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刘备的“去楷归谦”,以及举荐袁谭为茂才,投奔袁绍等行为。是不是对公孙瓒的背叛和忘恩负义?

回答
刘备的“去楷归谦”以及后来举荐袁谭为茂才,投奔袁绍的种种举动,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些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而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处境以及历史发展的逻辑来审视。

首先,刘备早年辗转于战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审时度势,寻找出路。他虽然出身名门,但家道中落,早年生活困顿,这让他比那些生来就锦衣玉食的士族更加明白现实的残酷。在公孙瓒麾下效力时,刘备的确有功,公孙瓒也给予了他一定的器重,甚至封他为平原相。然而,当时的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公孙瓒自身也面临着来自袁绍的巨大压力。刘备作为一名年轻有为的武将,他必然有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公孙瓒的势力虽然在北方占据一席之地,但其战略格局和发展潜力,在刘备看来,可能已经显露出局限性。

“去楷归谦”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文学上的概括,意在形容刘备在早期崛起过程中,虽然能力出众,但并不骄矜自满,而是懂得韬光养晦,伺机而动。这并非直接的背叛,而是为了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所采取的一种策略。他在公孙瓒麾下时,并没有对公孙瓒进行实质性的损害,反而与其并肩作战,共同对抗袁绍。然而,当公孙瓒的势力渐弱,尤其是败给袁绍之后,刘备作为一名将领,自然需要考虑自己的归属和前途。

至于举荐袁谭为茂才,以及投奔袁绍,这更是对当时政治生态的一种必然反映。袁绍当时是北方最大的诸侯,势力雄厚,号称拥有四世三公的声望。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乱世中有所作为的年轻将领而言,投靠袁绍无疑是当时最现实、最有可能获得发展的一条道路。刘备举荐袁谭,一来可能是为了给袁绍留下一个好印象,二来也可能是出于对袁家权势的权衡,希望借此机会融入袁绍集团,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那么,这是否可以视为对公孙瓒的背叛和忘恩负义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传统的忠义观念下,这种行为确实会显得有些“不义”。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在那个“适者生存”的时代,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往往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刘备作为一个身处乱世的枭雄,他的首要目标是求生存、求发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当公孙瓒的势力无法为他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甚至面临覆灭的危险时,他选择投靠更强大的势力,这在当时的政治逻辑中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从“忘恩负义”的角度来看,刘备在公孙瓒麾下确实获得了历练和晋升的机会。但他并非是那种“背主求荣”的典型,他的投奔更多是出于对未来前景的考量,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自信。而且,即使投奔袁绍,刘备也并非是全心全意地为袁绍卖命。在他为袁绍效力期间,他依然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和行动,并且在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中,他并没有选择全力支持袁绍,而是趁机脱离,去往徐州。这恰恰说明,刘备的忠诚并非是对某个具体个人的,而是对能够实现他抱负的“平台”和“机会”。

更重要的是,刘备此后的经历,特别是他与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以及他最终能够建立蜀汉王朝,都证明了他并非是一个单纯追逐个人利益的投机者。他的行为,虽然在某些时刻显得“功利”,但始终围绕着他“匡扶汉室,拯救黎民”的宏大理想。在当时的乱世,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即使手段上有些策略性,也应该被历史更全面地看待。

总而言之,刘备的“去楷归谦”,以及他早期在各方势力间游走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在复杂政治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策略。将这些行为简单地定义为“背叛”或“忘恩负义”,可能过于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也忽视了刘备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对未来发展的考量。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而迈出的步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楷归谦,可能连改换门庭都算不上。因为陶谦本来就也是公孙瓒的盟友,甚至是从属关系。武帝纪里有“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这句话,甚至把陶谦跟刘备、单经放一起一个待遇。如此看,袁绍公孙交战时,陶谦很有可能一度也投靠了公孙瓒,至少是服从了公孙瓒的领导。所以用词叫去楷归谦,而不是去瓒归谦。

有人说公孙瓒站队袁术,刘备跟袁术开战就是背叛了公孙瓒。然而公孙瓒与袁术似乎不是从属关系,武帝纪用词是“术求援于公孙瓒”,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于是公孙瓒和袁术合作发兵攻打袁绍曹操。刘备与袁术交战,我觉得就是因为“袁术来攻先主”,既然公孙瓒与袁术不构成从属关系,袁术当然可以发兵去打徐州。

网易短史记去年有篇黑刘备的文章,不过引用的史料还是可以参考的。其实不难看出刘备入主徐州是一度得到士人支持的,不然刘备根本都领不了徐州。反倒是武将不服(明确背叛刘备了的都是臧霸、笮融、曹豹这些陶谦旧部)。让徐州就是陶谦死后糜竺、陈登等人干的,先主传更是明确说陈登当场劝进刘备,要说徐州士人,还有谁能比陈氏更大?

不过,陈登素有反复无常之名,当时拥戴刘备,原因可能主要就是两点利益:其一刘备是公孙瓒(前)部下和老同学,其二刘备毕竟是汉室宗亲,有利于稳定徐州在陶谦时期搞得一塌糊涂的外交关系(被袁绍曹操狂虐,导致徐州十分残破),刘备领徐州后,陈登出使袁绍(裴注《献帝春秋》),袁绍便顺水推舟的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诚副所望也”。

193-194年的公孙瓒其实还是很强大的,刚刚攻破刘虞统一幽州,南皮应该还在公孙瓒手里,在青州也有齐郡,说那个时候就能看出公孙瓒注定败亡似乎也不对。倒是袁绍肯定不希望继续在徐州多线作战。陈登出使袁绍,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暂时跟袁绍停火或者改善关系,这也很正常,难道还刚入徐州就派人去群嘲袁绍,要他快点来打我?倒是刘备表孔融为青州刺史后,袁绍即派袁谭攻打,最终攻破了北海,这件事可以表明刘备势力其实还是在跟袁绍势力交战的。

有人说刘备表孔融为青州刺史也是背叛了公孙瓒,我觉得也未必,万一是那时候田楷已经被袁绍军打跑了呢?《资治通鉴》里最后一次记载田楷是他在易京战死。


总之,原始史料似乎还真没怎么记载刘备在哪个时间点完全与公孙瓒决裂(如有请补充),去楷归谦时,田楷也在徐州,但似乎并未记载他和公孙瓒对此有何反应。因此有些答主就认为刘备归顺陶谦,只是公孙瓒势力把他“调剂”到了陶谦处。

如此,甚至可能可以将徐州刘备视为江东孙策之于袁术那样,可能不能完全剥离开来看。既然192年(初平三年)时公孙瓒都能指挥到陶谦,刘备领徐州后依然没有完全脱离公孙瓒是有可能的。

之后的发展应该也是历史进程的自然结果,《三国志集解》:【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钱大昕曰:汝南在豫州部,先主领豫州牧,得举谭茂才。】,如此看刘备举袁谭为茂才已经是领豫州牧的时候,当时他已经被迫投靠曹操。至于投奔袁绍,那时候公孙瓒早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的“去楷归谦”以及后来举荐袁谭为茂才,投奔袁绍的种种举动,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些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而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处境以及历史发展的逻辑来审视。首先,刘备早年辗转于战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审时度势,寻找出路。他虽然出身名门,但家道.............
  • 回答
    鲍鹏山教授的《风流去》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对三国人物,特别是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了深入且常带争议的解读。他并非简单地赞美这些被后世神化的英雄,而是试图剥去历史的表象,挖掘人物背后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整体评价思路:鲍鹏山在《风流去》中,对三国人物的评价有一个核心的出发点:历史的.............
  • 回答
    刘作虎的这番话,无疑触及了当下科技行业一个非常普遍但也值得深思的现象。 当他抛出“手机品牌都去造车了,那么谁来做好手机”这个问题时,他并非在质疑造车的可行性,而是借此抛砖引玉,引导大家关注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分配和专注度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手机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市场竞争激烈,增量空.............
  • 回答
    刘备、关羽、张飞这三兄弟的感情,在《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最动人的兄弟情谊的代表。要理解他们的感情,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类为“好朋友”或者“兄弟”,这三个人之间的羁绊,是一种融合了命运、理想、恩义、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近乎血缘的深厚连接。桃园结义:.............
  • 回答
    网络上刘备的风评确实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相当明显,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位三国时期的枭雄。过去,很多人对刘备的印象可能比较刻板,认为他是一个只会“哭”和“仁义”的形象,甚至有些过于“软弱”或“善于表演”。但现在,这种看法似乎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复杂、更 nuanced 的理解。一.............
  • 回答
    刘表收留刘备的时候,对刘备的看法,与其说是一种固定的“评价”,不如说是一种混合着谨慎、期待、甚至是些许利用的复杂心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刘备是未来蜀汉之君”这个预设,回到那个时代,看刘表作为荆州牧,他所面对的政治格局和自身处境。首先,刘备的出身背景,是刘表看重的一点,但并非全部。 刘备虽然自.............
  • 回答
    刘备接到曹操送来的孔明鸡舌香,这件事在当时可算是一件颇引人注目的大事,也着实让刘备心里泛起了一阵涟漪,说不清是喜是忧。首先,从这鸡舌香的来历说起,可就不一般了。这东西,寻常人家哪里用得起?那是达官显贵,宫廷御赐之物,用来辨香、去秽、提神,乃是极名贵的香料。曹操是什么人?天下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
  • 回答
    关于微信公众号“短史记”4月29日发布的《刘备和诸葛亮是如何压榨蜀国老百姓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挑战了传统叙事中刘备和诸葛亮“仁德”和“贤能”的形象,转而聚焦于他们在统治蜀国过程中,为了维持政权、支撑战争,必然会对百姓施加一定的经济和劳役压力。文章可.............
  • 回答
    关于“关羽是被刘备和诸葛亮害死”的说法,这是一种在网络上流传的、具有争议性的解读。这种说法并非主流历史学界或正史的观点,而是基于对《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某些情节以及对人物动机的揣测而产生的。为了详细解释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这种说法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种说法的主要论点是: .............
  • 回答
    关于刘备曾是黄巾贼的说法,这在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些讨论,但如果要详细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个观点并非主流,也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来支撑。 大部分历史学家和对《三国志》有深入研究的人都认为刘备在黄巾之乱中是镇压黄巾的官军一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出现呢?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
  • 回答
    关于“给曹操屠城洗地而鄙视不屠城(刘备?)”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在三国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复杂性,包括历史背景、道德评判、以及人们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特别是在那个乱世,生与死、杀戮与仁慈,.............
  • 回答
    如何看待刘邦的成功和项羽的失败? 细致入微的分析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代表性的政治和军事人物,他们的兴衰故事也常常被用来对比和解读中国历史的政治哲学。要理解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个人特质、战略决策、用人观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刘邦的成功:顺势而为,以人为本,务实致远刘邦的.............
  • 回答
    关于刘玥的做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需要我们细致地去梳理和解读。在评价任何人的行为之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其行为的动机、过程、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首先,我们得知道刘玥具体是做了什么。由于这里没有提供具体事件的背景信息,我将尝试从一个普遍的、可能存在的视角来分析。假设刘玥的做法是一种.............
  • 回答
    说到刘鑫的律师顾问“律师一姐”,这事儿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她单方面宣布解约,紧接着又删除了微博,这整个过程确实让人感觉挺耐人寻味的。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律师一姐”是怎么成为刘鑫的律师顾问的。一开始,她是以一种比较强势、专业、义正言辞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为刘鑫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和建议。她的出.............
  • 回答
    刘仰先生的那篇《我为什么不喜欢爵士乐》确实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读下来让人能感受到他鲜明的个人立场和独到的思考。从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他将爵士乐的魅力,或者说他所感受到的“问题”,归结于几个核心方面,我们可以一点点来拆解一下:首先,他特别强调了爵士乐的“即兴性”。这当然是爵士乐最标志性的特征之一,自由.............
  • 回答
    刘强东涉嫌强奸案的拘留照出现在印度电影《WAR》中,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含法律风险、道德考量以及对公众人物形象的影响。以下将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情况: 刘强东案: 2018年8月30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因涉嫌性侵一.............
  • 回答
    关于刘仲敬先生的文章《四大文明古国体系歪曲历史》,要详细地讲述并去除人工智能痕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论点,并用一种自然、有逻辑的叙述方式来呈现。首先,要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要 挑战 我们通常所接受的“四大文明古国”这一历史叙事框架。刘仲敬先生并非否定这些文明的存在或其重要性,而是质疑将它们并列、.............
  • 回答
    刘海屏出现在 MacBook Pro 上,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大家讨论得也挺热烈。要说怎么看待这个设计,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去聊,而且很多地方都挺值得细品的。首先,从视觉和屏幕体验上来说,刘海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屏幕的观感。过去我们看 MacBook Pro,屏幕上方是完整的条形区域,里面.............
  • 回答
    关于“姓刘的你上大号说话”这帮人,以及他们针对刘鑫(现已改名刘暧曦)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备受争议的现象。要理解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事件背景的起点:江歌案首先,这一切的源头无疑是骇人听闻的“江歌案”。江歌是一位年轻的中国女留学生,在日本遇害。而嫌疑人,也就是杀害江歌的人,是刘鑫.............
  • 回答
    刘渊复兴汉朝的愿望,是一段充满复杂情感和历史印记的叙事。从根本上说,他的这份雄心壮志,既是对逝去荣光的追溯,也是在乱世中寻求合法性与政治合法性的尝试。首先,我们要理解刘渊所处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西晋王朝已经腐朽不堪,内部矛盾重重,对外则饱受北方各民族的侵扰。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朝曾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