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罢了。你失败了,犯不着浪费太多笔墨了。
战乱时代,只有比较稳定的势力才有撰写史书的闲心,袁术就算有几年稳定期撰写了史书,后期战乱也都遗失了,何况袁术才存在几年?汉末哪个君主没有几个靠谱的手下?只不过魏蜀吴存在时间长,名士得以崭露头角。不像其他君主名下臣子,还未醒世,就已失去成名之机。
正史里就是这样的。
一个有规模的军阀势力,有自己的核心集团,也有外围附庸。但二者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总的来说自己操控得住,后者其实就是相互利用。比如曹操,早期是袁绍的附庸,但你不能把他看作袁绍的属下。无论袁绍还是曹操都很清楚双方就是互相利用关系,所以后来决裂的时候柔顺自然,谁也没真觉得对方有“背叛”自己。
翻案爱好者做图时混淆了区别,把袁术做的很大,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你仔细看那张图,除了舒邵(为什么只有他用字?)和堂弟,全是孙家的人。实际上,袁术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外强中干。他的外围打手很强,他的本部势力平平无奇,巅峰期也是如此。演义里还有个纪灵,正史里毛都没有。孙家的人不忠于袁术,难道袁术一点都不知道么?当然不是,但是他没有办法。即便正式决裂前,孙策在江南用谁杀谁早就政处于己,完全不鸟袁术,这在袁术集团内非常普遍。
袁术作为大老板为什么管不住下面的小老板?因为他都是开空头支票,让小老板去打,打赢了给盖章定名分。小老板打下来觉得是自己的本事,并没有和袁术定下“君臣之义”,只是自己没本钱单干权且认这个大佬。袁术和一群能打的小弟们都是这种关系,联系非常脆弱,空心王。这就是为什么袁术看着好像很强,真打起来一击即溃,毫无韧性可言,还不如中等势力。
至于袁术的基本盘弱,有这么几点原因:
其一,性格因素。
袁术是公族子弟,他最容易团结的就是士人。结交士人,就要遵守社会名流的游戏规则,起码要有风度讲礼貌。这点袁绍就做的很好,礼贤下士,积累期客客气气的,腹黑的事以后强大了再做。可是袁术早年以何闻名?骄横。三国记载的名士甚多,喜欢谁的都有,曹操,刘备,袁绍,刘表都有不少死忠,可是你能找出谁特别喜欢袁术么?但凡提到这哥们就跟评价王思聪一样,鄙夷之情溢乎言表。以袁术的出身,收服士人竟然要靠绑票,也是一奇。
其二,袁绍的竞争。
已经说了,袁术营造基本盘最大的资本就是门第,超级家族的门生故吏们。但是他同辈有个名气更大,风头更盛,而且讨董时顺势抢先了政治制高点的袁绍。虽然袁术是嫡出,但这不是打官司继承家产。外人认的是袁门出身,至于你们妈妈哪个更受宠,除了写檄文时增加点下三滥的人身攻击并没有那么重要。门生故吏们表示,我们谈的是大汉未来往哪里走的政治站队,是太平洋;你跟公孙瓒说的是什么?是闺中八卦,是漱口杯。二袁相争,必站一人,但凡能逃出袁术军队弓箭射程的都会选袁绍,各方面对比根本就高下立判嘛。袁门士人投向袁绍,所以袁绍的基本盘一开始就很强,留给袁术的就很单薄了。他也没做什么去挽救争取,无能狂怒而已。
其三,病急乱投医。
袁术争取不到袁门士人,本人又好侠尚武,是个社会人。所以袁术犯了公孙瓒类似的错误,吸收了一堆不上台面的失意分子。什么黄巾党啊,流窜匪帮啊,山大王啊,这种很多。当然了,英雄不问出身,不是不能收。关键是收了之后你要有本事消化,袁术消化的又很失败,这帮家伙关键时刻又纷纷抛弃了袁术。本来就不受主流士人待见,又老和这类人混在一起,有眼光的才俊更加看不起他。哪怕地理上处在袁术的势力范围不得不寄食门下也千方百计找机会出去干,周瑜吕范们就是如此。
总的来说,袁术势力基本盘三教九流,地方盘尾大不掉。麾下看着一大堆分舵遍布江淮,里面有实力有本事的瞧不起他,有实力没本事的也瞧不起他,瞧得起他的都是些被强行拔高的平庸之人。袁术本人,幕后操纵打手的政治水平还是有一套的。战略蹭油,战术画饼,好在打手给力前期乱成一锅粥时也拉出了一番声势。可是画饼么,建立不出巩固的臣属联系,是无法持久的。画不成打手输掉,孙坚是也;画成的,自己去吃饼,孙策是也。画来画去,能打的地方系非败即走,幕内基本盘只有土匪头子和混饭庸人,又要正面刚曹操,一败涂地也是自然。
回到题目,袁术没有能臣名将,正是他基本盘虚弱的表现,是符合历史记载的。至于他外围势力有多少文武之英,实际上根本就不服袁术,也没有为其所用。
三国演义里的袁术其实写的很强,甚至让人对袁术本人的印象大大超出其势力的所有部下。不知道怎么传着传着,传到光荣那儿就传成烧饼了,我看演义的时候,觉得袁术的水平真心可以,甚至可以说是眼力过人。
实力、政治力和战略眼光方面,自从割据淮南开始,长时间兵粮足备,强盛一时,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刘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袁术,说明当时袁术在中原仍然是一大劲敌,甚至有可能比曹操当时的兵都多。那还是行将败亡时的袁术,那么袁术鼎盛时期(如大起七军时,小说里是发兵二十多万,即便是演义模式,大约也和进黎阳时的曹操相等)实力就可以想象了。
用人方面,对孙策的实力评估极准,而且敢于放手使用孙策,别忘了当时孙策只不过是个刚成年的小将而已,袁术却放手把他提拔到主力大将位置,并且屡战屡胜,其识人之明可见一番(当然,这也基本上就是复述历史事实)。原话是:
却说袁术大宴将士于寿春。人报孙策征庐江太守陆康,得胜而回。术唤策至,策拜于堂下。问劳已毕,便令侍坐饮宴。原来孙策自父丧之后,退居江南,礼贤下士;后因陶谦与策母舅丹阳太守吴景不和,策乃移母并家属居于曲阿,自己却投袁术。术甚爱之,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因使为怀义校尉,引兵攻泾县大帅祖郎得胜。术见策勇,复使攻陆康,今又得胜而回。
在呂布袭夺徐州之后,袁术企图与吕布联姻以抗曹、刘,也是基本正确的决定,失败的原因是吕布被陈珪忽悠,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主要责任是在吕布。当时的袁术刚称帝有些飘,因此而大怒发兵攻打吕布惨败,才让曹操坐收渔翁之利,形势因此崩盘。
却说纪灵回淮南见袁术,说吕布辕门射就解和之事,呈上书信。袁术大怒曰:“吕布受吾许多粮米,反以此儿戏之事,偏护刘备。吾当自提重兵,亲征刘备,兼讨吕布!”纪灵曰:“主公不可造次。吕布勇力过人,兼有徐州之地;若布与备首尾相连,不易图也。吴闻布妻严氏有一女,年已及笄。主公有一子,可令人求亲于布,布若嫁女于主公,必杀刘备:此乃疏不间亲之计也。”袁术从之,即日遣韩胤为媒,赍礼物往徐州求亲。
再加上最先称帝的那股狂傲劲,足以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负面的也包括在内。当然光荣也不能说是完全在黑袁术,很多代有玉玺就魅力100,可能也是袁术上述一些优点的反映。
至于演义为什么把袁术的部下(纪灵除外)写的很菜,其一是因为袁术势力与孙策势力的分离。志中连周瑜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袁术部下,这点演义是体现不出来的。其二则是,历史上的袁术确实在战略优势不小的情况下,输掉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匡亭战曹操,徐州战吕布,寿春战曹操),而且这些战役袁术的武将和部下有何发挥,也基本没有任何记载。
尤其是“大起七军”攻吕布一战,袁术的兵力比吕布多到不知道哪里去了,结果却被吕布打得一败涂地,所以这种情况下罗贯中自然不可能把袁术的武将写得有多强,也只能写成菜将来表现了。
所以这两者结合起来,袁术势力最有名、能力最强的认知往往就成了袁术本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