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陈宝国、陈道明演什么都像是自己,李幼斌演什么都像李云龙?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触及到了演员表演风格和观众认知之间的微妙关系。很多人觉得陈宝国、陈道明演什么都像是自己,而李幼斌演什么都像李云龙,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

一、 演员自身特质与早期经典角色的深度绑定

强大的个人魅力与辨识度:
陈宝国和陈道明: 这两位演员都拥有极强的个人风格和魅力。他们的外形、气质、声音、甚至肢体语言都有着高度的辨识度。
陈宝国: 他身上有一种从容、深邃、略带沧桑感的气质,眼神往往很有故事,能够传达出复杂的情感。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台词功底扎实,往往能将角色的内心挣扎和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道明: 他更偏向于一种儒雅、睿智、内敛、带有王者之气的风格。他的表演常常不动声色,但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表情都充满了张力,能够赋予角色一种独特的贵族感或精神气质。
李幼斌: 李幼斌老师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角色无疑是《亮剑》中的李云龙。李云龙这个角色是如此的鲜活、立体、深入人心,他的粗犷、直率、爱憎分明、一身军痞子气却又战功赫赫的形象,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早期经典角色的巨大成功:
陈宝国: 他塑造了太多深入人心的角色,比如《大宅门》里的白景琦、《汉武大帝》里的汉武帝、《茶馆》里的秦仲义、《北平无战事》里的徐铁英、《官场现形记》里的王坡老、《老农民》里的牛大胆等等。这些角色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或多或少带有他那种成熟、复杂、有城府、有韧性的气质。观众在观看他扮演其他角色时,很容易将这些过往的经典形象投射进去。
陈道明: 同样如此,他在《康熙王朝》里的康熙大帝、《雍正王朝》里的顺治帝、《楚汉传奇》里的项羽、《庆余年》里的庆帝、《流金岁月》里的叶谨言等角色,都展现了他强大的气场和对权势、智慧、复杂人性的深刻把握。这些角色同样加深了观众对陈道明“帝王相”、“智者范”的认知。
李幼斌: 《亮剑》的成功太过于耀眼。李云龙的形象已经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成为了一种“标杆”。当李幼斌去扮演其他角色时,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粗犷、有血有肉的角色,观众不自觉地就会用“李云龙”的滤镜去看待。

二、 演员的表演方式与惯性

表演风格的固化:
陈宝国和陈道明: 这两位演员的表演方式都倾向于一种“内化”和“细节化”。他们不依赖于过度的肢体表演或夸张的面部表情,而是通过眼神、语气、微表情来传递角色的情绪和内心世界。这种高度成熟和精致的表演风格,反而会让他们在塑造不同角色时,依然能找到自己表演的“锚点”,即不脱离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技巧。久而久之,观众就会觉得他们“演什么都是那个味儿”。
李幼斌: 相对而言,李幼斌老师的表演风格更偏向于“外放”和“生活化”,尤其是扮演像李云龙这样的角色时。他擅长用朴实、接地气的方式去展现人物的性格,有时候会带有一些“糙”和“愣”劲儿。当他扮演的角色性格中有与李云龙相似之处时,这种表演惯性就会更加明显。

对角色的二次创作:
演员在演绎角色时,都会融入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对于像陈宝国、陈道明这样经验丰富的演员,他们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生活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种高度的积累会在他们塑造不同角色时,形成一种个人化的“处理方式”。例如,他们可能都会倾向于在角色中挖掘那种“被压抑的情感”或“深层的无奈”,这就会让观众觉得似曾相识。
李幼斌老师在《亮剑》中塑造的李云龙,其“狠”劲、“劲儿”和“义气”是其表演的突出特点。如果观众认为其他角色也需要类似的“劲儿”和“义气”,那么自然会联想到李云龙。

三、 观众的认知习惯与“定型效应”

“滤镜效应”与情感连接:
观众对一个演员的喜爱和认可,往往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滤镜”。当他们喜欢一个演员,尤其是在看过他某个极其成功的角色后,就会对这个演员产生一种情感上的连接。这种连接会让观众在观看他其他作品时,不自觉地将其与最成功的角色进行比较和关联。
李幼斌扮演的李云龙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定型效应”,是因为李云龙这个角色承载了许多观众对于“英雄”的朴素认知,以及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记忆。他代表了一种阳刚、勇敢、有血有肉的正面形象,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刻板印象的形成:
当一个演员长期塑造某一类或具有某几种鲜明特征的角色,观众的大脑就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认为这个演员就应该是这样的。例如,陈道明常常扮演帝王将相、智者或者有权势的人物,观众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适合这类角色,并且期待他以某种方式来演绎。
反之,如果一个演员演活了一个“草根英雄”或“硬汉”,观众下次再看到他扮演类似角色时,就容易把他与之前的那个角色划等号。

角色类型与演员自身气质的契合度:
有时候,演员自身的气质与所扮演的角色类型高度契合,这使得他们能够轻松地驾驭,并且观众也更容易接受。
陈宝国、陈道明自身就具备一种沉稳、内敛、有智慧、有深度的气质,这让他们在演绎许多复杂、成熟的角色时显得得心应手。但一旦要他们去演绎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如果演员自身没有进行大幅度的突破和调整,观众的固有认知就会产生“不像”的感受。
李幼斌老师的气质中,本身就带有一种东北汉子式的粗犷、耿直和朴实,这与李云龙这个角色非常贴合。当他去演其他同样具有这些特质的角色时,观众就会觉得“这不就是另一个李云龙吗?”。

四、 媒体的宣传与观众的讨论

媒体在宣传演员的作品时,常常会强调他们过往的经典角色,以吸引眼球。例如,“影帝陈宝国再次挑战全新角色”或者“继李云龙之后,李幼斌再演硬汉”。这种宣传方式,潜移默化地加深了观众对演员与其代表角色的绑定。
网络上的讨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大量观众在论坛、社交媒体上讨论“陈宝国演什么都像陈宝国”或者“李幼斌就是李云龙”,这种声音会形成一种舆论导向,影响更多人的观感。

总结来说,

陈宝国、陈道明演什么都像自己, 更多是因为他们 强大的个人魅力和高度成熟、内化的表演风格, 使得他们在塑造不同角色时,都能够找到自己表演的“基底”,并且对角色的处理方式带有强烈的个人烙印。观众因为欣赏他们的这种风格,也容易将这种“风格感”视为演员本身。
李幼斌演什么都像李云龙, 则很大程度上是 《亮剑》中李云龙这个角色太过成功,产生了强大的“定型效应”, 加上李幼斌老师表演风格中与李云龙相似的特质,导致观众在观看他其他角色时,会不自觉地将李云龙的影子投射上去。

这并不是说这三位演员的演技不好,恰恰相反,能够拥有如此深入人心的角色和如此强烈的个人风格,本身就是演员功力深厚的体现。但同时,观众的认知习惯和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共同促成了这种“像自己”或“像某个角色”的观感。对于演员来说,如何在保持自身风格的同时,能够更自由地切换角色,是他们不断追求和挑战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影《横空出世》看过没?十里八乡的俊后生,你以为是说着玩的?

陆光达跟李云龙,一个是物理学博士,一个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军官,李幼斌诠释的都非常好。

其实从李幼斌的演艺生涯来看,《亮剑》是李幼斌的转折点之一。此前的李幼斌只是一个演技比较好的演员,是《亮剑》才让他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明星。《横空出世》是拍摄于《亮剑》之前的,而以《亮剑》为分界线,李幼斌所接的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亮剑》之前,李幼斌在电视剧中饰演的角色比较多元,且其中大部分是警察,但在《亮剑》之后,李幼斌则接拍了大量战争和军旅题材的影视剧,在这其中他的很多表演技巧的确没有突破。之后,又接拍了一些年代剧谋求转型,我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

之所以很多人觉得李幼斌演什么都像李云龙,除了看剧看得少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就拿这几天的靳东事件来说,为什么靳东会迷倒那么多的中老年妇女?因为靳东在荧幕上树立起来的就是一个具有霸道总裁气质的“老干部”形象。而靳东之所以这么做,除了拗人设之外,市场也会强化这个发展路径。也就是说,如果演员张三在一部剧中演霸道总裁演好了,那么就会有导演拿下一步霸道总裁的剧来找他。反过来,对于演员来说,有些人也会因为市场对他的某一类型角色予以肯定,而选择继续演这个类型的角色。经过十几部电视剧的不断强化,一些人的表演技法也就定型了。

与李幼斌类似的演员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张铁林是“皇帝专业户”,演什么都是吹胡子瞪眼的乾隆味儿——但你要是去看他早年的《大桥下面》和《黄飞鸿》等,就完全不是这种感觉。王刚也是很好的演员,他把和珅演得活灵活现,但王刚的演技也被和珅框住了,演什么都是那个味儿。唐国强自从演皇帝演上瘾之后,不看台词你可分不出唐太宗和明成祖的区别。而陈宝国和陈道明,他们早年间也都塑造过各种不同的角色,但也是因为皇帝角色出名之后,接到的片约也基本都是这个类型的。

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多演员都是明白的。但只有少数演员会选择跳出这种限制,为自己找寻更多的可能。比如说李雪健老师,《九一三事件》里的林彪、《渴望》里的宋大成、《水浒传》里的宋江、《横空出世》里的冯石、《荆轲刺秦王》里的秦王、《一九四二》里的河南省主席、《少帅》里的张作霖、《嘿!老头》里的刘二铁……你简单回忆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味儿,林彪和张作霖绝对不是一个感觉。

为什么很多演员明知道问题,但却不选择转型呢?因为转型的成本太高而收益太低。比如说六小龄童,看过《连城诀》的人都知道他演得花铁干其实挺不错的,在《燕子李三》里他还演过燕子门的掌门李显,他甚至还扮演过周恩来、胡适、鲁迅等形象。虽然这些形象都获得了不错的专业认可,但因为看的人太少,市场不认可,六小龄童也赚不到钱。所以,他只能选择继续与猴戏和《西游记》绑定,靠市场认可度最高的孙悟空形象来挣钱。

所以,在影视圈你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主角在表演上的探索空间往往比配角小得多。因为主角是要扛票房和收视率的,片方轻易不敢拿他们冒险,所以会让他们去演那些市场认可度最高的形象,而那些演技非常好的配角,反而因为她们不扛票房,敢让他们去饰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比如说成龙的电影基本都是功夫电影,成龙知道大家是看功夫来的。吴京在转型时期给自己的定位也是硬汉形象,是“纯爷们”的。周星驰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喜剧。他们的作品类型和风格已经趋于固定。但像张译、段奕宏等有演技但没多少流量的演员,因为不扛票房,在表演上的戏路反而更宽。

补充一句,很多人将“戏路”等同于角色的职业或身份类型,这其实是不对的。同一个职业,换不同的人演能演出不同的感觉,而同一个人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候区别也没那么大。比如说张国立既演过纪晓岚,也在《一声叹息》里演过编剧梁亚洲,二者虽然时代不同但性格差别其实并不大。再比如周星驰演过的角色很多,但在大多数无厘头喜剧里,他也并没有尝试过突破原有的表演体系。反之,像张学友,在《旺角卡门》里演乌蝇哥跟在《男人四十》里演的林耀国,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戏路了。

总的来说,有的时候演员表演的角色和风格的固定化和类型化,也是一个身不由己的事儿。当你觉得一个老演员演什么都像自己的时候,不妨去看看他们出道时演的那些作品,那真的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PS:

对二人早年作品感兴趣的,推荐看一下陈宝国的《神鞭》、《小井胡同》和陈道明的《末代皇帝》、《围城》。

另外,强烈安利《小井胡同》,这应该算是90年代最被低估的电视剧之一。

user avatar

你要非说这像李云龙我也无fuck说。


https://www.zhihu.com/video/1300782028955516928
user avatar

你以为陈宝国是气吞万里的汉武帝、专横跋扈的嘉靖帝,那是小时候被后妈刘晓庆折磨的,陈宝国一见刘晓庆就唯唯诺诺“朕头疼……”

陈道明就更惨了,刘晓庆是他亲妈,你以为陈道明是怒斥群臣的康熙帝、一统六国的秦始皇,他小时候被刘晓庆虐待的哟!初恋被亲妈卖到窑子里,怀孕的老婆都给你踹没喽,一尸两命。

你看姜文硬不硬?高不高?“不要跪,站起来!”,那是对黄四郎这种虚假的恶势力,面对真正的恶势力刘晓庆,一口一个“老佛爷吉祥,奴才给您请安了~”

再看看大D哥,拉不拉风?从油麻地踩到西环,小时候也是被老婆刘晓庆折磨得不成人样啊!身体脱相了都!

user avatar

周星驰演的任何电影,成龙演的任何电影,有多少人真会记得主人公在片中,究竟叫什么名字么?

不,大家都只知道,他们就是周星驰和成龙,就会心甘情愿掏出真金白银,为他们的电影去买单。

如梁家辉、梁朝伟这样【千人千面】、每个角色各具特色、毫无雷同的演员,当然是不可多得的殿堂级演员。

如周星驰、成龙、李连杰这样【千人一面】,也包括张国荣、周润发、刘德华这些极具个人特质的大明星,同样也是了不起的好演员。

其实,一个演员能否走红,能否取得最大成就,“演技”的高低从来就不是第一要素。别说在当今这个流量营销为王的时代是如此;甚至在二三十年前,同样也是如此。

如陈道明、陈宝国、唐国强、张国立、姜文、李幼斌等人,哪一个不是各大影帝视帝奖项满身,哪一个不是经典角色无数,毫无疑问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演艺事业最成功的男演员了。

然而,他们的演技当真就是同龄人top级吗?只怕大大的不见得。 在一些他们客串的影视剧中,明显能看到这些老艺术家的格格不入,或者大大违和,(如陈道明在《无间道3》)足以说明即使以他们这等堪称精湛的演技,同样是有一定局限的,不可能真正完美驾驭多方面题材。

唐国强老师演技当然是非常不错的,作为《雍正王朝》一剧的绝对大男主。贡献了继《三国演义》诸葛亮后,又一生平极经典的演出 。

然而,在同年度飞天奖的评比中,他却输给了同剧只有20集戏份的“康熙帝”焦晃,这一结果,虽有些出人意料,却同样令所有人心服口服。

焦晃饰演的“康熙帝”,不怒自威的气势仪态,表面看似仁慈宽容,但转眼就是杀伐狠绝的帝王。这种转变举手投足之间就完成。不论难度和完成度,都公认比饰演同一个角色、风格过于外化的陈道明老师在《康熙王朝》中的演绎更强。 因为内敛的风格,远比外放更难。

很多人评价演技高下,其实还停留在“放”的阶段,但凡看到夸张过度、淋漓尽致的表演,就自以为是看到了如何了得的神演技,这是标准的【外行看热闹】。

而真正的高明的演技,必须要学会“收”。真正的演技高手,从来都是随风化物,润物无声,根本不屑于靠“吊打”和“压制”对手戏的同行,来彰显自己演技如何高明。

相反,他们更会充分带动自己的对手戏演员,感染他们充分入戏,共同将一部作品完成得天衣无缝。这才是【内行看门道】。

随手举两个最近的例子:《我和我的祖国》,任素汐VS张译。

《在一起》,倪妮VS雷佳音。

大段台词和高光爆发戏,都给了女主角,她们的演技,在年轻演员中,也是很不错的。可是和对面搭戏的男演员比,就明显比出了高下。

唐国强老师此前演诸葛亮,已经被“曹操”鲍国安抢去飞天奖和金鹰奖,演雍正帝又被“康熙帝”焦晃抢去飞天奖,而且同年的金鹰奖,如果不是明确区分了主角奖、配角奖,焦晃得了金鹰男配奖,恐怕“雍正”还得再输……。

演艺生涯极重要的两个角色,都是身为正派主角,在同台竞技中,却被反派、或是戏份不多的配角给抢去风头,也证明即使是唐国强老师这个等级的演技,也还没有达到真正无可超越的程度。

真正的好演技,都是比出来的,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更一山高。

同样是曹操, 请张丰毅、姜文、陈建斌、于和伟去比鲍国安,

同样是康熙, 请陈道明、张国立去比焦晃,

同样是司马懿,请倪大红、吴秀波去比魏宗万,

同样是宋江, 请张涵予去比李雪健,

——差距都是显而易见,一目了然。

那么,这几十年来,凭什么是陈道明、陈宝国、唐国强、张国立、李幼斌们一直以来更当红?简单,就因为是陈道明们主演了更多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成功塑造了更多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角色。

很大程度上,许多演员最一开始能够走红,并非因为他们演技如何了得,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而只是因为他们的外形特长,演技风格,恰恰是和某个主角天造地设完美契合,然后戏写得好,观众爱看,戏火了角色红了,他们本人自然也就跟着一炮而红。

然后自然就有接到更多好的影视资源的机会。——只要不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演技随着年龄阅历增长与日俱增,这么一次次把握住机会了,自然就星路长红,成为演艺圈内的明星大腕。

终究,绝大多数普通观众去看一部戏,只会评价这部戏好不好看,剧情合不合自己脾胃,谁还会特意去一帧一帧慢镜头,分析研究具体哪个演员演技高下?

反之,1997年,已经主演《末代皇帝》和《围城》,拿了2个飞天奖视帝和1个金鹰奖视帝的陈道明,和刚拿下戛纳影帝这个国际影坛至高荣誉不久的葛优,合作主演了一部历史传奇剧《寇老西儿》,该剧的重要角色还有何赛飞、富大龙、李成儒等实力派演员,甚至是仲星火、黄宗洛、祝希娟、施建岚这些更上一辈的老艺术家。

可惜,即使这么多演技出色的好演员,也并不能阻止这部戏当时被广大观众在报刊上喷得狗血淋头,让葛优公开道歉,承认自己没演好,也让陈道明留下心结,三年后又去《少年包青天》再演一回八贤王,只为争回这口心气。

这就是正常的演艺圈和观影氛围,观众们才是上帝,演员演得好是本分,演不好活该被骂;哪怕演员本身演技没问题,没挑好剧本,演了烂戏,最后被观众骂同样也是自找。

演技不在高下,完美契合角色才是第一,葛优黄渤演技再好,也很难想象他们去演李逍遥梅长苏的样子。

事实上,当初葛大爷演寇准,之所以被喷惨了,也就是因为当时的观众,都觉得如此一个只该出现在历史正剧中正襟危坐的的千古名相,不该变成一个耍滑逗宝的光头喜剧角色“寇老西儿”,

——当人设和演员自身条件完全不合时,就算是戛纳影帝的演技也是无法让观众信服的。

平心而论,真正被普遍高估演技的,可不是今天被键盘影评家们喷【演什么都一个样】的陈道明、陈宝国、唐国强、张国立、姜文、李幼斌们,

而是某些一辈子连个主演代表作都没有过、只能靠某几个特别特定人设的配角去出彩的所谓“老戏骨”

从来并不是一个演员不是老了就能叫“老戏骨”的,这些人就和从前港剧迷津津乐道的那些tvb“金牌绿叶”一样,都是标准的模式化流水线演员。

就是观众们看一两部戏,很惊艳,似乎“好有演技”,再多看几部戏,就立马发现不对,都是一张面孔一个戏路去演千百样人,这居然也能算是演技么?

其实有好些老演员,都是在同辈中演技被吊打,几十年出不了头,等到老了以后,人家踏入神坛的或者功成名就的都减产了,他们就跑出来吊打小辈,充当什么演技派“老戏骨”。

这些人和后辈相比,当然肯定是演技不错的,但是和那些已经演技封神的同辈相比,差距一大截也是很明显的。

真正足以封神的演技,从来不是光熬工龄就能熬出来的,而是需要天赋。

比如王志文33岁时演的大太监嫪毐(电影《荆轲刺秦王》),就已经胜过现今那些整日被各类营销号吹嘘的五六十岁“伪戏骨”们甚多了,或者夸张点说,足足能爆几条街呢。

但凡热衷于营销如何“演技吊打后辈”的“伪戏骨”们,诛心而论,未必不是一颗名利之心不熄,才恨不得抓住有限的机会,在广大观众面前,竭力表现自己如何怀才不遇,才不能演主角,不能走红赚大钱。

然而他们这样做,竭力在镜头前突出个人的“独角戏”表现,本质上破坏了一部影视作品的完整性,就如同罗丹砍掉的那只巴尔扎克的左手一般,再出色也只是累赘。

此外还颇有些话剧为主业的演员,自以为话剧作为演员的艺术,比影视剧更高一等,极喜欢把话剧腔和话剧表演模式带到影视剧中,在一大群人中做鹤立鸡群状,这样拍出来的作品,整体观感当然极差,同样难以受到观众欢迎。——像这种人,就该他不出名、不走红呢。

反之,电影《风声》,周迅、李冰冰、张涵予这些公认演技派固然发挥出色,连黄晓明也超神发挥,贡献了他职业生涯迄今前二名的演技(另一次是《中国合伙人》),

然而只有几分钟戏份的吴刚,十几分钟戏份的王志文,就毫不费力地更胜那几位一线当红的影帝影后一筹。

人到中年,才因“达康书记”走红的吴刚老师,在北京人艺里还不算是公认演技最好的,人艺版话剧《茶馆》六大主演,王利发(梁冠华)、常四爷(濮存昕)、刘麻子(何冰)、松二爷(冯远征)、唐铁嘴(吴刚)、秦仲义(杨立新),不但是话剧界最顶级的角儿,而且每个人都有爆火的电视剧角色,拿过权威奖项。——这些真话剧大腕,在影视剧里才没有那离奇出戏的话剧腔呢。

然而用这几位老师自己的话说,他们又哪能算什么老戏骨呢?他们心目中的“老戏骨”,得已故的于是之老师这样的才配得上。

而焦晃老先生,论演艺功底,固然是可以站在中国演员的最顶端,几十年来,都和于是之老师,并称【南焦北于】的神话。

然而,《雍正王朝》大火后,《汉武大帝》又非要已经70岁的焦老先生,去演“七国之乱”时34岁,去世时47岁的汉景帝……

笔者观看时,实在是违和之极,而且“汉景帝”本身的相关人设剧情,就挺工具人,论深度广度,和此前的康熙帝实在没得比。

另一部《乾隆皇帝》,焦老先生演中老年的乾隆帝,倒是把历史上此人的种种负面,演绎得入木三分,可惜该剧实际就是一部《和珅正名大传》,论本身质量也就中下。

而鲍国安老师在曹操之后,也演了很多戏,同样没有一个角色能与之相比。

相比之下,李雪健、陈道明、陈宝国、唐国强、张国立、李幼斌、葛优……这些常年接触第一流正剧班底,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的当时大腕,

既是英雄造时势,也是时势造英雄。

所以,【人养戏,戏养人】这句老话,确实很有道理。

user avatar

演的太好 ,在观众心里存了一个标签,容易记住。

应大家的要求,先上李幼斌和李雪健飙戏的片段,来源:横空出世。

李雪健大段独白气势逼人的片段请拉到尾部看,来源:横空出世。

后半部还有听评论区都说宋江投降屁股撅得特别好,讲话特别有表现力以后,放的李雪健老师的视频。

看到李幼斌 ,就想起意大利炮。

看到冯远征,就想起安嘉和。

看到张译 ,就想起班长史今。

看到张铁林,就想起皇阿玛。

看到王宝强,就想起许三多。

看到王刚,就想起和珅。

看到六小龄童。。。就想起六学。

评论区人才辈出,以下为填空题:

一看见马蓉,就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颜色的帽子。

A、火炭红 B、银杏黄 C、翡翠绿 D、天空兰

最后,国内论演技,我最服李雪健,演啥都那么棒。

他演林彪

焦裕禄

盖过了少帅风头的大帅

搭错车哑巴

宋江

评论区都说宋江投降屁股撅得特别好,讲话特别有表现力,我也弄了视频。

补充一个,老电视剧渴望里的宋大成:

最后放上李老师大段独白:

过马路的老奶奶我都不扶,我就服李老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触及到了演员表演风格和观众认知之间的微妙关系。很多人觉得陈宝国、陈道明演什么都像是自己,而李幼斌演什么都像李云龙,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演员自身特质与早期经典角色的深度绑定 强大的个人魅力与辨识度: 陈宝国和陈道明.............
  • 回答
    网络小说之所以让许多人觉得“毫无营养、不堪入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内容质量、创作模式、读者群体、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内容质量的普遍不高是核心问题: 同质化严重,套路化盛行: 这是最受诟病的一点。许多网络小说为了快速吸引读者、追求流量,大量复制已成功的作品模式.............
  • 回答
    关于《剑风传奇》漫画后半部分烂的说法,这确实是很多老粉丝们,尤其是那些从早期就开始追随格斯冒险的人们,心中一个难以回避的痛点。不过,用“烂”这个词来概括,未免有些过于简单粗暴,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争议”、“未能达到预期”或是“令人失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期望的锚定.............
  • 回答
    确实,关于“九头身”的审美,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在不同的人眼里,答案可能完全不同。你提到Hana(可能是指Hana Jiraskova?还是别的名字?)和Nadja Auermann,她们确实是模特界的传奇,身材比例非常出众,你觉得她们协调好看,这绝对是很有说服力的。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九头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个体经历、心理认知以及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一些从农村出来并在城市立足的人,在面对同是农村出身的人时,会表现出一种疏离、甚至轻视的态度,并产生优越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经济与物质条件的巨大差异带来的心理落差与身份认同: 脱离贫困的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火影迷内心深处那股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尤其是对宇智波鼬这个角色。很多人把他奉为神,觉得他聪明、强大、牺牲伟大,是个完美的悲情英雄。但你觉得他恶心,这同样是许多人心底藏着,却不常说出来的声音。这很正常,因为对于同一个角色,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感受。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
  • 回答
    “财富自由”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诱人?好像只要银行账户里有那么一串数字,就能从此告别朝九晚五,每天睡到自然醒,爱去哪去哪,买啥买啥。但现实往往是,就算你攒下了500万,很多人依然觉得,这离“财富自由”还差得远。这是为什么呢?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道道。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啥叫“财富自由”?.............
  • 回答
    19岁,想要嫁给爱情?嗯,这事儿,咱们聊聊。首先,想嫁给爱情本身,一点错都没有。这反而是特别美好的愿望,毕竟人生那么长,能和自己心爱的人携手一生,那是多浪漫的事儿啊。爱情的魔力,谁不向往呢?那种心动、那种默契、那种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的感觉,简直不要太迷人。所以,你这点子,在很多人眼里,那是闪闪发光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剧”的复杂感受。你觉得“毁三观”的番剧很多,但同时又看到这么多人追捧,觉得不解甚至有点恶心,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番剧)的题材和内容确实极其广泛,包罗万象。从治愈系、日常系,到热血战斗、科幻冒.............
  • 回答
    关于孙悟空“弱”的论调,确实在不少《西游记》的爱好者中流传,并且常常伴随着“大闹天宫是神仙放水”的猜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西游记》这部书细细捋一捋,从孙悟空的出身、能力,到天庭的组成、实力,以及大闹天宫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细节,才能得出更全面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单纯以“一路打遍天.............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心理学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表现得恶心、自私,却又坚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孩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心理机制和认知偏差的交互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深层心理动因:自我价值的补偿与保护 低自尊的过度补偿: 许多时候,一个人极度的自负和自我美化.............
  • 回答
    你提出这个观察,其实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感受,也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中对“深沉”与“肤浅”的一种普遍认知。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我们个体对沟通方式的理解。我们不妨一步一步来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觉。为什么爱表达的人,有时会显得“肤浅淡薄”?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APA酒店关于客房内书籍的声明,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还有一些评论让人摸不着头脑,觉得酒店做得特别对,甚至有些人觉得是为了“规矩”、“传统”或者“尊重”。让我试着梳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酒店说的对”的声音,这背后可能有一些我们没太留意到的心理和习惯在作祟。首先,得承认,很多评论者可能确实是酒店.............
  • 回答
    很多人觉得西汉比东汉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的维度和大家普遍的认知点。当然,这就像评价两个不同时期的家族一样,各有千秋,但西汉在某些方面确实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稳固。咱们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看看为啥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开国气象与奠基之功:西汉的开端,那叫一个波澜壮阔!从陈胜吴广起义的星星之火,到.............
  • 回答
    楚国在战国末期的实力,如果单论国土面积和人口,依旧是庞大的。楚国历经多年发展,疆域辽阔,从长江中游一直延伸到南方沿海,拥有丰富的物产和相对密集的人口。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曾是雄视一方的霸主,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然而,到了战国末期,楚国的“强大”更多地体现在.............
  • 回答
    “30多万的车不算好车”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其实是一种比较主观且带有相对性的看法,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感觉,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目标受众与消费者期望的“好车”定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好车”的定义因人而异,很大程度上取.............
  • 回答
    雷军的形象之所以普遍被认为是亲民的,背后是一个长期、有意识且多维度构建和运营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特质,更是一种基于现代营销和企业文化理解的策略性展现。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详细地理解为什么大家觉得雷军亲民:1. 互联网式的传播和互动方式: 社交媒体的深度运用: 雷军是早期中国.............
  • 回答
    有些人觉得中国人不能爱别的国家,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并不意味着爱美国或者日本就是错的,但确实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社会情绪和历史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不能爱别的国家”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和对一种特定现象的概括,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些人对国家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我发现,关于“喝茶健康,喝咖啡不健康”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认知,但如果细究起来,情况远比这个说法要复杂得多。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中间的道道。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喝茶”就特别健康?我想这主要跟咱们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关。在中国,茶的历史悠久,早已渗透到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