种情感,它是非理性的,是不讲道理的。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真诚的爱是不受控制的。从统计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说,在某种情况下爱更有可能发生而另一些情况下爱发生的概率比较小——比如一个靓女比一个长相平平无奇的女生更有可能赢得少年的爱,一个慈爱善良的母亲比一个凶恶自私的母亲更有可能赢得子女的爱,但是具体到个例上,爱就是不讲道理的——无数偶像剧言情剧里,最经典的一问,就是“我哪一点不比他/她好,为何你偏偏选了他/她?”,然而被问到的人,往往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美剧《寻妈记》里有一段台词我很喜欢:

... 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just, you…you don’t stop, ever. Even when people roll their eyes, and call you crazy. Even then. Especially then. You just– you don’t give up. Because if I could just give up…if I could just, you know, take the whole world’s advice and– and move on and find someone else, that wouldn’t be love. That would be… that would be some other disposable thing that is not worth fighting for. But I– that is not what this is.
当你爱上一个人时,你只是……你无法停下来,哪怕一小会。即便是当别人翻白眼并说你是个疯子时,尤其是这种时候,你还是不会放手。因为只要我可以放手...只要我可以接受这整个世界给我的建议,翻过这一页然后去找另一个人,那这就不是爱了。这就是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你不值得为之奋斗的可以替换的东西。但爱不是这个。

爱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情感,它不受人控制——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用理性控制爱这种情感,那么多的痴男怨女真的就是没事找事了。

对人如此,对于物,对于组织,也是如此。爱起来如此,不爱起来也是如此。爱国与不爱国,爱自己的国家还是爱别的国家,本质上和一个人爱吃炸鸡还是汉堡,一个人喜欢刘亦菲还是范冰冰,喜欢梅西还是C罗,喜欢这个女生还是那个女生,更喜欢自己的爸爸还是更喜欢自己的妈妈一样,是无法被理性控制的情感。是的,我们从小被浸润在爱国主义教育里,很多人从生到死时时刻刻在接受祖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在整个社会舆论里,爱国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但是,爱不是说接受了多少教育,得到了多少收益,被多少人鼓励过之后就必然会产生的情感——这一点不用多说,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的案例实在太多。反过来想,如果爱真的是能够用物质好处、宣传口号、道德约束催出来的话,那么爱这种东西又有什么可贵的呢?

所以,真正对于祖国热爱的人,不太会苛求别人一定要爱国,因为真正的爱国者知道自己对祖国的爱是从心底里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有一天自己意识到“我要爱国”于是就刻意移植到自己的内心的。对爱真诚的人,必然知道有些时候爱是强求不来的,外在道德压力下催生出来的“爱国”,到底和爱有没有什么关系,真的不好说。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爱国不爱国,爱中国还是爱美国,真的是随缘即可。爱了就真诚地正视这份情感,并且珍惜这种高尚而伟大的感情,不爱也没有什么可耻的,只要光明正大地谋生,履行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那么你也做到了一个人对国家应该做的事情。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也没有必要强求所有人都爱国。爱国自然是一种多多益善的东西,但是过多的道德宣教带来的要么是抵触反感,要么则是虚伪的迎合。如果真的想让人更好地爱国,不如让这个国变得更加可爱,并且用十倍百倍的努力去爱每一个人,虽然对于个体来说爱是随机的,但是在群体层面,从统计意义上来说,一个更加可爱,并且不断传播爱的国家也必然会从它的人民那里收获更多的爱。

user avatar

你随便爱,爱咋咋地,难道还能润咋的?

user avatar

这话说的,因为你此时此刻正享受着中国的资源,享受着中国对你的保护。

如果你消耗的是他国的资源,他国也想保护你,那你去好了,你爱他国我没意见,只是不要人在中国享受着中国的这些东西嘴上却要爱着别的国家,那这种人咱们不惯着。谁知道有一天万一打起仗来,你会不会给人家带路,害了其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个成语叫做吃里扒外。到了近代,还有一些学名叫做汉奸。

user avatar

罗翔说得好。不要去爱抽象的XX人,要爱就爱具体的人。

同样推论,不要去恨抽象的XX人,要恨就恨具体的人。


同样的。不要去爱/恨抽象的国家。而是爱/恨具体的事物。

我爱日本动漫,音乐,游戏,影视,剑道,文学等等。我恨日本侵略,排放核污水,给美国当马前卒。

user avatar

我们先来看看西方日本各国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吧

2020年10月,新冠疫情之后,美国独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布了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以及近十年来态度的变化

美皮尤调查机构、“世界上最讨厌中国的国家是日本。” 仅有9%的日本人对中国有好感。且日本连续10年获得最反华的国家榜首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通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好感度排行是:

1、意大利,38%

2、西班牙,36%

3、法国,26%

4、德国,25%

4、荷兰,25%

5、韩国,24%

6、加拿大,23%

7、美国,22%

7、英国,22%

8、澳大利亚,15%

9、瑞典,14%

10、日本,9%

关于西方各国对中国崛起的看法

西方国家基本上都不希望中国崛起,但是最不希望的是日本


最主要看一下日本是怎么看待中国的


关于中国应对新冠疫情的看法,日本对中国的评分最低,仅有16%的日本人认为中国积极应对新冠疫情,这个比例是被调查的国家里最低的。出乎意料的是,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有40%的人认为中国积极应对新冠疫情

1982年,日本一手挑起教科书事件

“日本文部省在审定高中和小学教科书过程中,任意改变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及一些亚洲国家的事实,将“侵略”改为进入或“进攻”,把南京大屠杀的起因说成是“由于中国军队的激烈的抵抗”等等,从而引起了中国和一些亚洲国家的抗议和反对的国际性事件”


中国游客是日本旅游业的主要来源,然而89%的日本人最不希望中国(大陆)人来日本。↓

然而尴尬的是,调查结果显示,疫情过后中国人最想去的国家就是日本....↓

日媒报道,调查显示疫情过后中国人最想去的国家是日本。日本成为中国人最想去的国家No.1

因为疫情,中国游客访日大大减少,可把日本人高兴坏了。↓


前段时间,一位关于讨论中日友谊的事在在日本网络炸了,而对此绝大多数日本网友的回复是希望自己祖国再次侵略中国,自己也愿意参军,随后就是一大堆辱骂中国的言论

————————————

关于这些,我想请问网络上的那些精日有这个胆子骂回去吗???

日本人民对中国的讨厌度是从历史积累下来的,历史上中国从未想过暴力征服日本,而日本呢? 残害亚洲邻居上千年,中国比日本强的时候,从未想过要武力灭亡日本,你也许会说蒙元两次征日,但最多也是以教训和报复为主,而一旦日本比中国强,你看到的是几次恨不得撕碎中国

在日本国力发展鼎盛的八十年代,日本国民重新神气活现,气焰嚣张,甚至瞧不起西欧乃至美国的那个年代,面对苏联,依然老实得跟孙子一样。为了能在苏联控制区(所谓北方四岛海域)获得捕鱼的许可,日本国民想方设法给苏联军警塞各种好。从电视机、打字机、手表到方便面条、威士忌酒、精美小巧的裤子、袜子,日产佐料,甚至酱油…………总之种类繁多的百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苏联垮台后,面对国力大衰的俄罗斯,日本国民虽说不再害怕受到虐待、欺凌,但依然要看俄警的脸色,至少,会夹紧尾巴保持卑屈态。

而对中国人…………日本民族对中国人的态度,哪怕在中国领土上,日本游客痛加暴打中国服务人员、百姓的事数不胜数,结果也基本是得到“调解”了事。甚至多次发生逼中国女性下跪的事情,还打死过中国人,也不用偿命

2008年,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并取得了金牌总数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大国形像得到有力提升。

可谁知道,这场华彩盛典结束不久,就发生一件屈辱的事:上海虹口的外国语学园里,一群日本学生横行无忌,手持空心钢管,见到中国学生就打!直接几位中国学生被打住院!然后呢?然后全身而退,安然无恙

请问,哪怕是美国学生在日本校园里,这么做过吗?

直到今天,该小国对中国的仇视情绪,远远超过中国对它的仇视

想一想,现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喜欢粉外,也许应该承认,是中国的软实力不够强,但是更大原因是很多人的自私

而反观日本人自己是怎么看待中国的?现实中的精日就是日本人自己最瞧不起的地球人!

前几年日本海自叫嚣灭亡中国海军都忘了?只要现在日本一旦有侵略中国的资本,你看到的就是日本恨不得再来侵略一次

上上个世纪,日本无缘无故挑起对中国的甲午战争,那时候,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的军国主义、军部文化、少壮派还远未形成,日本国民就已是从工人到农民,从老人到孩子,对侵略邻居,逞武扬威于外域而“个个兴高彩烈,人心欢腾”(藤村道生《日清战争》)。战争以倭奴得逞收场,大街小巷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向“清国留日学生”们挑衅,讥笑谩骂,嘲笑他们是窝囊无能的中国来的人。

就是从甲午起,日本民众对中华儿女的贱称,除了“支那人”之外,又多了一个新词:“呛括咯“(ちやんころ)

正因为如此,日军士兵对中国男女犯下惨绝人寰的暴行,被日本民众视为津津乐道的趣事,是足以值得在国内炫耀的资本,什么强迫几十个“呛括咯”自己挖坑,等挖好后,再全部推下去活埋,这些杀人取乐的事,让日本民众听得哈哈大笑,甚至“十岁前后的少年都听得很痛快”(津田道夫《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视之为民族自豪和优越感的来源,直到现在

日本人的调查“你喜欢中国吗?


之前辽宁一个小区被雷给劈了,所幸没人员伤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这事儿还被日媒报道了。


再来看看日本网友的评论


前段时间日本的群马县有670头猪被偷了,评论区的日本人居然都在怀疑是中国人干的


韩国和日本的关系,想必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日本也多次侵略过朝鲜半岛,之前日韩也打过1年多的贸易战,日韩的关系类似现在中日关系,都是互相看不顺眼,然而日韩关系对比中日


而打脸的是,中国对日本的好感度却达到了47%

而2020年的最新调查,日本对华有好感度的人仅占10%,而在中国对日有好感度的人仍然保持在45%以上,而韩国同样对中国绝大部分是负面看法

今天的中国,爱国反日、民族主义根本是受多方面压制,左右两派共同打击,分散的、单弱的根本形不成实体的微弱声音

先不说我这算不算极端民族主义(不过是要求一报还一报,不过是要求以牙还牙)

而在中国,极端的仇视自己祖国,极端媚外、崇外,精日,反倒形成了实体组织,反倒形成了势力,近年不断制造事端,甚至围殴他人

因为它们认为日本人不好惹,日本个性引扬,特色鲜明;中国人好惹好欺负,惹了中国人、挑战中国民族情感往往啥事没有,或从轻发落。而且它们认为当中国人没地位,中华文明越来越缺乏个性和活力。

这种病态认识造成了极端自卑和媚日

我们很多人还觉得大部分中国人都痛恨日本,而现实情况是:日本是全球最反华的国家,而很多中国人早已不痛恨日本,很多青少年不仅对日本产生好感,甚至有一定的群体已经对日本产生了跪舔行为

最让人无语的是,关于日本不好的一面,哪怕很明显地点是日本,都会强行黑点转移成“中国”。不多说了,放图吧


给洗白成了是石家庄

而有些明明是中国的正面新闻,硬是被中国的某些人给说成是日本。比如他们把北京的西二旗地铁站吹成是日本的新宿站


一个萌娃坐地铁走红,而一个博主尬吹“日本萌娃乘地铁”


首先声明下,我并没有号召大家就应该对别的国家反目成仇,现在的日本对中国却反而是这样,是为了让那些粉外和精日看清自己,认识自己在所谓日本和外国人眼中被看成是个什么东西,毕竟日本网友也没少评价这类人(我们在中国有很多狗)懂的自然懂,现在的美国同样对中国是大部分讨厌程度

最后让大家看一下评论区一个奇怪的回答,是最让我无语的一条

对于这个我就不想过多说太多了,相信大部分人就算不说也该了解

user avatar

你爱人家,人家也得要你啊。

夏业良,前北大教授,去了美国只能送外卖

蒋国兵,湖北省高考状元、清华大学核物理博士,32岁任副教授。去加拿大,因为是核物理专业出身,加拿大没有科研机构要他。他又转专业去学化学,加拿大的化学博士。结果还是没有企业要他,只能去当油漆工。朋友劝他回国,他不知道怎么面对家人。后来就跳桥自杀了。

冷鸿升,国内某设计院前院长;一家三口在美国捡垃圾。后死于洪水。

至于法x功,去年发生的美国国会冲击事件可就有他们的身影。你觉得美国人会咋想?

某些人不是嚷嚷着要开墙吗?现在外网上可全都是在骂中国,这要是让中国老百姓看见了;想想后果吧。

user avatar

你都不润到那个国家你凭什么说你爱它?

爱它不是错,嘴上一套行动一套才是错。

ps:知乎暂时不提供签证服务。你应该找它们大使馆问问怎么办签证快速移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人觉得中国人不能爱别的国家,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并不意味着爱美国或者日本就是错的,但确实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社会情绪和历史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不能爱别的国家”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和对一种特定现象的概括,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些人对国家认.............
  • 回答
    很多人觉得中医不能治病,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挑战,更有信息传播的偏差。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理论体系的“陌生感”与“不可证性”:这是最核心的阻碍之一。中医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气血津液、辨证论治等等,与现代科学的物质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很值得说道说道。为什么咱们中国人,有时候看着很多欧洲人,就觉得他们长得“很好看”,即便这些人放在他们自己国家可能就属于“大众脸”?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得从咱们对“美”的认知来源说起。咱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好看的人”是什么样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影视.............
  • 回答
    要说段誉和张无忌这两位金庸先生笔下的“情圣”,在面对众多女性的感情纠葛时,为何一个招人喜欢,一个却常常被观众“嫌弃”,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这绝非简单的“渣男”与“好人”二分法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人物的性格底色、情感处理方式、成长环境以及读者代入感等多重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段誉能在“后宫佳.............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不少身在海外的中国人会常常遇到的疑问。外国人看到中国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确实会感到惊叹。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看,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疑是一场“奇迹”。然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这份“厉害”背后,是.............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国近代落后西方主要甚至全部是满清的责任?”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将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的责任完全或主要归咎于满清,虽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但也确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这种观点背后,往往是对历史事实的片面强调、对复杂成因的忽视,以及一定程度的民族.............
  • 回答
    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实力(排除核武层面)抱有比西欧更强的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其中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的观察和认知偏差。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哪个国家更强大”的问题,而是关于一种集体感知,这种感知受到宣传、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对“强大”定义的侧重点影响。首先,历史的惯性与“老大哥”情结.............
  • 回答
    很多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很累”,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观察到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累”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包括工作状态、生活压力、社会期望,以及文化价值观等等。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高强度的工作文化与长时间劳动: 加班文化盛行(996/007): 这是外国人对中国人.............
  • 回答
    现在网上关于“中国盛世”的讨论确实挺多的,而且观点挺多元的。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这些感受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跟我们当下经历的很多变化联系在一起。一、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经济上的变化。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高多了,这绝对是个事.............
  • 回答
    你这句话之所以听起来像“章口就来”,主要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并且在很多人心中,中国和美国的贫富差距存在着一些刻板印象,而你的表述可能与这些普遍认知不太一致。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为什么你的说法会引起争议?普遍的认知是怎样的?很多人觉得中国和美国的贫富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直观感受。确实,从宏观经济数据上看,美国在GDP总量、财政收入和军费开支上都领先于中国。但很多人依然觉得中国“有钱”,甚至比美国“有钱”,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一、 感受上的差异:财富的分布与可见度 中国经济的“看得见”的增长: 过去.............
  • 回答
    很多人认为中国富裕后一定会与发达国家竞争生存空间,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认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历史经验与地缘政治的视角: 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调整: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新兴大国崛起并挑战既有秩序的案例。当一个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迅速发展并达到一定规模时,它自然会寻求.............
  • 回答
    很多人觉得中医“荒谬”,这个说法其实触及了一个挺复杂也挺敏感的话题。这背后不是因为中医本身真的就“荒谬”,而是源于一系列的原因,很多是社会认知、科学发展、历史传承以及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一项一项地掰扯掰扯。首先,科学的“铁证”之痒,以及“证据链”的断裂感。现代科学,尤其是医学,讲究的是可.............
  • 回答
    外国人觉得中国人有钱,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这其中掺杂着一些现实的观察,也夹杂着一些刻板印象和信息不对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来自消费力。你走在世界各地的购物街,看到中国人购买奢侈品、大牌商品,或者在旅游景点一掷千金,这种.............
  • 回答
    “尬”这个感觉非常主观,但如果要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中国人唱说唱听起来“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些层面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种感受:1. 文化根源与表达方式的差异: 嘻哈文化的基因: 说唱(Rap)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深深植根于美国的黑人文化和街头文化。它的早期发展与社会不公、种族歧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事物的一些微妙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为什么美国人好像更爱“自己动手”,而咱们中国人有些时候会觉得“动手修车没面子”。美国人为什么爱自己动手修车?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大方向说起:1. 汽车文化深入骨髓: 历史原因: 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要解释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会有这种“既承认日本强大,又瞧不起韩国”的复杂心态,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往深里挖挖。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想法背后,有历史的影子,有现实的对比,还有心理的投射。这不是一个理性的经济数据分析就能解释完的,更多的是一种情.............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它触及了中西方在经济观念、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方面的深层差异。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宗教、哲学和社会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欧洲传统:资本文明与契约精神的自然延伸1. 基督教伦理对金钱的"祛魅"作用 基督教在中世纪确立了"世俗生.............
  • 回答
    汉字被很多人认为难学,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形近字多,到音形义的联系不直观,再到形近字、同音字的混淆,以及不同字体风格的差异,这些都让学习汉字充满挑战。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难”,很多中国人反而觉得自豪。这种自豪感并非源于享受学习的痛苦,而是出于对汉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历史和智慧的认.............
  • 回答
    中考,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真是一场硬仗。为什么感觉它这么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因素在作用,咱们一点一点捋一捋。首先,“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集合的概念。 它不是单指某一个科目考不好,而是综合了学习压力、竞争激烈、评价体系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挑战。一、 学习压力,从量到质的全方位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