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个别中国人会喜欢代表中国人去承认日本很强大却觉得南韩很落后(瞧不起南韩)?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要解释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会有这种“既承认日本强大,又瞧不起韩国”的复杂心态,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往深里挖挖。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想法背后,有历史的影子,有现实的对比,还有心理的投射。这不是一个理性的经济数据分析就能解释完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和认知上的倾向。

一、日本的“强大”是怎样被“承认”的?

这里说的“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国人对日本在某些领域长期积累的优势的认知上。

工业和技术实力: 这是最直观的。日本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很多人会用“匠人精神”这个词,虽然有点老套了,但确实是这样),在制造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汽车、电子产品到精密机械,日本品牌曾经(甚至现在在一些领域仍然)是高质量、高技术的代名词。很多中国人在年轻的时候用过甚至现在还在用日本的电器、汽车,对这种“好用”、“耐用”、“设计感”的印象是很深的。这种多年积累下来的品牌形象和技术优势,在很多人心里是根深蒂固的。
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虽然我们常说要“抵制日货”,但不可否认,日本的流行文化——动漫、漫画、游戏、音乐(JPop)、电影——曾经以及现在依然对中国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文化渗透,虽然可能伴随着一些负面情绪,但客观上让人们看到了日本在创意和文化输出方面的能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跨越国界,影响他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
国民素质和制度文明: 这一点比较微妙,也容易引起争议。但很多中国人,尤其是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或者对比过一些社会现象的人,会觉得日本人普遍守规矩、有礼貌、社会秩序好、国民整体素质高(当然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但广泛存在)。这种对社会运行效率和文明程度的观察,也会让人产生一种“日本比较厉害”的感觉。
历史遗留的“对手感”: 尽管现在中日关系复杂,但近代以来,尤其是在近代历史的视角下,日本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对手”或“威胁”。这种长期的历史叙事,即使在经济总量上中国已经超越日本,但那种“强大的对手”的认知惯性还在。就像一个你从小就觉得很强的对手,即使你后来变强了,你还是会不自觉地承认他的某些优势,或者至少会把他和你自己放在一个重要的参照系里。

二、为什么会“瞧不起”韩国?

而对韩国的态度,则往往更复杂,而且很多时候是带有明显的“俯视”或者“不屑”的意味。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跟风”和“模仿”的标签: 这是对韩国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人认为韩国的文化(尤其是在KPop、韩剧方面)以及一些科技产品,都是在模仿日本或西方,缺乏原创性,是“山寨”的代表。这种看法,即使不完全准确,也确实影响了很多人的观感。当一个人觉得某个东西是模仿的,自然就很难从心底里看得起。
文化上的“距离感”和“隔阂”: 相较于日本在某些领域相对成熟且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输出(比如宫崎骏的动画,某种意义上超越了语言和国界),韩国的流行文化虽然也很火爆,但很多时候被认为更“小众”或“特定圈层”的喜爱。而且,对于不熟悉韩国文化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韩国的文化产品(比如一些综艺节目、电视剧的套路)比较单一,或者不够“高级”。
历史上的“小国心态”和“依附性”认知: 很多人认为韩国是一个受到中国历史文化深刻影响的国家,甚至在近代被日本殖民,被视为一个“依附性”较强的国家。这种历史视角下,就容易产生一种“自己才是正统”、“韩国是跟在中国后面学习”的观念。即使现在韩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这种历史上的印记和由此产生的优越感(尽管有些扭曲)仍然会影响一部分人的认知。
经济体量和国际话语权上的“相对弱势”: 虽然韩国的经济也很发达,尤其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有优势,但中国的经济总量是韩国的数倍。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种现实的对比,会让一些中国人觉得,虽然韩国有些方面做得不错,但整体上还是比中国“小”和“弱”,因此容易产生“瞧不起”的情绪。
民族主义情绪的投射: 当一个国家(或者说一部分国民)在经历快速发展后,民族自豪感会增强,有时也会伴随着对外来文化和国家的某种不安全感或优越感。在这种情绪下,更容易将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自己强,或者在历史上有过纠葛的国家)进行标签化和矮化,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国家形象和民族自信心。瞧不起韩国,可以作为一种“证明”自己比他们强的简单方式。

三、为什么会同时出现这种“承认日本强大”和“瞧不起韩国”的组合?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非常有趣的 “对比策略” 和 “心理防御机制”。

“垫脚石”效应: 当有人想突出日本的强大时,他可能会有意无意地用韩国作为对比的“垫脚石”。意思就是,“你看,连韩国这么‘不行’的国家都承认日本在XX方面很牛,那日本到底有多牛就不用说了。” 这种逻辑下,韩国的“弱势”反而强化了日本的“强势”。
“分而治之”的心态: 中国在东亚地区与日韩都有复杂的关系。对于日本,承认其优势,可能是一种对过去历史和现实科技差距的“现实主义”态度,也可能是一种对强大对手的尊重。而对于韩国,由于其文化输出的特点和历史渊源,更容易采取一种“区分对待”的态度,将它归为“不那么值得认真对待”的类别。
避免全盘否定: 如果一个中国人很喜欢日本文化,或者承认日本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但他同时又抱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那么他可能不愿意全盘承认日本的“好”。这时候,他就会选择性地承认日本“强”在某些“硬实力”领域,但在“软实力”或文化原创性上,他可能会通过贬低韩国来转移注意力,或者找到一个“可替代的攻击对象”。“日本在技术上很牛,但文化上不如我们(或者不如韩国那样山寨),而韩国文化就是山寨的,所以我们整体上看还是比他们强。” 这种逻辑里,韩国就成了承载负面评价的那个“容器”。
信息茧房和认知偏见: 很多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或者倾向于相信那些符合自己已有观念的信息。如果他们经常看到关于韩国“山寨”、“整容”、“韩流泡沫”之类的负面评价,而对日本的负面评价(比如历史问题)则有所回避或淡化,那么这种认知就会被不断强化。

总而言之,这种“承认日本强大,瞧不起韩国”的心态,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经济、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中国人在面对周边国家时,复杂的情感和价值判断,以及在民族认同和国际比较中,寻求一种自我定位和优越感的心理需求。

这里要强调的是,这只是部分中国人的想法,并且这种想法本身也存在很多片面性和刻板印象。真正理性看待日韩的,还是大有人在的。只是当这种声音出现时,它背后确实藏着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美国的实力,先有了美国的傲慢。他们有什么勇气去臆想,一个人均国民收入是自己三倍的国家很落后?

嘲讽韩国的不外乎是说「没有主权」「给美国当鹰犬」。但这和是否落后无关,韩国在经济、技术、民生、福利保障、社会发展方面是100%的先进国家

这就是世界的现实,你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但人民生活水平比不过给强权霸主充当鹰犬爪牙。偏偏你还非要打肿脸充胖子,说自己比人家过得好

2020年7月,韩国猪肉14.9元/斤,中国猪肉18.2元/斤(都是出栏价格,不要拿零卖价杠了),再考虑双方的收入水平有三倍的差距...同样的工资,你舍不得吃猪肉的时候,人家顿顿吃撑

在2019年,中国房价收入比为29.1,韩国则为17.6。中国人需要工作29年才能有钱买房,韩国工作不到18年即可。就这样还有人嘲笑韩国房价呢

人均寿命,韩国82.6岁,中国76.9岁,就是富国与穷国的标准差距。

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韩国47.3%,中国9.1%,韩国完胜。

以发明专利来说,每10万人里韩国415件,中国114件,4倍差距。

在实力上,中国是大国,强于韩国。但在「先进程度」上,中国比不过韩国,相比之下中国才是落后国家

user avatar

我不觉得过日本很强大,更从来不觉得韩国落后,别动不动代表中国人,你连你小区里的人都代表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要解释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会有这种“既承认日本强大,又瞧不起韩国”的复杂心态,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往深里挖挖。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想法背后,有历史的影子,有现实的对比,还有心理的投射。这不是一个理性的经济数据分析就能解释完的,更多的是一种情.............
  • 回答
    在《水浒传》第三回中,鲁智深之所以会对李忠说出“也是个不爽利的人”,是因为鲁智深通过短短的接触和观察,发现李忠在为人处世上存在着一些让他觉得不够痛快、不够磊落的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关键点:1. 鲁智深秉性豪爽,追求“爽快”:首先要理解鲁智深这个人物。他为人嫉恶如仇,性情直率,崇尚侠义,最看重的.............
  • 回答
    中国金融市场如果全面放开,这绝对是一步影响深远的大棋,对国家、企业和个人而言,那将是一场全方位的洗礼。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争取说得明白透彻。对国家而言,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机遇,但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首先,经济增长潜力将被极大激发。 想象一下,全球最顶尖的金融机构、最成熟的投资理念、最活跃的资.............
  • 回答
    2021年3月26日,中国宣布对英国部分个人及实体实施制裁,理由是他们“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制造和传播涉疆问题”。这无疑是中英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会以一种细致且交织的方式显现。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这次制裁是中方对近期西方国家就新疆问题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回应。英国作为少数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为什么我们平时很少看到盲人,即使他们占有一定的人口比例:1. 盲人群体的数量并非巨大,分散在广阔的社会中: “100个人中有一个”的含义: 这个比例听起来不小,但如果我们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例如14亿人),这意味着大约有1400万盲人。这是一个.............
  • 回答
    中国与印度,两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亚洲巨人,它们的交往历史复杂而漫长,既有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不乏地缘政治的博弈。然而,从历史长河来看,中国似乎从未将印度视为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也并非完全没有“潜在的担忧”,只是这种“威胁论”并未在中国主流认知中占据主导地位。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去理解。与其说“很少”,不如说“不那么显而易见”或者“表现形式不同”。将“个性”简单定义为“追求自我”、“做真实的自己”,并认为中国人普遍缺乏这种勇气,可能是一种以西方个体主义为标尺的简单化判.............
  • 回答
    “中国人对个人的形象不看重”这个说法,听起来像是把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简化成了一个标签,挺容易让人产生刻板印象。但仔细想想,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些很有意思的文化和社会原因,不是简单一句“不在乎”就能解释得了的。首先,要不要“看重”个人形象,这本身就是个挺大的命题。什么叫“形象”?在某些文化里,这可能意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实力、国际认知、历史文化以及媒体宣传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全球近200个国家,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而印度GDP位居世界第七,为什么人们对这两国的强大认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一、绝对体量与相对感知:数字背后的复杂性首先,不能否认GDP是.............
  • 回答
    关于“东北不抗日”的说法,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知和污蔑,其根源可能是对东北抗日历史的片面解读、历史叙事的选择性遗忘,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宣传。为什么会有“东北不抗日”的污蔑?这种污蔑的出现,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聚焦经典人物: 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塑造具有代表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很多人疑惑。咱们中国人讲究“大道至简,适者生存”,交通灯的设计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考量,可不是一句“换个颜色”就能轻易解决的。首先,你提到红绿色盲在色盲人群中占比大,这是事实。确实,红绿色盲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色觉缺陷,尤其是在男性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真是让人挺无奈的。你看,生活中不少人,对很多事情,特别是像中医这种,真的是云里雾里的,上来就是一堆自己的想法,好像自己比谁都懂一样。为啥会这样呢?咱们慢慢掰扯掰扯。首先,得说的是,信息获取的便利与门槛并存。现在网络发达,信息量那是爆炸式的。你想了解啥,搜一搜,各种说法、各种观点扑面而.............
  • 回答
    臧霸,这个人,在那个乱世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硬角色。提起他,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儒士,也不是什么只知道拼命的莽夫,而是一个真正的草莽枭雄,一个能在乱世洪流中抓住机遇,凭借自身本事一步步爬上高位的人。臧霸其人,绝非等闲之辈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臧霸这人,打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官宦子弟,.............
  • 回答
    “56个民族是一家”,这句口号,我们从小听到大,它背后承载着国家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国家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的努力。但要说“什么时候中国56个民族能不分彼此”,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能回答的问题,更像是一个持续追求的理想状态,它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与每个人的感受息息相关。“不分.............
  • 回答
    关于中国的人均 GDP 排名和生活水平,需要仔细解读,不能简单地认为排名第71就意味着有70个国家的生活水平都比我们高。人均 GDP 排名是怎么回事?首先,人均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衡量国家经济产出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财富总量除以该国人口数。这个数字越高,通常意味着.............
  • 回答
    今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120年前的那个夏天,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碎了中国的尊严,屈辱的《辛丑条约》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中华民族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苦痛,更应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次无法磨灭的伤痛,它给我们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中一些非常关键的面向。如果说只有2200万人符合个税起征点,这似乎是一个相当低的数字,与我们对一个拥有14亿人口大国的普遍认知有所出入。要理解“其他人都在哪儿,在做什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1. 理解“个税起征点”的含义和其背后的.............
  • 回答
    中国在 5G 基站建设上的领先地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解读的现象,它折射出中国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上的诸多关键信息。首先,我们看到了中国在 5G 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速度与广度”: 全球绝对领先的规模: 5G 基站总量占全球 60% 以上,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意味着在.............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国没有个人技术很出色的足球运动员”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话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青少年足球体系的不足与断层这是导致中国足球“出人才难”的根本原因。 足球人口基数问题: 相较于足球强国(如巴西、阿根廷、欧洲各国),中国真正参与系统性足球训练的.............
  • 回答
    关于中国不容许个人破产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中国长期以来缺乏一套完善的、适用于所有公民的个人破产制度。尽管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对于引入个人破产制度的讨论日益增多,并且在一些特定区域或领域已经进行了探索和试点,但作为一个普适性的法律体系,个人破产制度尚未在中国全面建立。那么,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